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八讲 血管生理学.ppt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4893888 上传时间:2019-01-20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讲 血管生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八讲 血管生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八讲 血管生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八讲 血管生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八讲 血管生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讲,2,一、血管有不同的分类,除运送和交换物质的作用外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一)血管可按其生理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pre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毛细血管(capillary)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post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 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短路血管(shunt vessel),3,(二)血管壁中的内皮细

2、胞与平滑肌细胞具有内分泌功能 1. 血管内皮细胞 (1)舒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 )血管内皮细胞超极化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hyperpolarizing factor,EDHF )肾上腺髓质素(adrenal medulla,ADM )前列环素(prostacyclin)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 C-型利钠肽(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CNP)甲状旁腺素相关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eptide, PTHrP),(2)缩血管活性物质 内皮素(endo

3、thelin) 血管紧张素II (angiotonin II )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 TXA2)前列腺素2(prostaglandin H2, PGH2)超氧阴离子(puperoxide anion) 2平滑肌细胞 肾素(renin) 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GT)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 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激肽原(kininogen),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and constricting factors. Various blood- and platelet-derived s

4、ubstances can activate specific receptors (orange circles) on the endothelial membrane to release relaxing factors such as nitric oxide (NO), prostacyclin (PGI2), and an endothelium-derived hyperpolarizing factor (EDHF). Contracting factors also are released, such as endothelin (ET-1), angiotensin (

5、A II), and thromboxane A2 (TXA2), as well as prostaglandin H2 (PGH2). ACE =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5-HT = serotonin; Bk = bradykinin; ECE = endothelin-converting enzyme; L-Arg = l-arginine; NOS = nitric oxide synthase; O2? = superoxide; TGF1 =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 Thr = thrombi

6、n.,二、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 (一)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泊肃叶定律(Poiseuilles law) 也可表示为:Q是液体流量,P是管道两端的压力差,r为管道半径,L是管道长度,是液体的黏滞度,K为常数,与液体黏滞度有关,层流(laminar flow)和湍流(turbulent flow)V为血液的平均流速(cm/s),D代表管腔直径(cm),为血液密度(g/cm3),代表血液黏滞度(泊)。Re为无量纲数,通常当Re数超过2 000 就可发生湍流,(二)血流阻力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与血流量成反比 Q代表血流量,P1P2代表血管两端压力差,

7、R代表血流阻力 结合泊肃叶定律,可得到计算血流阻力的公式:R代表血流阻力,代表血液黏滞度,L为血管长度,r为血管半径,(三)影响血流阻力的因素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细胞比容越大,黏滞度越高 血流的切率(shear rate): 切率增高时黏滞度降低在小血管中血液的黏滞度会降低,进而降低血流阻力 温度降低时血液的黏滞度升高,(四)血管的可扩张性(distensibility)与血管顺应性成正比,与血管原有容积成反比 容积增量血管的可扩张性= 压力增量原有容积血管的可扩张性(distensibility)可用单位压力改变时引起的容积增加值占原有容积的百分比表示,静脉的可扩张性为动脉的

8、8倍,(五)血管的顺应性可用单位压力改变时引起的容积变化量表示容积增量血管的顺应性= (compliance) 压力增量静脉的可扩张性为动脉的8倍,并且血容量为动脉的3倍,因此外周静脉的顺应性是同级的动脉的24倍。,(六)动脉和静脉中血流量与血压的关系符合容积压力曲线 由图可以推理较短时间内静脉输入500ml的液体几乎不会影响正常人体的循环功能,(七)血管张力与动脉跨壁压以及血管半径的关系可用Laplace定律表示Laplace定律定义为,压力(P)的变化与张力(T)和管腔的半经(R)有关。 TP R动脉跨壁压不变时,血管的半径和液体的容量因张力变化而变化; 张力增加,流量就会减少;张力降低,

9、血管则开放,血流增加。,三、动脉血压的形成有赖于两个基本前提并受多种因素影响 (一)动脉血压的形成有赖于四个主要因素,其中两个为基本前提,四个主要因素,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心室收缩射血,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前提条件),(必要条件 ),1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的形成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 心室收缩射血为血压形成提供能量 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使血流减慢及血压升高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可减小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主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示意图,2 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听诊法间接测量肱动脉的收缩压和舒

10、张压,3动脉血压可用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平均动脉压等数值表示,并在一定范围内正常波动 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关系,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 ),脉压(pulse pressure,PP), 动脉血压存在着个体、年龄和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各段血管中血压降落的幅度与该段血管对血流阻力的大小成正比,水平位置时正常人体不同部位血压示意图,高血压的诊断及分级的沿革,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JNC),注: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

11、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可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每搏量 心缩期中主动脉和大动脉内的血量管壁所受压力 SP 由于SP 收缩期内大动脉增加的血液在舒张期内流向外周加速,心缩末期存留于大动脉的血量增加不多,故DP增加不明显,PP,心率(HR)的改变对舒张压的影响较收缩压更显著HR 心舒期缩短 心舒期内流向外周的血量 心舒末期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量 DP , 随后SP ,但不如DP 明显,故PP HR DP ,SP PPHR DP , SP PP,外周阻力的改变以影响舒张压为主,舒张压可反映外周

12、阻力的大小外周阻力 心舒期内流向外周血量 心舒末期贮存在大动脉中的血量 DP ;随后SP ,但增加不如DP明显 PP,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可使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减小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使心室收缩期贮存势能弹性贮器作用 DP ,SP PP,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的改变可影响动脉血压正常情况下,对BP影响不大失血时 循环血量 充盈压 BP休克时,毛细血管静脉大量开放 血管系统容量充盈压 BP,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三)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 动脉脉搏是由左心室射血引起,在主动脉的顺应性及外周阻力作用下形成的 动脉脉搏的波形可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降中

13、峡可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和主动脉瓣的功能状态 大动脉的脉搏波可沿动脉管壁很快传播至小动脉传播速度主要与动脉管壁的顺应性有关,顺应性越大,传播速度越慢,上升支 下降支 降中峡,正常及病理情况下的主动脉脉搏图,四、静脉系统是血液回流心脏的通道和血液贮存库 (一)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可反映血容量的多少与心脏射血能力的强弱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O。动脉血压低,且中心静脉压低于正常,同时伴有周围血管收缩的表现时,提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可以补充血容量;动脉血压低,而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则提示心功能不佳、排血障碍、静

14、脉淤血或循环血量过多等。,(二)重力对静脉压有较大的影响,直立体位对不同部位静脉血压的影响(mm表示mmHg),人在直立时比卧位时多容纳大约500ml血液,将导致: 静脉血液回流减少 中心静脉压降低 搏出量与心输出量减少 收缩压降低。,(三)单位时间内的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较小 微静脉舒缩活动和跨壁压影响静脉的阻力2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心收缩力 体位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呼吸运动,(四) 右心房的血压波动可逆行传播到大静脉产生静脉脉搏在正常情况下,静脉脉搏并不明显; 心力衰竭时,静脉压升高,颈部可见到静脉搏动。,五

15、、微循环遍布于全身各脏器与组织,是实现心血管功能的最终场所 (一)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1微循环的组成 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肠系膜微循环模式图,2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形式迂回通路 :血液由微动脉流经后微动脉进入毛细血管网,最后汇入微静脉。 直捷通路: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通血毛细血管即为后微动脉的移行,其管壁平滑肌逐渐减少至消失。 动-静脉短路:血液经微动脉直接经过动静脉吻合支而流入微静脉。,(二)微循环的血流量主要受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血管舒缩活动的控制1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动力:毛细血管的动、静脉端血压差2血管舒缩

16、活动(vasomotion):起到了第二次调节供血的作用,被称之为“第二心脏”,(三)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实现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1扩散(diffusion) :最主要的方式扩散速率与分子的浓度差、血管壁的通透性和有效交换面积成正比,与血管壁厚度成反比2滤过(filtration)和重吸收(reabsorption)3吞饮(pinocytosis):血浆蛋白4. 特殊的毛细血管孔隙,(四)微循环具有双重性,六、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滤过和重吸收的动力来自有效滤过压 (一)组织液的生成取决于毛细血管的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

17、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示意图(单位为mmHg),(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 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淋巴回流受阻 (三)组织液的负压有维持组织完整性的作用 当负压失去时,液体便可积聚在组织间隙导致水肿,七、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回流入血的一条重要途径 Starling平衡原理mmHg 促使液体滤过的压力 平均毛细血管压 17.3 组织液负压 3.0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8.0 总压力 28.3 促使液体重吸收的压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 28.0 总压力 28.0 总和 滤过 28.3 回收 28.0 净压力 0.3,(一)毛细淋巴管以盲端的形式起始于组织

18、间隙中,并形成单向活瓣阻止组织液反流,淋巴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毛细淋巴管起始端结构示意图,(二)淋巴液来源于组织液,经淋巴管收集后由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导入静脉,人体全身的淋巴系统示意图,(三)影响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的因素1影响淋巴生成的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2影响淋巴回流的因素 平滑肌和瓣膜 外部的对淋巴管的压力 急慢性炎症、肉芽肿形成、丝虫虫体,下肢淋巴水肿,3. 肠道的淋巴回流乳糜液:来源于肠道吸收食物营养后产生的大分子脂肪和蛋白,其外观呈牛奶样 乳糜回流 :肠淋巴管集合淋巴管肠干乳糜池、胸导管左侧的颈静脉角静脉回流 乳糜反流 :乳糜液倒流或外漏时,乳糜液会出现在胸腔、腹腔、肾、阴道、下肢等部位,(四)淋巴回流的作用 将组织液中的大部分蛋白质回收入循环血液对维持正常血浆蛋白浓度有重要意义 将小肠吸收的脂肪及其他营养物质运送至循环血液 防御和免疫功能 维持体液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临床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