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杜甫诗三首》课件(鲁教版七上)4.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934326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2.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课件(鲁教版七上)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鲁教版七上)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鲁教版七上)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鲁教版七上)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杜甫诗三首》课件(鲁教版七上)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秋兴八首(其一),杜甫诗三首,回顾诗歌知识,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近体诗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有此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2、”。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 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 且一韵到底。 2 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 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杜甫的诗,风格独到,为人之不可及。清代沈德潜曾说:“杜(甫)七言律有不可及者四:学之博也,才之大也,气之盛也,格之变也。王摩诘七言律风格最高,复饶远韵,为唐代正宗,然遇杜秋兴诸将咏怀古迹等篇,恐瞠乎其后,以杜能包王,王不能

3、包杜也。”,我们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的诗风。其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诗最能打动读者的东西。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所说:“沉郁,是感情的悲慨 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走近作者,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

4、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一)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712745) 二十岁漫游吴越;二十五岁,齐赵之游;三十三岁,结识李白,同游宋中,北上齐鲁。 此时杜甫一腔豪气,满怀雄心:“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二)三十五岁后: (1)三十五到四十四岁 十年长安生活(746755)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此时杜甫生活艰难,有时不得不寄食朋友。,(2)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 陷安史

5、乱中 四十五岁,授河西县尉,没有接受,不久改任右卫府兵曹参军。 四十六岁,避“安史之乱”,携家北走至鄜f州,得到肃宗即位灵武的消息,便只身北向延州,半路被叛军俘虏,押往长安。第二年,冒死逃见天子,在凤翔被授予左拾遗。 因房琯gun事,几乎问死,后放还鄜州探亲。 在长安过了七个月的安定生活。 四十七岁,房琯被贬,受到牵连,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四十八岁,弃官而走,,(三)四十九岁到五十九岁 漂泊西南 (760770)四十九岁,于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 开始漂泊西南十一年的生活 。 公元770年逝于舟中,终年五十九岁。,杜甫后期生活概况,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现在陕西蒲城)探亲。不久安禄山发

6、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流亡北行,到了鄜州(F,现在陕西富县)。杜甫把家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现在属陕西)即位,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李亨(756761年在位),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四月,他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琯(gun),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探亲。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复出为华州(现在陕西华县)地方官。,759年,郭子仪收复洛阳后,杜甫曾回河南探视旧居,旋即回华州,弃官入蜀,建草堂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总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好景

7、不长,代宗李豫(762779年在位)宝应元年(762),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发动叛乱,他又流亡到了梓z州(现在四川三台)。过了两年(764),他的好友严武复为成都尹,他又从阆州(Lng,现在四川阆中)折回成都,入严武幕。不料严武第二年(765)即因病去世,使他失去依靠,他只好东下(永泰元年即765年5月离开成都),秋居云安(今四川云阳),大历元年(766)自云安到达夔州(今重庆奉节东),在夔州住了两年。此后他一直在水上飘泊,由江陵到公安,再到岳阳,于大历五年(770)卒于湘江舟中。,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游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

8、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杜甫晚年许多诗歌均采取起承转合这一结构形式安排诗歌内容。起承转合之法的恰当运用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起”,就是律诗的首联,要起的突兀,语出惊人。“承”是颔联,这一联要承题承接第一联写下去,将首联涉及未尽的景或物进一步展开。,第三联“转”由景转情,即由描写转为抒情,既要转的干脆,又能深

9、化神格的主题。“合”是尾联,要收束全篇,卒章显志,将作品总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一般地,好的律诗都有起、承、转、合,层次分明,描写、抒情、议论层层递进。如果纯粹地一味地描写,再好的景色也就是个描写了,没有灵魂,格就不高了。,学习重点,从起承转合的角度,结合文本,体会杜诗的沉郁顿挫。,走近作品,背景: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客居他乡,秋兴八首作于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着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自己依然客居他乡的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

10、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本课选录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给全组诗歌定下了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的感情基调。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从秋景写起,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露是玉露(白),树是枫树(红)。“凋伤” 寓衰飒之气,描绘出一片萧索景象。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也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颔联承上联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也寓有风云

11、变幻、时世艰虞之感。,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开成都已经两秋(分别在云安、夔州);“孤舟一系”,则指眼下旅途的飘零(意谓归舟总是系于岸上,不能北归)。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指因回忆过去而流泪),“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指思念长安的心情)。“开”和“系”都有双关义:开,指花开,同时也指泪溅;系,就船说是停系不前,就心情说是牵系不忘。,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

12、中。不言,正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课 文 分 析,(起)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起笔不凡,描写秋景,“玉露”、“枫树”组成富丽意象,格调劲健,为颔联蓄势。 (承) 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接上联,视角不断变换,形象地刻画出巫山、巫峡的萧条冷落的景象。将首联阐之未尽的景物进一步展开。,课 文 分 析,(转)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转笔由景入情,点明时间、处境,旅途飘零、满目秋色引发羁旅之思。(合)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收束全篇,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岁暮日 晚,羁旅无依无靠,凄苦之情跃然纸上。,文章中的“起承转合”起承转合的布局谋篇的写作方

13、法指: “起”,即开头;“承”,接开头加以论述;“转”,是全文的关键,即转说开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另一种从反面说,讲反之会怎样。“合”,即圆合全文,收束全文。,以这种结构格式写的文章,一可以眉目清楚,层次井然,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二可使内容丰蕴深刻。,请容纳生命的个性 记得有一位作家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有,作家要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推而广之,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不都该如此吗?(起) 几个殊异的几何图形放置一块,若要选出不同于其他的一个,那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面对一个玫瑰园,有人说这是一个坏地方,因为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而有人却认为这是好地方,因为每丛刺上面都有

14、漂亮的花。而对下雨,诗人说它滋养诗情,农民说它灌溉田苗,行人嫌它妨碍走路(承),显然上面几种看法都是合理的,因为他们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利益或爱好得出不同的答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个性是彼此相异的,我们要有宽广的胸襟,容得下生命的个性(正转)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甚至是多面性,我们在认识事物时,由于立场角度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答案又何必强求一律呢?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朵玫瑰,画家看色彩和构图,哲学家必定要用“默默无闻“的价值观来赞叹一番,而商人肯定考虑花的销路和利润。不怪他们,只因花儿有形状色彩,有内在气质,有市场需求,所以尊重个

15、性应在情理之中。(正转),尊重个性,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一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内容是如何用气压计测量一栋楼的高度,其答案有几十种之多。在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答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个性是如此神奇。前一阶段,上海有个叫韩寒的中学生,文学才情极佳,为了能有更深的发展,他毅然冲破各种阻挠,决定退学搞创作。我想,只要他能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这种文学才华和鲜明个性的结合,说不定能给中国未来文坛树立一座丰碑。(正转) 反之,窒息个性,扼杀个性,强求一律,众口一词,必将摧残创造力,久而久之,社会还如何发展,如何进步?正如一位哲人说:在船上,如果众人都站在一边肯定不是好事,在

16、社会上亦如此。(反转)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请容纳生命的个性。(合),【简评】本文暗合“起承转合”的写法。开头从一位作家的话引起,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是“起”,接着对“几何图形”的选择、玫瑰园、下雨三种现象进行初议,证明观点,这是“承”。下面“转”说开去,由上文面的议论转入“点”的议论,一是自然界的玫瑰,二是素质教育,侧重谈对韩寒的看法,比之上文,这是由面及点的推进式深“转”。再接下去用“反之”承上启下,说扼杀个性的危害,这是从反面来证明论点的反转。有了这部分,内容就深刻、丰富多了。最后一节是合,结束全文,再次强调论点。,咏怀古迹(其三) 赏析,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

17、时间: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3、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 刘备、诸葛亮;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 泊、功业无成的感慨。,咏怀古迹(其三)王昭君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妪,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虽仍然重在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开头,以“群山万壑赴荆门”写昭君的出生地,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

18、,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接着叙述昭君的一生,诗中出现了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颇有“关山度若飞”的气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从正面表现了昭君的坚强性格;“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这又进一步丰富了昭君的形象。,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但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

19、这个问题的回答。“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幸”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讳”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说明了皇帝的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接着再说大错已经铸成,即使昭君的魂魄月夜归来也是徒然了这一句除讥讽昏庸的统治者而外,还兼有跟上文“独留”句相照应的作用,形象地表现了昭君的故土之思。 环珮,这里借指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最后两句写千年以来(其实是800年),人们从琵琶伴奏的昭君怨等歌词里听到了她的悲怨,也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咏怀古迹(其三)诗人的寄托,诗人在此时深深

20、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实在是他的遭遇跟昭君有太多的相似:,咏怀古迹(其三)诗人的寄托,更何况这一年他已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王,所以只能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

21、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明妃曲(其一)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悲秋情怀,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是也。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会让人感到时日无多,进而催人奋进(尽管

22、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数量很少)。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登高”诗常见情感:,一、登高望远,思亲怀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 背景,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重阳古有登高享宴之习。曹丕九日与钟繇(yo)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

23、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周处风土纪:“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名茱萸会。”茱萸,植物名,生于川谷,其味香烈。古人重阳佩戴茱萸(插头),以祛邪避灾,抵御初寒。,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各地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701762)、高适(702765)、严武(?765)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

24、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这首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动人图景,但绝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而是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描写虽气势恢弘,境界阔大,但仍透着悲凉,画面惨淡,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这里的“哀”、“回”,是诗人感情的外化,因心情悲哀而低回,便视万物尽“哀”且“回”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着诗人又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的图景:“无边落木萧

25、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个极具动态的意象,大大增添了意境的独特色彩和悲秋的强烈氛围。“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淮南子说山训),更何况是“落木萧萧下”呢?这自然会引起诗人时光易逝的感慨,引出他浓浓的乡愁,我想他会问自己:又是一年将尽,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结?,或许,他还会由长江的亘古如斯,联想到历史上众多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咏怀古迹其二),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总之,这两句诗能给我们带来太多太多的联想。,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之所见;确实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用语之精当,气象之宏伟,在所有的登高诗篇中可谓绝唱。后两联抒情,写诗人登高之所感。 应该说,

26、前两联的景中之情已表达得很充分,这个含蓄的外壳需要点破,使之明朗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即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在这里,诗人具体地写出了长年漂泊、年老多病的生活景况和不幸遭遇,极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同时也隐含了诗人之“病”之“悲”并非是一己之虞。,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是全诗意蕴的总括,这里既有抒情,又有描写,还有叙事。我们从这两句诗中看到了诗人因“艰难苦恨”染白了双鬓,看到了因年老多病而显得郁闷的神情,甚至那已满倒浊酒的酒杯。本来诗

27、人是可以借酒浇愁以消胸中块垒的,可却因病不能饮酒,我们不禁为诗人担心:这愁这苦这忧这恨又该如何排遣呢?这个结尾仿佛也把我们的心拖入了忧伤的深渊。,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分析出八层意思:“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登 高,写 景,抒 情,首联,仰观 风、天、猿,俯察 渚、沙、鸟,颔联,仰观 无边落木(萧萧),俯察 不尽江水(滚滚),颈联,尾联,万里客居,老病登台,鬓繁白发,潦倒停杯,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28、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杜诗风格 沉郁顿挫,深沉的忧思。无论他写生民疾苦,还是写自己的困顿的生平;无论他是忧念国家安危,还是感慨人生、思念亲朋,他的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让人感到他的忧思是那么执着深广。,杜诗风格 沉郁顿挫,百转千回、反复咏叹的抒情方式。 感情在表达出来之前,先在心中回流,仿佛有一座闸门,只是微微开启,而紧跟着的则是深沉翻

29、腾的海。,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年长。韩愈,盛唐之音,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法来说,张旭和颜真卿都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 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其特征是讲究形式,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 苏轼认为“杜诗、颜字、韩文”是“集大成者”。又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

30、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东坡题跋),两种盛唐,“少陵诗法如孙吴,李白诗法如李广。”(严羽沧浪诗话)李广用兵如神,却无兵法;孙、吴则是有兵法可遵循的。 “李杜二家,其才本无优劣,但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费学可至。”(胡应麟诗薮) 李白的诗是没有规范的天才美,自然美,不事雕琢;杜甫的诗是严格规范的人工美,世间美,字斟句酌。,杜诗对后世的影响,杜诗的艺术成就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从杜甫学得沉雄壮大的一面;张籍、白居易从杜甫学写生民疾苦、写实的一面;李商隐从杜甫学情思沉郁、回环反复的一面;更不用说宋、明各种诗歌流派标榜学杜,对杜甫的推崇向往之深了。,总体评价,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与深刻看

31、,杜甫赋予了中国诗歌的写实传统以全新的内涵,把它的水准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他的创作标志着唐代诗歌创作倾向的巨大转变。 从艺术上看,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捩点。他上集盛唐诗歌,以至唐前诗歌艺术成就之大成;而下开众多的诗派,其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是罕见的。,日月放光辉连绵丝路黄河水 当年一起贯南北 一览群山凌绝顶 五马奔腾不可追 秋风起 白发吹 寒夜秋露那是谁 伤心别下千行泪 一声嚎啕万人悲 情系百姓苦 心为天下碎 诚诚欲语平生事 只说功与罪 落幕萧萧下 江河去不归 天地茫茫无穷尽 日月放光辉,杜甫在夔州居住时期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

32、二,其中是不少千古流传的名篇,如登高古柏行八阵图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阁夜九日等,而且有不少长篇。,本课所选三首诗均作于夔州。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未曾有。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秋兴八首(其一)赏 析,

33、这从他作于同一时期的愁中可见一斑。 愁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南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疲病虎纵横。,此诗名“愁”,已见胸中之抑郁不平。 王嗣杜臆卷七注:“愁人心事,触目可憎,如江草新生,却谓唤起愁思。巫峡中流,却谓不近人情。盘涡鹭浴,本自得也,疑其有何心性。独树花发,此春意也,谓其只自分明。愁出非常,故情亦反常耳。真异常之愁也。”,诗歌鉴赏方法总结,意象分析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移情入境法:,咏怀古迹也作于大历元年(766)秋天,是一组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文人学者)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咏怀古迹(其三)诗人的寄托,入宫见妒,一去紫台连朔漠,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怀才不遇,飘泊西南天地间 (咏怀古迹其一),每依北斗望京华 (秋兴其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