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短文两篇》教案2(冀教版八年级上).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907214 上传时间:2019-01-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教案2(冀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短文两篇》教案2(冀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短文两篇》教案2(冀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短文两篇》教案2(冀教版八年级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短文两篇教案一、教材分析这是柳宗元的两则寓言,通过简短的篇幅、精练的语言,批判了生活中的可笑人物,阐述了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哲理。永之氓一文,主要批判了重财不重命、图小利舍大局的现象,也可以看作嘲讽了看问题舍弃本质的愚蠢思维方式。“永之氓咸善游”,开篇一句,讲述了故事存在的条件。这个条件,是后文人物可悲、可鄙结局的前提。一个“善”字,与后文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这种对照产生的原因,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批判的社会现象。故事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一日”到“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写出了故事开始阶段文章主要人物的表现:“尽力而不能寻常”。五六个人都在渡河,为什么其中的一个速度却特

2、别慢呢?这样自然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第二个阶段,从“其侣曰”到“不应,摇其首”,通过永之氓之间的对话,一问一答,揭示了主要人物渡河缓慢的原因:“吾腰千钱,重,是以后。”在他的同伴规劝他保全性命舍弃钱财的时候,他依然执迷不悟,“不应,摇其首”。在金钱与性命二者的选择之间,他把生命这个本质因素彻底舍弃了。第三个阶段,故事的结局:主要人物继续拒绝同伴的劝告,为了保住钱财,最终丧失了自己可怜的生命。他的同伴的语言“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是文章中关键性的语句,从永之一氓身溺将死的现状,间接说出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主题。蝜蝂传一文与永之氓一文的主题大致相似,但也有细微的差别,它主要嘲讽了

3、为物所累,贪财舍命,最终落得一个身死名裂下场的可悲人生。永之氓一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保财上,而蝜蝂传一文的主题主要体现在贪财上。蝜蝂传一文与永之氓一文在写作手法上也有不同。永之氓一文没有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文章的寓意寄托在故事的叙述之中;而蝜蝂传一文,作者直接把评述的矛头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直接对他们无止境的贪欲进行了抨击和批判。文章两个自然段,构成了非常鲜明的叙议关系。第一段,叙述蝜蝂这种小虫的特点:“善负”。“行遇物,辄持取”,表现了它贪欲之强烈;“困剧不止”,表现了它行为的愚蠢;“卒踬仆不能起”,表现了它下场的可怜。更有甚者,在别人帮助它之后,它依然我行我素,“又持取如故”。这种小虫还有

4、一个特点,“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负重与上高两个特点的结合,导致了这种小虫的最终结局:“至坠地死”。蝜蝂的这些特点与可悲的结局,是现实生活中贪财舍命人物的真实写照。第二段,把评述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文章所要嘲讽的对象:“今世之嗜取者”。与赖颂的特点相对应,这些人物也具有一个突出特点:“遇货不避”。“唯恐其不积”,表现了这些人贪欲的强烈;“怠而踬”、受“黜弃”、被“迁徙”,同样表现了他们下场的可怜。更可怜的是,他们与蝜蝂一样,“苟能起,又不艾”。他们也具有“好上高”的特点,“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最后,“贪取”与“好高”两个特点的结合,导致了他们与蝜蝂同样的结局:“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

5、知戒”。文章的结尾,作者更加直接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些人,身材傲岸,声名远扬,而他们的智力、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却等同于一个小虫,实在是可悲呀!文章叙议结合,在叙述蝜蝂特点的基础之上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浑然一体,水到渠成。二、教学建议1永之氓一文,文章的寓意比较复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对于学生的意见,教师要注意肯定其中的合理因素,加以正确的引导、点拨。2蝜蝂传一文,要注意组织学生归纳出蝜蝂的生活习性,这样才能把握文章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3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整理归纳出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以及写作手法上的异同。三、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讽刺唯利是图、贪婪成性者的深刻主题

6、。 2鉴赏以虫写人、人虫类比的独出心裁的艺术结构。 3学习寓议于叙的表达技巧。教学重点:以人写虫的构思和主题 教学难点:寓议于叙的技巧 作者及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 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他的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的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

7、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课文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虫蝜蝂言事,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本文虽然短小,却像是一面明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文章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千载至今,仍能警戒世人。 作品背景: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

8、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贡,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二)问题设计 1 蝜蝂的本性是贪婪,作者是如何写其行为和下场的? 提示:遇物辄取贪婪的本性;卒踬仆不能起贪婪到不惜生命;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本性难移。至坠地而死贪婪的后果。 2现今世人的行为又是怎么的?与蝜蝂有何相通之处? 提示: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3这则寓言想要说明些什么呢?对你有什么启示? 提示:不知道释放压力,不懂得给心灵减负,心灵的负重超过限度,人也会遭遇与蝜蝂同样的下场。学 优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