1、年级 九年级科目语文 任课教师 钟 毅授课时间2016、11、15课题 9、故乡 授课类型来源:学优高考网新 授课标依据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4、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来源:学优高考网一、教材分析鲁迅的故乡是人
2、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情节较淡化,但是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则比较丰满,对比手法的运用比较典型,所以在教学中,对情节略讲,把重点放在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的对比分析上。第一课时主要人物是把握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重点语句,了解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分析人物,在对比中把握人物的性格变化,探究小说的主题。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 我”和“杨二嫂” 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肖像描写” 、“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二、学情分析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
3、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把握“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培养学生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能力,理解编号: 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的环境、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本文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
4、活的强烈愿望和帮助学生树立为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决心和信心。教学重点1、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1、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和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2、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五、教法学法 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计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两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丰富的语言内涵,从而理解作品表现的主题。二、讲读第三段,离开故乡: 这一段主
5、要写“我”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读第 78-85自然段)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1、写作背景介绍、作者介绍是必要的文学常识,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学好课文的前提。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我”对未来想得很多。 “我”无
6、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我”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齐读 8688自然段)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我”的希望是
7、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这段文字,意味深长,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3. “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 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 作
8、品中的“我”是一个要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故乡萧索的景色显示了当时农村的凋敝,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距离太大,2、字词的检测是疏通文章的必要途径。3、分析文章对于理解内容是必不可少的。4、适当的讲解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我”非常失望,从而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无比憎恨的感情。 闰土的巨大变化,与“我”的思想隔阂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极大震动、悲哀、愤慨。哀其不幸,寄予无限同情。 杨二嫂的变化,“我”感到讨厌。 离别故乡时复杂的思想感情,更使我们认识到“我”热切要求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认识到改造旧社会实现新生活的艰苦性、复杂性,
9、表现了“我”对革命任务艰巨性的深刻认识和实现理想的信心、决心。小说最后闪光的一笔,一扫全篇沉闷的气氛,反映积极谋求社会变革的进取精神,鼓舞人们为新社会的出现而斗争的信心,同时把小说的主题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4. 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 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5. 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败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严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