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hin Hua Lin,1,早产儿婴幼儿期营养照顾,林锦华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 临床营养科,Chin Hua Lin,2,学习大纲,早产儿生长特性与营养之相关性 成长及营养评估 早产儿营养母奶 vs. 配方奶? 婴幼儿如何给予充足适当的的营养? 副食品添加 婴幼儿时期各阶段营养 Q & A,Chin Hua Lin,3,早产儿之定义,新生儿胎龄未满37周(小于259天),不论其出生体重大小,均称为早产儿。 正常的宝宝约在怀孕3842周时出生,称之为足月儿。,Chin Hua Lin,4,早产儿成长的特性,迟缓期 过渡期 追赶期 平稳期,Chin Hua Lin,5,追赶期,怀孕周数约36-
2、46周时体重开始增加,每天可增 加20-30公克甚或每天50公克;可持续几个月 。 身高在出生后1.5-7.5个月生长速度最快。 头围则到怀孕周数约30-40周时生长最快。,Chin Hua Lin,6,平稳期,一般6-9个月时达到,如出生体重极轻可能需3-5年的时间。 身高需7.5个月-5年。 头围于6-9个月。,Chin Hua Lin,7,早产儿成长评估,体重、身高、头围,需绘于成长曲线图。 以矫正年龄(由预产期起算)评估成长情形,矫正年龄至24个月。,Chin Hua Lin,8,早产儿成长测量平均结果,低体重儿出院时有30-90% ,低于10百分位 体重一岁时仍有30-50% ,低于
3、10百分位 甚至三岁时仍有30% ,低于10百分位 成长受出生时的体质、疾病严重度、营养补充量、家庭环境影响。,Chin Hua Lin,9,营养目标,能量供应要以理想的体重为目标。,Chin Hua Lin,10,早产儿进食量计算公式,出生10天内早产儿每日哺乳量(ml)(婴儿出生实足天数+10)体重(克/100)10天后每日哺乳量(ml)1/5-1/4体重(克),Chin Hua Lin,11,母乳,婴儿最好的天粮,婴 儿 最 理 想 最 甜 美 的 食 物。 吃 母 乳 的 婴 儿 较 健 康。 母 亲 最 少 应 哺 喂 母 乳 六 个 月。 职 业 妇 女 至 少 可 在 产 假 内
4、 哺 喂 母 奶。,Chin Hua Lin,12,母 乳 的 好 处,乳糖和脂肪酸,是婴儿脑部发育的基本成分。 铁质及维生素 。 适量的磷质,可促进钙质的吸收 。 干净无菌,容易消化,较少有胀气感或不适。 保护地球的土地,节省能源,最符合环保概念 。 初乳含有丰富营养和抗体。 母爱的温暖,有利于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成长 ,更可以增进母子的亲情。,Chin Hua Lin,13,母 亲 受 益 不 浅,减少罹患乳癌 。 产后子宫的收缩。 促进产妇产后身体的复原 。 自然避孕。 恢复身材有帮助。 可节省家庭开支。,Chin Hua Lin,14,早产儿配方,? 一般原则 1.? 本配方奶之标准浓度
5、为0.8大卡/毫升 2.? 若婴儿有限水情形,可添加Maltodextrin来补充热量。? 供应型态 1.? 依早产儿需要,供餐间隔分为4小时、3小时或2小时。 2.? 目前早产儿配方有: S-26(PRE) ENFAMIL(PREMATURE FORMULA) SIMILAC(PREMATURE FORMULA) ENFALAC(PREMATURE FORMULA),Chin Hua Lin,15,是否需添加营养剂,营养剂: 早产儿食用母乳需母乳加强剂。 慢性肺疾病或心脏衰竭婴儿、体重增加不理想时可添加多醣(polycose),中键脂昉酸(MCT)。 铁剂,Ferrosanol,1滴/kg/
6、天,2-4mg/kg,不可与食物混合使用、以免影响药物吸收 喂食量足够、可不必再添加。,Chin Hua Lin,16,认识婴儿配方奶,卫生署核可的婴儿配方奶共有122种包括: 一般婴儿奶粉 水解奶粉 无乳糖奶粉 早产儿奶粉,Chin Hua Lin,17,如何选品牌才有保障?!,国际级 /知名度高品牌才有保障 产品标示清楚 有效日期清楚 厂商名称 /电话 /地址 标示清楚 询问小儿科医生、营养师,Chin Hua Lin,18,EAN 国际条形码会员国列表,690.691.692即属中制 471则属台制 489 香港 00-13 美国、加拿大 45,49 日本 400-440 德国,毒奶,C
7、hin Hua Lin,19,宝宝健康发育指标,体重 身长 头围 活动力,Chin Hua Lin,20,婴儿期营养的重要性,使生长、发育正常,脑部组 织、体力及智能的发展。一生健康的基础。根据统计,我国婴儿从初生到六个月时,营养发育与欧美一样好,但以后则渐不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婴儿喂食的疏忽。,Chin Hua Lin,21,添加副食品的目的,训练宝宝吞咽固体食物和咀嚼的能力,让宝宝逐渐适应一般的固体食物,其次为营养补充。,Chin Hua Lin,22,副食品的添加时机,4-6个月以上的宝宝可用舌头将食物移到口腔后方婴儿的手可接触到嘴巴,Chin Hua Lin,23,准备副食品之小工具,
8、Chin Hua Lin,24,副食品添加顺序,第一阶段(出生至四个月): 母乳、育婴配方奶粉 第二阶段(四个月六个月): 米糊、麦糊(五谷根茎类) 、蔬菜汁、水果汁 第三阶段(七个月周岁): 肉、鱼、豆、蛋类,Chin Hua Lin,25,开始吃副食品啰!,Chin Hua Lin,26,副食品示范,高汤小技巧 菜泥小技巧 地瓜泥小技巧,Chin Hua Lin,27,有原则的副食品添加,流质食物半流质食物固体食物。 在婴儿健康情形良好时,才给新的食物 时间充裕时喂食。 一次只能试喂一种新的食物。应由少量(1茶匙c.c)开始逐渐增加。 浓度由稀渐浓。,Chin Hua Lin,28,有技巧
9、的副食品添加,不可强迫喂食。 在婴儿空腹时先给予副食品后再喂奶。 注意婴儿大便及皮肤的状况。如有 不正常情形如腹泻、皮肤潮红、出 疹等,应立即停止喂食。 于三、五天后才可换另一种新的食物。,Chin Hua Lin,29,有营养的副食品添加,食材以新鲜、天然食物为主。尽量不用调味品。不给予太甜、太咸、太冷、太热等的食物。双手、用具要注意清洁卫生。应将辅助食品置碗或杯内,以汤匙 喂食。,Chin Hua Lin,30,均衡的营养,行政院 卫生署,Chin Hua Lin,31,食物代换表,Chin Hua Lin,32,食物代换表,33,食物代换表,34,食物代换表,Chin Hua Lin,3
10、5,食物代换表,Chin Hua Lin,36,食物代换表,Chin Hua Lin,37,46个月一日食谱范例,Chin Hua Lin,38,710个月一日食谱范例,Chin Hua Lin,39,1012个月一日食谱范例,Chin Hua Lin,40,1012个月一日食谱范例,Chin Hua Lin,41,生长曲线图(女),Chin Hua Lin,42,生长曲线图(男),Chin Hua Lin,43,如何冲泡奶粉,挑选时应注意奶粉的使用期限,并在冲泡时看清楚罐上的使用说明,以免泡得太淡,造成宝宝的营养摄取不良。 在四个月内,宝宝都不需要再额外补充开水、果汁和蔬菜汁,因为这些食物的
11、营养成份,不仅不如母乳或配方奶,反而会占据喂奶时的胃口而影响营养的摄取。,Chin Hua Lin,44,宝宝回家后要吃什么才会够营养?,宝宝所需的营养,最主要的就是奶水,母奶较易消化又可增进早产儿的抵抗力,配方奶为次要的选择。 通常早产儿出院时体重多在20002200 公克之间,我们期待宝宝在家中每天能成长3050公克,可以使用早产儿配方奶粉。 体重到达2500公克后,改成一般婴儿奶粉。,Chin Hua Lin,45,厌奶期怎么办?,婴儿在出生34个月后,常会出现所谓的厌奶期,进食量低于刚出生时。 可能是在早产儿体重的追赶期后,生理上的需求较为减少,就不会吃那么多了。 如果婴儿的精神活动力
12、均良好,且体重位于生长曲线正常,仍然依照婴儿的意愿进食,继续观察体重就好。 如果低于生长曲线的3百分位,或合并有呕吐、腹胀、便秘、精神活动力降低、体温异常等,可能就不是单纯厌奶,需就医检查。,Chin Hua Lin,46,宝宝最近排便都很用力, 不知是否为便秘?,便秘的观察:大便质地变硬、次数减少或三天以上未解便。 但若宝宝二至三天才解便一次,所解出来的大变质软,且宝宝解便时并无明显的不适表现,则不算是便秘。,Chin Hua Lin,47,婴幼儿是否需要补充喝葡萄糖水、或开水?,早产的婴儿并不需要刻意的补充水份,因为水分过多也会造成婴儿心肺的负担,尤其是出院后有慢性肺疾病或心脏病的早产儿,
13、需要适度的限水。 糖水在口腔内停留过久,容易与细菌发酵产生酸化唾液,让宝宝的脆弱乳齿提早破坏(龋齿)。幼时吃惯了甜食后,日后再戒很难,且长期后易变成肥胖儿。,Chin Hua Lin,48,发展障碍,台湾出生体重低于一千五百公克的早产儿大约20%到25%会有智障、脑性麻痹、全聋或严重视障 约百分之30%-40%会有轻度视障或听障、语言发展迟缓、过动及注意力不集中、手眼协调困难,或学习障碍。,Chin Hua Lin,49,早产儿追踪小组,中华民国早产儿基金会从民国八十四年起设立 针对出生体重一千五百公克以下的早产儿,在出院后作定期的追踪。,Chin Hua Lin,50,早产儿六大合并症,心血管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肠胃系统疾病 周脑室及脑室内出血 视网膜病变 感染问题,Chin Hua Lin,51,早产儿门诊追踪的项目,包括疾病诊疗 医疗咨询 生长发展评估 营养卫教 疫苗注射,Chin Hua Lin,52,任何营养问题 欢迎 洽询 253 营养门诊,Chin Hua Lin,53,感谢聆听 敬请指教,林锦华 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 临床营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