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部分 夯实基础过教材,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框图,考点梳理,知识精讲练,考点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考点2 运动的描述 考点3 运动的快慢,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基本单位:米,符号为_.,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 单位换算:1公里=_km= _ m,1 dm= _ m,1 cm= _ m,1 mm=10 -3 m,1 m= _ m,1 nm= _ m. 测量工具: _ 、三角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1,103,10-1,10-2,10-6,10-9,刻度尺,(2)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用刻度尺测量
2、物体的长度,a.看:量程、分度值和_.如上图,刻度尺的量程为_,分度值为 _. b.放: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一端.,零刻度线,014 cm,0.1 cm,c.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中视线 _(选填“a”或“b”),并且要估读到 _的下一位. d.记:测量结果由 _和单位组成.如上图,铅笔的长度为 _ 注:刻度尺是初中阶段唯一需要估读的仪器;若刻度尺不是由零刻度线开始测量,则需对始、末端读数都估读,被测物体长度末端对应测量值-始端对应测量值.,b,分度值,数值,10.50 cm,(3)其他特殊方法,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可
3、测出物体的长度,如上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_cm; 注:测量长度时还可以用化曲为直法、滚动法等.,3.40,a.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身高一般在150 cm180 cm之间; b.考试所用黑色签字笔长度约为15 _; c.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80 cm; d.一元硬币的直径约为3 cm; e.家庭住房的空间高度约为3 _; f.正常人走路的步幅约为50 cm; g.教室门高度约为2 m.,cm,(4)常考长度估测,m,2.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基本单位:秒,符号为 _. 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等. 单位换算:1 h= _min= _s. (2)测量工具:机械表、电子表、石英表、停
4、表等. (3)常考时间估测 a.脉搏跳动一次约1 s; b.书桌上的钢笔落地用时约为1 s; c.普通中学生跑完100 m用时约16 s.,s,60,3 600,3.误差与错误,运动的描述,考点 2,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定义:人们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选取的标准. (2)参照物的选取原则,a.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 b.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c.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3.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所选参照物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_的;
5、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就说它是 _的.,运动,静止,4.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 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注:同向运动的物体,以速度较快的物体为参照物,则另一物体向相反方向运动,以速度较慢的物体为参照物,则另一物体向相同方向运动.,参照物,1.运动快慢的判断方法 (1)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时间内,运动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2)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路程内,运动时间越短,运动越快.,2.速度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符号_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 _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个数值越
6、大,表示物体运动的越 _. (3)单位 基本单位:米每秒,符号为_. 其他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 单位换算:1 m/s=_km/h.,v,快慢,快,m/s,3.6,s表示路程,单位是m或km t表示时间,单位是s或h v表示速度,单位是m/s或km/h,变形公式:求时间:t= _;求路程:s= _.,(4)计算公式,v= _,(5)常考速度估测 a.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_; b.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约为10 m/s; c.正常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 m/s; d.飞机的速度大约为850_.,m/s,km/h,3.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
7、变的直线运动,即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_.其s-t图像与v-t图像如下图所示:(2)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即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相等,4.平均速度 定义:在变速运动中,常用 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求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意义: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1)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 理由:_ _. (2)小明从家骑车赶往学校,前一半路程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速度为v2,则其平均速度为 ( ) 理由:_ _,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有关,路程越长,时间不 确定,不能判断速度大小,全程的平
8、均速度为总路程与行驶这段路程所用总 时间的比值,不是各段速度的平均值.,西,小明,教材图片解读,静止,运动,相等,扶梯,运动的,相互作用力,向后,8,惯性,命题点:运动状态的判断、速度的计算5. 小明和爸爸乘坐如图所示的高速列 车去旅游,列车行驶时,小明看到路旁 的树木向东运动,则小明乘坐的列车是 向_(选填“东”或“西”)行驶的.本次列车行程355 km,共用时4时36分,小明经过计算得知该列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约为_m/s.,西,21.4,(RJ八上P21图1.34),难点、易错点突破,例1(1)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这种说法是以_为参照物的;夜间看见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是以_
9、为参照物的 (2)坐在长途汽车上的乘客,看见前面的卡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自行车则离他越来越远,若以卡车为参照物,长途汽车是_的,自行车是_的 (3)小华在运动的高速列车上以列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则小华是_的;接着小华看到窗外的树木向后运动,则他是以_为参照物,大地,云朵,静止,运动,静止,列车,例2 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 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 甲、乙都以2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C. 甲、乙两车经过5 s一定相遇 D. 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例2题图,B,例3 如甲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
10、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两车的运动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甲车在做_运动,乙车在做_运动(两空均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 (2)甲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v甲=_m/s,乙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v乙=_km/h;,匀速直线,变速直线,30,108,(3)如乙图所示,坐标曲线属于甲车运动的v-t曲线的是_(选填“a”或“b”).,例3题图,a,例4 如图所示,一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4次“频闪”照片,频闪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频闪照片可以判断,该木块做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2位置的距离是_cm,木块从1位
11、置到4位置运动的 速度为_m/s.,例4题图,匀速,1.80,0.9,1.实验原理( ) 2.实验器材 金属片(确保小车始终在同一位置停下)、停表(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要“头到头”或“尾到尾”测),实验突破,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3.刻度尺的使用与读数(详见P1考点梳理) 4.小车平均速度的计算 5.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加斜面的倾斜程度) 6.分析实验数据,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7.多次测量的目的(减小实验误差) 8.斜面倾斜角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倾角过大,小车滑行太快,不易测量时间;倾角过小会造成各阶段平均速度太接近),例 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
12、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例题图,(1)图中AB段的距离sAB_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cms. (2)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 vAB会偏_(选填“大”或“小”).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BC _vAC(选填“”“”或“”).,4,0.025,小,同一位置,(5)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误差.在实验过程中,一组同学因为不会使用停表而导致
13、时间的读取出现了错误,但他们认为只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就可以避免错误,他们的做法是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时间,错误,(6)通过实验现象可知,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7)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_(写出一种即可).,不是,增大斜面倾斜程度,(8)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是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 (9)小车由顶端下滑,撞击底端金属挡板后停止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错误,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运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