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系统总复习——文言文句式.ppt

上传人:dcs1276 文档编号:4842862 上传时间:2019-01-16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系统总复习——文言文句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考系统总复习——文言文句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考系统总复习——文言文句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考系统总复习——文言文句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考系统总复习——文言文句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那个跑在最前头的高个子运动员是我班的班长。 2、我国桥梁事业的迅速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4、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十几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 5、为了学会应对突发状况,特工处的特工及相关人员在险境中一遍又一遍地磨练身手。,( ), ,( ),( ),分析句子成分 (练 习),( ),( ),( ),( ),( ), ,( ),( ), , ,( ), ,( ),( ), ,文言文判断句

2、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一、判断句式,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例:1、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例:4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5、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6、其巫,老女子

3、也。(西门豹治邺),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曹操虽然自称汉朝的丞相,其实骨子里却是一个想要夺取汉家天下的贼。,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者,,有的判断句,也可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例:7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8、粟者,民之所种。(论贵贮疏),译: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f);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f);安上,字纯父(f)。,译:米粟是百姓们种的。,、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

4、见。,10、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1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1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译: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译: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1、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2、晋鄙,嚄唶宿将。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晋鄙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老将。,译: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皆、诚、素、即、本、则、亦、为、非”等。,、动词、副词或连词帮助表示判断,1、若事之不济,此乃

5、天也。(赤壁之战)2、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环村居者皆猎户。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5、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廉颇蔺相如列传 )6、即今缧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译:如果事情不成功,这便是天意了。,译:如今公子有了急难,这就是我为公子杀身效命的时候了 。,译: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译: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译:况且蔺相如一向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愧,不甘心位居他之下 。,译:(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7、臣本布衣。(出师表)8、此

6、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9、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10、呜呼,亦盛矣哉。 (孟子梁惠王上 )9、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孟子梁惠王上 )11、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12、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孟子梁惠王上 )1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孟子梁惠王上 ),译:我原本是老百姓。,译: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呀。,译:(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译: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译: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 。,译:(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

7、跳过北海的一类 。,译: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仗打不好。,译:啊,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译: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着浓密的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用动词“是”直接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例:、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 词 水调歌头 )3、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译: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译:你

8、是世家的子弟,又在大的官府里任职。,译:吴巨是个平常人,偏僻地处在边远的州郡。,译:(今天与会的人)像萍浮于水面,偶然相遇,都是他乡之客。,二、被动句,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主动者,或称为施动者;另一种是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叫受事者。前一句叫做主动句,后一句叫做被动句。,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即“谓语于”式,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君子役物,

9、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篇)、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坦荡的人,善于驾驭外物,贪心的人,总是被利益驱使。,译:不会被世俗所拘束,向我学习。,译:所以外事被张仪所欺骗,内帷被郑袖所迷惑 。,译:有的(犯罪而受惩罚的官僚)脱身逃跑,不能被远近地方(的人)所收留。,译: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被赵王所重用。,例:、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史记屈原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

10、“见谓语”的形式,译:想要(把璧)给秦国,又担心不能得到秦国的城池,白白地被欺辱,译: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而惟独我是清白的,众人都是沉醉的而惟独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放逐了。,译:百姓们没有受到安抚,是因为不肯施给恩惠啊。,“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注意】:,翻译: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 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例:、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11、秋水)、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译: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在动词前用“受”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这种情况较少),例:有罪受罚,又焉移之。(左传哀公六年),译:有罪过就被惩罚,又能够迁移到那里去呢。,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 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 如果

12、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译: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别人所控制。,、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译: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译:你的父母和宗族等人都被杀害了。,例:、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匆鱼腹死。 (指南录后序)、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版)、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4、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赤壁之战),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译:他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了。,译: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

13、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而死。,译:现在不马上去,恐怕会被曹操占了先去。,译: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为+谓语”结构也是省略了动词的主动 者,引入主动者同样可以加上“于”,构成“为+谓语+于”式。,例: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世家),译:伍子胥的父亲、哥哥在楚国被杀。,、直接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 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译: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

14、时光流逝了。,译: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译:梳妆起来,常引起同行歌妓们的妒嫉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 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 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注意:,“谓语+于” “见+谓语+于” “受+谓语+于” “为+谓语+于”,该形式除了是被动句,还是一个介宾短语后置句,、

15、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 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译: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破。,译: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译: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 。,三、省略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一)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

16、略了成份,要以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1承前省,当后一句子的主语是上一句的主语或宾语,后一句的主语会因此省略。,例: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取阳晋。(廉颇蔺相如列传)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译: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它是)黑底子,白花纹;(这种蛇)(的毒液)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例句小结:,如果后一句的主语是承前一句的主语省略,那么

17、翻译后的现代汉语大多数也可以省略主语;,如果后一句的主语是承前一句的宾语省略,即主语前后不一致时,那么翻译后的现代汉语大多数需要添加代词,补充主语,指代上一句的宾语。,2蒙后省,当后一句子的主语是上一句的主语,那么前一句的主语会因此省略。这在文言文中常见。,例:(1)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肴之战),译: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译:。(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例句小结:,翻译时,

18、这一类主语必须补充出来,否则意思不明朗。,3对话省,在双方乃至多方的对话中,一问一答,在问答之际,将主语略去。,例:(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译:(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译: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回答说:“非常紧急。”,例句小结:,在文言文的对话形式中,充当说话人的主语往往因前文有过交代而省略。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在文言文的对话内容中

19、,回答者所说的内容往往因引发话题的人所说内容而省略主语,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仍存在。,(二)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省略,例: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3、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译: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译: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

20、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耗完了,2蒙下文谓语省略,例:1、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歧路亡羊)2、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译:杨子的邻居家跑丢了一只羊,(失主)立刻率领亲戚朋友们(去追寻),还来邀请杨子的仆人一同去。,译: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3共知省略,例: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2、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译: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

21、在监狱的大门外边。,译: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这个太监洒泪送别,赠送王翱四枚大珠。,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三)省略宾语,这种省略形式是省略句中最常见的现象,即省略了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宾语省略的现象一样,当前文出现过了相同的宾语,下文可因之承前省略宾语。所以宾语省略的形式主要表现在语意上的承前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例:1、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译: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译: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

22、告诉(张良)。,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例:1、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2、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3、毋从(之)俱死也。(鸿门宴)4、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之)以讽谏。(张衡宴),译: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译:不要跟着他一起去死。,译:小子,不值得和你们共事。,小结:,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且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 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动词后宾语省略有两个条件,介词后宾语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省略的宾

23、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译:张衡就仿班固的两都赋创作了二京赋,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例: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贼虽习长矛,将使(之)不得刺。(三国志武帝纪)3、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之)入,使(之)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4、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四)省略兼语,所谓兼语,就是身兼二职的成分,既可作为前面分句的宾语,又可以作为后面分句的主语。条件一:作为“使”“令”“以”“命”“召”等特殊动词的宾语,条件二:该宾语是上文重复出现的相同对象,常将下文的宾语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译:不如趁此

24、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译:敌人虽然擅用长矛,我便令他们不能刺。,译: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译:因为蔺相如的功劳最大,就任命他为上卿。,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小结:,例:1、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3、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4、赐之(以)彘肩。(鸿门宴),(五)省略介词,这种省略形式也是省略句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在古代汉语当中,作补语成分(或后置状语)的介宾结构,介词经常会省略,其中以省略“于”“以”等介词为主。介词的省略

25、使句意的表达更为紧凑。,译: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译:荆州依附曹操的民众,是被他武力的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译: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译:赏赐他一块猪前腿。,例: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3、船头坐三人。(核舟记) 4、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愚公移山)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6、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两小儿辩日),(五)省略量词,现代汉语中,数、量词总是一起出现,文言文中数词后面不出现量词,翻译时需要依据内容添加。,译

26、:螃蟹有六只腿和两(只)钳子。,译:撤去屏风一看,(只不过)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译:船头坐着三(个)人。,译: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译: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译: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小结:,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可以不需要量词。,例: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口技)3、每责一头(促织),辄倾万家产。(促织) 4、须臾,又闻怨苦,久而不已。(柳毅传) 5、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之深浅)也。(史记季

27、布栾布列传),(五)省略中心词,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在常规句子里,中心词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的。但是,古汉语里却存在着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就不能不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译: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译: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译: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译:一会儿,又听到抱怨、诉苦(的声音),久久没有停止。,译: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说这事后,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小结:,它们都是定语中心词省略句,括号中补出的词语为省略的中心词大多连带“之”字。,三、倒装句式,

28、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存在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用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这种句式叫做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一、主谓倒装,例: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唐雎说信陵君)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9、齐桓晋文之事),译:你太不聪明了。,译:百姓说我吝啬真是理所当然的啊!,译: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何在?,【主语“汝之不惠” 谓语“甚”】,【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 谓语“在安”】,【主语“百姓之谓我爱” 谓语“宜”】,练 习,判断下列句式是否为主谓倒装。,A、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B、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C、求!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 D、子耶,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难言),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颜回很贤良,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选 B D,说讨伐莒国的人是你吗?,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二、宾

30、语前置,例: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何以战?(曹刿论战)3、沛公安在?(鸿门宴) 4、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5、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6、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大王拿着什么过来,译:沛公在哪里?,译:您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谓语或介词的宾语(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宾语前置。,这种类型疑问代词包括: 谁、何、恶、奚、曷、胡、孰、安、焉,译:(你们在)替谁哀哭呢?,译: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格式:主十宾(疑问代词)十动,译:它将飞往什么地方呢?,格式:主十宾(疑问代词)十介十动,例:1、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待。(鸿门宴)2、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

31、食之不得下咽也。(六国论)3、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例:1、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商君列传)3、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4、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译: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译:楚国就把方城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译: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注意!,译:(如果六国诸侯)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了。,译: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内容,就是思无邪。,方位词、时间词作介词的宾语,有时也应前置。,译:(周公遇

32、到有不合当时实际情况的问题,)就仰面思考,白天想不好,夜里继续想。,译:沛公朝北坐,张良朝西侍坐。,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例:1、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2、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3、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5、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译:多年辛苦养活你,你都不顾我的生活。,译:祸害公然流行,没有人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拯救它;,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 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否定词: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代词“莫”,译: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译

33、:这样做却没有称王的人,重来没有过。,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格式:主十否定词十宾十动,条件,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宾语必须是代词。,例: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3、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寡人之于国也) 5、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译:(同秦军)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译: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三、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 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等助词作标记。(古汉语中较少),译: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34、?,译: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译: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1、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2、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3、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译:只看我的马头行事。,译: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 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格式:主十惟/唯十宾十之/是十动,例: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译: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

35、的意思来。,四、特殊宾语前置句,、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大概)说的就是啊”。,例:1、闻百道,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2、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译:诗经说:“孝子是没有穷尽的,永远把它赐给你了。”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译: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必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呀。,2、“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例: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2、勤心养

36、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尽心奉养婆婆,好好服侍她。,译:我已经对她没有恩义了,绝不会答应你。,注:“之”是宾语前置标志词。,这是一种惯用句式。,译: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笑着询问客人从哪里来。,3、“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 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译:我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便丢下我死去。,译:(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例:1、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

37、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三、定语后置,例: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译:主意还没有拿定,(赵国)寻找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一、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基本形式: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

38、”字,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译: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群臣、官民,得头等奖赏。,译: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与此类后置相似的是:,格式“中心语+有+后置定语+者”,例:1、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察今)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下),译:楚国人有一个渡江的人。,译:眼下有个每日偷他邻居的鸡的人。,例: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

39、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他的君主担忧。,二、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译: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看可以考察地上万物的繁多。,译: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那就连那六国也比不上了。,译: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这类句式 主要指人,三、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 “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1、 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洪亮吉治平篇)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4、国之孺子之游者,

40、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勾践灭吴),译:赋税繁重的百姓,斟酌过去现在的情况削减一些。,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译: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例:1、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2、有一言而可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3、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译: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四、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译: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译:这四种人是世界上穷苦而无依靠的人。,译:越国出游的年轻人,(越王

41、)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五、文言文中,定语直接置于中心语之后。表 性状和数(量)的定语后置。数量词充当定语,往往 也放在中心语之后,构成“中心语+定语/数(量)词”格式。无标志。,例:1、 复为羽声慷慨。(荆轲刺秦王)2、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史记.滑稽列传)4、沛公兵十万军霸上。(鸿门宴),译: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译:我带着一对白璧,准备献给项羽大王,(还带着)一对玉斗,准备献给亚父范增。,译: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注意数量结构作定语和作谓语不同。(学术观点),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

42、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译: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译:十万刘邦军队驻在霸上。,、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在这种句式中,“之”和“者”都是助词,都是使定语后置的标志。“之”的位置固 定在后置的定语之前,“者”的位置固定在后置的定语之后。,小 结,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四、状语后置,例: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3、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

43、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五人墓碑记)4、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指南录后序),译:(张衡)虽然才能比世人高,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译: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然后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译:何况我和子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译:就清理已废的魏阉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彰他们的事迹。,格式:形于宾,译:不幸的是吕师孟在前面说坏

44、话,贾余庆在后面献谄媚。,格式:动于宾,可解释为:在、把、向、比、同、跟,例: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伶官传序)4、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滑稽列传优孟谏楚庄王),译: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译: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译: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译:在祠庙中用太牢祭飨它,用“万户之邑”的收入供祭它。,格式:动于宾,二、介词“以”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古汉语中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翻译时也应该提到前面。这时,介词“以”一般可理解为

45、把、用。,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 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 3、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译:在我之前出生,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多。,译:在沂河里洗洗澡,然后到舞雩台上吹吹风,最后唱着歌儿回家去。,译:(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乎”与“于”同 格式同前,后置状语与补语的区别,学术观点,A、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柳宗元捕蛇者说)C、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D、庞涓死于

46、此树之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译:(他们)筑台,并宣誓,用尉的头祭天。,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译:从我家三代定居在这个村子,居住到现在有六十年了。,译:庞涓死在这棵树下。,翻译时,AC介宾短语必须前置到谓语前,不能把它们提到谓语前面,所以,是后置状语;BD介宾短语可以不必前移,所以只能作补语,不能作状语。,1、虽体解吾犹未度兮。(必修2离骚) ( ) 2、是以后世无传矣。(齐桓晋文之事) ( ) 3、至矣哉,为欺也! (刘基卖柑者言) ( ) 4、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 6、夫战

47、,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 ) 7、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史记商君列传)。 ( ) 8、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 ( ) 9、见犯乃死,重负国。(必修4苏武传) ( ),在后面的括号内出句式类型(写序号)。,句式练习,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 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译:即使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啊。,译:所以以后的人没有遗传下来。,译:欺骗人太过分了呀!,译:即使被肢解,我也不会改变啊。,译:问到现在是什么时候,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译: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衰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