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余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

上传人:涵涵文库 文档编号:4916814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9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余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余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余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余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余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XINYU UNIVERSITY(2016-2017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7 年 12 月目 录引 言 1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三)在校学生情况 .2(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4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4(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5(二)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6(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6(四)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 .6(五)图书及其应用情况 .6(六)设备及其应用情况 .7(七)信息及其应用情况 .7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一)专业建设 .7(二)课程建设 .8(三)教材建设 .9(四)教学改革 .9

2、(五)教学研究 10(六)实践教学 10(七)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文化 12(八)学风建设 14四、质量保障体系 14(一)规章制度 14(二)质量控制 15五、学生学习效果 16(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16(二)学生身心素质情况 17(三)应届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及攻读研究生情况 17(四)就业情况 17(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情况 17六、特色发展 18(一)产学研合作全面发展 18(二)新能源学院专业发展特色优势聚集 18(三)经济管理学院“三段递进式”教学初显特色 21七、需要解决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220引 言新余学院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新型工业城市江

3、西省新余市。新余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沪昆高铁、浙赣铁路横贯东西,京九铁路傍市而过,赣粤、沪昆、武吉三条高速公路和四条省道在新余交汇;新余是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国家试点智慧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截止到 2017 年 10 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6459 人、专科生 4454 人,其他学生 2434 人(其中留学生 149 人),折合在校生数 11643.9。设有 13 个二级学院(含继续教育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32 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 15 个,省级专业综合改

4、革试点项目 3 个。2016 年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列全省第 3 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位列全省第 9 位,“材料物理与化学”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学校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导、文理为基础、新能源类专业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秉承“求新、求实、求善”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品德素养好、应用能力强、就业有实力、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坚持立足新余,服务江西,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教育教学

5、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诚信、包容、高尚、和谐”校园文化,打造“真人图书馆”、“沐浴经典”、“周末文化广场”和“一院一品”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显著,2017 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首届十大文明校园。在 2017 年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督查中,我校的思政工作得分名列第一。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文艺展演、全国健美操比赛、全国高校 BIM 算量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挑战赛等各类学科专业技能比赛中成绩突出,凸显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采用“学校搭台、企业入驻、产教融

6、合”的模式,构建“专业、行业、企业、职业”四位一体的转型发展格局,成立了新余学院产教融合发展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等多个学生校内实践平台。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1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品德素养好、应用能力强、就业有实力、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新余、服务江西,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为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

7、布局。2016-2017 学年,学校共有本科专业 31 个,涵盖工学、文学、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七大学科门类,逐步形成了以工学主主导、文理为基础、新能源类专业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具体设置情况见表 1)表 1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简表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门类 专业名称1 材料物理2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3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4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5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6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7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8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9 通信工程10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 物联网工程13计算机类软件工程14工 学土木类 土

8、木工程15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16 英语17文 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商务英语18 理 学 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19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20 视觉传达设计21设计学类 环境设计22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类 播音与主持艺术223 体育教育24体育学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25教育学教育学类 学前教育26 市场营销27工商管理类 财务管理28 电子商务类 电子商务29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工程造价30 护理学类 护理学31医 学医学技术类 康复治疗学(三)在校学生情况2016-2017 学年,我校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 5103(含江西工贸职院合作办学48 人)人,普通专科生 6865 人,

9、外国留学本科生 154 人,另有函授学生 891 人,折合在校生数为 12605.1 人。在普通本科生中,工学专业学生共 2069 人,占普通本科生比例的 40.55%,具体分专业、年级信息见表 2。表 2 普通本科分专业、年级信息表学科 专业分类 专业名称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合计工学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54 40 50 55 199工学 机械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48 36 47 39 170工学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6 25 55 64 190工学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 0 33 37 0 70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工程造价 41 47 5

10、7 52 197工学 土木类 土木工程 45 36 54 72 207工学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42 30 40 0 112工学 材料类 材料物理 37 18 28 18 101工学 材料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50 33 42 28 153工学 能源动力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45 36 42 36 159工学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 41 36 47 46 170工学 电子信息类 通信工程 90 140 0 0 230工学 计算机类 物联网工程 48 0 0 0 48工学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5 39 40 36 160工学 计算机类 软件工程 47 53 0 0 100理学

11、数学类 数学与应用数学 44 35 41 26 1463医学 护理类 护理学 39 37 41 33 150医学 医学技术类 康复治疗学 44 40 47 32 163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财务管理 48 43 75 79 245管理学 电子商务类 电子商务 41 36 47 0 124管理学 工商管理类 市场营销 41 34 35 41 151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商务英语 36 31 0 0 67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英语 46 44 60 71 221艺术学 戏剧与影视学类 播音与主持艺术 47 45 41 32 165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汉语言文学 48 38 50 43 179教育学

12、 体育学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30 0 0 0 30教育学 体育学类 体育教育 31 45 59 87 222艺术学 设计学类 环境设计 59 65 91 87 302艺术学 设计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60 53 85 80 278教育学 教育学类 学前教育 36 0 0 0 36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音乐学 59 65 94 92 310合计 1388 1213 1305 1149 5055(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2016 年学校在 26 个省份招生,共招收本专科生 3948 人,其中招收本科生 1375人(省内本科 873 人,省外 502 人),计划完成率 100%;第一志愿录取 132

13、0 人,第一志愿录取率为 96%,其中江西省第一志愿录取率为 100%;报到 1320 人,报到率为96%。文、理科上线率 96%以上,其中江西省文史、理工均超省控线 29 分。总体生源质量较高。(2016 年本科招生录取情况见表 3)表 3 2016 年本科招生录取情况分类表省内 省外学科类别 录取总数第一志愿录取数第二志愿录取数录取总数第一志愿录取数第二志愿录取数文史类 167 164 3 103 98 5理工类 585 581 4 178 157 21体育类 30 30 0 32 25 7艺术类 41 37 4 189 178 11单独考试(不分文理) 50 50 04表 4 2016

14、年录取报到情况表年度 省份 专业 录取 报到 报到率 一志愿 录取 一志愿录取率2016 26 30 1375 1320 96% 1320 96%表 5 2016 年文、理科类录取控制差占比情况表年份 科类数 超控制线数 上线率2016 51 49 96.08%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我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逐步建立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工程”,鼓励 35 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出台了 100 万年薪引进优秀博士研究生的政策,本校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毕业返校后享受引

15、进博士同等待遇。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542 人,外聘教师 155 人,教师总数为 620 人。学校生师比为18.8:1。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33%,具有研究生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76.01%(专任教师分类构成情况见表 4)。表 6 专任教师分类构成表类别 教师数量 占教师总数比例总计 542 100.0%教授 50 9.2%副教授 129 23.8%讲师 245 45.2%助教 56 10.3%职称无职称 62 11.4%学位 博士 24 4.4%5硕士 388 71.6%学士 90 16.6%无学位 40 7.4%35 岁及以下 209 38.6%36-45 岁

16、205 37.8%46-55 岁 111 20.5%年龄56 岁及以上 17 3.1%国外学习/访学 6 1.1%学校现有教师中,有“双师型”教师 231 人;有各类高层次人才共 102 人,其中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4 人,省“青年科学家培训计划”入选者 1 人,省级教学名师 4 人,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16 人,省级模范教师 1 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 人。专家引领、骨干支撑、多元结构、持续优化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二)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情况2016-2017 学年,我校总计有课程门数 1252 门,其中专业课程门数 1134 门,公共必修课 46 门,公共选修课 23

17、 门,网络课程 49 门。学校总计有课程 2380 门次,其中专业课门次 1703 门次,公共必修课 583 门次,公共选修课 94 门次。本科课程中由教授授课有 214 门次,由副教授授课有 484 门次。(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2016-2017 学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投入 1767.88 万元,生均 1518.29 元。共投入本科专项经费 2942.62 万元,本科实验经费 195.5 万元,生均实验经费 298.29 元;实习教学经费 70.69 万元,生均 107.86 元。(四)教学用房及其应用情况学校占地面积 2000 亩(1333333.2 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38713

18、4.53 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29.07 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204252.23 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8.39 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 143080 平方米,总床位数 14112 位。学校拥有大学生活动中心,可以容纳 60 余个社团,5000 人规模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建有 2个 400 米标准田径场(内含足球场)、1 座综合性体育馆、1 座综合性训练馆、高尔夫训练场和小九洞比赛场地各 1 片,室外还有 22 片篮球场、10 片网球场,并有体质测试中心和健身中心,体育场馆设施建筑总面积 251795.8 平方米,运动场设施设备齐全,有效满足了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活

19、动的需要。(五)图书及其应用情况6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 2.73 万平方米。阅览座位 2679 个,阅览室 12 个,自习厅 2 个,另设有学术报告厅、胡述兆文库、廉洁文化研究中心书库、检校共建专题书库、地方文化库、校史馆、主题展厅等。截至 2016年底,图书馆有纸质藏书 1527138 册,生均图书为 131.15 册。有电子图书总量1402600 册,生均电子图书 120.46 册。图书馆建立了清华同方全文期刊镜像站和知识网络服务一级站,中文电子资源包括清华同方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中科 VIPExam 考试学习

20、资源数据库、EBM 外文文献库、畅想之星光盘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2016 年,图书馆新增纸质图书310700 册,当年生均年进纸质图书 26.68 册。学生入馆共 291507 人次,全年图书流通量为 54169 册次、电子资源访问量 3125586 次。(六)设备及其应用情况学校围绕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通过加大学校自有资金投入、利用中央财政专项发展资金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不断加大实验(训)室建设力度。目前有实验教学中心 9 个,下设 178 个基础和专业教学实验室及公共教学设施平台。2016 年学校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投入 1446.88 万元,新建改建实验室 17 个,改

21、造语音室6 座,标准化教室考场 105 个,完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1 个。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 9185.50 万元,生均值 7888.68 元,设备共计 10523 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 19.89 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 49.5 个。另外,学校还建有:教育部中兴通讯 ICT 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教育部中软国际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基地、教育部中软国际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基地、教育部万霆科技绿色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国育华渔 VR 世界实验室项目基地。通过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提高了学校实验室建设的质量和与业界接近的水准

22、。学校实验室管理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设备及场地利用率较高。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本学年各专业的实验开出率 90.53。同时,积极推进实验(训)室开放力度,满足学生开展项目实践、学科竞赛及毕业设计(论文)等的需要。(七)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学校校园网采用了双核心、汇聚千兆上联到骨干网络的性能优良的网络架构,实现了全校用户千兆到桌面,覆盖了全校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提供了域名解析、网络办公、教学科研等 Internet 服务,运行着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电子图书系统、财务一卡通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统计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在校学生都可以在宿舍、教学区接入校园网,完成选课、课件下载、资料

23、查阅等各种用网操作。截止至 2016 年底,建有网络信息点 13371 个,无线接入点 890 个,校园网主干带宽 2000 Mbps,校园网出口总带宽 4500 Mbps,多出口线路有效地保证了全校师生教学科研活动的需要。7三、教学建设与改革(一)学科专业建设1.服务地方,明确以工学为主专业布局学校制定了新余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新余学院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建设规划和设置标准。提出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布局,以服务求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多样化发展和错位竞争原则,重点发展应用专业、交叉专业和特色专业。专业申报和调整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坚持发展应用型专业

24、为主,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设置依据。根据江西大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以及新余建设新型工业城市的目标这一发展需求,学校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导、文理为基础、新能源类专业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截止到 2017 年 10 月,学校开办了本科专业 32 个,涉及七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 14 个,理学专业 2个,文学专业 3 个,教育学专业 3 个,管理学专业 4 个,艺术学专业 4 个,医学专业2 个。近三年,学校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停招了就业行情不好的能源与动力工程等 2个专业,增设了物联网工程、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等 7 个社会急需的新专业。2.注

25、重培育特色专业,促进专业内涵建设2014 年,学校启动了特色专业群行动计划,专业群建设成为深化转型发展、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2016 年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继续实施“特色专业群建设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五个特色专业群:一是对接新余市的新能源、新材料支柱产业的新能源材料与工程专业群;二是对接新余市的钢铁支柱产业的装备制造类专业群;三是对接新余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引进和培育光电信息等新兴产业所需的光电信息通信技术类专业群;四是促进新余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所需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群;五是挖掘传承新余本土文化所需的文化创意专业群等。专业群的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的培育。新能源科学与工

26、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土木工程三个专业被列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两个专业被列为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6 年首次参加全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即取得较好成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列全省第 3 位(共 20 所高校参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位列全省第 9 位(共 16 所高校参评)。(二)课程建设学校不断规范课程设置,突出应用型课程建设。学校制定新余学院课程建设与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建设内容和评价标准,提出了“规范管理、优化体系、加快改革、强化实践”的方针。重点建设应用型课程、示范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对于获批的国

27、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学校按 1:1 的比例予以经费配套支持。加大“双语”课程、探究式课程、项目驱动式课程等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积极将最新技术和工艺引入教学内8容,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行动计划”,给予每门课程 8-10 万元的经费支持。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不断断提高选修课比例,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程。目前,学校共有各类课程 2380 门,其中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9 个、校级精品课程 27门、校级网络课程 9 门、校级应用型课程 30 门。每学年开设或引进的公共选修课 100门次左右。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程的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

28、政治工作会议上“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指示,学校建立了数字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成为师生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线上平台,同时积极探索研究 VR(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计划投入 500 万元申报加入教育部学校规划发展建设中心推动的“VR 世界实验室”首批试点学校,建设 VR 思政课程研发中心,并单列 50 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思政课 VR 教改研究,力争使我校的 VR 思政课堂成为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新媒体技术思政教学平台。(三)教材建设学校重视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制定新余学院教材管理办法,

29、明确了教师初选、教研室论证、学院审批、学校审定的教材选用模式;提倡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优秀教材。优质教材的选用比例为 90.23%。同时鼓励教师编写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教材。我校教师主编或参编的自编教材 50 本,其中主编省级以上规划教材 30 本,光伏专业系列教材获得省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四)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与研究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和推动力,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有助于提升办学品位,塑造办学特色。我校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始终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按照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指导原则,根据我校自身优

30、势及特色,以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和课程考试改革等为抓手,结合江西省应用转型试点高校工程,全方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措施有力,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学校制订了新余学院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新余学院教研成果奖励办法新余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和管理办法新余学院教师教研工作量计算及考核办法等多项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年度绩效考核中教学、教研、科研工作量打通,可以按规定冲抵。课堂教学鼓励教师采用启发式、参与式、项目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立项支持探究式、项目驱动教学改革项目多项,启动了基于互联网的以翻转课堂为特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31、。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大学英语进行了分层教学探索,大学体育课程进行了俱乐部教学改革。9为加大教学改革力度,2017 年学校出台新余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试点的方式支持二级学院教学改革,立项支持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中兴通讯信息学院进行综合试点,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单项试点,专项经费支持合计 500 万元。2.考核多样,由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学校出台新余学院考试工作管理规定新余学院学生成绩管理办法关于课程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的指导性意见等制度,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结果考核、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过程监控的观念,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将考核的目标定位于发挥评

32、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所有课程的考试都不是“一考定成绩”,而是涉及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成绩等诸多方面,考试的方式也包括口试、实验实践能力测试、专业技能测试、撰写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学习笔记、开卷笔试、闭卷笔试等多种形式。 3.党建推动教学,舆论关注教学学校各级党组织坚持“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开展“党建+教育教学改革、党建+创新创业教育、党建+转型发展、党建+迎评促建”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等中心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合

33、拍。各个二级学院根据各自的学科专业特点,开展了“一院一品”党建活动。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配齐了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VR 红色教育实验室”,探索 VR(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学校依托校内外宣传阵地和校外各类媒体平台,聚焦重大教学活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大力宣传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教学改革成果和教书育人先进事迹,调动广大教师潜心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五)教学研究学校始终把深化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为激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开展教学研究,我校共

34、获批省级教改课题 109项,共获资助经费 53.69 万元;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四届,获奖成果 46 项;校级教改课题单独立项 113 项。(六)实践教学1.实验教学(1)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实验开出率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力度,不断强化实验教学管理。目前,学校建有实验实训室 178 个,工程训练中心 1 个。制定了新余学院实验教学管理规定等制10度,要求根据培养方案修订实验教学大纲,严格按计划开出实验项目。2016-2017 学年实验开出率为 93.5%。学校制订了新余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认定指导意见新余学院开放实验室认定办法新余学院

35、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等制度,要求开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鼓励二级学院通过资源整合等途径扩大现有实验室的开放率,鼓励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电子实训室等 15 个实验室被认定为第一批示范性开放实验室。2016-2017 学年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 32.3%。(2)充实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教学效果良好近年来,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加大了实验技术人员引进力度,同时,要求主讲教师参与实验指导,2016-2017 学年,361 位授课老师参与实验指导。学校现有专职实验指导人员 47 人,硕士以上学位 18 人,占 38.30%。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实验教学满意度为 92.

36、67%。2.实习实训(1)搭建平台,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关系2014 年成立了新余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和产教融合发展中心。采用“学校搭台、企业入驻、产教融合”的模式建设,企业项目入驻学校,师生参与项目运行,专业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目前入驻企业 10 家,进驻项目 10 个。2016 年,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学校举行校地合作专项行动对接会,40 余家企业参加会议,学校与 15 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2017 年,学校启动推进“11311 工程”,进一步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理念。通过以上平台的搭建,学校和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紧

37、密的合作关系,合作范围涉及产学研各个方面。目前,校外已建设 139 个较为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各类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2)保障到位,实习实训工作效果良好学校通过实施新余学院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的若干意见新余学院实习基地建设管理规定等制度,对实习实训工作进行规范管理,时间和经费保障到位。学校面向全体工科专业开设工程实训,非机类专业 1-2 周、机类专业 3-4 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确保实习良好效果,各二级学院按照培养方案和实习大纲精心组织,同时加强督导检查力度,并做好实习的组织纪律管理、安全教育、成绩

38、考核等工作。师范专业实习由学校统筹安排。学校每年安排实习、实训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2014-2016 年累计支出 2079 万元。3.社会实践11(1)确保效果,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学校将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出台了新余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新余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要求每个学生毕业必须修满 10 个学分的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其中每个学生暑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积不少于 4 周、计 4 学分。为了顺利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参与指导,明确了教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按 1.5 分/团队/天计算公

39、益服务分。(2)大力拓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根据“打造三个平台、强化两种能力、明确一个目标”的工作思路即打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公益实践三个平台,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明确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学校依托校地合作,大力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学校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成效明显提升。在 20162017学年参与校级学科技能竞赛学生 15398 人次,参与省级学科技能竞赛 2131 人次,参与指导教师人数为 308 人;创新项目学生参与 514 人次,参与创新项目指导老师人数 126人。2016 年,学校围绕“青春建功十三五携手共筑中国梦”主题,组织了

40、 18 支志愿服务团队,有 21 位老师参与指导,共 268 名学生参加团队实践,分别赴吉安井冈山、安福县,新余渝水区罗坊镇、人和乡,分宜县湖泽镇、高岚乡等 17 个地方开展为期一周的以政策宣讲、教育关爱、文化宣传、送医下乡和家电维修、扶贫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2017 年,学校围绕“喜迎十九大 青春建新功”主题,组织了 19 支志愿服务团队,有 28 位老师参与指导,共 297 名学生参加团队实践,分别赴瑞金、兴国、永新,渝水区罗坊镇、人和乡,分宜县等 19 个地方进行为期一周的以光伏政策宣传推广服务队、家电义务维修服务队、医疗调查服务队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4.毕业设计 (论文

41、)与综合训练学校制定了新余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明确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注重与工程实践、生产、社会相结合,也可以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力求做到真题真做。2016-2017 学年,学校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有关内容进行了调整,进一步保证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性。论文选题坚持来源于社会实践,真题真做,2016-2017 学年共有 1146 篇毕业设计(论文),其中优秀毕业设计(论文)55 篇,占总毕业设计(论文)数的 4.8%,同时,坚持对所有毕业论文进行重复率检测,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新余学院学报连续三期刊登了 2017 届部分优秀毕业论

42、文。每年音乐学、播音12与主持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的毕业晚会、毕业设计作品备受各方瞩目,师生反响热烈。2017 届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专业部分优秀作品入选新余市文化中心美术作品展。(七)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学校认真贯彻中发201631 号文件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出台了新余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系列规章制度;成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多方参与、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党政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格局。培育了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

43、思政课教师队伍、打造了一支人员数量充足、爱岗敬业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建立了由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导师组成的学生指导服务队伍,着力构建齐抓共管、保障有力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工作机制,强化全员育人意识。2017 年,我校在全省高校思政工作督查中,名列第一。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制定了新余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办法,独立设置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生均 20 元标准划拨专项经费,单列思政课教师培训经费。坚持校党委书记、校长及班子成员和二级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院长上思政课制度。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建设了网上数字马克思

44、主义学院。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开展“故事教学法”,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10个,每年暑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设 VR 红色教育展厅,探索将 VR 技术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养成了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积极投身各类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学校各级志愿服务队长期坚持以敬老助残、科技培训、义务维修、知识扶贫、文化帮困、环保宣传、无偿献血等形式进行志愿服务。成立了新余学院红十字会,会员人数达 6000 人。2

45、017 年 8 月 8 日晚,正在九寨沟县参加专业实习的我校体育学院学生黄琪、向俊聪在地震发生时,积极参与救灾抢险,其先进事迹被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门机构-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及心理咨询工作。中心建有心理咨询室、音乐放松室、沙盘治疗室、心理宣泄室、心理测试室等功能室服务于学生。建立了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管理网络体系,关注和收集学生心理变化动态信息,定期排查心理异常学生、帮助有需求的学生获得心理援助。每年对全校新生组织开展新生第一课“大学生活,从心开始”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普查筛查访谈、建立心理档案;每年组织全校性 5.25“我爱我”

46、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各院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参与;经常性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13宣传和普及工作,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每年自编两期心理健康宣传刊物心苑报,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心理游戏、心理漫画、心理电影、心理剧大赛、心理知识宣传展、专家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并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危机学生提供及时帮助,同时促进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发展。加强校园文化设施、文化景观和文化资源建设,确立了校训、校歌和学校标识系统,营造“诚信、包容、高尚、和谐”的文化氛围,强化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学校实施“1231+X”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工程,打造 “一赛两节三品牌,学院和学生组

47、织若干特色品牌”活动架构,即以创新创业竞赛为龙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艺术节,打造“沐浴经典”、“真人图书馆”、“周末文化广场”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推动学院和学生组织的品牌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开展,着力组织丰富多彩、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科技学术、校园文化活动。 沐浴经典、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周末文化广场、真人图书馆已成为全校师生喜爱的校园文化品牌。 (八)学风建设学生“向学”自主学习氛围日趋浓厚,在学风建设中注重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对学生到课、迟到现象及课堂低头情况每天检查、通报评比,使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堂低头率从 2016 年的 24.35%到

48、2017 年的 9.67%,呈现出逐步降低的趋势。学生“真学”学生守纪,诚信考试成效好。在考前对学生进行考风考纪教育,与学生签订新余学院诚信应考承诺书,教育学生严肃对待考试,自觉形成优良考风。2015-2016 学年全校共有 108 名学生因考试作弊受处分,2016-2017 学年共有48 名学生因考试作弊受纪律处分。20162017 学年有 6 个班成功创建为无人监考诚信班级。学生“乐学”,图书馆利用率不断提升。近年来图书馆在入馆量、借书量以及电子文献的访问量和下载量的使用率上都得到了提高,凸显学生学习风气日益浓厚。四、质量保障体系(一)规章制度1.规章制度完整规范,质量标准完善合理学校一直

49、重视教学管理制度建设,2016 年编印了教学管理制度汇编,收入制度 71 项,涉及教学运行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六个方面。此外,还印制了教师备课本教学进度表日常教学检查记录本、教师听课笔记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手册教育实习管理手册实验报告等各类教学管理手册百余种。为了解高校教学工作的新动向和新精神,先后编印了高校教学工作文件摘编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汇编和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文件摘编下发。学校出台了新余学院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纲要,作为质量保证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包括教学质量目标系统、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教学质量过程控制系统、教学质量14评估系统、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激励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六个系统。每个系统包括若干项内容,各个系统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真正实现了教学质量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闭循环。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中每个系统的配套文件,目前已基本制定出台,制度层面上初步实现了质量保证各环节、各层面的全覆盖。学校对教学运行工作的主要环节进行了梳理,编制了新余学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包括课前、课堂教学、课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