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49454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学生姓名:郭婷 学号:20030214366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老师:张振龙 职称:教授摘 要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他受到了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影响。虽然苏轼一生坎坷,但是他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文学创作中,表 现出旷达、 乐观的人生态度。关键词:苏轼;旷达;乐观;人生态度Abstract: On Chinese history of culture, Su Shi is distinguished one man of writers. He has accepted Confucian expl

2、aining the effect saying that three grow thought. He sets off from selfs the experience living although Su Shi has bad luck all ones life, having carried out the thorough thinking on society and life , this is thought deeply and melting to enter the attitude creating middle to literature , showing B

3、road-minded , Optimistic life.Key word: Su Shi; Broad-minded; Optimistic; Life manner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他在当时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诗,文,词,赋)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同时,他又是经历磨难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但是历经宦海风波的苏轼看穿了社会和人生的一切,他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将这种思考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一、形成的原因苏轼作为宋代的文人,他接受了儒释道三种思想。儒家的兼济天下,经世致用;释家的虚静明达,智慧通脱;道家的清静无为,返朴归真。

4、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构成了一种文化心态上的统一互补,给中国古代文人深刻的影响。苏轼融合了三家思想,但是他并不是把互相矛盾的诸家教义简单的混杂在一起,而是在经过了他独立的选择和思考之后,兼取各家之长,并加以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生命意识的一部分,进而表现出独特的人生态度。苏轼对于人生的思考和看法,表现在他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中有如下名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1( P113)其意在表达人生行踪之无定犹如雪泥鸿爪一般飘忽偶然。诗文发自性灵,表现了带有普遍性的人生体验,蕴涵了深邃的哲理。而在词中,最为著名的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

5、如梦”四字,比起诗中的人生如“飞鸿踏雪泥”来,词中的“人生如梦”似乎显得更加透彻和格外沉重。尽管“浮生若梦”之类的话前人如庄子、李白等早就说过,但是苏轼词中的“人生如梦”非人云亦云的2简单抄袭或沿用,而是受儒、释、道多种思想的影响和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所得。据苏辙为苏轼所撰的墓志铭中说,苏轼的母亲程氏自幼就教育苏轼向东汉的良吏范滂学习,由于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苏轼人生观的基点是“有所作为”的“入世”的思想,这种思想使他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会责任感和坚贞的道德操守。同时,苏轼又借助释、道的思想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表现出“人生如梦”的感触来。在他的十拍子中有“身外傥来都似梦

6、,醉里无何即是乡” 。2(P207)的诗句。其中的“傥来”和“无何乡”源于庄子。庄子在缮性篇中有“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 ”4(P264-265)意思是说荣华高位并非真性本命,不过是偶然得来或无意得来的暂寄之物。庄子逍遥游中有“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4(P14)列御寇篇中又云:“彼至人者,归精神呼无始,而甘瞑乎无何有之乡?” 4 (P557)苏轼深受道家的影响,在短短的两句之中,借用了庄子两个词语来表达他的“人生如梦,醉即吾乡”的思想。在他的前赤壁赋中有“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7、” 3(P91)的语句。当年曹操挥师南下,那千军万马和那火烧赤壁满江红的辉煌业绩,现今也早已灰飞烟灭和烟消云散了,那么每个普通人的微不足道的人生难道不是更加如梦似幻般的飘忽和渺茫?而“灰飞烟灭”四个字并非苏轼的妙手偶得,而是受释家思想影响的产物。苏轼词中屡见人生“如梦” 、 “如寄” (西江月:“须信人生如寄” 2(P199))之类的话语,就是吸收了佛、道思想并经过自己的一番感悟后产生的。此外,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来看:苏轼才华横溢,青年得志,苏轼平步青云并非难事。可谁料世路多艰,风波迭起。他的大半辈子却在宦海中跌了两大跟头,一次是被贬黄州,另一次是被贬到更远的岭南,差一点穷老送终于天涯海角的海南

8、岛。命运对他这样的捉弄,加之生活遭遇的瞬息剧变,自然回引发他“人生如梦”的感触。除了在赤壁怀古中有“人生如梦”的词句外,在苏轼其他的西江月中也屡见相似的表达,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2(P199)等等。若要数其感触最深和悟性最高的词句便是永遇乐中的“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2(P211)他从燕子楼的人去楼空,徒存其名说起,推衍出这样一番人生道理:古往今来无数代人的离合遭遇和悲欢之情,说穿了不过是一连串旋生而又旋灭的梦境。可叹世人不明此理,因此只如大梦未醒。然而即便是梦醒之我

9、,今日在此动情赋词,抒发浩叹。在后人看来,也不过是新梦一场或梦中说梦,所以清醒到这般地步,透彻到这般境界,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感悟是非常深刻的。比起李煜在浪淘沙中“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5(P80)等主要因身世巨变所引发的“人生如梦”的感触来,苏轼的“人生如梦”就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哲理性。苏轼曾评论李煜词说:“李后主好书神仙隐遁之词,岂非遭罹多故,欲脱世网而不得者耶?” 6(P112)这个“欲脱世网而不得”3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苏轼本人的精神苦恼:人生在世,极不自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具体情况如政治、经济、法律、礼教等像一张有形的大网将人束缚,而在冥冥之中又有“天命”这一长更大而无形的大网将人罩住

10、(如其哨遍中说:“此生天命更何疑?” 2(P214)) 因此无奈之下,他只有依靠“人生如梦”的思想才能看破这红尘世界,并在某种程度上主要以这种思想境界超越世俗之网的束缚。从总体上看,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悟是他受儒释道思想和人生经历的思想结晶。既然已经认定人生不过是一场梦,那世间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看穿,还有什么烦恼不能解脱呢?再换一个角度来说,人生虽在总体上说不过是场梦,但是人却又要在这场梦中生活几十年光景,并且还须脚踏实地和具体的处理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总不能让自己总处在忧患和梦幻般的境界吧,于是苏轼终于又从“我欲乘风归去”的出世。返回了“何似在人间”的入世。从而形成了他珍惜

11、人生和依恋人生并又努力享受人生每一时光的人生景观。他从容的面对人生困扰,并从中得到解脱,从而体现出一种尽心任性,随缘自适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 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智慧在人们心目中,苏轼常以一位乐观主义者的形象出现。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就称他为“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 “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7(P11) 。其实,苏轼是一位有着深重忧患意识的人。他的一生经常产生着大苦闷和大烦恼。但是,苏轼的可贵之处却在于他透彻通晓事理的睿智和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智慧,这就赋予了他解脱忧患和经常保持乐观的非常人所及的能力。以那首非

12、常有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这首词写于苏轼密州上任之时,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分离七年。苏轼是一位极重人伦的性情中人,他在词中通篇咏月,其实抒发了一种在月圆之夜不得与弟弟团圆的苦闷情怀。所以词中出现了“照无眠”的语言,吟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P196)的怨艾之语。但是,就在这深陷于烦恼,几乎不能自拔的时候,苏轼那种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便开始发挥作用了。于是词人又吟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P196)的词句。月在今夜虽然是那样的晶莹圆满,但它也有阴天不出和亏损残缺之时,就连着永恒的月亮尚且如此,那么多情而年寿有限的世间凡人,他们的悲欢离合,不也更是合情合理

13、的事情吗?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又何必因为求“全”不成而产生遗憾怨嗟的心情呢?这样,在透彻的通晓了万物盈亏有常的道理之后,苏轼就自我消释了内心的苦闷,降而求其次的发出了如下的祈愿之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P196)。尽管与弟弟苏辙相隔千里之遥,身处异地但仍处于同一轮4圆月之下,这也足以自我宽慰了。结尾两句将离别怀人之情归结到美好的祝愿,所慰藉的不是词人自己,而是世上一切因离别而哀伤的人们。苏轼真是一位十分睿智的文人,他在深刻的认识到“难全”乃是世间万物的规律的基础之上,便转而变换角度看待和处理人生诸多问题,亦即在那种永远存在着种种缺憾的烦恼人世中,寻求可能获取的生活的快乐和生趣。再以苏

14、轼在黄州时所写的另一首长调哨遍为例: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 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 鸿飞。云出无心, 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返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 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殇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成乘流,遇坎还止。 2(P214)这首词虽然是基本隐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却又融注了

15、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受和处世哲学。词的上片开头几句表达了对“为米折腰”弃家出世举动的悔恨,然后以断然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醒悟。以下则写想象中的归隐之乐:这里有人情的温暖,琴书的乐趣,大自然的美景,他们任何一种都比在官场奔波更为舒心舒意。在词的结尾几句,词人更明确表达了他随欲而安的处世态度。 “此生天命更何疑?且成乘流,遇坎还止。 ”意思是“我”这一生,只要认准“天命”就是,一切的一切且服从老天的安排吧。正因为苏轼有了这种思想,才使他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求得心灵的自适和安慰,形成闲适宁静的处世态度。而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则仍与他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P196)的事理的彻悟有关。

16、同时,苏轼又有着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的智慧。他在定风波中这样写道:长羡人间琢玉郎,天应起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花炎海变清凉。 万里 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2(P203)这首词是苏轼为王巩的侍妾柔奴而作。王巩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五年后才得放归,柔奴一直与王巩同行。苏轼见到柔奴之后,发觉她不仅不见憔悴,反而是“万里归来年愈少” ,更显年轻娟丽,于是很惊奇的问她:“岭南地方如何?到了那里想不想家?” 想不到这位名为“柔奴”的姑娘却一点也不显柔弱,回答说:“有什么必要想家?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苏轼就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这首轻快、

17、风趣的定风波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苏轼善于变换角度看人生的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虽然“此心安处是吾乡”发自柔奴之口,也尽管白居易在种桃杏中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安心即是家” 8(P102)的话语。但“此心安处是吾乡”却变成了带有苏轼思想特色的警句,即他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苏轼在咏庐山的诗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5”1(P120)观察一座岿然不动的庐山都是如此,那么观察复杂多变的时间万物就更应该持这种转换角度看问题的方法了。所以他在前赤壁赋中就劝导那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友人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18、,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3(P92)这就以“变”和“不变”两种角度看待水与月而得出两种不同的结论,巧妙的化解了友人的哀愁。再如苏轼在超然亭记中,也使用过这种转换角度看问题的方法。他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3(P218),二者发生矛盾就必然会使人感到“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3(P218),但这一类人其实却是一种“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的人。因此,他们只能自内而观物,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 3(P218)的痛苦。而只要变换角度,从“游于物之外”的超然角度来看问题。那么, “凡物借有可观。苟有

19、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 糟啜 ,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3(P218)所以,只要轻轻转过身来重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原先令人烦恼的人生就顿时变得快乐起来。可见,只要角度一变,人生境遇就常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景观。人们习惯的认为被贬他乡,流落异地是件痛苦的事情。古往今来许多迁客骚人都要为之痛哭流涕,但苏轼却能变换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生本如逆旅,又何必执着于故乡不故乡?(临江仙中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P200))故乡之所以可亲可恋,在于它能使“我”的心得到安宁和温馨。现在,只要能抱定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努力使“我”的心保持

20、宁静和自足,又何必去问是否身在故乡?所以,虽然“此心安处是吾乡”看似出自柔奴之口,但它实际是苏轼心中酝酿已久的思想。正是凭借着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他才能安然度过被贬黄州的五年艰苦生活,后来又帮助他度过了更为困苦的远放岭南生涯。(二) 坦荡达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沉浮,他经历过巨大的政治风浪。在被贬黄州之时,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这样的词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2(P198)流露出词人内心那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情怀。此外在寒食雨中有“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

21、,死灰吹不起。 ”1(P116)的诗句。诗人在春雨濛濛中谪居荒村,破灶空庖,穷愁潦倒,进不能见君王,退不能守祖坟,身陷这穷徒末路的绝境,不由令人心死如吹不起的灰烬!此诗表现了苏轼极度失意时的痛苦心境。然而,苏轼并非一位生活意志脆弱之人,就在这常人不易忍受的境况中,他坦荡达观的人生态度又帮助他勇敢的从逆境中站立起来,写出了这样一首旷达的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6无风雨也无晴。 2(P202)元丰五年春天,苏轼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

22、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事后,他写下了这首词记述这次经历。题下有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2(P202)途中遇雨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苏轼从这件平常的生活小事中悟出了一番人生的道理。上片“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道出了苏轼不畏权贵,坦荡达观的人生态度。词人直面暴风骤雨,一袭蓑衣,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任其自然。这里,一个在人生旅途上泰然自若、宠辱不惊的词人形象便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几句话描绘了这样的情景:一边是料峭春寒,一边是阳光温暖。虽然是写实,同时也寄予

23、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人生也是这样的,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寒冷中有温暖。既然这样,人生的寒冷、挫折又有什么可怕呢?骤雨以过,云开天情,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词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烟消云散了,他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之处,已经是云消雾散,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经过阵风骤雨,得来的常常是轻松平静。自然界是如此,人生的旅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里所写的是词人历经风雨的真切感受,却也是他对自己经历的一切政治风云的内心体验和反省。“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顾来程中所遇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司空见惯,毋庸置疑。宦途中风雨的袭击

24、却很难料定有怎样的变化。在苏轼看来,风雨、微冷不会让他愁眉苦脸;阳光、温暖也不会让他欣喜若狂。他对一切泰然处之,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正所谓“也无风雨也无晴” 。既然世间的一切是无差别的,那么人生道路上的忧患和喜悦、官场上的得意与失意由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苏轼在政治上和生活上都经历了不少磨难,但他的心胸却像一片汪洋大海,对风雨变化虽然敏感的不时泛起涟漪,但总体上却能维持着自己的平衡。这首词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抒写了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反映了他潇洒从容的精神气度和坦荡旷达的胸怀。(三)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是他却能尽情的享受人生,尽量

25、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寻觅人生的乐趣。以满庭芳为例: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 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 说短论长。幸 对清风浩月,苔茵展、云幕高 涨。江南好,千钟 美酒,一曲满庭芳。 2(P196)这首词是苏轼在痛定思痛中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认识到追名逐利的虚幻和蝇营狗苟的委琐庸俗,更认识到得失荣辱、祸福生死自有因缘,不必强求。人应该超越这些物质与精神的束缚,尽情的享受生活!因此词人在下片描写了这样一幅7与快乐共舞的画面:面对着清风皓月,席地幕天,举杯吟唱,获得心灵的自由解放!源于这

26、首词中所表达的思想,苏轼在日常生活中尽力的寻觅着欢乐。比如,他在徐州农村的田野里尽情地享受了阳光、鸟鸣、新鲜空气和庄稼特有的芳香。他在浣溪沙中这样写道: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具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 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2(P220)词中描写了照彻深潭的红日,自由活泼的小鱼,连村深绿的树林,欢乐啼鸣的乌鸦,喜笑颜开的黄童白叟,表现了山乡的淳朴风俗,更衬托出谢雨场景的欢乐气氛。这一幅色彩丰富,意境清丽的山乡谢雨图给苏轼带来了无尽的心灵之娱。又如浣溪沙中还这样写道“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2(P220)词中茂盛的青麻叶在艳阳下润泽闪光,整个村庄飘荡着煮

27、茧的清香。这样一幅农家的图画岂是久困于场屋和自闲于歌宴舞席环境的人所能享受到的?再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描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新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P128)诗中把西湖比作越国的美女西施。这个比喻既空灵又贴切,既巧妙又新奇。传达出西湖的神韵,是才情横溢的诗人妙手偶得的神来之笔。在此,苏轼再一次的展示了他宽广的胸襟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苏轼的善于享受人生不仅表现在他努力向外部世界寻觅欢乐,而且还表现在他对自己心境的玩味和欣赏。通过这种精神活动,他也同样使自己获得了愉悦和满足。比如那首南乡子:凉簟碧纱橱,一枕清风昼睡馀。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

28、归欤,自 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2(P204)词的上片写其昼寝和醒后的读书之乐,显得从容和闲适。下片虽有几分牢骚,但总起来仍是对自己疏懒闲适的心情作孤芳自赏式的玩味。我们可以在这种品位玩赏自我心态的精神活动中感受到词人自得其乐的消遣心态。又如行香子: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 谁亲?且陶陶 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 壶酒,一溪云。 2(P211)词中虽然有较多的说理成分,但总体上还是在勾勒自己的心境:在这样如梦似幻的生命诗境中,就让“我”彻底地摆脱浮名虚利的牵拌,在本真自然

29、的精神状态中领略人生的乐趣吧。再如这首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难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P218)词中写出了溪水的澄澈,兰芽的鲜嫩,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自然之美。下片借景抒情,以反诘句式发出人生能再少的奇想。继之以兰溪水西流的特殊自然景象巧妙作答。结句一反白居易诗黄鸡催晓 1的悲观。唱出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8之歌。表现了苏轼坚强的生命意志和乐观向上的思想倾向。苏轼就像俗语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那样,自我扩展了享受人生的乐趣的心灵空间,营造了自得其乐的精神家园。虽然忧患经常来临,他却能做到一笑置之,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

30、鲁迅先生说过“泪和笑只隔一层纸,恐怕只有尝过泪的滋味的人才真正懂得人生的笑” 。只有站在苏轼的角度上,才能认识到他那种乐观的力量。再那特定的人生困境中,苏轼正是以他特有的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缓冲了命运的打击,淡化了灾难的阴影,从而使他没有在激烈的党争、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难中垮掉,而是表现出了一种正视人生忧患,笑傲人生磨难的豁达与豪迈。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所孕育出来的一位智慧人物。他的人生态度与诗歌风格互为表里,融合为一。伟大而不幸的苏轼,由于在沉重的苦难中品尝了人生百味,领悟了人生底蕴,所以他能以清醒的头脑直面人生现实,不为世间的纷纷扰扰所左右,对任何事情都处之泰然。他那种睿智的理性风

31、范,洒脱飘逸的生命气度,笑对人生盛衰的超旷与自适,对于现代人不堪重负日益枯瘠的心灵来说,必定是有无穷至味的精神盛宴。人类在困境中的不断超越,是历史与人生的永恒主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苏轼成了典范。苏轼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他文学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真实人生,而更在于他的人生态度。他在平凡的生活中追寻生命的亮丽与庄严,活得充实、自在、愉快、潇洒。这便是苏轼带给我们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参考文献:1 高克勤. 宋诗三百首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 唐圭璋. 全宋词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1964.3 曾枣庄. 苏轼诗文词选译M. 四川

32、: 巴蜀书社,1990.4 马恒君. 庄子正宗M.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5.5 周殿龙,樊远生. 词综M. 呼和浩特: 远方出版社, 2005.6 阮阅. 诗话总龟后集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7 林语堂. 苏东坡传M. 张振玉 ,译. 吉林: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8 白居易全集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9 苏轼文集M. 北京: 中华书局,1986.10 陶文鹏.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卷M. 郑州: 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1 钟来茵. 苏东坡三部曲M. 上海: 文汇出版社,1999.12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 杨海明. 从苏词看苏轼的人生感悟与处世态度J. 山西大学学报 ,1999(2)黄鸡是白居易醉歌示伎人商玲珑诗,其中有云:“难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其意在嗟叹时光的流失和衰老的不可逆转。苏轼在这里反用其意。914 谭广旭. 漠然自定任平生J.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