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解读2011年中考复习几点建议,一、积累与运用(26分)I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8分,每空1分)(1)烽火连三月, 。(2) ,雪上空留马行处。(3)夕阳西下, 。(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 , ”以“蓬”“雁”自比,写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6)同是望月,自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用“ , ”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句子回答)设定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熟读背诵我国古代经典名篇名句,传承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通过多年的努力,这一目的基本达到。既然老师学生
2、都重视古诗词文的朗读、背诵、默写(平时的训练中,考生在这上面所花的时间是很多的),命题者就没有必要在此题的命制上挖空心思,选些刁钻偏狭的怪题了。因此,此题的命制原则:一、人教版与语文版教材中互通的篇目。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三、名家名句、四、容易背诵但又容易写错的诗句。五、诗词曲文有所平衡,彼此关照。六、避免重复(作家、风格、内容、朝代等)。七、与本卷其他试题避嫌。八、避开以往中考题。,2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堕落(du) 澄清(dn) 酝酿(nin) 苦心孤诣B.腆着(tin) 恣睢(z) 蓬蒿(o) 荒草萋萋C.羼水(chn) 荇藻(xn) 粗拙(zhu
3、) 心旷神怡D.诓骗(kun) 绽出(zhn) 匀称(chn) 猝不急防此题综合了汉语拼音、汉字书写两类知识点,与高考对接,是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最佳题型。本题也是与文本结合最紧密的考题之一。所有字音、字形均来自课文,但要努力做到兼顾二种版本六册教材,选材出自课文后面的读读写写和文下的注释。不寻求偏、怪、难。命题的出发点是考查考生对字的音形掌握程度,同时引导教师的教学中对音形知识的重视。,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B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总是心急如焚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 C.2009年11月15日
4、,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圆满收场。D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复杂,而井然有序。题干上要求考查的是词语,含成语、俗语等。这给命题者比较宽阔的选材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成语,而高考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成语的掌握。命题材料既可以从课文选,也可以从时政杂志、报刊中选,甚至可以自己现编。当然,句子的语言表达尽量顾及多种表达方式。,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到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将是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B.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C.随着社会的发
5、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已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 D.成语之所以受到人们长期的喜爱,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病句知识是中考、高考必考的重要知识点。中考题相对偏容易,一般考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词序颠倒、用词不当、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句式杂糅等常规错误。选材大多来自课文语句的改编或议论性文章,句子大多是议论性和叙事性语句。,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种种迹象都在警告人类,碳排放量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仅无法维持,更将继续恶化。遏止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从我们每个人做起,节能减排,适应低碳生活。这绝非危
6、言耸听。人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臭氧层受到严重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及温室效应等。 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将快于预期。A B C D调整句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加强,所以考生做此类题目,是得心应手的。此题的命制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条理性、语言的逻辑性。只要细心寻找句与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到正确选项是不难的。此题的材料基本上是选择说明性文字或议论性文字,选材扣紧时代脉搏,努力与最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难度一般不大。,6.将下列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长句。(注意句子的连贯)(2分)流行音乐是广为流传的音乐。流行音乐是
7、容易唱奏的音乐。 流行音乐是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的音乐。组成的长句: 句式的变换是一道连接延续小学语文知识最紧密的考题。形式选择上主要有主动句与被字句、把字句之间的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变换;陈述句与疑问句、反问句之间的变换;长句与短句之间的变换;一种意思多种句式表达的互换;直接叙述与间接叙述(转述)的互换;正常句式与特殊句式(倒装句等)的变换等。选材主要平衡试卷整体,选其他考题没有涉及的材料,没有固定方向,完全随心所欲、临场发挥。但做这类题目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此题虽是赠分题,如果不注意句意的条理性、逻辑性,很容易丢分。(注意提示),7概括下面语段内容。(不超过15个字)(2分)对于胸怀
8、大志的创业者,世博会的滋养和熏陶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18岁的诺贝尔参观了1851年伦敦世博会,对科学的向往压倒了对文学的迷恋;布鲁秦尔和鲁赛尔就是在185 1年伦敦世博会上结识后,敲定了建造“大东方”号巨轮的方案;从斯德哥尔摩赶到费城参加1876年世博会的安德鲁受到美国飞行家怀斯的启蒙,成了瑞典热气球航行均先驱;幼年的福特因随父亲参加1876年费城世博会而爱上机械,1893年他专程奔赴芝加哥世博会并见到戴姆勒的汽车后,激发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灵感。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梳理情节、概括内容的能力。选文大多是短新闻、带有时事性的短文或片断。选新闻时主要以拟标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而选其他片断主要以概括题为主。
9、(注意提示),8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走近科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试题。(6分)(1)班刊“科学成就”专栏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请在辞海“爱因斯坦”的释义中选择适用的信息。(填写序号,多选不给分)(2分)爱因斯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学家。生于德国,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在物理学的许多部门中都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些新发现的推动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1905年);并在这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1916年)。还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体的比热。在阐明布朗运动,发展量子统计法方面都有成就。后期
10、致力于相对论“统一场论”的建立,企图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惜无成效。爱因斯坦的理论,特别是相对论,揭示了空间一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二十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发展。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剐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适用的信息: 综合性实践活动题考查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此类题的选材主要来自二方面:一、六册教材中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二、时下最具政策性的或地域性话题。如低碳环保类、醉驾立法、环鄱阳湖经济圈等等。此类题的设置一般要考
11、虑学生的人生经验、知识储备,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要有积极作用,要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动脑动手的能力,要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教育教学目标。此题考查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用出黑板报找寻材料这一常见形式来组织考查,非常新颖且合乎学生生活。此题因选项太多并设置不少干扰项,对答案要求严格,所以预测得分率不会太高。,(2)公众科学素养事关国家的竞争力。下面是某部门对“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的调查情况统计表,请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2分) 读图、读表题是历年来各地中考题里的常客。近几年我省中考题都有这类题型。这类题的选材,首先是确定综合活动的主题,再根据主题到各类书籍中去寻找与主题相关的图形或表
12、格。也可根据可靠的数据自己编辑图表。但无论是选的还是自编的都必须要具备真实性、科学性、可读性。设题主要是提取信息、概括结论、提出策略、表达感受等。,(3)活动小组要组织一次主题为“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的交流讨论,请撰写一段不少于50字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材料。(2分)本题依据活动主题来设置,体现课外活动的特色。学生开展的讨论会、辩论赛、演讲会等都要拟写稿子。而写活动发言稿应该是论说性文字,这就要求有观点、有论据材料。此题也就相当于一篇小型议论文,从而考查了议论文知识点,可谓一举两得。,晚次乐乡县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
13、呜。选材大多出自唐诗宋词鉴赏词典,往往与课文作者或诗词相联系。9.概括引发诗人思乡的事由。(2分) 此题考查的其实依然是内容概括。学生感到迷惘的是“事由”一词,“事由”就是事情的缘由、事情的起因。什么“事”的缘由呢?首先要理解这个“事”(思乡),再找出它的“由”(故乡无际、日暮孤征)。设置这种问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打了一个擦边球,意在迷惑考生,同时考查考生审题能力。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注意这类二字短语。,10.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架构全诗,从“日暮”开始,到夜色渐浓,至“夜”结束全诗。B颈联以“烟断”、“木平”逼真地写出了夜色的浓重。C尾联
14、自问自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更添无尽乡思之愁。D此诗与诗人的登幽州台歌写法相同,粗犷、直抒胸臆。本题用选择题的形式从诗歌的结构、词语的理解、诗句的分析、写法的对比四个角度考查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在不增加题号的前提下,选择题题型容量最大,仅此一题,便囊括了诗歌的大量知识点,且难度不大。本来诗歌鉴赏是语文学习的难点,但用选择的方式来出题就化解了难度。但今年试卷结构发生变化,估计不会再出现这类选择题了。,元祜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日:“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
15、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祜已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选材大多出自二十五史或其他古书,内容大多与江西的风土人情或课文作者、课文内容有关,语体必须是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故事性、启发性的记叙短文,要有一定的深度,有挖掘题目的空间。,1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与 元 祐 已 前 所 书 大 异此题选句有一个基本原则:只能划一处且不能存有异议。一般都会选择稍有难度但根据语意完全能判断出来的句子。这几种情况要加
16、以注意:1、主谓结构的句子。2、动宾结构的句子。3、偏正结构的短语。4、倒装句式的句子。5、时间名词作状语的句式。此题一般不难。教师也会花大量时间讲解,但考生得分往往较低。可能与文言文语感有关。(可训练学生诵读文言文。),1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罢:( ) (2)从:( )近年来,文言词语的考查愈来愈趋向难、刁;但决不会偏、怪,一般都会选择与课文中存在的文言实词来考查,但命题者往往会考虑选老师们容易忽视的实词。老师们要抓题难度是很大的,还是踏踏实实消化课文中的词汇才是上策。做此题,一定要回归语境去理解,也完全可以根据语意推断出词语的意思。切忌想当然、差不多。,13说说“故山谷尝自
17、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2分)先谈谈题干,说说意思,其实就是意译句子。考生只要说出句子大概的意思就行了,但必须抓住其中的几个关键词,比如本句中“尝、谓、得、恨、及”等词就是翻译的关键。翻译完后,念一念看顺不顺畅,再放到原文里,根据上下句意思,看能否衔接。选句要避开其他考题所涉及到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应选文中的重要句子。,1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2分)虽然只需找两个词,但实际上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命题者巧妙地挖掘出这一考点,实在精彩。一“疑”一“信”前后呼应,不仅鲜明地表现了山谷的率真性情;也体现了穆父的真诚与直爽。一道题考到两个人物,
18、增加了题目的容量,拓宽思维空间。,15山谷草法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3分)信息概括题是中考语文必考的题型。概括能力的考查最好的方式就是概括浓缩内容。本题中山谷草法开始时“近于俗”,后来“下笔飞动”;是什么原因让他的书法得以提高?只要看懂文章找出答案并非难事。只是“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的题干表述会产生一定理解障碍。“促成”就是促使成功之意。命题者在本卷中有意无意使用了一些具有概括性的短语,如“事由”、“促成”、“适用”等。这些值得老师们注意。,16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画表
19、格、填表格是近年来中高考必考题型之一。命题者之所以如此选择:一方面这种题型能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经典题型;另一方面又能很好地浓缩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提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还有就是表格直观、醒目,方便阅卷。可以断定,这种表格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做这类题的关键在于梳理文章的情节,提炼出有代表性的词、短语或句子。本题实际上就是筛选信息,如果不读懂文章,要想找到合适答案,是比较难的。,17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5分)此题属理解分析题。先从题干分析:先分成两问,一是概括黄蜂的性格特征,注意是性
20、格特征,不是外形特征。黄蜂的性格特点应是“黄蜂筑了巢的生活”后的特征,这就规定了答题范畴,答案就应该在后面几个自然段里找。二是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变化,也就是作者对黄蜂的态度,请注意“变化”一词,它意味着至少有两种以上的态度。再从出题意图上分析,本文的题目是“黄蜂筑巢”,命题者首先要考虑“筑巢”,筑巢就是安居,安居是为了生活,万物皆是如此;那黄蜂安居后是怎样生活的呢?它的起居生活最能展示蜂子的特性。考生只要细心阅读,找出答案并非难事。,18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至少写两点)(4分)写黄蜂是为了写人,典型的托物言志。自然,文章就必须突出“志”,“志”是什么?“
21、志”就是作者的志向、理想、看法、主张。那黄蜂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对生活充满激情、热烈向往、格外珍惜;对死亡坦然面对、优雅从容。这是黄蜂的生命特征,也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生命哲理。括号内的提示明确告诉我们,答案分两部分,一部分对“生”的追求;一部分对“死”的坦然。本题考查的其实是主题概括,只是问得漂亮、巧妙。,19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无论中考还是高考, 赏析句子类题型都是必考的。命题者一般都会选择主旨句、哲理句、修辞句等有一定考点的句子。一是因为这些句子本身很优美,在文中往往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二是这些句子有嚼头,便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考题中AB两处,
22、实际上都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A描写黄蜂的美丽、优雅的身形,B描写黄蜂的色彩和外形。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指明修辞的作用;二、突出句子描写对象的特征。,20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4分)题干里“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突出的是“为什么”,其实就是要求考生从文章中概括出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缘由)。一般情况下,此题的答案都能从文中找到,且大多应在文首部分。,21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4分)此题分两步走,首先要能找出例子,这是筛选信息,然后再对事例进行概括。如此,本题即考查了两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梳理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跟上一题一
23、样都是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内容的概括能力。这种题型是现代文最常规的也是最主要的题型。,22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2分)同样,这道题也是内容概括题。可见,现代文阅读其实就是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阅读就是要读懂、读通、读透文本(材料);理解就是明白文章内容、主旨,明白作者写作意图;概括就是将你阅读后的理解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准确、简洁、明了、通顺地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这些是现代文命题的根本。,23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3分)A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B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C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24、。 D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用选择题的考查方式来考对标题和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细心,几乎没有难度。本题也考查到了论点知识。,下面说说作文题的命制意图。(以“我读 ”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作文题目的设置,考查目标有三:一、学生阅读书籍的种类(网络、言情、科幻、武侠、历史、经典)和阅读量;考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读过了什么书,涉猎过哪些文学名著。二、考生读书读得怎么样,质量高不高,一般是怎么读的。三、了解现代中学生爱读什么书,为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提供素材;督促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写作内容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写成一般的读后感(低);二、享受美好的读书过程
25、(中);三、分析评价所读的书的内容(高)。内容层次感是很强的,便于评分,体现了区分度。本题对改卷老师要求太高。为什么只选一本书,而不能是一篇文呢?书是一个整体,能丰富地给人全方位的感受;而文只能给人一种局部的,小范围的认识。此外题目中为什么不用书名号呢?诚然,这样不会产生歧义,可减少学生的失误。命题显然已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答题卷上加了书名号,还在试题卷中的作文要求里加着重号,字体变粗。如果考生还这样补充题目:我读一本书的书名,那就是他们不认真,实在无法可想了。纵观本卷,考查考生的心静专注程度、认真细心态度,也是命题目的之一。,1、一定要将知识点进行归类,系统地梳理语文知识(含文言文、现代文语法知识)。2、学生多做些中考题,老师多讲些中考题,最好跟学生讲讲命题者的意图和思路。3、老师指导学生命题,掌握一些命题方法和技巧。4、规范学生的答题,让答案更准确更严密更流畅。答案规范严密,决不可泛泛而谈,蜻蜓点水,也不可完全照抄原文,随心所欲。答题要统观全文,不能只抓字、词、句。5、教会学生应考的一些技巧,尤其是语文考场应注意的内容,比如打草稿、根据答案量划定答题区域。,谢谢你们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