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04100319.doc

上传人:eco 文档编号:4957966 上传时间:2019-01-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0410031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0410031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0410031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0410031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70410031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2016-2017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时间:120 分钟 满分:150 分一、基础知识(每题 3 分,共 27 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范增数目项王B乃朝服,设九宾 发尽上指冠C烛之武退秦师 使使以闻大王D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群臣怪之2. 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秦王购之金千斤。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 夫晋,何厌之有?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 至于顿丘 可怜体无比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约为婚姻C. .怨灵修之浩荡兮

2、樊将军以穷 困来归丹D.人不敢于忤视 淇水汤汤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B谢家来贵门 谢家事夫婿C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顾笑武阳D诚能得樊将军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 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愿足下更虑之!”中, “足下”是太子丹对荆轲的尊称,而“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则是对人的蔑称。B “郎中”一词在不

3、同时代,含义有所不同。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这里指宫廷侍卫。C 荆轲刺秦王中,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我国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烛之武退秦师 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这部著作。7.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闲适安宁的田园生活场景。B. 雨巷中“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作者心境的外化,有很强的象征意味。C.采薇的前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突出时间的流逝,从而渲染出征人越来越凄苦的心

4、情。D.沁园春长沙上阕以设问结尾,下阕通过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直接作了回答。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因为车辆安全检测和环保尾气检测两者秋毫无犯, 私家车主办理年检不得不跑两个地方。B许多消费者不懂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被骗后只是发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叹。C正是由于有敢说真话的人,被隐瞒的矿难才会图穷匕见,官矿勾结的不法行为才会被叫停。D登上泰山,同学们一会儿俯瞰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眺望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B近年来先后实

5、施的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高度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农民问题的充分关注。C通过检查,大家讨论、解决、发现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D据初步分析,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二、古诗文阅读(共 43 分)(一) 、阅读下文,完成 1013 题(24 分)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7、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B越国以鄙远 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

8、物品。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这里指秦伯。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

9、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C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D 烛 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和(2)及鸿门宴中摘录的句子(3)翻译成现代汉语。 (15 分)(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5 分)(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5 分)(

10、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 分)(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9 分)浣 溪 沙 苏 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注释: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古时农具)并肩而耕。使君,指作者自己。14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 分)15.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 分)(三)古诗文填空(每空 1 分,共 10 分)16、(1 ) , ,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三岁为妇,_ ;_ ,靡有朝矣。

11、 (氓 )(3)涉江采芙蓉, 。采之欲遗谁? 。 (涉江采芙蓉)(4) _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_ 。 (归园田居 )(5) 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21 题。 (共计 20 分)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 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 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

12、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 壮游 , 三吏 三别 , 北

13、征 , 秋兴八首 ,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14、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 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 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 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 鼓,

15、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17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

16、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B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 、 三吏 三别 、 北征、 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C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D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18从文中看, “草堂的

17、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 30 个字)(2 分)19阅读第四段画线的句子,说说“杜甫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4 分)20 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5 分)21文中第四段最后一个句子“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该如何理解?除了杜甫,请再举出一个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上具有悖反的例子对第六自然段划线句子进行仿写?(6 分)四、作文(60 分)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的人和事给予过我们深刻的影响:有关心和帮助,有鞭策和鼓励,让我们倍感温暖;当然也有过挫折,甚至是伤害,但同样让我们学会宽容和成熟。那些点点滴滴

18、让我们无法忘记,也不会忘记,因为它们已刻在我们心灵的深处。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也有过一些类似的经历和这样的记忆吧?请以“那一抹心痕”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 中高一他语文参考答案1 B(3 分) (A.名词作动词 B. 朝服,名词作动词;上,名词作状语 C.使动用法 D 意动用法)2 A(3 分) (B.状语后置 C.判断句 D.宾语前置)3 D4 B(3 分) (A.军队兵器;B 辞别 C.只是回头 D.果真确实)5 D6 D 编年体7 D 间接回答8 B9 A(B 项成分残缺中应在“学杂费”后加“政策” 。C 语序颠倒,应为发现

19、、讨论、解决。D 句式杂糅)10 C 行李指出使的人 11 C 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12 B 爱国主义精神不对,因国家灭亡关乎个人安危。13 (1)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关键词“管” “国”各 1 分,大意 2 分)(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关键词“因” “敝” “其”各 1 分,大意 2 分)(3)之所

20、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关键词“所以”“出入” “非常”各 1 分,大意 2 分)14 (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 “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2 分)(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 “收拾耦耕身” ,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2 分)15 (1)比喻。 “光似泼” “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 “日暖桑麻光

21、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每点 2 分,术语 1 分,分析1 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16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兰泽多芳草 所思在远道暧暧远人村 鸡鸣桑树颠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17. C (A.文章列举“壮游 三吏 三别 北征 秋兴八首 ,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了说明“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并不是“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文章深入探讨

22、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 三吏 三别 北征 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在此文中找不到相关的信息。D、原文为“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 ,并不是“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 。 )18. 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意对即可)19. .杜甫用诗歌真实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赋予了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展现了中国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各 2 分)20. (1)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23、 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写出两处即得满分)(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意对即可) 21.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才空有济世之才与用世之志,却仕途坎坷,命运凄凉,无用武之地。略。 (如屈原,满怀对楚国的赤胆忠心,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最终抱石沉江。 ) (各 2 分)22. 【写作指导】1、审准文题,控制方向。文题中“那一抹”已对所写事件与人物数量作了明确的限定,以写一件事或一个人为宜,即便要写多件事,也只能采用插叙方式。 “

24、心痕”一语则对文章内容作了明确的要求,侧重表现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的人和事给予过我们深刻的影响,在我们心灵深处留下抹不掉的记忆。因此,写人叙事均要紧扣对于“自我心灵”的影响力。只有这样,构思行文才会做到重点突出,中心鲜明。2、立意鲜明,构思精巧。结合文题提示语,本文在立意上应鲜明凸显“感激与感谢”之意,对于给予我们帮助和关心的人要心怀感激,真心感谢;对于给予我们沉重教训与深刻启迪的事件要心存敬意,认真反思。因此,本文的立意可从“亲情、同学情、师生情”等常规角度去确立,只是在文章的意蕴上更要强化对于心灵的影响力。写此文,构思要“巧” ,写出波折。倘若写人,可以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波澜起伏地

25、展现出由恨到爱的心理过程;倘若叙事,可以采用误会法,运用对比式,一波三折地展现思想转变的过程。无论写人还是叙事,在行文中均要展现自我心灵变化的曲线,这样就会收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译文:冬天,晋文公去世了。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 ,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 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