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诗五首,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学习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 3、体会并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能力,宝历六年(826),刘禹锡在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由和州刺史调任洛阳,北返途经扬州,时白居易因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二人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题解,k,zhng,古
2、诗鉴赏指要: 1、论世知人,了解背景生平 2、把握意象,领会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揣摩修辞特点 4、体味意境,领悟艺术境界,诗歌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等等。诗歌中的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蕴着诗人的感情。,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
3、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写作背景,刘禹锡(772842),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参与讨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
4、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九月,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所到之处,访问疾苦,关心民瘼,写了不少诗篇。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
5、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看资料总结刘禹锡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1.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废锢十年;后被召还,又因玄都观诗案,再次被贬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在政治上遭受第二次挫折;直至晚年,还被第三次排挤出朝,先后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长期被贬谪的生活,并没有使刘禹锡屈从于命运的压力,而是始终保持着激扬奋发的战斗精神。,2.“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积极进取,一生蹉跎的刘禹锡,到了老年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的事情多了
6、,明白的事理就多,办事也就更加熟练;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如同观看江河山川那样清楚。这样仔细想来,老年也是很荣幸的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能心情畅快。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境优美,气势豪放,不要说日在桑榆已是晚景,晚霞也可以照得满天彤红。因此,刘禹锡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彩霞,情绪积极,格调高昂,有一种鼓舞人的力量。这两句诗是刘禹锡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结合背景探究,1.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诗中作者又把这种人生态度体现在哪一句上?,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2.刘禹锡的这两句诗与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表达
7、出的人生选择有何不同?,刘禹锡诗句的意思为:在沉没的船的旁边有很多船竞相驶过,在枯萎有病的树的前头是万木充满生机盎然的春天。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横遭贬谪,虽怅惘但不悲观,看到“千帆过”、“万木春”,从自然现象中,感悟到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对未来充满信心,表现不计个人得失、开阔豪迈的胸怀。,陶渊明生活在黑暗、混乱的东晋时代,那个时代如果不进入官场,生活将极度拮据;如果进入官场,就要尔虞我诈、逢迎拍马,随波逐流;如果想要有大作为,又受到豪强世族森严门第制度的限制。这一切都与陶渊明恬静自由的性格格格不入,所以他毅然选择辞官归隐的道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陶渊明没有屈服于生
8、活的艰辛,而是以脱俗的旷达和洒脱来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享受这田园诗般的生活。,3.从贺之章“笑问客从何处来”诗句所体现的心境,解读刘禹锡诗句“到乡翻似烂柯人”。,贺之章本是回到故里,因离家已久,在外漂泊多年,却被村里小童当作“客”,此中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流露于一个“客”字中。“到乡翻似烂柯人”,(相传晋朝人王质去山里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看棋等到局终,才发现手持的斧头柄即“柯”已经烂掉了。下山回到家里,才知道时间已过去一百多年,同辈的人都已去世)刘禹锡觉得自己回到故乡,反而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斧柄的人,昔日好友柳宗元等人都已去世,表达对旧友与岁月流逝的悲痛,备感惆怅、伤痛。借用典故,抒发岁月流逝
9、、人事变迁、恍如隔世的感叹。诗人在悲痛中叙事,叙事中融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大意,“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对世事的
10、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惜惺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资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感叹遭际,辛酸怅惘,诗 歌 赏 析,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12、。,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诗歌大意,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整体感知,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颈联诗人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
13、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名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刘禹锡消沉颓唐。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正如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
14、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意志坚强,襟怀豁达,诗 歌 赏 析,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颈联:作者就象一只快要沉没的帆船,而身旁却有千白只帆船疾速驶过;又象一株枯老的病树,没有生气,而面前的各种树木却欣欣向荣。,作者将自己比喻成“沉舟”、“病树”;“千帆”“万木”比喻成那些在自己贬官后飞黄腾达的新贵们。,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 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 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
15、旁边正有千帆驶过, 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 暂且借这一杯美酒重唤激情。,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辛酸和愤懑不平,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
16、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的原意是什么?现在人们又赋予了它们什么,新意?,“沉舟”、“病树”都是自比,意思是说,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发,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现今常用这两句诗来比喻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为奇,丝毫不能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进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没落腐朽的废墟旁发展起来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2:写被贬地的
17、荒僻;贬时之漫长。 3,4:运用典故,作者孤身只影,远离家乡,重返旧地,仿如隔世。 5,6: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世事变迁的感概,充满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 7,8:是诗人对白居易关怀的感激及相互慰勉;表现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坚定不移的意志。,沉舟,病树:自比遭贬。 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暂凭:暂时凭借。 长:振作。,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辛酸、愤懑,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用典,悲痛、怅惘,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比喻,富有哲理,豁达、进取,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积极、昂扬,辛酸愤懑、坚定乐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 被贬远久,颔联 借典抒情,颈联 借物喻意,尾联 长志酬
18、答,酬,长,首联:回顾被贬历程 颔联:感叹人事变迁 颈联:展望未来前景 尾联:听歌举杯抒怀,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思想感情:,小结:这首诗叙事抒情,起伏顿挫,感慨沉痛而又不失豪放,是一首境界较高,含蕴丰富的和h答诗。,诗中哪些句子和白诗相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作者并没有直率地倾诉自己因无罪而长期遭贬的不幸,而是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渲染,让人在了解和同情使人痛苦经历的同时感受到压抑着的激愤心情。,颔联涉及到哪些典故?作者为什么要选用它们?,表达对受害的王叔文等人的怀念,抒发自己
19、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叹人世之变迁,颈联中出现了哪些形象?有什么作用?,沉舟、病树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万木仕途得意的新贵,感慨身世的激愤之语,新生事物必然发展,社会必然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尾联写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与友人共勉。点明酬赠题意。,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首联定下愤激的基调 颔联深化激愤之情 颈联激愤之情达于顶点 尾联急转直下,并不消 极气馁,而是自勉自励,重新投入生活,激愤而不浅陋,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1.首联向我们交代了哪两件事?具此体味诗人情感? (1)交代被贬的地点(空间) (2)被贬的时间(时间)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
20、的心情,但是通过”凄凉地”23年”弃置身”使我们身临其境,深深体味到作者的悲哀.,板书设计,首联:_被贬地点,时间 悲哀,“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他们生活的时期,是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时期,社会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要时刻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危,于是他们多用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解忧愁,他们作品基本继承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朝统治的高压政策,作品不能直抒胸臆,多用象征手法,曲折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曹氏-曹髦-曹奂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钟会 邓艾,蜀,典故1:”闻笛赋”:说的是晋人向秀和嵇康
21、二人友谊很厚,后来嵇康不服司马昭独揽朝政,被诬杀害,向秀在好朋友死后迫于统治者的高压,勉强出任,一次他经过嵇康故居,听到邻人凄凉的笛声,不禁悲从中来,为了悼念好友写下 ,以后就成了悼念亡友的代表作.,1.典故1,旨在表明诗人什么情感?主要表达诗人对志同道合之友的怀念,烂柯故事主人公是王质,字子仙,家有老母及弟王贵,王质以伐木为生。一天上山看见两人在下棋,于是在旁边看了起来,在观棋期间下棋人给他吃了一样他从没见过的东西,非常好吃, 王质观棋不解,正待请教,下棋人已不见,王质想念家中老母、幼弟,回身抄斧,发现斧柄已烂尽。归家后,人事已非,家都不存在了。当年王质上山砍柴,一去不复返,至今已百余年了。
22、后王质重返烂柯山,得道成仙而去。其实下棋的两人乃是南、北二斗仙翁王质吃的则是蟠桃,余则差不多。,2.典故2,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觉?世事变迁,人事全非,恍如隔世.表达了诗人惆怅的复杂情感,板书设计,首联:被贬地点,时间 悲哀,颔联:物事全非,恍如隔世(惆怅)典故,3.颈联中出现哪两种”新旧”事物. 沉舟 病木 千帆 万木 沉舟/病木-指自己 千帆/万木-指自己之后的仕途新贵 4.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千帆竞发,万木争春,一改本诗前面低沉感情基调,变的慷慨昂扬,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5.那颈联又蕴涵了什么样一个哲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必然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板书设计,首联:被贬地点,时间 悲哀,颔联:物事全非,恍如隔世(惆怅)典故,颈联:乐观 哲理 (新代旧),板书设计,首联:被贬地点,时间 悲哀,颔联:物事全非,恍如隔世(惆怅)典故,颈联:乐观 哲理 (新代旧),尾联: 积极向上 不气馁 点睛之笔,主题:本诗既有政治上的长期失意的凄 凉又有对世事变化的深沉慨叹,更有乐观旷达 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