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914608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检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检测试题(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编者选题表题号知识点易 中汉字与书法 1、2、3 4笔墨丹青 5、6、7 8、10诗歌与小说 11、12 13、14、15梨园春秋 16 19、20综合 17 9、18、21、2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

2、教祭祀解析:B 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A 项错误;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其代表含义是传承也是文明的载体,B 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C 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D 项错误。2.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如图“五岳独尊”石刻所示的书法艺术为( )A.金文 B.篆书 C.楷书 D.草书解析:C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图中的字体为楷书。3.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书法应“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所欲,便以为姿” 。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书法是一种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B.书法者应该性情奔放、不拘一格C.书法风格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3、D.书法者应该致力于身心的修养解析:A 据材料“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随其所欲,便以为姿”,可知作者认为书法是一种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故 A 项正确。4.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2上述材料体现出宋代书法( )A.开始成为自觉的艺术 B.书风抱残守缺C.强调我书意造本无法 D.注重规范法度解析:C 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 A 项错误;“趣” “韵” “姿”体现书法抒情达意的特征而非抱残守缺,故 B 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书法艺术追求有意无法,故 C 项正确;唐朝的楷书注重规范法度,故 D 项错误。5.北宋画家黄休复提出绘

4、画的“逸”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得之自然,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第二是“笔简形具”,形神兼备。当时绘画讲求“逸美”观点出现的背景是( )A.儒佛道三者开始融合,影响画家创作B.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C.大批文人入仕无望,借物言志D.市民阶层兴起,影响绘画风格解析:B 儒佛道三者开始融合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 A 项错误;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与材料中“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相吻合,故 B 项正确;宋朝重视文官,故 C 项错误;市民阶层兴起,影响绘画风格,应该是更加市民化大众化,故 D 项错误。6.与如图属于同一风格的画作是( )A.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B.元代王冕的墨梅图C.唐

5、朝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D.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解析:B 题图是文人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是人物画,故 A 项错误;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是文人画,故 B 项正确;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是人物画,故 C 项错误;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故 D 项错误。7.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下列作品中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解析:C 材料中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描述的是文人画,阎立本的步辇图是人物画,故 A 项错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风俗画,故 B 项错误;米友仁的云山图为文人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故 C 项正确;杨柳青年画五子夺莲为风俗画,故 D 项错误。

6、38.学术界公认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 。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理解能力。从材料信息“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可以推断“感动”是一种“意”,而“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也就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9.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

7、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风俗画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的世俗化日趋明显,如话本、风俗画、小说等的发展;而高雅文化,如文人画也呈现繁荣的景象。A 项中的风俗画和文人画分别反映了题干中的这两个倾向,A 项正确。10.中国宋代绘画中常常追求“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就是适中与和谐,主张对象的折中与统一,要求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这反映出宋代绘画( )A.注重写实与写意的结合B.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C.审美观与审美标准发生巨

8、变D.注重抒发自己的主观情趣解析:B 材料中未涉及写实与写意,与材料中“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不符,故 A项错误;材料中“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故 B 项正确;美在和谐,材料中“适中与和谐”不能反映发生巨变,故 C 项错误;注重抒发主观情趣,与材料中“主观与客观的和谐”不符,故 D 项错误。11.战国时期,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伟大的诗篇。材料表明( )A.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B.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C.文化发展成就了楚国霸业D.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解析:D 文化发展必须要地域交流说法太绝对化,故 A 项错误

9、;材料没有涉及楚辞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楚国霸业有利于楚辞的出现,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它在问鼎中原、诸侯争霸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楚辞这样伟大的诗篇”可以得出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故 D 项正确。12.韦庄的洛阳吟写道:“万户千门夕照边,开元时节旧风烟。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胡骑北来空进主,汉皇西去竟升仙。 ”这首唐诗( )A.反映了长安流行的胡化和异域风尚B.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资料C.真实再现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D.真实地再现了唐朝文化的繁荣景象解析:B A 项材料中未涉及,“胡骑北来”不等于长安流行的胡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宫

10、4官试马” “舞女乘舟” “胡骑北来”体现了唐代社会生活,故 B 项正确;下层百姓与材料中“宫官”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真实地用语也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13.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这说明( )A.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B.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C.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D.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解析:D 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说法绝对,故 A 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宋词商品化,故 B 项错误;材料只说必求柳永为辞,柳永虽为婉约派代表,但只是声传一时不能

11、说占据主导地位,故C 项错误;据材料中“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可知宋词融入了市井生活,也反映了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故 D 项正确。14.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以下作品符合该观点的是( )解析:B 本题的关键信息为“对本阶级的否定和判决” 。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出生于没落贵族世家,亲眼目睹家族的衰落,揭示了当时社会种种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及其日益衰亡的历史趋势,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15.明清时期小说创作

12、出现了繁荣局面,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 西游记 水浒传等名著,“桃园三结义” “大闹天宫”等情节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清小说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B.民族融合加强和中外交流广泛C.君主专制加强与理学的思辨化D.社会识字率提高印刷成本上升解析:A 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当时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所以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繁荣与市民阶层扩大,故 A项正确。16.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

13、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 ”这是说杂剧( )A.产生的背景复杂 B.反映的内容丰富C.演出的情态逼真 D.刻画的人物生动解析:B 题干材料提到政治的得失、市井生活、医药卜筮、商业、风土人情等都在元杂剧中得以反映,这说明其反映的内容丰富。17.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 、行书书写的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5A.东汉的洛阳 B.唐末的长安C.北宋的东京 D.明初的南京解析:D 注意把握题干材料中所列举文物的时间,其中时间最晚的

14、是元朝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由此可判断选择 D 项。18.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此话的主要用意是( )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D.哀叹古代文学繁荣时间的短暂解析:B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形式,这体现了文学的时代性。B项正确。19.京剧形成之初,本土文化的影响无疑占据了决定地位,并因而形成京剧内部的本土文化传统。然而,就文化背景而言,京剧史并非纯粹的本土固有文化传统的反映,其发展过程中受新文化影响的是( )A.昆

15、曲的士大夫文乐理念B.戏曲的教化意识C.市民阶层的休闲娱乐需要D.改革部分格律化、规范化的程式接近真实生活解析:D 昆曲的士大夫文乐理念、戏曲的教化意识和市民阶层的休闲娱乐需要都是京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本土文化传统,A、B、C 三项错误;格律化、规范化的程式是京剧本身的特点,进入近代,京剧受海派影响,开始改革部分规范化、格律化的程式,使之更接近真实的生活,D 项正确。20.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的,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如红色脸谱表示忠诚耿直、热情吉祥;黑色脸谱表示豪爽粗暴、刚正不阿。由此可知,京剧脸谱艺术( )A.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变 B.具有

16、社会教化的功能C.折射了社会伦理秩序 D.表明了京剧艺术成熟解析:B 据材料“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可知京剧脸谱艺术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 B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绘画首先是笔墨、线条的艺术,正是笔力、用墨和线条造就了中国画独特的气韵和每个画家不同的风格。其次,中国画取“散点透视”的方法塑造形象,且不受空间、时间和事物实际比例的限制,更加自由、灵动。最后,中国画是把书法、诗歌、题款、钤印与装裱等综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艺术。蒋孔阳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材料三 欣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千古

17、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提取有关中国古代书写材料和文字历史演变的脉络。(6 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古代文人画的特点。(8 分)(3)依据材料三,从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的作品有怎样的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6 分)解析:本题是图文结合的材料分析题。第(1)问,首先从图片中观察,获取书写材料的脉络信息,

18、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文字演变的趋势和过程。第(2)问,从材料中提炼、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第(3)问,从材料中可看出作品风格以豪放为主,并依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结合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进行回答。答案:(1)书写材料:经历了甲骨、竹木简、绢帛、纸的演变过程。汉字演变经过了由繁到简的演化过程,先后经历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6 分)(2)作品的意境角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以形写神”,寄托作者的思绪情怀,表达文人的心境,往往寄托于山水花鸟的意趣之中。艺术特征角度:集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等。(8 分)(3)辛弃疾的作品以

19、豪放为主。反映了当时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而广大人民渴望早日收复中原,结束分裂局面。(6 分)22.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层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李约瑟中国科

20、学技术史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完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1)据材料一

21、,指出宋代阶级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 分)(2)材料二称“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6 分)(3)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 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经济文化的总体认识。(4 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层正式产生的年代”反映出市民阶层正式7产生。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都发明或成熟于宋代。第(3)问,材料三朱熹针对“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体现出关注国家政

22、治的忧患意识;朱熹提出“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朱熹提出“推完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从经济、文化各自的发展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即可。答案:(1)变化:市民阶层正式产生。(4 分)(2)说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6 分)(3)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6 分)(4)认识: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符合市民阶层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的通俗文化:儒学发展到新高度并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4 分)(其他认识酌情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