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崩漏的中医诊疗方案蒲县中医医院2012 年 3 月崩漏的中医诊疗方案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而两者交替出现,且病因基本一致,故并称崩漏。一、 临床症状 症状:月经周期紊乱,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至数日断续不休,亦有停经数月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常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体征:崩漏患者无明显体征,妇科检查可见子宫及宫颈口软。二、 病因病机本病病机为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引起充任不固的常见病因有脾虚、肾虚、血热、血瘀。1)肾虚 先天不足,肾气稚弱,天癸初至,或因绝经期肾渐虚,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均可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肾阴亏虚,则阴虚失守,虚火劫血。致成
2、崩漏,或命门火衰,肾阳亏损,封藏失司冲任失调。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乃成崩漏。2)脾虚 脾统血,以便血行其道,经行有期。饮食劳倦伤脾气,脾伤则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司,冲任不固则不能制约精血,故成崩漏。3)血热 素体阳盛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受热邪侵袭或食辛辣助阳之品,火热内盛,热扰冲任,以迫血妄行。4)血瘀 七情所伤冲任气血瘀滞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而又感于寒热,以至于邪与血结而成瘀,瘀阻冲任,以至于血不归经而妄行。三、辨证要点崩漏的临床表现是经血非时暴下,其主症是出血。故辩证应根据血的色质的变化参合兼证和舌脉,辩热、虚,瘀的不同,一般而言经血非时暴下,色鲜红或紫红,血质粘稠多属热,经血非时暴
3、下,量多势急,继而淋漓不止,色淡质稀多属虚。经血非时暴下或时闭时崩,或色黑有块,多属瘀。崩漏或以崩为主,或以漏为主,或以崩漏交替出现,或停经数月而又大下者,崩以漏之甚久漏不止,病势渐进,即成崩。漏以崩之间渐,血崩日久,气血耗伤,或变成崩,所以崩漏虚证多而实证少,热证多而寒症少,久病多虚,久病多瘀,血势骤急,多属气虚。淋漓不尽多属气滞。四、鉴别诊断1)月经先期、月经过期、经血延长月经先期是月经周期缩短,月经时经量过多如崩,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长似漏,这种周期、经量、经期各自改变与崩漏周期、经量、经期同时严重失调易混淆,但上述病各有一定特点可鉴别。2)月经先后无定期崩漏与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区别在于后者
4、主要是周期或先或后,但多在 12 周内波动,即提前或推后 7 天以上 2 周以内,其余基本正常。3)经间期出血崩漏与经间期出血都是血非时而下,但经间期出血发上在两次月经之间,颇有规律,且出血的时间仅为 23 天,不超过 7 天左右自然停止,而崩漏是周期、经量、经期严重失调,出血不能自止。五、中医常用见证型1)脾虚型主要症候:经血非时暴下不止,后淋漓不尽,血色淡,面色晄白,神疲乏力。或面浮肢肿。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迟弱。证型确定:脾虚中气虚弱或下陷,则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血崩下或淋漓不尽,气虚不足故血质清稀,是疲乏力,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胖
5、,边有齿痕,苔白,脉迟弱。2)肾阳虚主要症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晦暗,舌质黯,苔薄白,脉沉弱。证型确定:肾阳虚衰阳不摄阴,封藏失司,经乱无期,故淋漓不尽,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晦暗,舌质黯,苔薄白,脉沉弱。六、治疗1)急症处理:补气摄血止崩“留得一份血,便是留得一份气。 ”补补气摄血常用独参汤滋阴固气止崩生麦注射液 20ml 加入 5%葡萄糖注射液 250ml 静脉点滴祛瘀止血用于瘀血内阻下血如注:三七沫 36 克温开水冲服。:云南白药一支,温开水冲服。:宫血宁胶囊,每次两粒,日 3
6、 次,温开水送服。独一味胶囊 每次三粒,日 3 次,温开水送服。2)辩证施治脾虚型治法:补齐摄血固冲止崩方药: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加减党参 12g 黄芪 12g 白术 20g 熟地 20g 当归 9g 黑姜 9g 升麻 6g 甘草 6g肾阳虚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方药:右归丸加减制附子 9g 肉桂 6g 山药 12g 熟地 20g山萸肉 15g 枸杞 12g 菟丝子 12g 鹿角胶 6g党参 12g 黄芪 12g 当归 9g杜仲 12g 炙甘草 6g3)出血后治疗辨证论治寒热虚实均能引起崩漏,针对不同体质复旧。先补后攻,根据月经产生机理同样以补肾为主,多用左归丸 3周左右,后多选桃红四物汤加香附
7、、枳壳、益母草、牛膝。中成药治疗云南白药、宫血宁胶囊、独一味胶囊、三七沫4)针灸治疗在患者手背第二、三指节向前一寸处“断红穴”处施针,留针 20分钟。或灸百会穴、神阙穴 、隐白穴。晕针者针人中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崩漏中医诊疗方案分析与优化临床疗效评估标临床疗效判断标准:临场主要症状消失,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无规律阴道出血停止,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贫血。显效:临场症状减轻;无规律阴道出血停止;贫血症状好转。有效: 临场症状减轻;无规律阴道出血减轻或好转;贫血症状减轻。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临场疗效评估结果:有 9 例患者经此方案治疗,治愈 6 例,治愈率 67%;显效 2 例,显效率 22%
8、;有效 1 例,有效率 11%;无效 0 例,无效率0%。我科通过对诊疗方案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发现通过中药中成药的口服、针灸治疗以及配合饮食治疗等传统中医疗法的治疗,崩漏取得显著成效,但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经分析讨论后,优化方案如下:在脾虚型中我科用固本止崩汤为基本方,临床效果尚好,根据患者用药后情况我们根据病人个体不同情况可适当加减,但原方不可变。在肾阳虚证型中我科用为右归丸基本方,临床效果尚好,根据患者用药后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些修改优化,将方中党参加为 30g,因为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补气摄血止崩。方中加三七 3g,化瘀止血,加后效果甚好。 针灸治疗根据病人情况可辨虚实
9、论情况在原来针灸治法基础上进行如下治疗:取穴:关元、三阴交、肾俞、交信配穴:气虚配气海、脾俞、膏肓俞、足三里;阳虚配气海、命门、复溜;阴虚配然谷、阴谷。操作:针刺用补法,酌情用灸。优化后在临床上取得好的效果,目前该诊疗方案在应用中,我们随时观察病人,认真准确了解该方案的作用,以求进一步优化。妇人腹痛中医诊疗方案蒲县中医医院2012 年 3 月妇人腹痛中医诊疗方案妇人不在行经、妊娠及生产期间发生小腹或少腹疼痛,甚则痛连腰骶者,称为妇人腹痛。一、 临床症状少腹部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甚至不孕。二、 病因病机主要机理为冲任亏虚,胞脉失养, “不荣则痛”
10、 ;冲任瘀阻,胞脉失畅, “不通则痛” 。临床有肾阳虚衰、血虚失荣、气滞血瘀、湿热蕴结及寒湿凝滞等型。1) 肾阳虚衰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命门火衰;或有经间期摄生不慎,感受风寒,寒邪入里,损伤肾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血寒则凝,致血行迟滞,发为腹痛。2) 血虚失荣 素气血虚弱,或忧思过度,或饮食不节,劳逸过度脾胃受损而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耗气伤血,冲任方虚,胞脉失养,气血虚弱,运行无力,血行迟滞等均发为腹痛。3) 气滞血瘀 素性忧郁,或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滞而血瘀,淤血阻于冲任、胞脉。4) 湿热蕴结 素有湿热内蕴,流注下焦,阻遏气机,血行不畅,瘀阻冲任;或经期产后,余血未
11、尽,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相搏结,致冲任胞脉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发为腹痛。5) 寒湿凝滞 经期产后余血未尽,冒雨涉水,感受寒湿之邪,或久居寒湿之地,寒湿内侵,损伤胞脉,血为寒湿凝滞,血行不畅,发为腹痛,不通则痛。三、 诊断要点1) 育龄妇女,曾有流、生产史,宫腔内手术探查史,或置宫内节育器2) 少腹部疼痛,每在劳累久站,性交后加重,可伴有带下量多,色黄,有臭味,或有经量过多或频发。疼痛伴发热,经前或经期加重,身体倦怠易疲劳,严重者可伴有高热寒战。3) 妇科检查见宫颈肥大,充血或糜烂,子宫体略增大,有压痛,活动受限,粘连固定,如猛一触动子宫颈或后穹窿,立即引起严重的盆腔及腰骶部疼痛。宫
12、旁或附件区有明显压痛,附件区增厚,有条索状物或包块等急慢性盆腔炎症改变。4) 生殖器官急性炎症病变,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增高,盆腔 B 超、盆腔及输卵管碘油造影、盆腔静脉造影均可协助诊断。四、 鉴别诊断1) 与宫外孕鉴别 宫外孕患者多有停经史,腹部一侧突发撕裂样剧痛,向盆腔扩散,多伴有休克,后穹窿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液,妊娠试验阳性,腹部 B 超可协助诊断。2) 与肠痈鉴别 肠痈患者持续性腹痛,多为转移性,盆腔检查无异常发现,白细胞计数多升高。五、 临床常见证型1) 湿热蕴结 主要症候 少腹疼痛,或有积块,低热起伏,带下量多,黄稠,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型确定:湿热下注与气血相搏结,阻遏气机,血
13、行不畅,阻于冲任胞脉,故少腹疼痛,或有积块,低热起伏,带下量多,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2) 气滞血瘀主要症候 小腹或少腹胀痛,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时欲太息,舌紫暗,脉弦涩。证型确定:肝失疏泄,气机升降不利,血行不畅,气滞血瘀,阻于冲任胞脉,故小腹或少腹疼痛,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舌紫暗,脉弦涩。3)血虚失荣主要症候 小腹隐痛,心悸少寐,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无力。证型确定:血为气之母,血虚则气弱,气血不足,冲任胞脉失于濡养,故小腹隐痛,心悸少寐,面色萎黄,舌淡,苔少,脉细无力。六、 治疗1) 饮食治疗要求忌食辛辣油腻之品,饮食宜清淡。2) 辨证论治a. 湿热蕴结治法:清热除湿,
14、化瘀止痛方药:当归芍药散加减当归 9 克 川芎 6 克 白术 12 克 泽泻 12 克 茯苓 9 克 白芍 20 克 黄芩 6 克 甘草 6 克热毒甚者,加败酱草 12 克,紫花地丁 12 克;湿邪甚者,加厚朴 6 克。 b. 气滞血瘀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桃仁 12 克 川芎 6 克 丹皮 9 克 当归 9 克赤芍 12 克 枳壳 6 克 元胡 6 克 乌药 6 克醋柴胡 6 克 五灵脂 12 克 甘草 6 克 白芍 30 克有炎症结块者,加莪棱各 12 克;带下量多加白芷 6 克;疲乏无力食少加党参 12 克,白术 12 克;有湿热滞留者,加蒲公英12 克,柴胡 6
15、克。 c. 血虚失荣治法:补血养营,和中止痛方药:四物汤加味当归 9 克 川芎 6 克 生地 20 克 白芍 20 克阿胶 9 克(烊化) 黄芪 30 克 甘草 6 克少寐者加夜交藤 18 克,茯神 12 克;虚热未清加天门冬 15 克,陈皮 6 克,生地改为 30 克。3) 中成药治疗妇炎康片 两粒每次,三次每日,口服。抗宫炎软胶囊 两粒每次,三次每日,口服。4) 中药灌肠治疗当归 15 克 赤芍 15 克 丹参 15 克 败酱草 15 克蒲公英 20 克 鱼腥草 20 克 乌药 15 克 水煎 300 毫升,每日排便后灌肠,目的是使局部用药时间尽量延长,以取得更好的效果。5) 微波治疗每日
16、微波治疗 25 分钟,功率为 15。对于采取灌肠治疗的患者在灌肠后进行微波治疗。妇人腹痛中医诊疗方案分析与优化临床疗效评估临床疗效标准:近期临床治愈包括以下:a. 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b. 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c. 辅助检查无阳性值。显效:a. 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伴随症状基本消失;b.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基本消失;c.辅助检查无阳性值。有效:a.临床主要症状减轻,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b.妇科检查阳性体征有好转;c.辅助检查基本无阳性值。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有 25 例患者经此方案治疗,治愈 17 例,治愈率 68%;显效 6 例,显效率 24%;有效
17、2 例,有效率 8%;无效 0 例,无效率 0%。我科通过对诊疗方案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发现通过中药中成药的口服、局部用药(灌肠) 、微波治疗以及配合饮食治疗等传统中医疗法的治疗,妇人腹痛取得显著成效,但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在血虚失荣证型中我科用四物汤为基本方,临床效果尚好,根据患者用药后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些修改优化,将方中黄芪的量改为 30克,因为中医讲气为血之帅,有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理当急固的说法,将黄芪用量加大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在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在血虚失荣证型中我科用四物汤为基本方,临床效果尚好,根据患者用药后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些修改优化,在偏于虚热未清的
18、情况下,加用陈皮 6 克,因滋腻补益之品较多,加用陈皮旨在防止滋腻碍胃;在气滞血瘀证型中我科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其中理气破气之品居多,防止伤阴伤正,加白芍 30 克,一方面白芍柔肝,防止伤阴伤正,另一方面白芍、甘草配伍收缓急止痛之效。优化后在临床上取得好的效果,目前该诊疗方案在应用中,我们随时观察病人,认真准确了解该方案的作用,以求进一步优化。带下病中医诊疗方案蒲县中医医院2012 年 3 月带下病中医诊疗方案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的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者,称为“带下病” 、 “下白物” 、 “流秽物” 。一、临床表现带下量明显增多;色白或淡黄,或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
19、混浊如米泔;其质或粘稠如脓,或清晰如水,或如豆渣凝乳,或如泡沫;其气味或无臭,或腥臭,或恶臭腐败难闻。可伴有外阴、阴道灼热、瘙痒、坠胀、疼痛等,也可见小腹痛、腰骶痛、发热等症。二、病因病机主要病因为湿邪为患,伤及任带二脉,使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发为带下病。1.脾阳虚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而致带下病。2.肾阳虚 素体肾虚,或年老体衰,或久病及肾,或恣情多欲,肾阳虚损,命门火衰,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任带发为带下病;或封藏失职,精关不固,精液滑脱,而致带下病。3.阴虚夹湿 素禀阴虚,相火便旺,阴虚失守,下焦感受湿热之邪,损及任带,
20、约固无力,发为带下病。4.湿热下注 脾虚湿胜,日久化热,或郁怒伤肝,肝郁化火,肝气犯脾,肝热脾湿,湿热互结,流注下焦,损伤任带,而致带下病。5.湿毒蕴结 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忽视卫生,或房市不禁,或手术损伤,湿毒之邪乘虚而入,伤及任带二脉,而成带下病。三、诊断要点1.本病患者可有经期、产后余血未净之际,忽视卫生,不禁房事,或妇科手术后感染邪毒病史;或年老妇女、幼女体虚,易感邪毒。2.带下量明显增多;色白或淡黄,或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混浊如米泔;其质或粘稠如脓,或清晰如水,或如豆渣凝乳,或如泡沫;其气味或无臭,或腥臭,或恶臭腐败难闻。可伴有外阴、阴道灼热、瘙痒、坠胀、疼痛等,也可见小腹痛、腰
21、骶痛、发热等症。3.妇科检查可见各类阴道炎及宫颈炎、盆腔炎体征,也可发现肿瘤。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阴道分泌物清洁度三度,镜检可见滴虫、真菌及其他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病原体。此外可做局部病灶活检,以明确有无恶性病变。B 超检查对盆腔炎症及盆腔肿瘤有意义。四、鉴别诊断1.与白浊鉴别:白浊指由尿窍流出的浑浊如脓之物,色白者谓之白浊,多随小便时排出,常伴尿频、尿急、灼热疼痛。而带下秽物出自阴道。2.与白淫鉴别:白淫指欲念过度,心愿不随时,或纵欲过度,过贪房事时,从阴道内流出的白液,无臭味,有的则偶然发作,有的反复发作,与带下病缠绵不断而下秽物者不同。3.与漏下鉴别:漏下指经血非时而下
22、,量少淋漓不断,一般无特殊臭气,而赤带者月经正常,时而从阴道流出一种赤色粘液,似血非血,缠绵不断,可有臭味。五、临床常见中医证型1.脾阳虚主要症状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晄白,苔白腻,脉缓弱。证型确定:脾阳虚若,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流注于下,损伤任带二脉,约固无力,发为带下。2.肾阳虚主要症状 带下量多,色白清晰,稀薄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证型确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失职,寒湿内盛,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发为带下,见带下量
23、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肾虚髓海不足,故见头晕耳鸣,面色晦暗;腰为肾之府,肾阳虚外府不荣,故见腰痛如折;阳虚则寒从内生,故见畏寒肢冷;小腹为胞宫、胞络所居之处,胞络系于肾,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胞宫、胞络,则有小腹冷感;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命门火衰,不能上温脾土故见大便溏薄。舌脉均为肾阳不足,虚寒内盛之象。3.湿热下注主要症状 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证型确定:湿热之邪直犯阴中或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二脉,而发为带下,故见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湿热之邪留连阴
24、户,则见阴部瘙痒;湿热熏蒸,则胸闷心烦,口苦咽干;湿热蕴结,瘀阻胞脉,气机升降失常,则小腹或少腹作痛;湿热伤津,故小便短赤。舌脉均为湿热之象。六、治疗1.饮食治疗建议患者忌食辛辣,宜清淡饮食。2.辨证论治1)脾阳虚治法:健脾除湿,升阳益气方药:完带汤加减白术 30 克 苍术 9 克 陈皮 3 克 党参 6 克白芍 15 克 山药 30 克 柴胡 3 克 黑荆芥 3 克车前子 9 克 甘草 6 克气虚甚者,加黄芪 15 克;兼肾虚者加杜仲 15 克,续断 15 克;带多日久,滑脱不止者加芡实 9 克,白果 9 克。2)肾阳虚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药:内补丸加减肉苁蓉 15 克 菟丝子 18
25、克 制附子 9 克 肉桂 6 克 黄芪 25 克 桑螵蛸 18 克 白蒺藜 12 克 甘草 6 克腹泻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 15 克,白术 12 克;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 18 克。3)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止带方药:止带方加减猪苓 12 克 茯苓 12 克 车前子 9 克 泽泻 9 克茵陈 6 克 赤芍 15 克 黄柏 6 克 丹皮 9 克 栀子 3 克 怀牛膝 18 克 甘草 6 克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凝乳者,加苍术 12 克;湿着偏胜,带下量多,脘闷纳差者,加藿香 6 克;湿热俱盛,蕴藉成毒的情况,加金银花 12 克,紫花地丁 12 克,败酱草 18 克。对于肝经湿热下注,见带下量多
26、色黄,粘稠,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者,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 10 克,黄芩6 克,栀子 9 克,当归 9 克,柴胡 3 克,生地 15 克,车前子 9 克,泽泻 9 克,甘草 6 克3.中成药治疗妇炎康片 2 片每次,3 次每日,口服。纳米银凝胶 3 毫升每次,1 次每日,外用。4.外治法中药煎汤,外阴熏洗,方药如下:白鲜皮 25 克 地肤子 15 克 蛇床子 25 克 黄芩 20 克黄连 20 克 黄柏 20 克 百部 20 克 苦参 25 克水煎外阴熏洗,日一次。带下病中医诊疗方案优化临床疗效评估临床疗效评估标准:近期临床治愈:1. 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伴随症状消失或基本
27、消失;2. 妇科检查无阳性症状;3. 辅助检查无阳性值。显效:1. 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伴随症状基本消失;2. 妇科检查阳性症状基本消失;3. 辅助检查无阳性值。有效:1. 临床主要症状减轻;2. 妇科检查阳性症状好转;3. 辅助检查阳性值基本消失。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有 19 例患者用此治疗方案,其中治愈人数 13 个,治愈率68.8%;显效人数 3 个,显效率 15.7%;有效人数 2 个,有效率10.5%;无效 1 个,无效率 5%。我科通过对诊疗方案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发现通过中药中成药的口服、局部用药(阴道纳药) 、中药外阴熏洗以及配合饮食治疗等传统中医疗法的治疗,
28、带下病取得显著成效,但其中也出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1.在湿热下注证型中,我科以止带方为主方,对于肝经湿热下注,见带下量多色黄,粘稠,呈泡沫状,有臭气,阴痒,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者,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 10 克,黄芩 6 克,栀子 9 克,当归9 克,柴胡 3 克,生地 15 克,车前子 9 克,泽泻 9 克,甘草 6 克。临床效果良好。2. 在湿热下注证型中,我科以止带方为主方,对于湿着偏胜,带下量多,脘闷纳差者,加藿香 6 克以化湿,效果良好。3. 在湿热下注证型中,我科以止带方为主方,于湿热俱盛,蕴藉成毒的情况,加金银花 12 克,紫花地丁 12 克,败酱草 18 克,临床效果良好。优化后在临床上取得好的效果,目前该诊疗方案在应用中,我们随时观察病人,认真准确了解该方案的作用,以求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