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董巍,主要议题,一、十年课改路二、对课程标准(2011)的几点认识和理解三、案例分析,如何贯彻课标,实施有效教学,一、课改十年路,1、 2000年启动,2001年实验区实验;相对于以前教学大纲单纯对于双基的强调,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学段划分、教学领域设置、各教学领域分学段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提出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通过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模块,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以美育人,同时也提出了诸如教学手段多
2、样化、突出评价和激励作用等。,评价:从音乐教学实践的总结及2004、2007、2010年三次由教育部征求的反馈信息来看,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总体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认同度和支持率达95%以上 。,新课标理念引领下,音乐课堂新变化:,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 音乐教育质量大幅提高;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得到了尊重; 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被突出强调; 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师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多样,学生爱上音乐课了; 教师学习新课标,研究新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已初步形成风气; 课改实验区学习总体成绩高于未改前或非实验区。,问 题,一是不能较好地处理知识、技能与音乐审美的关系,
3、淡化知识技能、老师们视正常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必要的技能训练为落伍、过时; 二是教学过于注重外面形式,单纯强调氛围、动感,缺乏内在音乐线索的链接,课堂教学像拼盘; 三是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而缺乏内容和自主学习的真实成果,教师预设的流程和目标限制了与学生真正平等的交流,没有生成性的教学成果;,问 题,四是过于强调学科综合、文化拓展使得学科主体地位不鲜明,音乐课变成了综合课; 五是一种伪思维无多媒体不成课,使原本生动活泼的音乐课被局限在事先设定的操作程序中,教学过程缺乏随机应变的创造性空间,人的因素大大缺失; 六是无效廉价的评价让学生无法真正感受被真诚激励的幸福,也无从知道评价是否真实有效。,争论、
4、反思、研讨,2、 20032010年教育部组织三次大修订历时之长、反响之强烈、争论之激烈、参与人的层次、数量之多(11.7万人参加)可喜的文化现象,不应忘记的几个声音,1、2005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庆祝教师节的发言中指出:提高教育质量第一件事是要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教育过程中成人的价值观和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师生共进、教学相长;,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美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或模式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学术评价的普遍主义 对任何事物持怀疑态度 创造新知识 知识的自由和公开流通 无私利性 自由探索
5、和学术自由,国际科学共同体 同行评议 知识对全社会的贡献 教授治校 知识的传授 科学共同体的年轻化 世界名校的普世价值,响亮的回答,“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 温家宝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拿出勇气和担当” 人民日报 教育工作的的第一要务是:保护、快乐、自由、有尊严。,新课标修订思路,基本上遵循了试验稿的基本框架 对试验稿85%左右内容的一以贯之、15%修订量的比例进行修订。,二、对课程标准2011的认识 理解,解决三个问题: 音乐是什么音乐学什么音乐怎么学,课程标准2011主体框
6、架,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一、总目标二、课程基本理念 二、学段目标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感受 与欣赏 一、教学建议二、表现 二、评价建议三、创造 三、教材编写建议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前言部分,致力于解决两个问题:教育观念和音乐观念 一、学科的解读 二、学段 解读“前言”部分改写开头两段文字,明确了“标准”的指导思想第一段增加:“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本标准的制订,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段内容是对“课程价值”的阐
7、述增加了:“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青少年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原版中关于“音乐课程价值”的内容: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删去),课程性质【调整内容】,一、“课程性质” 修订版:课程性质 实验版:课程性质与价值第一段将课程性质改写为:“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课程性质【新增内容】,1、人文性: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
8、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课程性质【新增内容】,2、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
9、生的素质。,课程性质【新增内容】,3、实践性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强调了: 1、音乐有情感, 2、无确定的情感 3、音乐中的情感是听赏者被音乐唤起的情感。要求我们老师不要在音乐中努力寻求非音乐的信息。,课程基本理念【调整内容】,二、“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将原来的十条合并为五条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
10、鼓励音乐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注:删除了“完善评价机制”,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第一段增加了对“审美” 概念的解释:“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文化语境:是指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群体共有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本身、和语言相关的社会状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在这里主要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音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第一段还增加了
11、:“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整体”音乐审美的重要原则 “要素”强调了音乐本体 第二段增加了:“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2、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修订版:“强调音乐实践”实验版 :“重视音乐实践” 第一段精炼了语言:修订版:“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实验版:“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如何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 1、练习法 2、律动法 3、游戏教学法从音乐美学的角度看,音乐创造既与立美有关,又与审美相关,音乐创造既贯穿于立美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也贯穿于审美的音乐鉴赏。立美与审美是一对孪生兄弟,没
12、有审美作基础就谈不上立美,具备了较好的立美能力,就必然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强调了音乐的审美特性,这符合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要求,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审美而不能超越审美,不强调立美和音乐创造的话,这种审美就可能停留在被动审美的层面,而忽略审美中主动积极的创造。,3、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新增加了“突出音乐特点”这一基本理念。 第一段中新增加内容均体现了音乐的本质属性: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调整了关于“学科综合”的内容修订版:“关注学科综合”实验版:“提倡学科综
13、合” 第二段增加了:“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学科综合的基本原则),为什么要突出学科特点,音乐艺术具有非语义性、无形性、时间性、情感性等特点,虽然音乐具有不确定性,非语义性,但可以通过各种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有一定联系的语汇,来诉诸人的听觉感知,唤起联想,在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音乐音响所具有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以音乐音响为媒介的音乐信息具有约定性,谁掌握的约定性越多谁就越自如,谁对音乐的听觉感知就越敏锐、越准确。,“五觉”感知体验法知觉,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 知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外层:识谱、读谱、记谱、写谱和乐理知识;中层:基于音乐的知识进行音乐分析和理解,对
14、音乐作品的释义;内层:对音乐性质、风格、意味和精神的领悟,以及进一步的音乐审美。如果说,对音乐的感觉是对音乐审美的开始,那么,对音乐的知觉是对音乐审美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使其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阶段。,4、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修订版:文化多样性实验版:多元文化 修订版:使学生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实验版:“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修订版:“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实验版: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
15、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三、课程设计思路,三、“课程设计思路”为新增内容1、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2、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3、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4、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标学段目标及相应的内容标准。 5、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行和适度的弹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留有创造和选择运
16、用的空间。,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亲身参与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主动吸收 发现探究 讨论交互 开发生成,主动吸收的作法:给学生一段音乐,让他们自己去倾听给学生一个概念,让他们自己去理解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想象给学生一句旋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给学生一个环境,让他们自己去设计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完善给学生一个素材,让他们自己去组织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回答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行使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那么音乐教学目标的作用有哪些呢? 1、导向明确音乐教学方向、主导音乐教学过程、提出音乐教学方法,决定音乐教学结果。 2、规划明示音
17、乐教学计划、界定音乐教学范围、规范音乐教学进度,提出音乐教学要点。 3、调控调节音乐教学过程,制约音乐教学方式,变化音乐教学方法,调控音乐教学操作。 4、评价检测与评价音乐教学过程效果。,一、总目标,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
18、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过程。 几个内涵:一是敏锐的听觉;二是自觉自信地运用音乐表现手段、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三是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味,又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调整内容,实验版: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修订版: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目标 调整内容,体验-实验版: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红获得愉悦
19、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体验-修订版: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与精神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 调整内容,模仿-实验版: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模仿-修订版:通过亲身参与演唱、演奏、编创等艺术实践活动,并适当地运用观察、比较和练习等方法进行模仿。,过程与方法目标,模仿-是音乐学习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另一种音乐创造。探究-既是一种课程形态又是一种学习方式综合-即是音乐新课程的一种基本理念,也是一种新的音乐教
20、学方式。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音乐课程中的综合形式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知识与技能目标 调整内容,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对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了三个方面的加强:一、在音乐基础知识中,将“了解”音乐基本要求、提高为“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并增加了节拍、调式以及风格流派、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知识;二、在音乐基本技能中,增加了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等内容;三、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音乐与相关文化和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合并为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在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基础上,
21、增加了有的音乐、扩展音乐文化视野,使知识与技能目标更加完整统一。,十种主要音乐基本表现手段(音乐要素) 曲调的音高关系 调式、和声、调性 节奏 节拍 速度 音区 音强(力度) 演奏(唱)法 音色 织体,知识与技能目标 调整内容,实验版:1、音乐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修订版:1、音乐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3、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4目标合并为3目标 “创作”内容并入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部分。,知识与技能目标 新增内容,音乐基础知识部分增加 “节拍” “调式” “风格流派” “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内容。 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部分增加“
22、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二、学段目标,共性目标:1、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2、激发培养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3、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包括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色感等);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及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5、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如演唱能力、演奏能力、综合性表演能力等);6、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如创作可调、创作歌曲、即兴表演、编配伴奏等);7、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8、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集体意识及合作能力;9、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及音乐基本技能等。,学段目标 新增内容,3-6年级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本学段56年级
23、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7-9年级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强调几种能力目标,音乐感知能力目标:感受到音乐的基本情绪,这种反映就是音乐感觉,在这种感觉经验基础上,通过已有知识经验的综合介入,能够听辨出不同的人声、乐器的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和不同音乐情绪,进而把握作品的风格、流派、体裁形式、记忆主题等,就形成了音乐知觉。,音乐欣赏能力: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欣赏能力基本上是通过音乐意象,引起生活中的联想,培养学生对形象性音乐的相关想象能力。 音乐表现能力:主要指的是唱歌、演奏乐器和综合艺术
24、表演的能力。 音乐创造能力,一是以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一种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如图形谱的勾画、音乐游戏的表演、编创乐句或者节奏等),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结构框架的两处重要修改:“感受与鉴赏”修改为“感受与欣赏”,“即兴创造”修改为“即兴编创”,“感受与欣赏” 内容的定位和要求,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
25、欣赏音乐的经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决定了感受与欣赏在音乐教学的中的地位。首先,发展听觉是音乐教育的第一要务,也就是说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音乐;第二,音乐教育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建立在听的基础上。,感受与欣赏 新增内容,1-2年级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 3-6年级说出人声的分类;体验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动感;区分音乐基本段落;能够随着乐声哼唱短小的音乐主题或主题片段。 7-9年级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在音乐体裁与形式中增加音乐剧内容;能
26、够随着乐声哼唱音乐主题,感受与欣赏 调整内容,1-2年级实验版: 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2011版:聆听音乐形象鲜明、结构较为简短的 进行曲、舞曲及其他体裁的音乐段落 3-6年级实验版:聆听少年儿童歌曲和颂歌、抒情歌曲、 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 2011版:聆听少年儿童歌曲和颂歌、抒情歌曲、 叙事歌曲、艺术歌曲、格调健康的流行歌曲,“表现” 内容的定位和要求,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
27、沟通、融洽感情。,表 现 新增内容,1-2年级 演唱:学唱儿歌、童谣及其他短小歌曲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首)综合性艺术表演:儿童歌舞,表 现 新增内容,3-6年级 演唱:轮唱;了解变声期嗓音保护的知识,初步懂得嗓音保护的方法;每学年背唱歌曲46首(其中中国民歌12 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综合性艺术表演:儿童歌舞剧 识读乐谱: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表 现 调整内容,3-6年级 演奏:明确了课堂乐器:竖笛、口琴、口风琴;每学年能够演奏乐曲12首(原为2-3首)识读乐谱:原实验稿“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调整为“具有识谱的初步能力” 明确了哪些乐器要进课堂,减少了每年
28、演奏曲目的数量,增加 识读乐谱的难度形成初步能力,7-9年级 演唱: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2-4首(其中中国民歌1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1段 (原为3-5首,内容无限定)识读乐谱:原实验稿 “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 乐谱的能力” 调整为 “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创造” 内容的定位与要求,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音乐创造包括两类学习内容:一是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即兴音乐编创活动;二是运用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创作尝试与练习。,创 造 新
29、增内容,3-6年级 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制简易乐器。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运用图谱或乐谱记录声音和音乐;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小节的节奏或旋律 。,7-9年级 能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和方法,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编创48小节的旋律短句或短曲,并能用乐谱记录下来 。,创 造 删去和调整内容,3-6年级 能够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短句能够创作2-4小节旋律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 7-9年级 能够为歌曲选编前奏或间奏尝试用电脑创编音乐(有条件的地区适用),“音乐与相关文化” 内容的定位与要求,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
30、,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这一教学内容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蕴含在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因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音乐与相关文化 新增内容,能够通过广播、影视、网络、磁带、CD等传播媒体听赏音乐 喜欢并能够从传播媒体或现场演出中聆听音乐,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实施建议部分包括:1、教学建议2、评价建议3、教材编写建议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上述内容均作了不同程度的修订,一、教学建议,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
31、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有机渗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并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根据10年课改实践积累的经验,增写了三条同教学密切相关的具体建议。,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应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教学形式的选择应服从于教学目标,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及有机联系,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意
32、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体现,同时应明确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郭雪老师恰利利、恰利的教学目标:,1、学唱印度尼西亚民歌恰利利,恰利,能感受体验印度尼西亚的音乐风格、情趣,对印尼音乐产生兴趣,并有继续探索的愿望。 2、初步学习二声部的演唱形式,能够用饱满的情绪,自然亲切的声音正确自信地演唱歌曲。 3、能发挥想象力,进行简单的语言节奏、动作及律动的创编,能运用自然的声音,简单的肢体动作和部分打击乐器表现歌曲,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陆冰从认知、能力和情感等方面 制定哈里啰教学活动的三个目标:,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和轻松、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哈里啰,体验歌舞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喜爱音乐的思想感情
33、。 通过反复聆听、声势和打击乐器的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切分音。 带着对黑人音乐风格的理解,引导学生对歌曲哈里啰进行改编,用自创的独特形式再来演唱歌曲,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重视教学设计的预设功能,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关注教案文本的价值取向,关注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也应有必要的教师传授;提倡探究式学习方法,也应当有适当的接受性学习;倡导合作学习,也要注重发挥个体学习的特点与优势。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
34、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重视音乐教学生成,现代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音乐教学更是如此。音乐教师要有教学应变意识并善于教学生成。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引发音乐教学变化和生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应对的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多演奏乐器,多接触乐谱,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音乐教科书、音响音像资料及网络资源等,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对教
35、学媒体和课堂乐器提出要求,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提法,在原稿的基础上,加了“合理”一词给予规范,这是针对实验区反馈的近年来音乐教学“滥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边缘化”的倾向,做出的必要修订。 在课堂乐器的选用上,增加了“音质纯正、音高准确,注意避免过大音量和噪音对学生听力健康的损害”内容。,二、评价建议,简化教学评价,提升评价的可操作性:1、删去评价原则部分 2、删去评价内容中的教师和课程管理与课程发展部分,只保留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各教学领域的内容标准为基本依据,全面考察内容标准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
36、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方法、知识、技能发展变化的评价,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演唱、演奏等方式进行。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在学期、学年末进行,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定性述评是一种描述性的质的评价。主要适用于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维度,难以具体量化的一些内容。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音乐的听赏感知,集体合作完成的演唱演奏及编创活动等,可以用较为准确的评述性文字进行定性评价。 定量测评是对不同教学领域
37、内容标准中的水平要求进行的量化评价。如对音乐表现要素认知和掌握程度,对音乐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的分辨,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背唱歌曲及演奏乐曲的数量,识读乐谱的程度等,皆可作定量测评。,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学生的自评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可运用“音乐成长记录册”形式记载学生的自评,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同学间的互评可采用分组演唱演奏会、音乐才艺或创意展示等形式,在观摩交流中相互点评。 教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 “音乐成长记录册”上的评语,以及通过音乐聆听分辨、现场演唱演奏等形式所作的评价,是进行他评可以选用的有效形式。,强调评价的整体性,避免片面性,各种形式的评价,都应该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找出学习中的差距和不足及改进方法,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本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 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 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活动(包括教师培训)能有效地促进课程资源和信息的沟通,学校要支持教师参与这些活动。,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