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n),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 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_,作者_字_。清代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是以_形式写成的_小说。以记述_、_为主。二、文言字词1、河干( )_ 2、圮( )_ 3、并_4、阅_ 5、铁钯( )_ 6、求_ 7、竞_ 8、棹( )_ 9、设帐_10、尔辈_ 11、物理_ _ 12、究_13、是 _ 14、木杮( )_ 15、湮( )_16、耳 _ 17、颠通( )_ 18、河兵_19、失石_ 20、啮( )_ 21、坎穴 _22、不已_ 23、溯( )流 _ 24、遂_25、但 _ 26、如其
3、言_ 27、臆断_三、句子翻译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沧州南 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欠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译:(人们)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或 者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4、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4、沙上,渐沉渐深耳。译: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 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 里,越沉越深罢了。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译: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7、众服为确论。译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 确的观点。8、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译: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9、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译: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 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 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
5、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10、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译: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11、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译: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1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1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四、问答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答: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2、文章中写到两次“笑”,你怎么 理解其中的意味?答: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