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届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高考考前浏览题语文试题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加大了对阅读的考查力度。面对颇像文字游戏的选择题,如何快速、准确地拿下三道选择题,需要的是考生的良好心态和思维品质,以及整体把握全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比对法,从词语、逻辑关系、推断三方面仔细比对。一、阅读方法有考生认为,做选择题只是“找”与“比”的问题,与“读”关系不大。其实,把握了“读” ,下两步的“找”与“比”才会事半功倍。这里的“读”包括两点: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如:“结构性标志语” ,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
2、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和句子(中心句) ,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2精读(文段)。这里的“精” ,不是“精细” ,而是“精明” ,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方法: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还要用好“比对法”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1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3、、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示例:(安徽卷第 1 题 D 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运用的不表达愿望、善恶等感情的概念,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
4、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比对:“这个特点”指的是“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而不是指“概念” ,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范围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示例:(安徽卷第 1 题 C 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原句: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变换为“全部内容” ,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示例 a:(
5、安徽卷第 1 题 A 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构建严谨完整的科学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的。原句: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比对:原句是“不表达” ,选项是“不充分表达” ,程度显然是不同的。另外还有标点符号,分号表示前后是并列关系(意思相对或相反),冒号提示下文或小结上文,破折号解释的作用。2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
6、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示例 (天津卷第 6 题 D 项)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原句: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比对:原句是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
7、,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示例 (辽宁卷第 3 题 D 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原句: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
8、,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 “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比对:选项由“审美的环境保护”推出“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原句说保护环境首先要“治理污染” ,其次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 。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八大对应关系上: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
9、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主要与次要。就是将“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肯定与否定。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已然与未然。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偶然、可然与必然。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有与无。即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二、审题、答题1审题(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如:题干分“是非问”和“范围问”两种,看好要求,不
10、能只挑对错)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或者全文。(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
11、出“不正确的一项” ,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2答题答题步骤有三:读、找、比。读。通读全文,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准备。找。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确定下一步比对的内容。比(对)。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
12、上。“你该刮刮脸啦。 ”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不知道, ”巴尔塔萨回答, “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 ”乌尔苏拉说, “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
13、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 ”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 “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 ”乌尔苏拉说。“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 ”巴尔塔萨补充道。大夫又瞧瞧鸟笼。 “你可以再做一个嘛!”“很抱歉,大夫, ”巴尔塔萨说, “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 “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 “六十个比索。 ”她说。大夫又看看鸟笼。 “真漂亮, ”他赞叹着, “漂亮极
14、了。 ”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 “蒙铁尔可真有钱啊!”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这玩意儿真太妙啦, ”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 “我这一辈子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 ”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
15、“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彼贝的鸟笼呗。 ”巴尔塔萨说。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彼贝的呀, ”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 “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 “彼贝!”他大喊了一声。“孩子还没有回来呢。 ”他妻子喃喃地说。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你过来, ”蒙铁尔对他说, “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 “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蒙铁尔!”妻子埋怨了。蒙
16、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 “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 ”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 “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嚎啕大哭。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 “别管他。 ”蒙铁尔毫不妥协。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巴尔塔
17、萨, ”蒙铁尔轻声说, “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 ”母亲吩咐孩子。“你留着吧。 ” 巴尔塔萨说。“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 “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
18、六十比索。 ”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1请用简
19、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5 分)【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梳理脉络,就是理清小说中所叙内容的先后顺序。这就首先要确定一个依据,通常可以从时间地点变换、故事发生发展、人物心理变化等角度加以梳理。对于本题而言,以事件发展为脉络,以主人公心理变化为脉络,都不难梳理清楚。【参考答案】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 (按事件发展脉络梳理)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 (按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梳理)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5 分)【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
20、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鉴赏小说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品中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文字。对于本题而言,抓住蒙铁尔的身份,抓住他对待儿子及给儿子送来其喜爱的鸟笼的态度,不难概括出答案。【参考答案】当地的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7 分)(1 )对小说中画线处的人物语言进行
21、赏析。 (3 分)(2 )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4 分)【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第(1)题,考查考生对人物语言描写的赏析;第( 2)题,考查考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的分析评价。赏析语言,一般要从修辞及句子本身的意义两方面去回答,即作者用怎样的修辞表达出了怎样的意思。人物描写的方法,考生答题时应灵活把握,一般可从肖像(神态) 、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的角度回答,也可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角度回答,还可从白描、细节描写的角度回答。本题还限定了分析这些
22、描写方法的作用是表现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参考答案】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方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8 分)【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该题不同于一味鼓励个性化的探究题,更多地是遵循小说创作的规律的探究,这就可以有效地减少考生答题及阅卷人阅卷时的随意性、盲目性,为今后的探究型试题的命制提供了十分有益的
23、借鉴。情节的作用,除了要看其所在的位置之外,还要看其对人物塑造、情节推进、环境表现、主旨揭示等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答题时,首先应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同样的一个情节,不同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往往有所不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其次,应善于进行层面切割。一般说来,从字面上对一个文本进行解读,是浅层面的;如能联系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就深入一层。如再能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或联系现实生活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或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使其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意义,那就可以实现“从不同的层面发掘文本意蕴”的更高
24、目的了。对于本题而言,从人物、情节、环境、主旨等角度,均可解读出作者如此安排结尾情节的意义。【参考答案】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使情节更加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
25、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水在滴苏沧桑中午十一点半,徐师傅等人都吃饭去了。捞纸房像被突然摁进了寂静的井底。有两种水声,在空旷的寂静里,缠绕回响。第一种,滴答,滴答,滴答不急不慢,不变的节奏和密度,这是榨纸声-徐师傅上午做的几百张湿纸抄在杉木仝板上,摞成一尺多高的湿纸垛,用千斤顶压上去,把水榨出来,在晒纸房里经过晒纸的工序,就成为一张真正的元书纸。水顺着纸垛边缘滴下来,滴在铺在底下的竹帘上,迅速汇集在竹帘的
26、四角,滴落在青石板上,滴答,滴答,滴答让人想起赤脚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想起南方屋檐下慵懒的雨滴,想起小满时节前三天的山林,嫩竹拔节,万物萌动。雨滴在每一棵竹子的头上,被它们吮吸进身体,满山的嫩竹元书纸的前世的身体里,便流动着雾岚的气息、草木的幽香、覆盆子的酸甜、笋的青涩,流动着砍竹的当当声、竹子顺着坡道滑到山脚的哗哗声、杀青的唰唰声、砍竹人的咳嗽声,以及路过的山民呼出的烟草味、他或她的汗味、饭菜的味道、家的味道,年的味道一棵竹,裹着整个山林的日月精气,一张元书纸的胚胎,在滴答声中渐渐成形。另一种水声,是流水声,细弱又清亮。它来自幽暗的捞纸房某个角落,水从一只装满纸浆的槽缸里溢出来,匍匐进地面。
27、几近难以察觉的流水声,被无边的寂静扩大了。水声泠泠,像由远及近的银铃声从云霄洒落大地。这两种水声,在此地,已经回响了一千多年,也许更久远。冬去春来,世事更替,水声从未停息,改变的,是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此时,在村的另一头,作坊里年纪最大的捞纸师傅徐师傳,用手端起了饭碗。那双手已经在纸浆水里浸泡了四十五年,比白纸更白的手掌,已看不出掌纹和指纹,老茧连着老茧,有些地方已经开裂,又被纸浆水浸泡得更白。这双手,放进发酵捣烂的竹纸浆里,不细看根本分辨不出来。这双手已经不痛了,但很怕冷。数九寒天时,一天十几个小时,在结冰的纸浆水里进进出出,冷到骨头里的冷。冷了,就往电饭煲热水里蘸一下,暖和一下再做。痛的
28、是肩膀、腰。一站十多个小时,一抬臂二十公斤,一天几百上千次。捞纸得用巧劲,抄得轻,纸太薄,抄得太重,纸又会嫌厚。每一张纸,重量误差不超过几克,要有手法、经验和耐心、细心。一缕阳光在吱呀一声里改变了形状,捞纸房的门被推开了,徐师傳回来了。刚才缠绕回响着的两种水声迅速遁迹,代之以一些更清晰明亮的声音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滤水声、竹架子的咿呀声、一个老男人偶尔的咳嗽声。 “摇头晃脑”的下午开始了。“摇头晃脑”是每个上年纪的捞纸师傳的习惯。捞纸就是天工开物记载的“荡料入帘” 。徐师傳手持纸帘浸入水浆,纸帘随手腕晃动,使浆液匀开,慢慢向前倾斜,晃出多余的水浆,那层浆膜就是一张纸。随着倾斜、上提、放纸、揭帘这
29、些动作的起承转合,他低头、转头至右边又转到左边,然后点头、抬头,一气呵成。纸帘提拉出水的最后一下,他的头点得很快,像在用劲,又像在对自己说“对,对,对”。午后的捞纸房,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是唯一的声音。他喜欢安静,连收音机都不愿意听。他并不关心纸是不是有生命,是不是有灵魂,他听不懂回归、传承、情怀这些字眼。他不知道那些纸去往何处,纸上会被写下或画下什么,哪怕是一个沉重的嘱托、一张生死状、一个孩子的梦想,或是一个罪人的忏悔“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这“生活”关系到他一天有多少收入,关系到他们平淡无奇却无比重要的日常,更关系到心里安与不安。偶尔,他也会想,接替他操起这张竹帘的会是
30、谁。他没有徒弟,年轻人都不学这个了。刚才,穿过村庄回捞纸房时,他碰到了一群人,一个在外地做生意回家过节的邻居,叼着烟,眉飞色舞地说着在新马泰旅游的事。邻居以前也做纸,后来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出去挣钱了,再也不碰纸了。徐师傳与他们擦身而过时,听到了一阵哄笑。他呵呵笑了几声,头也不回走上了通往捞纸房的田埂,重新将自己安放进淅淅沥沥叮叮咚咚的水声里,感觉世界又回到了他喜欢的样子。(节选自纸上 ,原载人民文学2017 年第 5 期)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作者截取徐师傅一个中午的生活片断,将他四十五年的捞纸生涯和元书纸制作的千年历史浓缩其中,选材精当,构
31、思巧妙。B.文章细腻生动地描写徐师傅“摇头晃脑”捞纸的场景,展现捞纸这一古老工序的同时,突出了老人娴熟的手法、专注的神情。C.“做生活,不管喜欢不喜欢做,总归要好好做” ,这句话反映了徐师傅对长年辛苦劳作的纠结与无奈,语言质朴,情感自然。D.传统的作坊、年老的捞纸师傅和电饭煲、新马泰旅游等现代元素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时代变迁中古老村庄真实而独特的风貌。5.文章第段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从描写角度和句式运用两方面简要赏析。 (5 分)6.本文标题“水在滴”寓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分)参考答案:4.【分析鉴赏】(3 分)C(徐师傅并不“纠结”。)5.【手法监赏】(5 分)描写角度:
32、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多种角度描写,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美。(或:从虚和实的角度描写,由眼前的水滴声写到山间的竹子,使内容具有意境美。)句式角度:运用排比、对偶,句式整齐;在整句中间用散句,句式灵活。语言富有韵律美。5 分。答出一个方面 3 分,两个方面 5 分。若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意蕴探究】(6 分)“水在滴”是指捞纸房的水声从未停息,象征元书纸制作工艺的延续;水声渐渐从繁密到稀疏,暗示元书纸制作工艺的日渐式微;“水在滴”反映了徐师傅单调重复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匠人们对传统手艺的坚守;水滴声的变化,体现了徐师傅享受工作和全情投入的状态。6 分。答对一点 2 分,答出任意三
33、点 6 分。若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2017 年高考新课标三套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卷为小说,二卷、三卷均为散文。其实纵观全国卷,一直都有考散文的传统,2007 年出现新课标卷,新课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考查小说阅读,延续了11 年,但与新课标卷并行的全国大纲卷则一直延续着考查散文阅读的传统。屈指算来,只有 2015 年、2016 年两年全国卷只有新课标卷且只考查小说。但从 2017 年全国三套课标卷的考查来看,散文考查又回归到很重要的考查地位。也许小说、散文在三套试卷之间轮动考查的可能性更大,所以 2017 年全国一卷考查散文阅读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散文阅读
34、,就全国卷的考查来看:一是选文写作时间跨度很大。从二十世纪 30 年代,一直到当代散文,都有入选。比如 2017 年全国二卷的窗子以外是林徽因在 1934 年写的,而全国三卷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就是当代散文。二是作家年龄跨度大。从老作家到青年作家的作品,都有机会入选,并且全国卷更钟情于中老年作家的作品,比如 2014 年大纲卷听雨作者叶延滨生于 1948 年,2013 年大纲卷音乐里的幸福作者木心生于 1927 年,2012 年大纲卷听朗诵的作者是孙犁,而 2017 年全国三卷散文作者李娟生于 1979 年,在全国卷入选散文作品作家中就属于为数很少的当代年轻作家了。作家年龄大,散文写作时间距离现
35、在遥远,就带来背景理解上的难度,甚至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也会带来理解上的难度。学生需要投入更多的阅读积极性,认真体会。三是取材偏重乡土情结、边疆风情或人的品格情怀。比如我们的裁缝铺阳关古道苍凉美彩色的荒漠总想为你唱支歌大河家等诸多散文侧重边疆风情及蕴含的家国情怀抒发。四是考查题型稳中有变,更注重贴近选文显著特点。比如 2017 年全国二卷,“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是常规题型,而“两个不同的人称,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态度”就是贴近选文特点又特别灵活有难度的题;2017 年全国三卷,“分析画线句子的含意”题就属于常规题型,而“本文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加以赏析”就是涉及本文语言上一个突出特色的题目。这些灵
36、活性很强的题目尤其考查学生的真实理解能力。常见题型归纳: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37、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加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加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 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2)文中:承上启下
38、;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从结尾或情
39、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2)抒情手段: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含蓄委婉)(3)描写方法(特点)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
40、点面结合 :如江雪 声色结合、对比:明与暗、昔与今、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1、,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借代、夸张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
42、充满生机。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形象性和趣味性。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方法: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
43、用术语:浓墨重彩: 惟妙惟肖: 体物入微: 行云流水:言近旨远: 言简意丰: 意在言外: 含蓄蕴藉: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题型六:引文的作用答题格式(要点)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对全文的内容作用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引用: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
44、力。关于句子的表达效果提问方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分析句子的表达特色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作者是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的?答题格式:描写(表现)对象(内容) +手法(修辞格)+分析 +表达(艺术)效果(情感、语言等)。 另外,此类题型还需从以下角度思考: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虚实相生、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即化抽象为具体)。此种手法常和想象、联想联系在一起。顺序:时间、古今、春夏秋冬、早晚空间:远近,、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感觉:视觉、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这个角度
45、要注意“通感”手法的运用)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提示(要点) 概括内容作用 提示主旨作用。线索作用 修辞作用(比喻、拟人等)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试题及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材料一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过去一年中,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其中,在数字化阅读方面,手机阅读增速最快,已经连续 8 年增长,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 74.4 分钟,同比增长 19. 6%。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手机阅读质量还不高。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从阅读的供给侧来说,很多手机文章的质量还不高。以微信
46、文章为例,读者的微信阅读时间占去了三成半,但不少微信文章存在拼凑、虚假等问题,不仅浪费读者的时间,也是在误导读者。不久前,新京报调查披露,自媒体平台上的一些文章通过抄袭、拼凑事实、巧立标题甚至夸大造谣以获取高阅读量,比如一篇正文不足 300字、配有 5 张网络图片的文章获得了近 6000 条网友评论。这样的低质文章虽然提高了阅读率,但是实际阅读质量却不能恭维。从阅读的需求侧来看,虽然读者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似乎不少,不过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 “走马观花式阅读” “碎片化阅读” ,这种“浅阅读”比不阅读显然要好,但是阅读质量却不容乐观。(摘编自中国江苏网 2017-04-24手机阅读需要重视
47、“阅读质量” 作者:冯海宁)材料二(数据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材料三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是现在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尤其近几年,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谱( 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经典阅读,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峙,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读网络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
48、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前年出版的尼古拉斯卡尔( Nicholas Carr)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 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却在一味的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在这种偷懒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2016-02-14经典
49、阅读的当下意义作者:汪涌豪)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2016 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我国人均纸质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受到影响。B2016 年,我国成人更多采用数字化阅读,微信阅读占了不少时间,但我国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C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所知,作者认为,再一次论述经典阅读的意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D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求,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这些是经典里最多的,却是电子书里所没有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A材料一从手机阅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人手机阅读方式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B材料三论述了当前在以图代书、在线浏览、上脸谱、刷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