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桥大道(团肥路南段) 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汇报,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汇报提纲,一.项目概述,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三.总体设计,四.路线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六.桥梁、涵洞设计,七.路线交叉设计,八.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九.施工方案,十.设计概算,一、项目概述,1.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合肥市蜀山区小庙镇、经开区高刘镇境内,根据路线的功能定位,起点位于和规划市政道路习友路交叉处,向北与G312、合六叶高速公路交叉后,于高刘镇顺接团肥路一期工程,本次实施的路段为小庙-高刘段:,小庙,高刘,G312合六公路,上派-小庙老路,炎刘,合六叶高速,机场,长高路,淠河总干渠,瓦东干
2、渠,蜀山分干渠,机场高速,天 河,高刘段绕镇路线,长岗,一、项目概述,1.项目概况,新桥大道(团肥路南段)是安徽省S242上庄路的一段,起自肥西上派,经小庙、高刘、寿县、炎刘、双庙终于长丰县庄墓,主要服务于新桥国际机场、新桥国际产业园及沿线乡镇客货运输和居民出行,同时肩负着新桥国际机场应急通道的功能,在区域路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路线全长14.323Km.,本项目,一、项目概述,2.设计依据,合肥市公路管理局中标通知书。现行国家、部颁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一、项目概述,3.项目专题研究情况,一、项目概述,4.技术指标,主要技术指标表,一、项目概述,4.初步设计审查情况
3、,2013年4月25日、26日,受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安徽省工程咨询研究院对本项目组织召开了初步设计审查,暂未批复。,1、补充完善前期工作相关附件已补充并完善前期工作和相关附件(1、新桥大道(团肥路南段)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关于新桥大道(团肥路南段)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专家组意见3、本项目中标通知书)等。 2、路线平面设计总体线形顺畅,但JD5处受土地利用规划制约,设置了半径R=80m的曲线,造成线形指标不均衡,影响道路建设品质及服务水平,建议进一步与相关部门协调,加大此处平曲线半径,优化线形指标,同时缩短里程、减少占地、降低工程投资。经多次与土地部门对接,要求路线线形按不
4、侵占基本农田的原则布设,故本次仍按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一、项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3、本项目穿越开发区及城镇段,且今后作为城市道路的一部分,建议进一步调查相关区域的竖向控制要求,结合城镇规划防洪要求,优化高程设计,尽可能接近周边现状。根据小庙镇、高刘镇提供的的竖向规划并结合城镇规划防洪要求,对高程进行优化设计,尽可能接近周边现状。 4、起点与规划望江西路相交,目前望江西路正在设计,两者施工时期可能会重复,建议与望江西路项目业主衔接,明确交口永久性、临时性工程界面划分。目前正在与望江西路项目业主衔接,交口设计纳入到望江西路设计中。 5、路线多次跨越光缆,建议进一步与光缆所
5、有权单位衔接,明确保护处理措施。目前正在积极与光缆所有权单位衔接,本次设计采用新建盖板涵方式跨越光缆。,一、项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6、完善交通安全设施、监控、养护工区及治超站等设计内容。交通安全设施、监控、养护工区及其治超站等设计内容作为专项设计,目前正在同步进行中。7、建议根据取土坑土工试验资料,合理确定膨胀土掺灰剂量,并增加膨胀土路基填筑方案比选(如分层法、包边法)按专家组意见执行,增加膨胀土包边等处理方案比选,施工图阶段根据取土坑土工试验资料,合理确定膨胀土掺灰剂量。8、进一步加强调查,合理确定低填浅挖段路床底回填碎石厚度。按专家组意见执行:根据路段地形、地质和
6、地下水位情况确定路床底回填碎石厚度。,一、项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9、全线桥涵台背均采用碎石回填,数量达7万立方米,工程造价高,建议增加其他工程方案比选,如碎石土等。按专家组意见执行:与碎石土进行材料比选,考虑到碎石土无统一指标,施工时质量难以控制,因此采用碎石做为台背回填材料。 10、加强地材调查,合理确定浆砌片石垫层材料。按专家组意见执行:加强地材调查,采用砂垫层作为垫层材料。 11、原则同意推荐的路面结构方案,建议补充沥青改性材料方案比选,并明确改性材料的技术质量指标要求。按专家组意见执行:补充沥青改性材料方案比选,并明确相关材料的技术质量指标要求。 12、建议进
7、一步优化中央分隔带排水方案。按专家组意见执行:中央分隔带内采用5cm厚C20素混凝土和土工布作为隔水层。,一、项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13、建议进一步核查路面基层及面层材料参数,验算验收弯沉值按专家组意见执行:核查路面基层及面层材料参数,根据工可交通量预测结果,核查并修改作为路面累计当量轴次,重新计算验收弯沉值。 14、建议进一步核查K2+727.5中桥桥跨布置与河道的关系(宜往小桩号方向调整)。按意见执行:桥梁往小桩号侧调整。 15、建议结合地勘资料,核查桩基础设计。按意见执行:结合地勘资料,核算桩长。如K8+930.7按照地勘重新核算后,桩长减短4m左右。 16、应
8、补充桥面粘结防水层材料设计。按意见执行:补充桥面粘结防水层材料设计,要求采用涂膜类防水粘结层材料。,一、项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17、本项目在淠河干渠及瓦东干渠等饮用水源处设置了事故应急池,但应急池均设在桥台前桥下位置,应进一步细化设计,明确应急收集渠道。根据现状淠河干渠及瓦东干渠等饮水源的实际情况,参照桥型布置图,合理确定应急池位置。 18、结合区域条件和竖向规划设计,合理确定瓦东干渠大桥长度结合地质条件及纵向设计,原瓦东干渠大桥大桩号侧减少2跨,小桩号侧减少6跨,并增加中桥一座跨越瓦东干渠的灌溉渠,两桥间增设路基,总桥长由652.5m缩减为530.56m,降低了造价
9、。 19、进一步加强沿线水系调查,合理确定桥梁、涵洞规模,尽量做到远、近期结合根据现场调查水系情况并与当地政府部门协调,合理确定桥梁、涵洞规模。,一、项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20、建议加强大、中桥跨径比选,合理确定桥梁规模 按意见执行:在说明中补充大、中桥跨径比选的论述。(1)淠河总干渠大桥采用40m跨径及瓦东干渠大桥主桥采用35m跨径均由通航、洪评确定,并得到相关部门批复。(2)对瓦东干渠大桥引桥进行比选:30m跨径较25m跨径造价略低,另外,30m跨径桥下空间大,且桥墩数量少,减少了施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故推荐30m跨径。(3)根据王桥小河中桥洪评要求,跨径须13m
10、,若采用较大跨径,会增加工程量,经济性不好。为保证全线中桥的结构统一,故均采用13m跨径。 21、建议结合地形、被交路状况等条件,对通道和右进右出平交的设置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布设。根据沿线地形地貌、被交道路现状情况,增设通道、右进右出的平交道口设计。,一、项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22、全线道路中分带开口距离过长,难以满足横向交通通行需求,建议结合现状道路及道路发展规划,综合考虑中分带开口设置根据现状道路及道路发展规划,调整和增设了部分中分带开口。 23、建议进一步核查与乡村道路的衔接、交叉位置及数量,以及改路情况。根据现场调查并咨询相关地方政府和当地百姓,合理确定交叉的
11、数量、位置以及与现状乡村道路的衔接,并合理的对需要改路的相交道路进行改路设计。 24、全线通道路面及部分改路采用水泥砼+18cm水稳+10%灰土设计方案,不利于施工控制,建议优化。按意见执行:进一步优化结构层方案, 24cmC30水泥混凝土面板+ 20cmC15砼垫层+ 20cm10%石灰土。,一、项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25、全线道路中分带开口距离过长,难以满足横向交通通行需求,建议结合现状道路及道路发展规划,综合考虑中分带开口设置按意见执行:已核查改沟设置,对改沟与路基排水沟进行合并设置。 26、材料单价应参照近期合肥市价格信息,并在市场调查基础上进一步核实;取消行
12、车干扰工程施工增加费。已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调整部分材料单价,取消了行车干扰工程施工增加费。 27、核查拌合站、便桥、临时电力线、临时通信线等工程量;补计临时便桥桥墩费用;取消场地硬化费用。已核减拌合站、便桥、临时电力电信线工程量,已补计临时便桥桥墩费用,已取消场地硬化费用。 28、根据取、弃土坑位置,进一步核查借方、弃方运距。已核查并调整借方、弃方运距。,一、项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29、补计路基土方掺灰处理费用;核查碎石、级配碎石回填工程量及回填片石定额选用。已补计路基土方掺灰处理费用,已核查并调整碎石、级配碎石回填工程量,已修改片石回填定额选用。 30、排水、涵洞工
13、程中,应将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消耗调整与设计数量一致。已将排水、涵洞工程中未与设计钢筋消耗量一致的调整一致。 31、水稳碎石经济指标偏高,改性沥青混凝土经济指标偏低,应核查。已核查并降低水泥稳定碎石经济指标与提高改性沥青混凝土经济指标。 32、补计中分带回填土及路肩路缘石费用;取消土路肩加固费用已补计中分带回填土及路肩路缘石费用并取消路肩加固费用。,一、项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33、补计部分桥梁围堰、筑岛、河道护砌、波形梁护栏费用已补计部分桥梁围堰、筑岛、河道护砌费用,桥梁波形梁护栏已在安全设施中计列。 34、核查桩基工程量,并根据地质资料进一步核查钻孔桩钻孔定额选用。按
14、专家意见执行,根据地质资料核查修改桩基工程量及钻孔桩钻孔定额选用。 35、完善交通安全设施、监控、养护工区及治超站、绿化工程等概算编制内容;设备购置费应列出明细清单。 已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及绿化工程编制内容,治超站已取消规划。 36、进一步核查土地征用、取弃土坑用地、临时用地的拆迁补偿数量及取费标准,补计养护工区征地费用;核查竣(交)工验收试验检测费及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费取费标准,取消联合试运转费及交通协调费。,一、项目概述,4.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已核查土地征用、取弃土场用地、临时用地拆迁补偿数量及取费标准,土地征用仍参照蜀山区其他片区补偿标准,取弃土场及临时用地标准由当地有关部门
15、提供并增加每平方6元的复垦费用。已单独计列养护工区征地费用;已核查调整竣(交)工验收实验检测费及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费取费标准,已取消联合试运转费及交通协调费。 37、根据修改后的设计文件完善概算。已根据修改后的设计文件修改概算。,一、项目概述,5.工程规模-第一标段(K0+000K1+327),一、项目概述,5.工程规模-第二标段(K1+327K7+300),一、项目概述,5.工程规模-第三标段(K7+300K13+969),一.项目概述,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三.总体设计,四.路线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六.桥梁、涵洞设计,七.路线交叉设计,八.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九.施工方案,十.设计概算
16、,二、沿线自然地理情况,1.地形、地貌,项目位于合肥市西部,北纬31503201,东经1165011701之间。项目区域南部低山丘陵,地面标高30-502m,其余广大地区属江淮波状平原,其岗、坳相间,波状起伏,残丘零星分布其间。将区内地貌划分为低山、丘陵、平原、漫滩四种基本类型,,二、建设条件,2.沿线自然地理条件,工程地质评价,路线区域处在合肥断陷盆地西缘,路线所跨越断层形成时间较早,第四纪以来一直稳定。沿线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有利于公路建设。主要不良地质为膨胀土。,水文地质评价,地表水:区域内人工沟渠交错,水网密布,构成较为发达的地表水系。 地下水: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裂隙孔隙水、一般构
17、造裂隙水和红层孔隙裂隙水四类。 沿线地表水与地下水对砼均无腐蚀性。,气象,项目区域属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区,区内总的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二、建设条件,二、建设条件,3.地质情况,项目区第四系粉质粘土、粘土工程地质性质较好,承载力较高。本项目特殊性岩土主要有膨胀土、软弱土。分布在江淮波状平原区的Q3土层绝大部分具有膨胀性,本次设计采取石灰土处理。对局部沟塘分布的少量软弱土进行换填。,二、建设条件,二、建设条件,二、建设条件,4.筑路材料及运输条件,项目所需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石料、砂、水泥、钢材、沥青等,沿线属平原微丘区,筑路材料较贫乏,大部分需外购。区域
18、内路网密布,汽车运输可作为筑路材料的主要运输手段。,一.项目概述,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三.总体设计,四.路线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六.桥梁、涵洞设计,七.路线交叉设计,八.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九.施工方案,十.设计概算,总体方案设计贯彻“技术可行、实施可能、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将本项目建设成“安全畅通、自然和谐、节约资源、兼顾发展”的优质工程。,三、总体设计,本次工程建设范围为:公路主体工程的路基路面防护、公路排水、桥梁涵洞、路线交叉,交通安全设施及机电设施,绿化环保工程、改路改沟、养护工区建设、治超站等。本次工程建设范围不含市政管线、照明等市政设施。,1.总体设计理念,三、总体设计,
19、2.总体设计原则-路线,灵活选取路线平纵指标,注意不同设计单元之间连接路段技术指标的均衡与连续,做到高低指标的合理过渡,通过改善相邻路段的指标组合,降低速度差,从而消除安全隐患。,三、总体设计,3.总体设计原则-路基,路基设计以详实的水文、地形和地质勘察资料为依据,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结合项目所处地方特点,在保证路基工程具有足够强度、稳定、耐久的质量基础上,通过平纵优化、土石方调运以及路基填挖与桥梁方案的综合比较,做到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公路永久占地、保护生态环境、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三、总体设计,4.总体设计原则-桥梁,桥梁遵循“结构安全、技术先进、耐久适用、经济合
20、理”的原则,同时考虑施工便利、便于质量管控和后期养护的要求,确保桥梁的可检测、可维护、可更换要求。,三、总体设计,5.总体设计原则-路线交叉,路线交叉的设置应根据公路的等级、功能、路网密度和节点分布情况、转向交通量、交通管理方式和交叉点处的场地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使交叉方式达到经济、合理、快捷、安全、舒适的高标准要求。,一.项目概述,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三.总体设计,四.路线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六.桥梁、涵洞,七.路线交叉及其他工程,汇报提纲,八.环境保护,九.设计预算,十.总结,四、路线设计,1.道路平面设计-第一标段(K0+000K1+327),路线平面线形技术指标,第一标段主要控
21、制点:蜀山区小庙镇、起点接规划望江西路,终点接G312(已建)。,四、路线设计,1.道路平面设计-第二标段(K1+327K7+300),路线平面线形技术指标,第二标段主要控制点:蜀山区小庙镇、G312(已建)、X038、淠河总干渠。,四、路线设计,1.道路平面设计-第一标段(K7+300K13+969),路线平面线形技术指标,第三标段主要控制点:经开区高刘镇、合六叶高速公路瓦东干渠大桥,瓦东干渠,终点接高刘至机场公路(已建)。,1.路线与土地规划的衔接,四、路线设计,土地利用规划对公路选线的影响,本项目执行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政策,因此项目论证中对沿线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
22、选择规划中预留的线位进行布设,以减少占用基本农田。同时,由于土地利用规划中预留路线的唯一性,本项目路线布设时只能进行少量微调,因此本项目走廊带是唯一的。,2.路线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四、路线设计,城镇规划对公路选线的影响,小庙镇规划,小庙镇是本项目重要控制点,其规划依托G312和本项目,形成网格状路网分布,小庙镇规划中已充分考虑本项目,因此本项目与小庙镇规划结合良好。,2.路线与城镇规划的衔接,四、路线设计,城镇规划对公路选线的影响,空港示范区规划(含高刘镇),空港示范区及高刘镇也是本项目重要控制点。规划依托现有镇区骨干道路、机场高速、合六叶高速和本项目,形成网格状路网分布,规划中已充分考虑本项
23、目,因此本项目与空港示范区规划结合良好。,本项目在方案确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小庙、高刘镇发展的需要,降低公路运营期的噪音、污染、过境交通等给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等不利影响。,1. 起终点论证起点,四、路线设计,项目起点习友路南侧紧靠规划的江淮运河,考虑到江淮运河为III级航道,因此项目起点初拟上跨习友路。 但目前江淮运河规划尚未完全确定,起点存在不确定性,为了避免工程浪费,拟将本项目起点至本项目与望江西路交口长约1.0公里的路段段作为预留,本期暂不实施,本期实施起点为规划望江西路交叉口; 初设阶段,因望江西路的规划调整(其线位向南偏移),本项目起点向南延伸240m。,规划江淮运河,远期起点,实
24、施起点,1. 起终点论证终点,四、路线设计,由于本项目终点所连接的高刘至机场公路建设工程(即团肥路北段)已建成通车,因此本项目的终点具有唯一性,高刘至机场公路全长8.9公里,为一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由南北向的主线(至寿县方向)和东西向的连接线(至机场方向)组成。其中主线与本项目顺接,连接线与本项目平交,故起终点具有唯一性。,项目终点,已建成路段,本项目路线方案根据省道S242总体走向确定,结合蜀山区小庙、经开区高刘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确定路线线位。,2.路线总体走向及主要控制点,四、路线设计,路线走向:起点位于蜀山区硕大塘村规划望江西路处,向北经硕大塘村、
25、高岗村、北分路村、高大郢,终点接高刘至机场公路,全线长14.323km。本段路线主要控制点为:蜀山区小庙镇、经开区高刘镇、G312(已建)、淠河总干渠、瓦东干渠、高刘至机场公路(已建成项目)。,3.路线分期建设情况和土地利用预留问题,四、路线设计,2011年合肥市公路管理局即已开展本项目的前期工作,在合肥市规划局、交通运输局的统一协调下,与肥西县、小庙镇、高刘镇有关部门进行了协商,并确定了路线规划位置。,后团肥路采用分期修建方式建设,连接寿县至机场的L型路段先行建设,连接小庙至机场的部分暂不实施。肥西县规划将当时确定的整个路线方案报送国土部门备案,被国土部门纳入2012年修编的土地利用规划中作
26、为预留道路建设用地。故本次设计必须按利用规划设计。,3.路线分期建设情况和土地利用预留问题,四、路线设计,本项目在工可阶段线形布设基本按照规范要求设计,线形良好,在K4+495交点5 处采用R=3500m半径,工可拟定的线形不符合修编后的小庙镇、高刘镇土地利用规划,占用基本农田较多。经多次征求土地部门的意见后,近期方案严格按照小庙镇、高刘镇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预留线位布设,交点5 处仅采用R=80m半径,限速20公里/小时。远期按照满足80公里/小时速度的规范要求指标布设。,4.远期方案的定性比较,四、路线设计,本次设计中对远期方案提出R=3500m和R=600m两种方案进行定性比较,因R=600
27、m相对于R=3500m可以减少占用基本农田57亩,减少未来废弃工程1.35km(相对于现阶段采用的R=80m),减少投资5109万元,故推荐采用R=600m路线方案。由于目前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执行,故现阶段采用R=80m路线方案作为近期过渡方案,辅以限速(20km/h)、设置完备的交安、机电设施等。远期待土地征用条件具备后,按照R=600m路线方案重新实施本段道路。,4.远期方案的定性比较,四、路线设计,R=80,R=600,R=3500,5. 纵断面设计,四、路线设计,本项目纵面设计控制因素 1、与望江西路交叉:望江西路规划为城市主干路,已进入设计阶段,起点与其做好竖向设计衔接。 2、与
28、G312交叉:G312为一级公路,已进入施工尾声,与其做好交叉设计衔接。 3、跨越航道:淠河总干渠主航道为级限制性航道,瓦东干渠为VII级限制性航道,按照通航净空要求进行设计。 4、下穿合六叶高速公路:按照合六叶高速公路桥下净空要求(净高5.5米)设计; 5、高刘镇竖向规划:除了局部路段由于受合六叶高速和瓦东干渠大桥的影响与高刘镇竖向规划不一致外,其他路段与高刘镇竖向规划结合良好。 6、小庙镇竖向规划:目前尚未确定,建议小庙镇竖向规划参照新桥大道纵断面设计进行。 7、终点纵断面设计衔接已建成高刘至机场公路纵断面线形进行设计。,5. 纵断面设计,四、路线设计,跨越瓦东干渠:瓦东干渠为VII级限制
29、性航道,合六叶高速公路设置2130米P.C.连续梁桥跨越瓦东干渠。综合考虑下穿合六叶高速公路瓦东干渠桥下净空及本项目跨越瓦东干渠通航净空要求进行设计。,四、路线设计,主线终点纵断面设计考虑衔接已建成高刘至机场公路现有纵断面线形进行设计。,5. 纵断面设计,6. 路线技术指标,四、路线设计,平面线形技术指标,四、路线设计,纵断面线形技术指标:,6. 路线技术指标,四、路线设计,本项目机电、交安设计为专项设计,单独审查。,7.机电、交安设施,一.项目概述,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三.总体设计,四.路线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六.桥梁、涵洞设计,七.路线交叉设计,八.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九.施工方案
30、,十.设计概算,1. 设计原则,五、路基、路面设计,本项目为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在设计中合理运用降低造价设计理念,以降低路基填土高度为核心,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价、减少公路永久占地、减少路基用土。,2. 路基横断面,五、路基、路面设计,本项目路基宽度27.5米,横断面型式为四车道的一级公路标准。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为: 0.75m土路肩+4m硬路肩+23.75m行车道+3m中央分隔带(含路缘带)+23.75m行车道+4m硬路肩+0.75m土路肩。,2. 路基横断面,五、路基、路面设计,本项目采用4米宽硬路肩,未来在扩建为双向六车道时,可将硬路肩直接改建为3.5米慢车道+0.5米路缘带。并在其外侧直
31、接增设侧分绿化带、辅道、人行道等,预留的市政相关设施如雨污水、管线综合、照明等设施均布设在未来扩建的路幅范围内,如下图:,3. 路基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路基边坡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工程防护与生态防护相结合,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保持路域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1、填方路段:每8m设一2m宽的平台,边坡率分别为1:2,路堤边坡采用三维固土网喷播植草防护。2、挖方路段:边坡坡率根据土质,沿线填挖平衡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土质路堑、强、全风化层边坡坡率采用1:3,坡面采用喷播植草等绿色防护方式,坡脚设置碎落台,坡顶采用圆弧过渡。,3. 路基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
32、,路基填料及压实度要求:,本项目位于江淮波状平原,多为弱膨胀土,初步设计根据合肥市大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及确保路基施工质量等,采用低剂量石灰土全断面处理。,石灰土,3. 路基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路基填料及压实度要求,3. 路基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低填浅挖及挖方段路基设计:为了降低路面动荷载对路基的影响,提高路基的强度,路基填土高度小于1.54m的路堤及挖方路段,对路床层位及原地表部分进行反挖掺灰处理。分层回填压实,并满足压实度要求。,3. 路基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河塘段路基处理设计:大型沟塘-穿越大型沟塘段路堤设置平台及平台排水沟,平台高度=设计水位+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安
33、全高(0.5m).小型沟塘小型沟塘段路基不设平台。,3. 路基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台背过渡段路基设计为降低桥头跳车的影响提高路基的强度,所有通道台后均采用6%石灰土回填,分层压实,确保每层压实度不小于96%。台背回填材料与一般路基填料以台阶形式衔接,台阶宽度不小于2.0m。,4. 防护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填方路堤段:每8m设一2m宽的平台,边坡率分别为1:2,路堤边坡采用三维固土网喷播植草防护。挖方路堑段:边坡坡率根据土质,沿线填挖平衡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土质路堑、强、全风化层边坡坡率采用1:3,坡面采用喷播植草等绿色防护方式,坡脚设置碎落台,坡顶采用圆弧过渡。,4. 防护设计,五
34、、路基、路面设计,填方路堤段:穿越塘、沟渠段:下部以浸水护坡防护,上部以草灌混植防护。桥梁两端路堤边坡采用8cm厚的C20混凝土预制块进行满铺,长度一般为10m。,5. 排水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路基排水:采用明沟、渗沟、暗沟相结合的立体排水系统。从安全、视觉效果及与周边环境协调角度综合考虑,灵活确定排水设施的外形。路堤排水推荐采用生态排水沟,沟底埋设渗沟,路堑排水推荐采用暗埋式边沟,沟底埋设渗沟。,5. 排水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中央分隔带排水:本项目标准路段中央分隔带宽2.0m,为普通绿化带,分隔带种植槽底面及与路面结构交界处铺设隔渗土工布防止中分带积水浸入路基。,5. 排水设计,
35、五、路基、路面设计,超高段路面排水:超高路段在中分带边缘设置纵向集水槽引排路面水至集水井,再通过连接集水井的横向排水管将积水排出路基外,当路线纵坡为0.3-0.8时,集水井间距为50m,路线纵坡0.8时,间距为100m。集水井和集水槽材质为配置构造筋的C30混凝土。横向排水管设置横坡不小于2%,采用PE双壁波纹管。下穿合六叶高速公路瓦东干渠桥路段:该路段周边地势较低,在满足下穿桥下路段最小净空控制的同时,通过路基边沟可引出路基水。通道排水:通道底标高较低,其排水是关键问题,设计兼顾考虑通道底标高尽量高出周边地块,通道改线尽可能通过低洼处,以及根据现场情况采取降低改线段路基边沟沟底高程将通道汇水
36、排出。,6. 取土坑,五、路基、路面设计,项目建设区域分布大量基本农田,用地受限,我们在规划道路建设用地范围内设置了6处取土堆(场),取土堆(场)在取土后可做为弃土堆(场)使用,设置情况如下表:,6. 取土坑,五、路基、路面设计,1#取土坑,3#、4#取土坑,7. 路面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路面结构方案比选表,7. 路面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上面层材料方案比选,上面层采用岩沥青改性。采用岩沥青改性抗水损坏能力和抗车辙性能好,耐久性好性能好;适用于重载交通。,7. 路面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中面层采用AC-20C,部分路段掺加抗车辙剂:中面层采用AC-20C,其中K0+000K7+0
37、00段AC-20C掺抗车辙剂0.4% ,抗车辙剂是一种由多种聚合物和其它成分组成的储存性能稳定的沥青混凝土添加剂。它具有卓越的融合能力,极大的改善沥青胶体的结构,通过沥青和矿料之间特别的物理、化学作用来发挥功效,使沥青混凝土高温稳定性得到提高,能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变形能力,动稳定度达到7500次/mm以上(改性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不小于3000次/mm),除有效提高和改善高温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外,不影响水稳定性及低温抗裂性能,能够延长道路使用年限,减少早期病害的发生。K7+000终点段AC-20C采用岩沥青改性。下面层采用AC-25C :下面层采用AC-25C型沥青混凝土增强高温抗变形能
38、力,提高路面高温稳定性及抗重载运输的能力。,7. 路面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透封层采用橡胶应力吸收层考虑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不可避免地出现收缩裂缝,根据我省近年来对橡胶沥青的应用研究,发现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SAMI)有利于延缓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反射裂缝向上扩展,并且橡胶沥青黏度较大,设置橡胶应力吸收层可以有助于增加沥青层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之间的粘结,本项目将采用1cm厚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作为透封层。,7. 路面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基层材料方案比选,7. 路面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底基层材料方案比选,7. 路面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推荐路面结构为K0+000K7+000段:4cm
39、AC-13C(岩沥青改性)+6cmAC-20C(掺抗车辙剂0.4%)+8cmAC-25C +1cm橡胶沥青+36cm水泥稳定碎石+20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K7+000终点段:4cmAC-13C(岩沥青改性)+6cmAC-20C(岩沥青改性)+8cmAC-25C +1cm橡胶沥青+36cm水泥稳定碎石+20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4cm AC-13C(岩沥青改性),6cm AC-20C(掺抗车辙剂0.4%),36cm水泥稳定碎石,20cm低剂量水稳碎石,8cm AC-25C,(K0+000-K7+000段),4cm AC-13C(岩沥青改性),6cm AC-20C(岩沥青改性,36cm水泥
40、稳定碎石,20cm低剂量水稳碎石,8cm AC-25C,(K7+000-终点段),汇报提纲,一.项目概述,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三.总体设计,四.路线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六.桥梁、涵洞设计,七.路线交叉设计,八.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九.施工方案,十.设计概算,六、桥梁、涵洞,桥梁规模,本项目全线共设大桥2座,共长820.6米;中桥2座,共长90.12米。,六、桥梁、涵洞,技术标准,1、汽车荷载:公路-级。2、设计时速:80km/h3、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4、设计洪水频率:大、中、小桥及涵洞均为1/100。5、桥面净宽:整体式路基全宽27.5m,桥梁净宽为212.5m:,六、桥梁
41、、涵洞,桥梁方案(淠河总干渠大桥),路线在肥西县小庙镇境内与淠河总干渠相交,交叉处公路桩号为K7+041.95,交叉角度为20。交叉附近渠段较为顺直。淠河总干渠为VI级航道,单孔双向通航。,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淠河总干渠大桥),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淠河总干渠大桥),根据洪评要求,跨越主航道净孔径不小于40米跨径。桥梁选用标准跨径40m,斜交20度。,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淠河总干渠大桥),上跨淠河总干渠桥梁采用4x40m跨径预应力混凝土T梁。,方案一,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淠河总干渠大桥),T梁高2.5m,预制梁宽:中梁1.7米,边梁2.05米。湿接缝宽0.52米。单幅6片
42、T梁。,方案一,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淠河总干渠大桥),方案一,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单排桩基础,桥墩立柱直径采用1.8m,柱间距7.6m(正距);对应桩基直径采用2m,桩基按摩擦桩设计。,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淠河总干渠大桥),上跨淠河总干渠桥梁采用4x40m跨径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方案二,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淠河总干渠大桥),40预应力混凝土组合小箱梁,梁高2.0。预制边梁2.85m,预制中梁2.4m。湿接缝1m.单幅4片小箱梁。,方案二,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淠河总干渠大桥),方案二,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单排桩基础,桥墩立柱直径采用1.8m,柱间距7.2m(正距
43、);对应桩基直径采用2m,桩基按摩擦桩设计。,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淠河总干渠大桥),方案比选,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瓦东干渠大桥),路线在肥西县高刘镇境内与瓦东干渠相交,交叉处公路桩号为K13+372,交叉角度为-30。交叉附近渠段较为顺直。瓦东干渠为VII级航道,单孔双向通航。,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瓦东干渠大桥),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瓦东干渠大桥),根据洪评要求,跨越主航道净孔径不小于35米跨径。桥梁选用标准跨径35m,斜交-30度。,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瓦东干渠大桥),上跨瓦东干渠主桥采用3x35m跨径预应力砼T梁,引桥采用30m预应力砼T梁。,方案一,六、桥梁
44、、涵洞,桥梁方案(瓦东干渠大桥),35mT梁高2.5m,预制梁宽:中梁1.7米,边梁2.05米。湿接缝宽0.52米。单幅6片T梁。,方案一,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瓦东干渠大桥),下部结构采用三柱式桥墩,单排桩基础,桥墩立柱直径采用1.6m,柱间距4.6m(正距);对应桩基直径采用1.8m,桩基按摩擦桩设计。,方案一,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瓦东干渠大桥),上跨瓦东干渠主桥采用3x35m跨径预应力砼小箱梁,引桥采用30m预应力砼小箱梁。,方案二,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瓦东干渠大桥),35预应力混凝土组合小箱梁,梁高1.8。预制边梁2.85m,预制中梁2.4m。湿接缝1m.单幅4片小箱梁
45、。,方案二,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瓦东干渠大桥),下部结构采用双柱式桥墩,单排桩基础,桥墩立柱直径采用1.6m,柱间距4.5m(正距);对应桩基直径采用1.8m,桩基按摩擦桩设计。,方案二,六、桥梁、涵洞,桥梁方案(瓦东干渠大桥),方案比选,六、桥梁、涵洞,涵洞,本项目沿线多为农田,灌溉水系较为发达,本项目共设置涵洞78道,均为新建,平均每公里涵洞5.6道。,六、桥梁、涵洞,通道,本项目沿线机耕路及等外路较多,为便于村名生产、生活,根据现场情况共设置机通2处。并根据本项目平、纵面及被交道路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以满足角度、净高及排水要求。,汇报提纲,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三.总体设计,四.
46、路线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六.桥梁、涵洞设计,七.路线交叉设计,八.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九.施工方案,十.设计概算,一.项目概述,1.设计原则,七、路线交叉设计,根据相交道路的功能、性质、等级、设计速度、交通量及自然条件综合确定交叉口方案,使交叉口适应交通流特性;合理利用道路设施空间,保证安全,节约用地;明确不同交通流的行使轨迹,降低不同交通流之间的干扰;均衡饱和度。,2.设计方案,七、路线交叉设计,县道及以上道路可以和本项目平面交叉。对原有等级较低的村村通道路进行归并,采用右进右出形式,并在交叉口处设置相应的标志标牌,以保障其通行的安全性。对于机耕路等采取设置通道。全线另有机耕道交叉口2
47、8道,采用右进右出交通组织方式,有村村通水泥路3道,分别为K7+084下穿桥下道路,K8+189与主线完全平交,K13+760为右进右出交通组织方式。,主要交叉道路平交口现状一览表,3.主要平面交叉设计,七、路线交叉设计,起点平面交叉:此交叉为本项目起点新建交口,此次设计采取加铺转角设计,并增设车道,转角半径分别为15m、20m。本交叉纳入规划望江西路实施范围。,主要交叉道路平交口现状一览表,主要交叉道路平交口现状一览表,K0+000平交口设计,K0+000平交口设计,3.主要平面交叉设计,七、路线交叉设计,该处交叉于一级公路相交,K1+347处被交道路为G312(已建成),为省道交通的重要通
48、道。为便于车辆上下,此处交叉近期进行平交设计。加铺转角半径分别为20m、50m。,K1+347处交叉设计(与G312近期平交),3.主要平面交叉设计,七、路线交叉设计,K1+347处交叉设计(与G312远期立交),本项目与G312交叉远期采用立交,3.主要平面交叉设计,七、路线交叉设计,K13+696处交叉设计,终点K13+696处于一级公路相交,被交道路为高刘至机场公路(已建成),为省道交通的重要通道。为便于车辆上下,此处交叉进行平交设计。加铺转角半径分别为20m、50m。,3.主要平面交叉设计,七、路线交叉设计,本项目与县道X038平面交叉:该处交叉为一级公路与县道X038相交,县道等级均
49、为三级公路,是地方交通的重要通道。为便于车辆上下,此处交叉进行平交设计,并根据平交安全角度对县道进行了改线设计。加铺转角半径根据交叉角度分别为8m、10m、15m,采用“主路优先、支路让行”方式进行交通管制。,K6+483.32处交叉设计,一.项目概述,二.沿线自然地理概况,三.总体设计,四.路线设计,五.路基、路面设计,六.桥梁、涵洞设计,七.路线交叉设计,八.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九.施工方案,十.设计概算,1.设计原则,八、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做到“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自然性原则; 遵循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报告的要求,运用植物自然景观,恢复原有生态体系,体现景观特色。,2.设计方案,八、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生态绿化工程设计 设计中以自然式绿化实现边坡与周围地形的自然过渡。水体污染 路面排水不直接排入环境敏感水体,通过设置应急池及油水分离池等达到净化要求。空气污染 主要防止施工期车辆运输引起的扬尘和施工区粉尘、沥青烟。 噪音污染防治 采用环保拆迁、声屏障、降噪绿篱等。土地复垦及利用 全线表土剥离后集中堆放,作为复垦的基 材,实现复垦造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