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B05DB 32江 苏 省 地 方 标 准DB 32/ XXXXXXXXX小花型切花菊设施生产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ulture of Spray Cut Chrysanthemum(报批稿)XXXX - XX - XX发布 XXXX - XX - XX实施江 苏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XX/ XXXXXXXXXI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场地规划 15 适宜品种 26 育苗 27 定植 28 肥水管理 39 温度 410 花期调控 .411 株型调控 .51
2、2 采收与贮运 .513 病虫害防治 .6DBXX/ XXXXXXXXXII前 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组织编制。本标准由南京农业大学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南京华之彩园艺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房伟民、陈发棣、管志勇、邓波、陈素梅、蒋甲福、滕年军、张飞、赵爽、廖园。DBXX/ XXXXXXXXX1小花型切花菊设施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小花型切花菊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场地规划、适宜品种、育苗、定植、肥水管理、温度管理、花期调控、株型调控、采收与储运、病虫害防治等。本标准适用于江苏地区设施条件下小花型切花
3、菊的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部分。NY/T 323-1997 菊花切花DB32/T 1162-2007 出口切花菊生产技术规程DB32/T 1530-2009 切花菊种苗生产技术规程DB32/T 1531-2009 出口切花菊采后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小花型切花菊 Spray Cut Chrysanthemum又称切花小菊、多头小菊等,为一类分支较多、花径一般小于7cm的切花菊品种,其花色、花型多样性较高。3.
4、2 多本栽培 Muti-stem chrysanthemum苗期摘心后每株有多个分支,使每分支各开一枝花的栽培方式。3.3 独本栽培 Single-stem chrysanthemum每株在苗期不摘心而不分支,使每株仅开一枝花的栽培方式。4 场地规划4.1 场地DBXX/ XXXXXXXXX2选择通风、向阳、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具有灌溉条件、无污染源的地块,地下水位宜低于土表50 cm。4.2 小区4.2.1 生产区:包括资源保存区、采穗区、育苗区、切花生产区、采后加工和贮藏区等。4.2.2 生产保障区:规模化生产企业应设立生产保障区,包括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仓库、员工宿舍等,与生产区独立设置。
5、4.3 排灌系统排灌系统完善;具备稳定、无污染的水源,有条件的应配套喷灌、滴灌设施。5 适宜品种小花型切花菊应选择光反应周期短、抗性强、生长快、株型高的品种,并应具有花型端正、花色鲜艳明亮且纯正、花瓣厚实、瓶插期长、叶片不易破损等特点。6 育苗参见DB32/T 1162-2007和DB32/T 1530-2009。7 定植7.1 定植前准备7.1.1 土壤消毒7.1.1.1 高温闷棚消毒夏季关闭设施风口进行闷棚,10 d15 d后打开风口,施入底肥并翻地30 cm以上;再次关闭风口,进行第二次闷棚高温消毒,10 d15 dd后打开所有风口,土壤消毒完成。7.1.1.2 药剂消毒每平方米撒施棉隆
6、20 g30 g,深20 cm30 cm旋耕,将药剂和土壤翻拌、混匀;土壤表面浇适量水,使土壤含水量保持约60%(约为手捏土球成团而不出水)。盖上塑料薄膜,并封好边。20 d后揭去薄膜并旋耕,透气约2周即可。7.1.2 整地做畦定植畦宽100 cm110 cm、高15 cm20 cm。畦面要平整,无超过2.5 cm土块。土壤pH6.5pH7.5。7.1.3 设置辅助设施7.1.3.1 滴灌设置在畦内距畦边30 cm的两侧设置滴灌管2根,视土壤情况也可在中间再设1根。DBXX/ XXXXXXXXX37.1.3.2 支撑网设置每畦设两行支撑杆,每根相距3 m,地面高度100 cm,地下50 cm6
7、0 cm。支撑杆上方拉设支撑网1层,支撑网宽1 m,网格规格12.5 cm12.5 cm;支撑网先设于畦面,并随苗生长逐步提高。7.1.3.3 遮阳网设置5月9月定植时应于棚架上方设置一层遮光率40%60%的遮阳网。7.1.3.4 光源设置可采用100 W白炽灯,每畦3 m间距1盏,距离植株顶部1.5 m;也可采用100 w以上高压钠灯,10 m间距1盏,单体大棚每个1排,联栋温室每跨1排,保证设施边缘最低补光光强不低于70 lx。7.2 定植时间根据预定花期、品种特性、栽培方式及环境条件等来确定,不同品种的生长周期一般为80 d100 d。如10月初开花上市的独本栽培则多在6月下旬定植,多本
8、栽培则在6月中旬定植;如元旦开花上市的独本栽培则多在9月底至10月初定植,多本栽培则在9月中下旬定植。7.3 定植密度与深度7.3.1 密度独本栽培每畦定植7行8行,株距约10 cm,视品种不同每亩定植2.5万3.0万株;多本栽培每畦定植4行5行,株距约15 cm,每亩定植约1.0万1.2万株。7.3.2 定植深度菊苗定植深度以约2 cm为宜。7.4 定植方法7.4.1 选苗定植前根据苗的粗细、长短进行分类,剔除病苗、弱苗、根系发育不良苗。7.4.2 定植定植穴径约3 cm,确保菊苗根系舒展、栽植高度一致。略大或粗壮的苗定植于畦中间,稍小的定植于畦两侧,压紧并保持苗直立。7.4.3 浇水定植后
9、充分浇透定根水,次日复水一遍。定植浇水后应保持种苗不倒伏、不露根。8 肥水管理8.1 水分8.1.1 基本原则DBXX/ XXXXXXXXX4水分管理应该掌握见干见湿、避免积水的原则。浇水量应视天气状况、土壤持水能力及植株生长情况灵活掌握。喷施农药、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以后2 d3 d控制浇水。夏季应在上午10时之前或下午4时以后浇水,冬季应在中午前浇水。8.1.2 分期管理原则视天气情况,定植后3 d5 d浇灌缓苗水,水量视畦面干湿而定。定植后7 d10 d进入蹲苗期,此期间不浇水,蹲苗期为1周左右。营养生长期根据畦面墒情及时浇水,做到见干见湿。花芽分化期即电照停止后10 d15 d内,应适当
10、控制浇水。现蕾后要适当多浇水,以利花蕾发育,破蕾后要适量少浇水。8.2 肥料8.1.3 基肥每亩视土壤肥力条件施氮磷钾总含量40%以上的通用型复合肥20 kg 30 kg、腐熟的干畜粪或商品有机肥1 t2 t,畦面均匀施入,翻耕后与土壤均匀混合。8.1.4 追肥8.2.2.1 土壤追肥菊苗长至高约20 cm、40 cm和现蕾后,各追施液肥一次。花芽分化前以氮肥为主,花芽分化后以磷钾肥为主,可根据切花菊的植株长势和叶色灵活确定追肥量,若茎秆粗、叶色浓绿且肥大则不宜追肥。每亩总氮用量10 kg15 kg,P 2O5 10 kg 15 kg,K 2O 12 kg 16 kg;3个时期大约按照343比
11、例分配。8.2.2.2 叶面追肥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随喷药时叶面喷施 0.2%0.3%磷酸二氢钾和0.1%尿素。9 温度9.1 最适温度生长适宜温度为昼温2527、夜温1517,。9.2 最高温度昼温宜控制在35以下,夜温28以下。9.3 最低温度花芽分化期夜温不低于14,现蕾后孕蕾至破蕾期夜温不宜低于10。10 花期调控花期调控主要采用遮光、补光结合温度管理方法。光处理时要根据不同品种对光长、光强及温度的要求灵活掌握。10.1 遮光DBXX/ XXXXXXXXX5用黑白遮光膜等材料进行完全遮光,在株高35 cm45 cm,即营养生长期35 d40 d时开始遮光诱导花芽,至花朵露色止。每日约1
12、7时至次日7时遮光,见光时间一般不超过11 h。10.2 补光5月底8月底不需要补光,其他时间段晚上均应补光,植株达到要求高度(35cm45 cm)以上时停止补光。每日连续补光2 h3 h,多于夜间23时凌晨2时进行;也可采用间隙补光,即补光10 min15 min,停光10 min15 min,交替进行,连续4 h5 h。11 株型调控11.1 摘心多本栽培时,在定植后7 d10 d摘心,保留4片5片成熟叶片。11.2 整枝当植株侧芽长到 10 cm 时,视植株和芽的健壮情况,每株保留 2 个4 个长势均匀的健壮芽。11.3 花颈长度控制在停光后2周前后喷1000倍1500倍N-二甲胺基琥珀
13、酰胺(B 9),此后间隔7 d10 d,再喷2次3次;视不同品种田间反应情况,后期喷施浓度可适当增加至600倍800倍。11.4 抹主蕾在主蕾达到0.5cm前后,抹去中间主蕾,促使各小花枝开花一致。12 采收与贮运12.1 采收时间与标准采收标准视品种特性、储运时间等灵活掌握;一般在花枝各分支的主蕾半开、其他主侧蕾露色时采收,宜在上午植株含水量较高时进行。12.2 采收方法参见DB32/T 1531-2009。12.3 预冷、分级和包装12.3.1 预冷采收后30 min内,及时浸水并放入4冷库内,吸水深度10 cm15 cm,预冷4 h以上。12.3.2 分级参考菊花切花(NY/T323-1997)的产品等级标准,根据其长度和粗度进行分级。12.3.3 包装DBXX/ XXXXXXXXX6根据不同品种和等级的分支数量和花枝丰满度的不同,可6枝10枝一扎。花蕾头部应对齐一致,每扎花开放度需保持一致,去除花枝基部20 cm叶片,套好薄膜或无纺布包装袋,也可根据客户要求用报纸等包裹。视客户需求,可分别采用大小不同的包装箱,并在包装箱上标明品种和级别。12.4 贮藏和运输参见DB32/T 1531-2009。13 病虫害防治参见DB32/T 1531-2009。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