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72019 年衡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样卷)提示:本学科试卷共三大题,28 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 两个部分,请同学们务必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则无效。答题前一定要把答题卡上的项目填写清楚。一.积累与运用(26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抖擞(su) 蝉蜕(tu) 驻足(zh) 猝(c)不及防B慰藉(j ) 犒(ko)赏 阑(ln)干 泰然处(ch)之C溺爱(n) 翩然(pin) 犷野( gung) 凶神恶煞(sh )D殷红(yn) 妖娆(ro) 赎(sh)罪 恹(y
2、n) 恹欲睡【答案】C【解析】A 驻足(zh) 。B慰藉(ji) 。D 殷红(yn)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萧索 掩映 矢志不移 一泄千里B琐屑 沧茫 销声匿迹 面面厮觑C蹂躏 雾霭 迫不急待 不屑置辩D糟蹋 珍摄 妙手偶得 谆谆教导【答案】D【解析】A.一泻千里。B.苍茫。C.迫不及待。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A中美在经贸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应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B科学的健身指导不仅能帮助健身者避开运动误区,还能让健身事倍功半。C唯有倾尽全力的拼搏、百折不挠的坚守、无怨无悔的奉献,才能实现人生的升华。
3、D实施全民智能教育,应加强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的推广。【答案】B【解析】B 项的成语使用有误, “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此处应该用 “事半功倍”。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A今天“数字阅读 ”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B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 绿色通道”服务。C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明天我就成了你这首歌。D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答案】C【解析】A.一面对两面,删去“能否” ;B. 成分残缺,在“ 爱心送考”后加上“的活动”;D.属于句子杂糅,删去“由于 ”和“
4、的原因”。5.古诗文默写。 (8 分)(1)潮平两岸阔,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3)感时花溅泪, 。 (杜甫春望 )(4) ,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论语 )(6) 三峡中最能突出三峡春冬江水清澈秀美的句子是: , 。【答案】风正一帆悬 问君何能尔 恨别鸟惊心 山回路转不见君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6.名著阅读。 (4 分)(1)在红岩中,他被敌人注射了麻醉剂,仍然凭着坚强的意志,保守了党的机密。这里的“他”是谁?“他”入狱前为办 挺进报承担的具体工作是什么?( 2
5、 分)【答案】成岗 印刷 2 / 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红岩 ,对其中的作者、人物、情节要有准确的把握。题干中的他是“成岗”,入狱前为办挺进报承担刻板印刷工作。(2)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祥子是老舍作品骆驼祥子的主人公,他作为人力车夫,最大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车。他经历了三起三落,其希望一次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以惨败告终。B 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C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丝竹指音乐,婵娟、嫦娥指月亮,
6、汗青指历史,须眉指男子,手足指同学,伉俪指夫妻等。D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用寓言阐述道理是其一大特色。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此书。【答案】C7.下列古人“谦称 ”“敬称” 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张三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朋友的父亲七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C.朋友问候张三生病的母亲,张三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朋友询问张三妹妹的婚姻状况,张三说:“舍妹尚待字闺中。 ”【答案】B8.综合性学习。 (4 分)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它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像
7、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分享智慧” 吧。 (1) 【扬国学精神】为营造活动的氛围,请你为学校的电子显示屏原创一条宣传语。要求宣传语中含有“经典 ”一词。 (2 分)例:书香溢满校园,经典伴我成长。 用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 (2) 【晒百家观点】在诵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 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 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成功的决定作用,是“封建糟粕” , 弟子规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 。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怎样说服他?(2 分) 【答案】 (1) 【扬国学精神】示例:
8、 品国学经典,展中华风采。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诵读国学经典,开启智慧人生。经典进课堂,诵读成风尚。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经典能致远。读国学经典,塑高尚人格。朗诵国学经典,品味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的生活。 (2) 【晒百家观点】示例: “国学” 是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必然会有一些糟粕或过时的东西,但它同样有着许多精华,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选择地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二.诗词鉴赏与阅读理解(44 分)(一)阅读黄鹤楼完成 910 题。 (4 分)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
9、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9.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3 / 7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答案】A 【解析】 选项应该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
10、的感慨。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答案】 D 【解析】 “表达出作者淡然无奈的思乡之情”应该改成“表达出作者缠绵的思乡之愁情” 。(二)阅读醉翁亭记 ,完成 1115 题。 (14 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11.下列加点词语
12、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A往来而不绝者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十日,扁鹊夏见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D名之者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答案】 C1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A.云归而岩穴暝 人不知而不愠B.山间之四时也 夫战,勇气也C.负者歌于途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D.禽鸟知山林之乐 辍耕之垄上【答案】B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答案】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
13、为快乐。1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第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 洁”“水”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4 / 7B.第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简朴。C.选文围绕“乐” ,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答案】D 15.在欧阳修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 3 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 (5080 字
14、,不得翻译原文) (4 分)【答案】略(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8 题。 (6 分)我国古代图书馆刘绍义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 ,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
15、史也” 。这个“守藏室” ,就是藏书之所。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 “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
16、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 “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
17、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所以说, “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选自意读2017 年七月刊,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18、的一项是( )(2 分)A周朝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资料的“盟府” ,是我国图书馆的雏形。B汉代已有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石渠、天录等均为汉代皇家图书馆的别称。C民间藏书丰富之极的私人图书馆能够在唐代出现,主要得益于先进的印刷技术。D清代翰林院、文渊阁、文澜阁、国子监等机构的长官都兼负有收藏管理图书之责。【答案】D【解析】根据“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的表述,是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长官兼负有收藏管理图书之责。据此,答案为 D。 1
19、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分)A古代的书院虽有藏书,但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与以藏书为主的图书馆完全不同。5 / 7B为防火防潮,汉代时人们把藏书之所建成石头的,且收藏图书的书柜也多以铜色包边。C东汉时设置了专管图书秘籍的秘书监,这一官职由各机构的长官兼任,并历代沿用。D唐代官府藏书大量增加,在书籍整理方面,时任秘书监的魏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答案】D【解析】 A 依据“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可知,选项中的“完全不同” 的说法不准确。B 依据原文“ 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 可知是才“开始”,选项的表达不准确。C
20、依据“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可知,选项“ 这一官职由各机构的长官兼任,并历代沿用”的说法是错误的。D 正确。据此分析,答案为 D。1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本文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说明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图书馆,而老子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B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文章先由书院与图书馆的区别说起,然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我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历史。C平实、准确是本文的语言特点,第五段“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句中的“相当于”就体现出这一特点。D这篇事物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谈了我国“图书馆”名称的由来,使我们对我国古代图书馆有所了
21、解。【答案】B 【解析】依据文章中的“早在周代”“到了西汉”“ 东汉”“唐代”“到了明代”“清代”这些词语可知,这篇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不是 “逻辑顺序”。故答案为 B。 (四)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9-23 题。 (10 分)林语堂曾说, “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 ,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 ,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
22、心灵。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 A 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
23、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 B 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 ,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人美景也美
2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 “三别” ,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C 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 D 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选自人民
25、日报 ,有删改)19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 分)【答案】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20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B引出中心论点C使论点更有说服力D激发阅读兴趣【答案】A 6 / 721文章第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请简要回答。 (2分)【答案】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22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答案】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
26、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23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 ABCD 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2 分)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 ,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答案】放在 A 处最为合适。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 “仁者爱人” 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2424 题。 (10 分)好沉的一抔土石 英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是了。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
27、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
28、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 ,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 “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 “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
29、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着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 1947 年 6 月 30 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但不论
30、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 “到那时,你再来看!”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略有删改)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文章以“我” 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B第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 “
31、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C文章使用“ 闻”“捧”“攥”等词语,写出 “我”爱土成性。D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答案】D7 / 725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 分)【答案】紧承上文;欲扬先抑;强调印象中黄河口土质的粗糙、贫瘠;与下文写土的肥沃、清香形成对比。 26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4 分)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1)赏析画线句子: (2)赏析加点词语: 【答案】 (1)示例:运用比喻
32、、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高粱穗比作硕大的锣鼓槌,形象地写出高粱穗的饱满;“ 擎 ” 赋予高粱以人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高粱的壮硕。 (2)示例:“腾出” 写出珍鸟受惊吓后急速飞离的情态;“ 飘落” 写出珍鸟的轻盈;给秋熟图景增添了生机。 27作者为什么认为黄河口的土“好沉” ?请简要分析。 (2 分)【答案】来源地域广阔,汇聚九省区沙土精华;凝结中华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有历史厚重感;历经淘滤,不随波逐流,成为精神动力。 三、作文(50 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习技艺,修品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方式的“充电” 。习近平主席就曾经提出一个“蓄电池理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的充电,才能不间断地、持续地释放能量。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充电”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感情真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少于 600 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书写正确、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