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流行病名词解释 医学生必备.doc

上传人:hskm5268 文档编号:4865599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行病名词解释  医学生必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流行病名词解释  医学生必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流行病名词解释  医学生必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流行病名词解释  医学生必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2 疾病的分布: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空间) 、哪些人群(人间)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3 发病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4 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也是人群发病例数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5 续发率: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个家庭,病房集体宿舍中、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一个病例发生后,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大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

2、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6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并新旧病例所占比例7 感染率:是指在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8 残疾率;也叫残疾流行率,是指某一人群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人中实际存在的残疾数,即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的人数之比9 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病因)的频率10 病死率: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11 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12 累积率:某一年龄以前发生或死于某种疾病的累积

3、概率的大小,可用各年龄发病或死亡率相加获得13 潜在减寿年数(PYLL):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14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残疾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14 疾病流行的强度:某种疾病在某一地区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其各病例间的联系程度,常用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等表示15 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散发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16 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

4、同的病人出现,传染病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17 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在历年发病率水平17 大流行: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区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18 横断面分析:主要分析同一代或不同年代的不同年龄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的不同或变化19 年龄期间队列分析:是分析年龄、所处时代及队列暴露经历三者对疾病频率变化所起作用及其大小的方法19 地方性疾病:简称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内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20 短期波动:又称时点流行,是以日、周、月计数的短期观察数据21 疾病的季节性:疾病每年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22 周期性: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个相

5、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的状况23 长期趋势:也称长期变异,是对疾病动态的连续数年及至数十年的观察,在这个厂时间内观察探讨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发病死亡率等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24 移民:由原来居住地区迁移到其他地区,包括外国或国内不同省、市、自治区的现象25 移民流行病学: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以探讨病因,它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移入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区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从其差异中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的作用的大小26 描述性研究: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指利用常规检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 不同地区

6、,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27 现况研究:是通过对特定的时点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述28 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29 抽样调查:是相对于普查的一种比较常用的现况研究方法,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的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30 样本量:决定现况研究的样本量大小的因素31 随机抽样:选择样本时,加入

7、人主观因素,使总体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是不均等的32 典型抽样:试验者根据试验调查的目的,要求和被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有意识的选择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试验33 单纯随机抽样:也称简单随机抽样,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从总体 N 各对象中,利用抽签或其他方法抽取 n 个,构成一个样本,它的重要原则是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33 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方法,又叫等距抽样34 分层抽样:先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为若干次级总体,然后再从每一层内进行单纯随机抽样,组成一个样本(可分为按比例分配、最优分配)35 整群抽样:将总体分成若干组,抽取其

8、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36 多阶段抽样:将抽样过程分析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其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37 偏倚:是指从研究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中的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出现倾向性的差异,从而错误地描述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38 生态学研究:又称相关性研究,是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类型,它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对象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种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39 生态学比较研究:是生态学研究中应用较

9、多的一种方法,生态学比较研究中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不同人群或地区某种疾病的分布,然后根据疾病分布的差异,提出病因假设40 生态趋势研究:连续观察人群中某因素因素平均暴露水平的改变与某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变化的关系,了解变动趋势,通过比较暴露水平变化前后疾病频率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某因素与某疾病的联系41 队列研究:是将一个范围名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又称前瞻性研究、发病率研究、纵向研究、随访研究、定群研究42 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多组之间所研究结局(发病或死亡)

10、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43 暴露: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或处于某种状态,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或行为,这种因素或状态为暴露因素44 危险因素:又称危险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特定不良结局(如疾病)发生,或使其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45 保护性因素:能够使人人群疾病发生频率下降的因素46 累积发病率(CI):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作为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或死亡)人数为分子,计算某病的累积发病率47 发病密度(CD):以观察人时为分母计算发病率,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48 标化比(SMR):以全人口发病率作为标准,算出该观察人群的理论发病人数,再

11、求观察人群实际发病人数与预期发病人数之比49 相对危险度(RR):也叫危险度,是暴露组的危险度与对照的危险度之比50 归因危险度(AR):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51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P):又称病因分值 EF 归因分值 AF,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52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53 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如果某种暴露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暴露的剂量越大,其效应越大,则该种暴露作为病因的可能性越大54 匹配过头:把不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企图使病例与对照尽量一致,就可

12、能图然丢失信息,增加工作难度,结果反而降低了研究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头55 比值比(OR):又叫比数比、优势比、交叉乘积比,病例对照研究中表示疾病与暴露之间关联强度的指标,表示暴露者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者的多少倍55OR 值 95%可信区间:用样本的 OR 值去推算总体 OR 所在区间,并作显著性检验,如可信区间不包括在内,则 OR 在与可信区间相同的概率水平有显著意义,如可信区间包括 1 在内,暴露于疾病无联系56 实验流行病学:将研究的人群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给予实验组以控制的干预措施,对此干预措施,随访观察其对疾病发生与对照进行比较以评价该措施的效果57 实验

13、流行病学研究: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医院、社区、工厂、学校等现场为“实验室”的实验性研究称为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或称为流行病学实验,因为在研究中加了人为的干预因素,因此常被称为干预性研究58 临床试验: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常用于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59 现场试验:是在实地环境下进行,以自然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常用于评价疾病预防措施的效果60 社区实验:也称社区干预项目,常用于评价某种预防措施的效果61 盲法:是一种避免知晓研究对象获何种处理的策略62 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63 双盲:研究对象和给予干预或结局评估的研究人员均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

14、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64 开放试验:与盲法相对应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者均知道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情况,试验公开进行65 临床试验:是最常用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类型,它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长用于评价某种药物治疗方法的效果的研究66 筛选: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门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它是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病人的一种措施,不是对疾病做出诊断67 筛检试验:用于识别外表健康的人群中可能患有某疾病的个体或未来发病危险性高的个体的方法68 整群筛检:在疾病患(发)病率很高的情况下,对一定范围内人群的全体对象进行普遍筛检,也称普查6

15、9 选择性筛检:根据流行病学特征选择高危人群进行筛检70 筛检试验的评价:将待评价的筛检试验与诊断目标、疾病的标准方法,即“金标准”进行同步盲法比较,判定该方法对疾病诊断的真实性和价值71 灵敏度(Se):又称真阳性率,即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A 除以 A+C)*100%72 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指实际有病,根据筛检试验被确定为无病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筛检时间漏诊病人的情况73 特异度(Sp):又称真阴性率,即试验无病按诊断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无病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筛检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D 除以 B+D)*100%74 假阳性率:又

16、称误诊率,即实验无病,但根据筛检被判为有病的百分比75 正确指数:也称约登指数,是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去 1,表示筛检方法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力,正确指数的范围在 0 到 1 之间,指数越大,其真实性越高76 似然比(LR):属于同时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复合指标。即有病者中得出一筛检试验结果的概率有无病者得出这一概率的比值77 阳性似然比(+LR ):是筛检试验结果的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该指标反映了筛检试验正确判断阳性的可能性是错误判断阳性可能性的倍数,比值越大,试验结果阳性时为真阳性的概率越大(真阳性率除以假阳性率)78 阴性似然比(LR):是筛检结果的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该指

17、标表示错误判断阴性的可能性是正确判断阴性可能性的倍数,比值越小,该试验结果阴性时为真阴性的可能性越大(假阴性率除以真阴性率)79 可靠性:也称信度、精确度,或可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用某测量工具(如筛检试验)重复测量同一试验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80 符合率:又称一致率,是筛检试验判定的结果与标准诊断的结果相同的数占总受验人数的比例81 预测值:是反映应用筛检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的大小的指标;根据筛检的阳性与阴性结果进行的估计分别称为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82 阳性预测值(PPV):是筛检试验阳性者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A 除以(A+B)*100%83 阴性预测值(NPV):

18、是指筛检试验阴性者不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D 除以(C+D)*100%84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它使用真阳性率和阴性率作图得出的曲线,可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关系。 ROC 曲线的横轴表示假阳性率,纵轴表示真阳性率。曲线上的任意一点,代表某项筛检试验的特定阳性标准值相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85 收益:也称收获量,是经筛检后能够使多少原来未发现的病人得到诊断和治疗86 串联:也称纵向相继实验;一次做几个试验;全部筛检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者才为阳性;该法可提高特异度,但使灵敏度降低;判定结果:一项为阴即为阴,全部为阳才为阳;应用:当现场试验的特异度都达不到要求时,可采用此法;效果:Sp 越高,

19、阴性预测值越高,Se 越低,阳性预测值越低87 并联:也称平行试验;同时做几个试验;全部筛检试验中,任何一项筛检结果为阳性就可以定为阴性;该法可以提高灵敏度,却降低了特异度;判定结果:一项为阳即为阳,全部为阴才为阴;应用:可在尽可能的发现病人时,多项的筛检试验者不够敏感时可采用;效果:Se 越高,则阳性预测值越高,Sp 越高,则阳性预测值越高88 领先时间:是指通过筛检试验,在慢性病自然史的早期阶段,如症状出现前,提前做出诊断,从而赢得提前治疗疾病的时间89 领先时间的偏倚:筛检诊断时间和临床诊断时间之差被解释为因筛检而延长的生存时间90meta 分析:是以综合研究结果目的通过查阅文献收集与某

20、一特定问题相关的多个研究,并对这些研究的结果所进行的统计分析90 系统综述:是指针对某个主题进行的二次研究,在复习、分析、整理和综合针对该主题的全部原始是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综述过程要依照一定的标准化方法,是循证决策的良好依据90 发表偏倚: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研究结果较无显著性意义的无效的研究结果被报告和发表的可能性更大90 定位偏倚:在已发表的研究中,阳性结果的文章更容易以英文发表在国际性杂志,被引用的次数可能更多,重复发表的可能性更大,从而带来文献定位中的偏倚90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90 传染病流行病学:

21、主要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90 传染病的流行;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侵入易患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90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够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90 潜伏期: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90 病原携带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90 动物性传染病(人兽共患):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90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90 经空气传播: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

22、要传播方式(流感、肺结核)90 经食物传播:主要为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少数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方式(痢疾、伤寒)90 经节肢动物传播:又称虫媒传播,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疟疾、悉尼罗热)90 经土壤传播:易感人群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炭疽)90 医源性传播: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丙肝、艾滋病)90 垂直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90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90 群体免疫力:人群对于传染病病原体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可以用人群中有免疫力人口占全部

23、人口的比例来反映90 疫源地:传染病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称为疫源地,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90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连接90 感染普:机体 感染病原体以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90 我国传染病监测包括常规报告和哨点监测,常规报告覆盖了甲乙丙三类,共 37 种法定报告传染病,国家还设立了上百个艾滋病和流感的监测哨点90 消毒: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外界环境中的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90 预防性消毒:在没有发现明确传染源时,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实行

24、的消毒、属预防性措施90 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属防疫措施,其目的是杀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90 随时消毒: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场所进行的及时消毒90 终末消毒: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所进行的彻底消毒,目的是完全消除传染源播散的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90 计划免疫: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的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及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90 人工自动免疫:将疫苗种到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90 预防接种

25、:是将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接种到机体,使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90 疫苗: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经理化因素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但保留抗原所制备的生物制品90 人工被动免疫: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注入机体,使抗体被动地获得特异性免疫力而受到保护90 被动自动免疫: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系类免疫室在疫情发生时用于保护婴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90 计划免疫的内容:“四苗防六病” ,即 7 周岁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疫苗和麻疹苗的基础免疫及以后适当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医学现状与发展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