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才学校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检测卷一、选择题(48 分)1.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治国思想。下列选项属于道家提出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D.“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2.下列主张与“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D.“万乘之主,千乘
2、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服诸侯者,以其威势也”3.战国时期思想的起源和流行具有地域特征。下图是战国思想大致分域图(虚线为分界线),下列主张与代号对应正确的是( )A.“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B.“行仁政,民之悦之”C.“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D.“燔诗书,贱游学之人”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庄子 B.孟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5.先秦时期,重农抑商是法家的主张;汉代以后,随着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这一思想才逐步融入儒家思想之中。这一变化表明( )A.儒家力图适应政治需要B.
3、商人势力威胁汉代的政治统治C.农民社会地位得到提升D.法家思想逐步成为儒学的内核6.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伸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A.借助天来限制君权 B.反对君主专制制度C.阐述君权神授思想 D.巩固儒家正统地位7.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贞观七年(633) ,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 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材料表明唐朝A. 儒学已经成为考试必修内
4、容 B. 政府大力推广儒学C. 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 D. 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8.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对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由此可知董仲舒对“春秋大一统”的正确理解应该是A.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所以应该实行大一统B. 西汉刘邦实行“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董仲舒认为对国家不利,所以提倡一统C. 春秋大一统,是说春秋一书特别不重视一统,所以分裂,这里“大”字是动词。D. 董仲舒认为,要保持汉武帝时期一统的局面,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指导思想。9.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本始四年夏四月壬寅,郡国四
5、十九地震。 (宣帝下罪己诏)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 ”材料反映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利于A. 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B. 教导百姓积德行善C. 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D.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10.理学家提出“理”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反映出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质是( )A.中正平和,阴阳和合 B.崇尚自然,清静无为C.接受挑战,科学理性 D.兼收并蓄,勇于创新11.下表为唐律疏议中北齐的“重罪十条”。据此可知唐代( )谋反 谋
6、危社稷 大不敬 对君主的不敬行为谋大逆 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不孝 忤逆于直系尊长谋叛 谋背国从伪 不睦 谋杀、贩卖远亲及殴打远系尊亲属恶逆 谋杀或殴打尊长 不义 杀长官、师长及妻匿夫丧作乐改嫁不道 杀一家非死罪三人等 内乱 乱伦A.法律的儒家化 B.法律体系完备C.行政司法合一 D.重私权轻公权12.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B.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C.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D.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
7、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13.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1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15.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在太函集中说:“吾乡左
8、(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鸿儒!”材料反映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工商业市镇兴起拜金逐利思想观念A. B. C. D.16.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该思想应该是( )A.董仲舒 B.李贽 C.王夫之 D.顾炎武17.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工、商皆民生之本” “天下为主,君为客” 。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丙:
9、“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A. 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B. 朱熹、李贽、黄宗羲C.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D. 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18.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19.“其(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他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于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 ”因为黄宗羲的思想 有对专制帝
10、制的总体性批判 有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 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A B C D20.“云梦秦简”是指 1975 年 12 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 。其中, 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 ,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 ,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 。 ”材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 秦朝治理国家方式是外儒内法B. 秦朝主要用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C. 此指的是儒家思想D. 秦朝官吏注重修身养性21.“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
11、罚也。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 ”材料主要论述A. 大一统思想 B. 万物的本原是道C. “君权神授”理论 D. “天人感应”思想22.史记高祖本纪记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明代王文禄所撰的龙兴慈记记载了朱元璋诞生时的异象:圣祖始诞,屋上红光烛天,皇觉寺僧见之惊疑回禄也。明发扣问,告以诞。又记了朱元璋父亲死后“天葬”的情景:仁祖崩,太祖舁至中途,风雨大作,索断,土自壅为坟。这里面渗透着何种思想A. 鬼神迷信 B. 天人感应,君
12、权神授C. 神创论 D. 天赋人权23.朱熹说:“须是穷得理多,然后有贯通处。心无限量,如何尽得?物有多少,亦如何尽得?但到那贯通处,则才拈来便晓得,是为尽也。 ”下列主张在道理上与之相通的是A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B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4.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二、非选择题(52 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孔子)以
13、“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 “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启后的一大开创。 ”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 ,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材料二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修己以安人” , “修已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三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
14、、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26.阅读下列材料,回
15、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王充论衡请回答:(1)在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2)在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材料二和材料三各持什么观点?(3)结合材料二、三,扼要概括两汉时期哲学发展的特点。27.稚斯贝尔斯指出:“公元前 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 600 至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
16、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对此稚斯贝尔斯评价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自此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汤一介“新轴心时代”或将到来论儒学的复兴依据材料和中西方历史来论证材料中雅斯贝尔斯关于“轴心时代”的观点。28.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限制君权的思想学说与制约机制。阅读材料,
17、回答问题。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董仲舒对贤良策材料二中书省有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门下省有给事中专掌封驳,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吴晗文集第三卷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黄宗
18、羲明夷待访录?置相(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君主诏令的发布形成的这种 审核机制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分析黄宗羲为什么认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为限制君权,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有何进步意义?参考答案1.B 2.D 3.A 4.B 5.A 6.A 7.A8.D 9.A10.D 11.A 12.B 13.D14.B 15.D 16.C 17.A 18.A 19.A20.C 21.D 22.B 23.D 24.B 25.(1)丰富:以仁为内核;追求: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2)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政治抱负
19、: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 ,匡正社会秩序。(3)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 孟子 ,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26.(1)观点:认为天(自然)有规律,人能认识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2)材料二:认为天子是执行天意的统治者,顺天意则昌,逆天意则亡。材料三:认为天无意志,不会降灾祸惩罚人;如有灾祸惩罚人,是人们的主观认为,并非天的意志。(3)特点:出现唯物与唯心两种对立观点。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27.观点:对轴心时代文化的复兴促进了人类历史的新发展。 (轴心时代的文化为人类历史的新
20、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中国:西汉时期,董仲舒对结合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提出“天人感应” “大一统” “君权神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被汉武帝采纳,儒学获得独尊地位;两宋时期的理学家融合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复兴汉末以来受到冲击的儒学,程朱理学得以兴盛;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借用先秦的儒家经典,批判“空谈义理”和君主专制,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当今世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复兴儒学,为中国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西方: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吸取人文主义、民主、平等、法制的营养元素,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兴起、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古罗马的私法精神、自然法精神;人文主义)28.(1)主要观点:天人感应;君主如治理不好或不知自省,上天会降下灾异以示警告;面对警告,君主仍不变革,就会败亡(2)作用: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集思广益,保证决策的合理和公允;减小因政府决策失误而带来的负面影响(3)明太祖废丞相,宰相节制君权、弥补君主不贤的功能丧失,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直至败亡主张:君臣平等;决是非于学校;置相意义:反对君主专制;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