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分析:1、 “常见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2、 “在文中的含义”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3、重点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古字通假等实词知识。本考点不仅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还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言常用实词的特点,单音性单音词占绝大多数,双音词主要是联绵词、叠音词、象声词、 偏义复词以及外来词,为数不多。 多义性这和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原则上是一样的,但现代汉语用几个不同的词来表达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 近义性现代汉语中有不太区分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可能分得很细
2、,形成一系列近义词,如关于“看“的动词有20多个;“马“的名词也有20个以上。,活用性可以按习惯临时改变语法功能,用作其他词类,名词可用作动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又可以活用为名词,又有使动、意动等特殊的动宾处置关系。 通假性用语音相同,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今天看来类似于写错别字,但在古人是一种习惯,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考题一般处于阅读的第一题,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题干往往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1.应当梳理好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的实词,掌握其常见的意义,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活学活用。2.要注意积累常见的通假字,明确其意义,在培养语感的基础上能明辨通假字。3.注意积累常见文言实
3、词的方法,可以通过课本积累,也可以利用卡片积累,也可以利用语境积累。争取多积累,以便厚积薄发。,学会必要的推断方法。要利用联系前后文、联系旧知、利用结构、利用语 法、利用成语等练习推断实词的意义。,通假字,通假字就是通用和假借的合称。也就是本应使用甲字,却使用一个同音字、近音字或形近的乙字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通假字。 (1)近音相通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被:同“披”;穿着。动词“闻妻言,如被冰雪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2)形近相通 声旁与形声字:禽擒,直值; 同声旁的形声字:距拒,说悦,(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还保留着
4、古音。周景王之无射(y)也;可汗(k hn)大点兵;郦食其(y j),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字形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课文迁移法 成语印证法 对句判断法 语法分析法,1、 字形推断法(形训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 “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u)”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 皿-器具、 纟 -丝麻、宀-房舍、 求
5、-毛皮、隹(zhui )-鸟雀、冖-笼罩、 歹-死亡、 月-肉、 页-首、 、 目-眼、 尸 -身体,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中的“刊“从形旁上看应该与“刀“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如过故人庄。,2、语境推断法,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
6、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例如: 1、借助内部语境来推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随着、和着)(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应答) 2、借助外部语境来推断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叙述)而渔工水师虽之而不能言 (用文字记载),、 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成语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又如:“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符合)。“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胡乱),文句翻译题解题时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