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结合反思性教学活动进行培训.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4929338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反思性教学活动进行培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结合反思性教学活动进行培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结合反思性教学活动进行培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结合反思性教学活动进行培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结合反思性教学活动进行培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结合反思性教学活动进行培训案例: 重新认识语文教师课堂范读的价值案例介绍今天听了一位老教师的语文课,讲的是小说单元的开篇药 。在简单讲过小说文体知识和让学生齐读本篇的教学重点后,教师花了 20 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药的录音朗读。录音机声音有些小,朗诵者是名家,声音训练有素,清脆悦耳,张驰自然,但不知为什么课堂效果并不好,大部分学生昏昏然,我也觉得录音机播出的声音颇有些隔靴搔痒的味道。课后我与这位教师进行听课交流,我建议她如能在课堂上亲自范读,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她却面露难色,理由是课文太长,全部投入地范读,感觉嗓子吃不消,而且觉得自己读的肯定不如名家读的好,况且这段音频是她花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

2、才从网上下载成功的,如果不用太可惜了。案例反思像这样的例子在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很有普遍性,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趋于理性,在课堂上不耐其烦的对课文进行理性分析,而距离语文课本身所应具有的感性和人文性越来越远。个中原因有很多,但我想其中重要一点便是语文教师对课堂朗读普遍重视不够,即便朗读,也是用录音机或多媒体代读,已很少或根本不去亲自范读了,这使他们的课堂效果大打折扣。语文教师应当重新认识课堂范读的价值。只有本源的可能才是更生动的。书面文字本源于口头语言,只不过是借助于文字记录下来从而达到对时间的超越而已。只有本源的可能才是更生动的。书面文字特别是叙事性的书面文字当

3、只有读或讲出来,而且是很认真,很有感情地,尽可能地还原在具体情境中读或讲出来时,才会更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许才会更深透。正像古人所讲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而反过来设想一下,学习戏剧单元雷雨时,教师如果只是一遍遍分析人物性格,文章脉络,主题思想,而不是让学生一遍遍地分角色去读甚至去演,在读与演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文章的魅力的话,可以想象,这样的语文课将会是多么的乏味和失败。优秀的教师范读是教师对文学作品的成功的二度创作,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的课文范读一般安排在课的开始,这往往是教师作为媒介和桥梁,引领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绝佳途径,也

4、是教师备课成果的初次集中体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认识和情感倾向。优秀的教师范读,会一下子把学生们带入课文的意境中,带入作者所描述的美丽神奇的艺术世界之中,收到开门见山的功效,为后面教学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教师动情地范读时,学生是最投入的,教室也是最安静的,教师用不着维持课堂纪律,因为此时绝不会有学生以捣乱来大刹师生的风景,破坏教室的和谐氛围,此时教室里静极了,似乎掉下一根针,也能听见。因此可以说,优秀的教师范读是教师对文学作品的成功的二度创作。而如果用录音代替教师范读,即使是再好的朗诵者的录音,效果也要大打折扣。因为学生们会在潜意识里认为他们与文学

5、作品和作家的交流是通过一位他们从未谋过面的陌生人做中介来完成的,他们的教师则完全成了一名尴尬的多余人。优秀的教师范读会给学生以充足的美感享受,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甚至会成为学生纯真美好学校生活的终生代言符号。很多影视作品中,主人公对学生时代的回忆往往是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领着学生认真动情地朗读。无论是张艺谋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山区村小师生语文课上的朗读,教师的浑厚的男中音领读和学童们稚嫩的如银铃般的略带乡音的齐读交织在一起似一首大小提琴的协奏,和谐地从白桦树下的校园里传出,在景色如画的春天的山坳上久久回荡,还是顾长卫的影片孔雀中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动情地朗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都给人以

6、美感和享受,令主人公终生难忘,回味绵长。语文教师注重范读,还可以适当增加语文课的感性与人文色彩。朗读会使语文课因增加了情感的色彩和艺术的味道而更像语文课,会使当前语文课普遍上得感性不足而理性有余,人文性得不到彰显,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颇似鸡肋的尴尬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案例 2:寻找“切点”引起的反思【摘要】本文就“为学生上网喜欢做什么与应该做什么寻找切点 ”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从对网络的利弊分析、信息技术教师角色和任务的转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形式的必要性、运用新课程观来组织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在信息技术课

7、中碰到的问题所应采取的一些方法,着重提出了要利用学生最喜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起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词】切点,反思,信息技术课曾经有一位学生当着我的面直言:如果上网不给我们 QQ 和聊天,那就干脆不上的好!理直气壮!这或许还说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但究竟在拨通了网络连接之后,学生们更喜欢做什么事?在“喜欢做”与“应该做”之间,我们的学生找到了“切点”了么?我们学校的校园网工程基本完成了,网络教室成了学生们的又一个乐园,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可以连接上 Internet,课外(每天的第八节)也可以连接上 Internet。同时,网络教室也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创造了一个非

8、常好的学习环境。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头痛的问题,上述的问题是其中之一“学生贪玩” 。不可否认,一些信息技能可以在“玩”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一次监看学生屏幕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在“聊天” 、 “QQ”、完成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交替进行着,令人结目的是,她飞快的输入速度、敏捷的才思和娴熟的操作技巧。这些技能不正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么?因而,对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当教师的也应该好好地进行反思。为了让学生们一同来关注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寻找“切点” ,变消极的“聊”为有意义的“讨论” ,我在本校网站上组织了一次题为“冲浪、游戏、聊天与获取信息”的调查。参加调查的学生总人数为

9、1277 人,其中针对上网“喜欢做”和“应该做”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表:上网“喜欢做” 上网“应该做”人数及百分比调查项目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应该做”对“喜欢做”看新闻 673 52.70% 751 58.81% 找学科学习资料 566 44.32% 837 65.54% 找自己感兴趣的资料 1056 82.69% 879 68.83% 找应用软件 413 32.34% 506 39.62% 下载游戏 445 34.85% 305 23.88% 聊天 573 44.87% 367 28.74% OICQ 765 59.91% 475 37.20% 论坛 391 30.62% 363 2

10、8.43% NetMeeting 56 4.39% 141 11.04% 随便逛逛 602 47.14% 233 18.25% 收发 Email 669 52.39% 535 41.90% 看在线电影 210 16.44% 231 18.09% 听在线音乐 549 42.99% 372 29.13% 且抛开调查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就学生回答的结果来分析一下:“随便逛逛”的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 28.89%,这证明学生们清楚上网浏览 “目的性“的重要性;“QICQ“、“ 聊天“ 的下降幅度分别位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别下降了 22.71%和 16.13%,但这是喜人的状况吗?难道“QICQ” 、 “

11、聊天” 、 “论坛”等虚拟社区形式就一定要从我们的课堂上消失吗?这一组数据应该引发我们教师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反思一:“网络”与“洪水猛兽”“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1,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学生们知道网络是五彩缤纷的世界、清楚电脑不仅是“游戏机” 、 “影碟机” ,但他们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沉迷于“玩”中。现在有人提出要开发教育游戏,所针对的正是学生“要玩”的这种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这会不会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变得被动呢?毕竟我们要培养的是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

12、学生,如果学生驾驭信息的能力还要过分地依赖“游戏” ,那么“网络”就真的逃脱不了被一部分人排斥的命运,那真是我们的悲哀了。社会上一直都在进行“学生上网利弊谈” ,但不管谈论的结果如何,网络进入生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的需要。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不可排斥的,它是工业时代转入信息时代的标志。与任何事物一样, “网络”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目前所能做到的是正视它、用好它。以往学生是在“两个世界“ 中学习,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 。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

13、界的重要桥梁。 2 “OICQ”、 “聊天室”和“论坛”等正是网络创造出来的虚拟社区,属于“第三个世界”的,我们不是要“取缔” ,而是要“拿来”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这样才是积极的做法。反思二: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我们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只是教技术,而我们自己所能学到的只是浩瀚信息海洋中的一滴水,所能教给学生的更可能只是这滴水的几分之一。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能和使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已经没有精力去关注纯信息技术的世界空洞与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是不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现行的中小学信

14、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高信息素养的学生,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是否进行了角色的转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今天在孩子身上所培

15、养起来的,要在几年之后,甚至是几十年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成熟人的公民性、道德和精神面貌的因素” 。因而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在信息社会中,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主动地教和被动地学的关系了。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可能使一部分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超过了教师。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位热情的帮助者,正如萧伯纳(George B.S

16、haw)所倡导的那样:“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反思三:从“传统的单一模式”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多种模式”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子上,我们信息技术学科借助本学科优势走在前列。就我们学校而言,2000 年我们就在所有班级的信息技术课中全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抓住“任务驱动”的要点,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任务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网上学习资料,有时也进行了分组学习的设计,并要求学生将每一个任务都反映到网上的实时系统中,接受其他同学学习和评价。应该说,这种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乃至延伸到课外)学习模式让学生

17、们摆脱了传统课堂的被动状况,是受欢迎的、有效的。但是,不管采取哪种理论来支持我们的教学,如果我们不注意多种形式相结合,单一的课堂模式最终仍然会使得教、学双方都感到厌倦。在厌倦的情绪中,那种运用设置任务(问题)构搭脚手架的方式,在网络的冲击下将以失败告终,因为网络的超链接容易将人一步步引至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而以学生现有的信息素养很难在网络无边际的游荡中回到原先的问题。因而我们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的混乱状态,进行新的思考。理论指导的实践是多方位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有很多可创造的空间,如果抱着一种成功的喜悦不放,势必固步自封。因而我们必须开放思想、不断地尝试,创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种模式

18、” ,不应该被上述的“混乱状态”牵着鼻子走。反思四:“微软培训班”与信息技术课程有人戏说:中国的信息化教育是办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微软培训班 4。广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几次改版,但在“微软培训班”中兜了很多圈子。的确,微软软件以其友好的界面、完善的功能占据了世界上绝大部分计算机,对其软件应用的学习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信息技术课程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性课程,在知识、技术、能力和伦理道德方面都应有所涉及 5,它有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必须包含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方法。因而没有理解(或曲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只停留在讲讲某个应用软件的操作、讲讲浏览器、讲讲某一杀毒软件的操作、,用教技术

19、的方法来教技能将造成“穿新鞋走老路”无法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效果。另外,因为教材的编写是“螺旋式上升”的,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 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 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组织的过程,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诚然,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循规蹈矩”的学生,我们要利用学

20、生最喜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起有效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所要寻找的“切点” 。“切点”需要在一次次磨合中提炼出来。所谓“磨合”就是利用反思来解决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困难。有人打比喻:教育改革所遇到的困难,就像您正在以 60 公里/小时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但是汽车却出了故障,您不得不停下来修车一样让人感到头疼。 6这个例证对我来说只是一种表象,但配合桑新民教授在一次讲座上所讲的则有一番深刻的体会:高速公路上跑的是汽车,信息高速公路上跑的是人的灵魂。显然人的灵魂一旦抛锚,后果就不是“头疼”那么简单。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现代与未来的教育,在文化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因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教育,贯彻终身学习的思想,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创新。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用套模子的方式来塑造灵魂(即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是愚蠢的。因而,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思考、交流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就前进了一步,反思问题又让我们前进了一步,解决问题就证明我们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