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三章案例.ppt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4897419 上传时间:2019-01-2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案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三章案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三章案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三章案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三章案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案例分析,1 德隆系事件始末2 新加坡金融市场的国际化,1 德隆系事件始末,一、基本原理 货币资金运动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通过金融市场的融资功能,把资金从所有者手中转向需求者手中,实现资金的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益性,将社会资源由低效率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从而推动商品市场的发展;随着资源的配置,金融市场上的风险也在发生新的配置,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风险。,二、案例内容(一)德隆的原始积累 (二)德隆的惊险跳跃 (三)德隆王朝的覆灭,(一)德隆的原始积累,1986年,“德隆”创始人唐氏兄弟从国有单位下海,开始他们的创业生涯,他们经过商,开过

2、小型彩色照片冲印店,20世纪90年代来到了首都北京,开了一家当时在北京很有名的迪厅,到1993年单是北京迪厅已给他们带来了3000万以上的利润。中国的社会变革时代给了他们最美好的希望,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事业上的起步使他们完成了走向顶峰的第一笔原始积累,也使他们踌躇满志。,(二)德隆的惊险跳跃,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在上海和深圳试点原来只属于“资本主义”的股票市场。唐氏兄弟以他们敏锐的洞察力和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嗅觉,感到这个时代将再一次为他们提供一个大舞台。他们开始用原始积累的数千万资金投入新兴的中国股票市场。通过买股票认购证、原始股和参与深沪大盘的炒作,他们的资金有了跳跃式的发展,

3、但他们并不满足,寻求能够帮助其更快速致富的目标。 经过仔细分析,他们发现流通盘5000万的“湘火炬”由于地处湖南,不属于上海本地等投资投机热点,历史成本很低,每股价格在2.3元附近,于是,唐氏兄弟联合几位熟悉的大户开始了在“湘火炬”上的建仓。到1996年的7月份,唐氏兄弟和他们的朋友已经持有“湘火炬”70%的流通股,该股也从2.3元上涨60%到4元附近。,经过深入的研究,1997年,唐氏兄弟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在新疆注册成立德隆投资公司,要通过资金和这些年在上层建立的社会关系进入“湘火炬”的决策层。 这一重大决定很快得以实施,“湘火炬”的上级部门考虑到当时的汽车零配件行业不太景气,该公司效益也

4、很一般,加上德隆开出的优厚条件,决定向德隆投资公司出让其控股权。 此后,德隆通过拆借资金很快完成了收购,进入公司决策层。并在1997和1998年年报分别推出10送2和10送9股的优厚方案,“湘火炬”的股票价格也很快于1997年涨到10元,1998年超过20元,唐氏兄弟此时已获得了10亿以上的帐面利润。,这一模式的成功,对唐氏兄弟和他们的追随者来说是极大的兴奋,他们仿佛找到了在中国股票市场稳赚不赔的法宝。基于这一理念,1998年以后,德隆投资公司通过贷款、从已控制的公司拆借资金、联合更多投资者等方式入主了600737“新疆屯河”和000633“合金股份”,“德隆系”也正式形成。 在胡润发布的20

5、03资本控制力50强排行榜上,德隆集团以对5家上市公司、217亿流通市值的控制力名列榜单首位。作为德隆集团多年打造的股市形象工程,即使在2003年股市跌得面目全非之际,“德隆三剑客”的股价依然逆市上涨,尽显强庄的风范。,(三)德隆王朝的覆灭,在德隆资本膨胀过程中,其关键词是“产业整合”。其核心思想是以资本运作为纽带,通过企业购并、整合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也正是凭借着这一精心构建但实质粗糙的产业链,德隆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南征北战,东奔西突,不断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产业并购的故事。 在这粗糙收购加上不计成本的扩张背后,决定其最后整合的结果是难以产生正的现金流,长

6、期陷于资金饥渴症。其旗下公司的债务不断攀升,使支撑德隆庞大产业帝国的资金链脆弱不堪。特别是2001年,德隆旗下上市公司无法融资之后,德隆帝国也就岌岌可危了。,2001年7月,对中国股票市场是个灾难的时期,经历了5年的大牛市后,终于出现了“股灾”。很多股票出现了比上涨还疯狂的下跌,股价的整数被去掉,只剩下零头。 但德隆并没有提前意识到灾难的发生,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才真正明白中国股票市场奇高的市盈率确实是不健康的,这样的市场肯定有崩溃的一天;“德隆系”三只老股确实价格太高了,要变成帐面利润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还有那么多的贷款和拆借资金需要及时归还。 为兑现帐面利润唐氏最后找到的解决之道是,利用

7、德隆的影响和这些年形成的社会关系大规模的介入优质产业,再将利润较高的产业注入上市公司,以降低上市公司股票市盈率,形成合理的投资价值,然后出货。,2003年以后,证券市场的监督并没有因熊市的来临而放松,国务院、证监会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德隆系高企股价后面的巨大金融风险,并有意识的采取一些措施限制德隆进入某些产业,同时加大了限制违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力度。 2004年4月14日,对德隆王朝而言,是个黑色的日子。德隆的恶梦从这一天正式开始了。德隆系旗下的三驾马车:湘火炬、新疆屯河和合金投资第一次集体跌停。,迫不得已,华融受央行之命拯救德隆,先是整体托管,再寻求重组途径,主要工作是审核德隆的

8、财务账目,设计重组方案,以市场化方式全面参与德隆系资产重组,在重组工作结束后帮助德隆寻找潜在的买家。 华融公司在处置托管资产时,新疆德隆、德隆国际、屯河集团可以推荐合格投资者参与竞价并享有其他投资者的同等权利。,三、案例分析 (一)产业整合模式本身并不是一个不可以探索的模式 (二)产业整合模式背后埋藏着较大的风险 (三)产业整合模式的风险被德隆发挥到了极致 (四)华融托管德隆是现实和可行的选择 (五)民营企业的先天性缺陷不容回避,2 新加坡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一、基本原理 20世纪60年代是欧洲货币市场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的时期,包括欧洲和亚洲在内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促进了金融市场

9、国际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增长。 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自然渐进式的,一般是从国内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自然发展为全国性金融中心,再通过对外开放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另一种则是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惠的政策,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离岸金融市场。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为前一种模式;新加坡、巴哈马、开曼群岛为后一种模式。,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可以吸引大批外国银行加入,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外贸和金融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要求所在国实行金融开放政策,对所在国的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稳定又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何既推动金融市场

10、的国际化,又保持国内经济和金融稳定,这是许多国家在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潮流中面临的共同课题。 在这方面新加坡是一个成功的典型。新加坡政府采取积极的金融开放政策和和谨慎的金融监管措施,将新加坡建成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在金融市场开放的进程中学习借鉴。,二、案例内容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获得独立。 1967年6月,新加坡成立了货币委员会,从英国人手中收回了货币发行权,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此后,新加坡政府立即着手对工业和金融结构的改革,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体系。 为了迅速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国际金融发展的形势,新加坡政府决定将发展金融服务业作为建立新的国民经济结构的

11、一个重要方面加以重点倾斜和支持,由此确立了金融立国的政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战略。 1968年,新加坡政府决定抓住欧洲货币市场对美元需求大增的有利时机,创建亚洲美元(以下简称“亚元”)市场。,新加坡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愿望恰好也迎合了以美洲银行为首的一些外国银行在东南亚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利益。 1968年,美洲银行率先向新加坡政府申请,在其银行内部设立一个专门经营离岸美元业务的系统亚洲货币单位(Asian Currency Unit)。通过该系统可办理非居民的美元存款、外汇买卖和资金借贷等项业务。 1968年10月1日,经批准后美洲银行的亚洲货币单位以20万美元的存款基数开始其经营活动。 到197

12、0年,新加坡政府又先后批准了花旗、麦加利、华侨、华通、渣打和汇丰等16家外国银行经营境外货币业务。,为了巩固新生的亚元市场,新加坡政府除了进一步完善各项经济和金融法规,为外国银行到新加坡设立分行经营境外货币业务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外,还采取了种种优惠政策加以扶植。 1972年以前,亚洲美元市场只允许非居民参加,新加坡居民绝对禁止向亚洲货币单位借款和投资。为了鼓励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1972年以后新加坡政府逐步放宽了这方面的限制,并于1978年最终取消了外汇管制。,经过30多年的努力,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终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市场规模由1968年

13、初建时的3000多万美元资产总额, 到1990年已增至3 904亿美元,1993年8月达 3 763亿美元。截止1995年5月,新加坡140家商业银行中,92家持有离岸业务执照。 同时,还有57家海外银行设立的代表处。大量跨国银行的涌入使亚洲本地区的借贷关系网络迅速形成,并改变了以往的资金流向,由原来投向西欧或北美,改为投向亚太地区,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与亚洲美元市场的发展相平行,新加坡的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外汇市场,自七十年代中期允许国际货币经纪人进入以来,市场范围大大扩展了。 八十年代以前,由于法令的限制,除了政府债券,只有本地注册的公司才能获准发行新元债券。

14、在新加坡的外汇公司要发行新元债券,所筹得的资金也只能在新加坡运用,从而使新元债券市场规模受到很大限制。 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市场吸收能力扩大和国际筹资证券化的发展,亚元债券市场的发展开始加快。,新加坡在1977年成立了亚洲第一个期权交易市场,并成立了期权清算公司,1979年开始营业的证券清算电脑服务中心可以为会员公司提供24小时结算便利的电脑服务,交易所的成员通过电脑终端分机可以获得每间上市公司的报价、交易额、最新财务报告等资讯。 八十年代新加坡金融市场国际化方面最显著的进步,是1984年7月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的建立和发展。,新加坡政府对金融市场国际化既是积极的,又是谨慎的。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

15、开放经济的小国家,其国内市场的容量有限,政府担心过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和外资金融活动的过度竞争会削弱其国内金融机构的实力,或对其国内经济活动带来冲击,因此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具体措施上往往表现出矛盾的心态。 它一方面欢迎外国银行到新加坡开业,另一方面又严格规定其经营范围,一般只允许其从事离岸银行业务,限制开展新元业务。,根据新加坡银行法,所有新加坡本地和外国的银行被分为商业银行和商人银行,商业银行又分为全能银行、限制性银行和离岸银行。 新加坡严格的银行法令和政府高效率的管理保证了新加坡银行业的纪律性和稳定性,以及政府通过银行作为杠杆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促进了新加坡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16、。 但是在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新加坡正面临日本、香港、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有力挑战。如何既保持其有效的金融管理体制,又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已成为今后新加坡金融管理当局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1998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中的主要部分包括:增加交给私人资产管理公司来管理的公共基金的数量;批准公共基金投资于某些被认可的信托基金;取消对于经纪费率的限制;鼓励银行合并;按美国标准提高银行的财务披露透明度等。这些措施对于防范金融危机,加强新加坡作为有竞争力的和审慎运作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案例分析: 金融市场国际

17、化是二次大战后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不断扩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同等原因,尤其是各国政府当局对待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态度和管理决策不同,一些国家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较快,另一些国家则相对发展得慢一些。有些国家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中受益较大,而有些国家却受益很少,甚至受到很不利的影响,妨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发展中,新加坡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其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把发展金融业作为建立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以重点扶持。 2.积极、谨慎地开放本国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3.引进外资银行,激活银行业竞争机制。 4.建立规范的信贷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 5.实行严格、高效的金融监管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法学 > 理论/案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