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49453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文学院 2012 级汉教 6 班 王仙芝 20120505225【摘 要】陶渊明诗歌是诗人对生命的体认,饱含着浓重的生命意识,人生迁逝之悲、功业无成之忧、或仕或隐生活方式两难选择,体现了一个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对人生价值的真切追问。身世之凄,时代之乱,玄学之盛这三个主要因素是陶诗真切而深重的生命意识生成的背景。【关键词】陶渊明;生命意识;人生价值;迁逝之悲陶渊明生于晋宋易代之际,这个时期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求一安生立命之所尚且艰难,何况实现诗人匡扶天下的青云之志呢?陶渊明在初入仕途,目睹官场之黑暗污浊、尔虞我诈之后,愤愤然而不平却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于是无

2、奈高呼:“吾岂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毅然辞官归隐,绝于尘俗。正如钟嵘在诗评中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千百年来,我们习惯于以“隐逸”的标签来定义陶渊明,殊不知,陶渊明的任真自然、与世无争、旷达隐逸,并非诗人初衷,也非先天本性,是他在仕进无门,理想破灭之后,无奈之下的选择。故而,他的大量诗歌中都饱含着深重的生命意识,字字句句无不蕴含着他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他对生命有限,死亡即来的担忧;他在仕与隐之间徘徊难决的忧虑。正如鲁迅曾说:被选家录取了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 ,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的太久了。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

3、山”之外,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论证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1鲁迅的话意在说明陶诗不为人重视的另一特色,即“金刚怒目”式,这种“金刚怒目”其实正是陶渊明最初踌躇满志的真实写照。可见隐逸遁世并非陶潜初衷,而是他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理想破灭之后的无奈之举。而陶诗中的生命意识正是由此引发,诗人在举步维艰的困顿人生中感时伤事,嗟叹生命之短促,人生之无常。这种生命意识早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已初露端倪,如青青陵上柏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驱车上东门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今日良宴会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

4、风尘” ;生年不满百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等等。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既是对前人生命意识的继承,又是对其的深化。笔者试结合陶渊明的具体诗歌作品,详细分析和阐述陶诗中生命意识的三种表现形式,即人生迁逝之悲、功业无成之忧、或仕或隐之虑。再从陶渊明主观方面的因素为切入点,结合客观因素,进一步探讨陶诗中浓厚的生命意识的形成原因及其深刻的社会意义。1、陶诗中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生命意识是指对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的高度关切与思考。魏晋时期的诗人对茫茫宇宙中生与死这对不可回避的矛盾进行了痛苦的思索。 2陶渊明的诗歌中,这种高扬的生命意识比比皆是,屡

5、见不鲜,几乎贯穿了陶渊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作品。其具体表现为人生迁逝之悲、功业无成之忧、或仕或隐之虑。例如荣木中写道“总角闻道,四十无成” ,在饮酒中写道“行行向不惑,淹留竟无成”皆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不惑之年却还功业无成的深深忧虑,对自己人生价值,生存意义的反思。(1)人生迁逝之悲陶渊明的很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迁逝之悲。死亡是生命的最高体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不曾经历过死亡,因而在意识到死亡迫近的时候,诗人的心中便充满了焦虑与恐惧。 3加之时光飞逝,倏忽之间,诗人渐至暮年,行将就木。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诗人在这种对死亡的极度恐惧之中生发出难以排遣的悲伤,继而开始了

6、对生命的强烈关注,开始思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下面来看陶诗中表现这种迁逝之悲的句子。例如写于诗人 39 岁的饮酒:“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吾生梦幻间,何事紲尘羁?” ;写于 44 岁的读山海经:“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写于 45 岁的和刘柴桑:“去去百年内,生命同翳如。 ”及和丁柴桑:“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 ;写于 49 岁的形影神:“我无腾化术,必而不复疑。身没名亦尽,念之无情热。 ”;写于 50 岁的游斜川序:“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 ”;写于 51 岁的拟挽歌辞:“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写于 63 岁的自祭文:“

7、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之如何!”由此,不难看出,自而立之年到暮年,强烈的人生迁逝之悲一直与诗人如影随形,而且伴随迁逝之悲而来的忧生之嗟也日益浓郁。诗人在时光飞逝,自已的生命即将走向完结之时,无奈感叹韶华难再,生命易逝,一去不返。这种因生命短暂而生的悲剧性意识在他身上是如此的顽固,以致他终身难以忘怀。 4诗人常感生命的短暂,之于宇宙万物永生永恒,人生不过倏忽一瞬。如荣木中诗人写道:“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早上花开灿烂,日暮便颓败凋谢,植物尚且如此,朝盛夕败,推物及人,又当如何呢?人生不更是如此吗?短短几句,诗人迁逝之悲便溢于言表。又如挽歌诗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

8、录。 ”;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形影神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组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归园田居其四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及诗人晚年的祭文祭从弟敬远文 祭陈氏妹文 悲从弟钟德自祭文等诗文,都传达出诗人对于韶华难再,生命易逝的悲伤,对未知的死亡的极大恐惧。人们总是在痛苦降临时,想方设法寻找着解脱痛苦、超越痛苦的灵丹妙药,可是现实世界的陶渊明找不到任何行之有效的办法。 5于是,他只能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宣扬及时行乐, “今朝有酒今朝醉” , “有花堪折直须折”纵情诗酒,放浪形骸。例如, 神释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游斜川并序 “中觞

9、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酬刘柴桑中“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等等,其实,陶渊明这种看似放达的及时行乐,不过是在为自己的难以排悲痛心情寻找一种寄托罢了。酒醒之后,他始终要回到现实中,此刻随之而来的只是更深的悲伤。正如鲁迅所说:“人生最苦痛的事,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陶潜企图用“及时行乐”来自我麻醉,自我安慰,逃避现实,而他这种自欺却折射出他内心深处极为浓烈的迁逝之悲。(2)功业无成之忧陶渊明的一生,可谓郁郁不得志,抱恨归山林的一生。年少时的陶渊明,在陶家先祖的丰功伟绩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下,也曾怀着“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济世之志,积极入世,渴望在官场大展宏图,

10、“达则兼济天下” 。如他在 29 岁喜得长子俨时作命子组诗 10 首,追述祖宗丰功伟业,劝勉儿子继承祖志,光耀门楣;也曾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 )的宏大抱负;也曾慷慨高吟“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杂诗其四 ) 、 “四十无成,斯不足畏” (荣木 ) ;也曾意气风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拟古 ) 。然而时运不济,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下,他的政治理想是没有赖以实现的土壤的。他出身庶族,备受轻视,因而“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 ) 。虽则归隐,躬耕自足,但诗人始终为自己的壮志未酬、功业无成而郁郁寡欢。在饮酒二十首中他写道“少年罕人事,游戏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

11、留遂无成” ;癸卯岁十二月作与从弟敬远中写道“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杂诗十二首其二里写道“日月掷人去,有志不或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在杂诗其十中写道“庭宇翳馀木,倏忽日月亏”在荣木四首并序中写道“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这些诗歌中都流露出诗人的时不我待,功业无成之忧。诗人苦苦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企图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这种人生价值。但是在这“密网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黑暗社会中,人的生命都难以保全,人的价值又如何实现呢? 6东晋时代, “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趋易近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情

12、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 ”(感士不遇赋 ) 7作为一个满怀济世之志的诗人,生不逢时的陶渊明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是何等困难!因而他只有徒唤奈何、空自嗟叹,在他看似平淡的诗歌中流淌着人生夙愿未展的怅惘与忧伤。(3)或仕或隐之虑陶渊明一生几仕几隐,在入世与归隐之间多次徘徊,犹豫不决。他本秉持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满怀济世之志,渴望建功立业。无奈现实黑暗,权谋倾轧让他深感失望、灰心气馁,又只有如道家一般消极遁世,归隐田园。故而诗人在仕与隐之间久久徘徊,难以决断。功名利禄于他而言,好比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既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却又不甘终生碌碌无为。他一生多次入仕又多次归隐,这前后过程中的诗歌,

13、无不流露着诗人在入仕与归隐之间难以抉择的矛盾和复杂心情。初任江州祭酒,因受人歧视负气解职而归。后安帝隆安四年(400 年) ,他到荆州,投入玄桓门下做属吏。这时,玄桓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陶渊明不肯与玄桓沆瀣一气,做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流露出他对入玄桓幕的悔恨之意。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写道:“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又因丧母,他果断辞官归家。后玄桓篡权,他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表示对玄桓篡权一事

14、,他不以为然,深恶痛绝。只愿长掩荆扉,躬耕自足,与世相绝。后来刘裕兴兵讨玄,重整朝纲,他心中又燃起了久已熄灭的济世之火,于是又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写诗明志道:“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荣木 ) 。然而,好景不长,很快刘裕便剪除异己、滥杀无辜、以权谋私,陶潜再次陷入深深地失望之中。他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聊且凭化迁,终返斑生庐” 。紧接着便再次辞官隐居。最后又因生活困顿,不得不接受了叔父陶逵的引荐做了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因不愿对属吏“束带迎之”而高呼“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

15、小儿” ,果断授印去职,自此结束了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仕宦生活。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字字句句无不满含他或仕或隐,进退维谷,难以抉择的复杂矛盾心情。2、陶诗生命意识的成因(1)主观因素陶渊明没落的家世背景,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使他形成了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但是,政治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他的这种价值观是注定会屡遭打击的。两者的矛盾,造成的现实悲剧使得他的诗文形成了一种悲剧性基调,满含生命意识。陶渊明出生于没落仕宦家庭,生逢晋宋易代之际。祖上皆仕途宦达,官位显赫。而到陶渊明时,父亲早死,家庭衰微,孤儿寡母,凄苦度日。于是他自小便寄居外祖父孟嘉府

16、上,孟嘉“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客。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源明在耳濡目染之下,便“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逯钦立语)家族的昔盛今衰,外祖父的熏陶渐染,形成了他放达任真的性格和存心处世、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然而,陶渊明命运多舛。首先家庭没落,满怀济世之志的他茕茕孑立,无所依侍。不能像他人那样平步青云,他只能奋发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官场获一席之地;其次,他的任真放达的性格使得他眼里揉不得沙子,他与相互倾轧、明争暗斗的官场格格不入。他“性刚才拙,与物多杵” ,渴望在坚持自我的条件下实现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希冀在自在

17、宽松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8然而这是与当时的世俗相违背的,这种不可糅合的矛盾导致了陶渊明十三年时宦时隐、艰难坎坷的仕宦生涯。诗人最终虽放下尘俗,归隐山林,但笔者以为,这种归隐最开始并不是诗人心甘情愿的,是诗人内心经历无数次挣扎、苦闷、纠缠的结果,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诗人也就不会在弃绝尘俗之后还满腹牢骚,慨叹自己老态龙钟却功业未就,芳名难成了。朱光潜曾说:谈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样,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的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淡,不知道这冲淡是从几许心酸、苦闷得来的。 9正是说明了残酷现实与

18、个人性格、价值观的矛盾造成的坎坷命运是陶渊明生命悲剧意识的重要原因。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与诗人的生命活动紧紧地融化在一起,使艺术作品真正成为生命之花。 10陶诗中沉重的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即是诗人多舛命运和诗人人生价值观的真实写照。(2)客观因素导致陶渊明诗歌中充满浓厚的生命意识的客观原因,无疑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具体包括社会环境、思想潮流等等。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无需笔者赘述。在这里笔者想着重谈的是当时的思想潮流。魏晋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即是魏晋玄学。如果给魏晋玄学下一个定义,可以这样表述: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企图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

19、“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它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的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来讨论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依据的问题,也就是说表现为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11而围绕本末有无这个核心,文人们开始了魏晋玄学的人生思考,在生命这一主题上,表现为对生死忧患的高度关注。在“本末有无”问题中,不论是“贵无论”亦或是“崇有论” ,其讨论的问题都离不开宇宙本体与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较之宇宙本体的永恒不灭、轮回存在,生命体尤其是人类的生命之短暂易逝、不复轮回令文人们彷徨不安。加之乱世易代频繁,战乱纷飞,祸福无常,命运难卜,无以掌控自己命运的文人们普遍发出强烈的忧生之嗟。这样,文

20、人们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人生的价值、生存的意义诸问题。东晋哲学家张湛在列子注中说:“生者非能生而生,化者非能化而化也,直不得不生,不得不化者也。有之为有,恃无以生;言生必由无,而无不生有。天尚不能自生,岂能生物?人尚不能自有,岂能有物?此乃明其自生自有也。 ”张湛意在解决“生死解脱”问题,他认为:人生是气之聚,死是气之散。而气散并非没有,而是又回到太虚。人的生命就是从太虚来,又回归太虚,这样,整个人也就无生无灭了。 12张湛的观点意在探求个体解脱问题,与此同时他也涉及到了宇宙整体的问题。他的思考,在今天看来,固然不够科学完善,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超生死得解脱” ,但是表示人们

21、已经开始关注自身与宇宙的关系以及生存意义的问题了。对于如何延展生命长度的问题,冥思苦想却依旧一筹莫展之时,他们遂转向思考如何扩充生命的密度,提高生命的质量,即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这样,陶渊明等东晋文人的诗文中便顺理成章地蕴含了浓厚的生命意识。这种厚重的生命意识来源于生命短暂,死亡将至的深深恐惧;来源于年华老去,无所作为的深深忧虑。体现着诗人们对未知死亡的彷徨不安,体现着他们对生存意义的锥心拷问。不论这种思考之后的结果表现为奋发图强,建功立业;还是表现为纵情诗酒,及时行乐,总之东晋文人们这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本身就体现着他们对于生命的高度敬畏,高度负责,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结

22、语陶渊明并非遗世独立的高人,他生不逢时, “志不获聘” ,亦经历着平凡人的琐屑生活与艰难人生。在理想与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之时,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苦苦寻找精神和灵魂的栖居之所。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他将满腔的悲愤与忧愁寄予笔端,使其诗歌中充满了生命意识。以上笔者就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原因做了一个简单探讨,笔者以为,陶渊明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是诗人关注现实人生的表现,是文人自我关照的体现,开了后世文学描写现实人生的先河,这种文学模式在今天仍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参考文献1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之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 杨剑锋.论陶渊明的生命意

23、识J.兰州大学学报.2000,28(4):1413 刘玉琢.陶渊明对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继承与发展J青春岁月.2013(5):484 毛红星.浅论陶渊明的生命原生悲剧意识J.淮南师专学报.1999(2):775 徐治堂.生命意识的悲歌陶渊明诗文浅论J.延安大学学报.2000(4):806 杜瑞.浅论陶渊明诗中的生命意识J.大众文艺文艺评论.2012:1677 袁行霈.陶渊明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8 何晓敏.生与死、出与处的双重突围陶渊明生命观及其诗文生命主题之探微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4):279 朱光潜.论诗M.上海:三联书店,199810 冯尚暾.谈谈悲秋诗中的生命意识J.文学教育文艺杂谈.2011(9):13011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12 刘波.玄学与魏晋艺文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