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卷第 1 页,总 15 页第 2 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单选题1如图是毛白杨树林中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已知毛白杨树同化的总能量为N,方框中字母代表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B=C+DB 从毛白杨树输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NC B 是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 D 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答案】C【解析】B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C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 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A 正确;毛白杨树同化的总能量为 N,B 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故从毛白杨树输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N,B 正确;B 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包括用于生长、
2、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 错误;D 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 正确。【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名师点睛】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2、能量流动的过程:(1 )输入源头:太阳能总值: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2 )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过程:试卷第 2 页,总 15 页a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b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生产者的有机物中c随着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被释放出来d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3 )转化太阳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4 )热量散失:形式:
3、热能;过程:2对教材中“科学.技术.社会”的理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自然界中存在的酶并不完全适于在生活和生产上应用B 口服人工合成孕激素类药物,可用于计划生育、控制人口C DNA 指纹技术能识别身份是因为每个人的 DNA 不完全相同D 生态农业实现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和减轻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酶的活性受温度和 pH 等因素影响,因此自然界中存在的酶并不完全适于在生活和生产上应用,A 正确;人工合成的孕激素类药物的本质是脂质,不能被消化液消化,可以口服,可用于计划生育、控制人口,B 正确;DNA 指纹技术能识别身份是因为每个人的 DNA 不完全相同,C 正确;生态农业实现废物资
4、源化以便提高能量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 错误。【点睛】易错混淆,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能量传递效率是不能提高的 ,而能量利用率可以提高。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试卷第 3 页,总 15 页B 没有分解者的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也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地球早期的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无消费者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并非全都是伴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答案】C【解析】硝化细菌是生产者,不是绿色植物,A 错误;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B 错误;地球早期的生态系统中有一
5、些分解现成有机物的分解者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产者,C 正确;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始终伴随物质循环,D 错误。4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 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 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 c,则 a、b、c 之间的关系为A a b+c B ab+cC a b2c D ca+b【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已知,某自然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 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 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 c,由于被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和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等也来自于 a,所以 ab+c,故选 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生态系统
6、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明确某个营养级的能量的几个去向。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 250 kJB 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C 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 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能量流动是从甲(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 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250kJ,A 正确;乙的同化量为 200kJ,丙的同化量为 30kJ,因此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 100%=15%,B 正确;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
7、不可逆, 这决定了试卷第 4 页,总 15 页能量流动的单向性,C 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D 错误。6右图表示不同概念之间的类别关系。下列不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A I 生态系统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BI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CI 生态系统的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DI 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不仅包含并列关系的、,含有其它部分。生态系统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A 错。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生物生存的无机环境组成,B 错。生态系统的信息除行为信息、
8、物理信息还包括化学信息,C 错。多个种群构成群落,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D 正确。考点:生态系统相关概念点评:解答这类概念图,首先要认真观察图示信息,弄清楚各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7 2007 年 6 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 400 多万亩湖州中的约 20 亿只东方田鼠,随着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湖南省 22 个县市区沿湖防洪大堤和近 800 万亩稻田。地方政府组织群众开展了一场不见硝烟的“人鼠大战”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洞庭湖区所有的东方田鼠共同构成一个种群B调查东方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标志重捕法C调查东方田鼠大量迁徙是对环境的适应,东方田鼠属于次
9、级消费者D为了从根本上控制东方田鼠的数量,应使田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答案】C【解析】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田鼠活动范围比较大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常用标志重捕法;东方田鼠啃食庄稼,因此属于初级消费者;增加环境阻力能够降低环境容纳量,从根本上控制东方田鼠的数量。8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试卷第 5 页,总 15 页A图中由生产者、II、III 和 IV 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 过程以 CO2 的形式进行, 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于过程【答案】
10、C【解析】试题分析:图中是无机环境,II、III 是消费者,IV 是分解者,其中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故 A 错;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故 B 错;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即图中)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即图中)以有机物形式进行流动,故 C 正确;根瘤菌是消费者,因此它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应该来自于,而不是,故 D 错。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点评:本题以碳循环示意图为载体,考查碳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9下列有关如图的说法错误的是A 若 M 表示基因多样
11、性,ad 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 bB 若 M 表示物种丰富度,ad 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 acdbC 若 M 表示生物体内汞的含量, ad 表示四种生物,则由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中,b所处的营养级最高D 若 M 表示种群密度,ad 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试卷第 6 页,总 15 页b 种群【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ad 四种不同的植物中 b 的基因种类最多,其所具有的生物性状最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所以 A 正确;若 M 表示物种丰富度,ad 表
12、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群落越成熟,物种丰富度越大,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 acdb,所以 B 正确;若 M 表示生物体内汞的含量,ad 表示四种生物,则由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中该物质具有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所含有的该物质的量越多,故 b 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以C 正确;若 M 表示种群密度, ad 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不能确定,所以 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解的能力。10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B 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某些成分可被农作物再利用
13、C 害虫数量与其天敌鸟类数量之间存在正反馈调节D 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之中,A 项错误;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其中的有机物可转化成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被农作物再利用,B 项正确;害虫数量与其天敌鸟类数量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项错误;红树林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1如
14、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 )试卷第 7 页,总 15 页A 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B 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C 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以热能散失的能量D 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是甲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利用,但是伴随物质而利用的,故 A 正确。图中甲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即是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故 B正确。该图中不够完善因为缺少的是甲中因呼吸以热能散失的能量,故 C 正确。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是因为呼吸散失了能量,故
15、 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概念图分析能力。12图示为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信息才能萌发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光和光敏色素都属于物理信息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成正比关系A B C D 【答案】D【解析】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信息才能萌发,说明信息传递影响生命活动;正确。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正确。光属于物理信息;错误。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有关系,但不一定是正比例;错误。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能量流动的单向性是因为动物的食性一般不能
16、逆转B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外部的能量补给C 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能量供应就可以长期维持正常功能试卷第 8 页,总 15 页D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生物的呼吸消耗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是动物食物关系不可逆转。递减的原因与呼吸消耗、资源利用不充分有关。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都需要太阳能,任何一个密闭的生态系统如果不从系统外获得能量,都不能够完成能量流动, 也就不能完成物质循环。1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A 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 一般情况下,三级消费者增加 1 kg,
17、至少需要生产者 1000 kgC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D 从能量关系看+【答案】C【解析】是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 错误;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 1kg,至少消耗应按 20%传递效率计算,故生产者至少增加 25kg,因为一部分能量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B 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只能有底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C 正确;从能量关系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可能等于+,因 同化量还要满足于次级消费者的自身的呼吸消耗D 错误【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
18、能15右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om-2a-1)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总能量为 1250 Jcom-2a-1试卷第 9 页,总 15 页B 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5%C 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D 在此生态系统中,一只狼捕食一只野兔,获得的能量只能在 10%20%之间【答案】D【解析】略16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甲乙表示捕食关系,其中乙捕食甲B在 D 点时,甲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在 C 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曲线的振幅越大【
19、答案】D【解析】17碳循环与生物群落的哪些因素无关( )A光合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呼吸作用 D蒸腾作用【答案】D【解析】18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B 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C 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均可实现自给自足D 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起到了选择作用,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 项错误;生态系统的 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生长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内源性调节物质,针对其自身发挥作用,不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B
20、 项错误;生物圈的物 质可实现自给自足,能量不能,C 项错误;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而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D 项正试卷第 10 页,总 15 页确。19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和的生产者的同化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中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B 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C 中物种丰富度比中低D 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总能
21、量均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A 项错误;分析柱状图可知,生态系统 I 有三个营养级,生态系统有四个营养级,在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的前提下,生态系统 I 营养级少、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能量少,而生态系统营养级多、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的多,因此生态系统 I 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大于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消费者的总能量,B 项正确;生态系统 I 的营养级数量虽然少于生态系统,但由于各营养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数是未知的,故不能推知中物种丰富度比中低,C 项错误;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时,营养级数越多、传递效率越高,因此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中的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22、D 项错误。【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并结合题图分析作答。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试卷第 11 页,总 15 页定的太阳能总量,而且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消费者所含总能量均小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时,营养级数越多、传递效率越高。二、非选择题20下图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从组成成分看,图中的甲代表_ ,乙代表_,丙代表_。(2 )大气中的 CO2 在甲图_、_处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分解为 CO2 的
23、场所是图甲中的 _和_(用字母表示) 。(3 )通过上图分析可看出,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的形式进行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_。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_反复利用;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_的,且是_ ,而不是循环流动。【答案】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c a b CO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群落 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生态系统的成分、碳循环的过程并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建立联系,熟记并理解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据此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1)分析图示可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
24、费者,丙代表 分解者。(2) 大气中的 CO2 进入叶肉细胞后,在 甲图中的c 叶绿体基质处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进而被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通过细胞呼吸,在图甲中的a细胞质基质和b线粒体基质中被分解为 CO2。(3)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 CO2 的形式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试卷第 12 页,总 15 页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物质循环过 程中,无机 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且是 单向流动。21下列图 1 是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一年内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值单位为J/cm2;图 2 是图 1 中
25、 B、C 两类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 )图 1 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2 )统计发现图 1 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尚有 400 J/cm2 未被利用,由此可知,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有_J/cm2,由 A 到 B 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3 )图 2 中乙生物在 P 点的出生率_(大于、等于、小于)其死亡率。(4 )当地村民响应政府号召,实施了“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逐渐变为森林。则这一过程中,生产者 CO2 的吸收量将 _(大于、小于、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 CO2 量,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逐渐增强。耕地逐渐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_演替。调查发现,该
26、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5 )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 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下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答案】 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 800 12.5% 大于 大于 抵抗力 次生 水平 S3【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根据双箭头的指向可以推出 A 是生产试卷第 13 页,总 15 页者;B 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为 200;C 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 20。图2 表示的生物中,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因此甲是被捕食者,
27、乙是捕食者。(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A)固定的全部能。(2)已知图 1 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尚有 400J/cm2未被利用,则其同化的能量400+200+800+200=1600J/cm2,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1600-800=800 J/cm2;由 A 到 B 的能量传递效率 2001600100%=12.5%。(3)据图乙分析,生物在 P 点种群密度处于曲线的上升段,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4)退耕还林中,耕地逐渐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生产者 CO2的吸收量将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 CO2量,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森林中的植物具有斑块镶嵌分布的特
28、点属于群落的水平镶嵌结构。(5)根据曲线图分析,乔木在 S3时,物种数达到最大值,因此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 S3。【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每个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的几个去向分别是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并能够利用同化的能量计算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2生态系统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回答以下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1 )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消费者能够_并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2 )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是_的渠道,同时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这些有害物质沿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的可能原因是_,据此分
29、析,使用农药防治农林害虫只能取得短期效应的原因是_。(3 )自然界中很多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的刺激,很多动物都能在特定时期释放用于吸引异性的信息素,表明_离不开信息传递。【答案】 (1)生产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不能被生物分解利用,不易被生物排出体外农药会杀死害虫的天敌(3)生物种群的繁衍(生物的繁殖)【解析】 (1)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由于有害物质不能被生物分解利用,也不易被生物棑出体外,故只能沿食物链逐渐积累,营养级越高,在体内的含量试卷第
30、 14 页,总 15 页也越大,所以农药防治害虫时对害虫天敌的影响比对害虫还要大,甚至会杀死害虫的天敌。(3)自然界中很多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的刺激,很多动物都能在特定时期释放用于吸引异性的信息素,表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3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淡水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该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碎屑属于 _,其所含能量最终来自_。据图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选填“ 大于 ”、 “等于”或“小于”) 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 鳡鱼、翘嘴鲌、蒙古鲌等处于第_营养级。 (3) 由于食性不同,
31、湖泊中的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 ,在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称为 _;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_。 (4)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_;为了更好地利用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_。【答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能(或光能) 大于 三、四 垂直结构 低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试题分析: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芦苇、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浮游藻类,底栖藻类属于生产者,该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碎屑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所含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或光能) ;该食物网中鳡鱼、翘嘴鲌、蒙古鲌等处于第三、四营养级。 (1)生态系
32、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根据图示分析芦苇、眼子菜等水生植物,浮游藻类,底栖藻类属于生产者,有机碎屑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能量最终来源太阳能(或光能) 。能量流动途径既包括以生产者为起点的食物链,也包括以有机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根据图示分析,考虑有机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有 9 条,该生态系统中的鳡鱼、翘嘴鲌、蒙古鲌等处于第三、四营养级。试卷第 15 页,总 15 页(3)胡泊中的鱼类由于食性不同,使其在水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具有分层现象,在群落的结构中称为垂直结构;胡泊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相比较的结构较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较强,但抵抗力稳定性较低。(4)生态系统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