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共 18 页)2017 年初二物理北京课改版期末模拟试卷 B(难)第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 如 图 所 示 是 小 红 同 学 精 确 测 量 从 家 到 学 校 所 用 的 时 间 , 下 面 读 数 正 确 的 是( )A20s B3.2min C200s D180s2. 如 图 所 示 , 菲 菲 和 翔 翔 坐 在 车 厢 内 , 观 察 判 断 火 车 的 运 动 情 况 菲 菲 : 以 窗外 的 动 车 为 参 照 物 , 火 车 的 位 置 变 化 了 , 因 此 火 车 是 运 动 的 翔 翔 : 以 窗 外 的 站
2、台为参照物,火车的位置没有变化,因此火车是静止的以上判断( )A菲菲正确 B翔翔正确 C两人都正确 D两人都不正确3. 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 测 车 反 射 回 的 超 声 波 信 号 , 再 根 据 两 次 信 号 的 时 间 差 , 测 出 车 速 , 如 图 甲 某次 测 速 中 , 测 速 仪 发 出 与 接 收 超 声 波 的 情 况 如 图 乙 所 示 , x 表 示 超 声 波 与 测 速 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 设 超 声 波 的 速 度 为 340m/s, 且 声 速 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A 汽 车 收 到 第
3、 一 次 信 号 时 , 距 测 速 仪 204mB 汽 车 收 到 第 二 次 信 号 时 , 距 测 速 仪 68m C 汽 车 的 速 度 约 为 26.15 m/s第 2 页(共 18 页)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 1.3s4. 如图所示,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比较角度的大小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B. 比较角度的大小可以探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C比较角度的大小可以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D比较角度的大小可以探究声速和振幅的关系 5托盘天平调节好后,在称量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这时应( ) A将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
4、B将游码向右移动C减少盘中的砝码 D向右盘中添加砝码 6关于物理实验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使用B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一位代表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C如果砝码磨损,会使托盘天平测量的结果偏小D在“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中,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7. 为安全起见,在下坡路上,小华握紧自行车刹把缓慢行驶在此过程中,增大滑动摩擦力的方法是( )A增大压力 B减小速度 C增大接触面积 D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8. 将 体 积 相 同 材 料 不 同 的 甲 、 乙 、 丙 三 个 实 心 小 球 , 分 别 轻 轻 放 入 三 个 装 满 水的 相 同 烧 杯 中 , 甲 球 下 沉 至
5、 杯 底 、 乙 球 漂 浮 和 丙 球 悬 浮 , 如 图 所 示 , 下 列 说 法 正确的是( )A 三 个 小 球 的 质 量 大 小 关 系 是 m 甲 m 乙 m 丙B 三个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是 F 甲 =F 丙 F 乙C三个烧杯中的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强大小关系是 p 甲 p 乙 p 丙 D三个烧杯底部对桌面的压强大小关系是 p甲 p 乙 =p丙9一块冰浮于盐水中,如图那么当冰熔化前后,其液面将(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判断把同种材料制成的 A、B 两个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A 、B 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 P1 和 P2, 现把 B 放在 A 的上面, 如图所示, 则
6、A 对桌面的压 强为 ( )第 3 页(共 18 页)AP 1+P2 BP 12+P22 13+ 23 13+ 23C 22D 12二多选题(共 4 小题,每题 3 分,漏选得 1 分,共 12 分)某 高 校 每 天 早 上 都 派 小 汽 车 准 时 接 刘 教 授 上 班 一 次 , 刘 教 授 为 了 早 一 点 赶到学校, 比平时提前半小时出发步行去学校, 走了 27min 时遇到来接他的小汽车, 他上车后小汽车立即掉头前进 设刘教授步行速度恒定为 v, 小汽车来回速度大小恒定为 u,刘教授上车以及小汽车掉头时间不计,则可判断( ) A刘教授将会提前 9min 到校 B刘教授将会提前
7、 6min 到校Cu: v=6:1 Du:v=9 :1体积和质量相等的银球和铝球, 已知 银 =10.5103kg/m3, 铝=2.7103kg/m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银球一定是空心的B. 银 、 铝 球 实 心 部 分 体 积 之 比 是 35:9 C铝球一定是空心的 D 银 、 铝 球 实 心 部 分 体 积 之 比 是 9: 35如 图 所 示 , 光 滑 水 平 面 上 有 一 个 木 板 B, 上 有 一 个 物 体 A, 且 B 物体质量为A 物 体 质 量 的 3 倍 当 把 A 用 绳 子 与 墙 壁 相 连 , 通 过 弹 簧 测 力 计 C 匀 速 直 线 拉
8、动 B 物体,C 示 数 为 6 牛 ; 现 将 B 用 绳 子 与 墙 壁 相 连 , 通 过 弹 簧 测 力 计 C 匀 速直 线 拉 动 A 物体,则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物 体 A、B 间总有一个物体没动,他们之间的摩擦力是静摩擦B 第 二 次 C 的 读 数 为 2 牛CA 和 B 的接触面可能是光滑的D第二次 B 受到的摩擦力是向左的如 图 所 示 , 两 个 质 量 相 等 的 实 心 均 匀 正 方 体 A、B 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A 的边长小于 B 的边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 Ap BB若均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9、p Ap B C若均沿水平方向截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 Ap B第 4 页(共 18 页)D若均沿图中所示虚线截去上面的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 Ap B第卷(非选择题)三填空题(共 4 小题,每空 2 分,共 16 分)2一 个 人 骑 自 行 车 从 甲 地 到 乙 地 , 全 程 平 均 速 度 为 12km/h,若前 路程上的平31均速度为 10km/h,则后 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3地震时都会伴随着一些 (选填“次声波”或“ 超声波”)的产生,而普通人的耳朵却听不见 在地震中由于房屋倒塌而使一些人员被困, 他们可以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发出声音,从而向外界
10、传递信息,以便及时获救如图所示的 U 形管连通器左、右两管直径相同,先装入水银,然后从右管装 68 厘米高的水柱, 则右管中水银面下降 厘米 (水银密度: 13.6103千克 /米 3) ;若左、右 两管粗细不同,左管直径是右管的 2 倍,从右 管中仍灌入68 厘米高的水柱,那么右管中水银面下降 厘米“背漂 ”是 儿 童 练 习 游 泳 时 常 佩 戴 的 一 种 救 生 装 置 某 科 技 小 组 的 同 学 为 测 量背 漂 浸 没 在 水 中 时 的 浮 力 , 进 行 了 如 下 实 验 : 在 底 部 装 有 定 滑 轮 的 圆 台 形 容 器 中加 入 适 量 的 水 后 , 再
11、静 放 在 水 平 台 秤 上 (如图甲) , 台 秤 的 示 数 m1 为 6kg, 然 后把 质 地 均 匀 的 长 方 体 背 漂 浸 入 水 中 , 用 一 轻 质 的 细 线 通 过 定 滑 轮 缓 慢 地 将 背 漂 拉入 水 中 , 拉 力 F 的 方 向 始 终 竖 直 向 上 , 当 背 漂 的 一 半 体 积 浸 入 水 中 时 (如图乙) ,台 秤 的 示 数 m2 为 5kg, 当 背 漂 的 全 部 体 积 浸 没 在 水 中 时 , 台 秤 的 示 数 m3 与 m2相 比 变 化 了 2kg, 则 (不 考 虑 滑 轮 的 摩 擦 , 在 整 个 过 程 中 水
12、始 终 没 有 溢 出 , 背 漂不 吸 水 、 不 变 形 , 且 未 与 容 器 接 触 , 取 g=10N/kg, 水 =1.0103kg/m3) ;( 1) 容器、水和滑轮的总重力为 N;( 2) 台秤的示数 m3 为 kg;( 3) 为确保儿童游泳时的安全,穿上这种背漂的儿童至少把头部露出水面,若儿童头部的体积占人体总体积的十分之一, 儿童的密度取 1.08103kg/m3,则穿着此背漂游泳的儿童体重不能超过 kg(结果保留整数) 四实验探究题(共 5 小题,每空 1 分,共 31 分)阅读材料( 1) 蝙蝠在黑暗中能自由地飞翔,如果用蜡封住其耳朵,虽然把它放在明亮的第 5 页(共
13、18 页)房 间 里 , 仍 像 喝 醉 酒 一 样 , 一 次 一 次 地 碰 到 障 碍 物 , 后 来 , 物 理 学 家 证 实 了 蝙 蝠 能发出波,靠这种波的回声来确定目标和距离,蝙蝠采用的方法叫( 2) 如果把八只同样的玻璃杯盛不同深度的水用一根细棒依次敲打杯子,可以发 现 声 音 的 和 盛 水 量 有 关 如 果 调 节 适 当 , 可 演 奏 简 单 的 乐 谱 , 由 此 我 们 不 难知道古代“编钟 ”的道理( 3) 许 多 年 前 , “马可波罗”号帆船在“火地岛”失 踪 , 经 过 多 年 的 研 究 , 揭 开 了 “ 死亡之谜” , 他 们 都 死 于 亚 声
14、, 这 是 一 种 人 耳 听 不 到 的 声 音 , 频 率 低 于 20Hz, 而人 的 内 脏 的 固 有 频 率 和 亚 声 波 极 为 相 似 , 当 二 者 相 同 时 , 会 形 成 内 脏 的 共 振 , 严重 时 , 把 内 脏 震 坏 而 丧 生 请回答( 1) 请你将上面短文中、 和处补上恰当的文字: , ; ;( 2) 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 ;( 3) 从短文(3)中可以看出,人体内脏的固有频率大致是 左右,亚声具有 ( 4) 从短文 ( 2) 中可以看出, 所填的物理量与 有关, 关系是 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 实 验 中 , 小 明 同 学 的 三 次
15、实 验 情 况 分别 如 图 甲 、 乙 、 丙 所 示 :( 1) 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 该实验的关键是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做 运动( 3) 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4) 若要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应选 两图的实验进行探究( 5) 若要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应选 两图的实验进行探究( 6) 此实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法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的 实 验 装 置 如 图 1 所示( ) 实验时, 每次必须 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这样做的目的是 ;第 6 页(共 18 页)( ) 经过实验发现: 水平面越光滑, 小车
16、受到的阻力 , 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 如果运动的小车不受力的作用,它会 ( ) 小丽同学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思考了一个问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右侧最高点时, 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 自己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你认为其中准确的是 (图 2 中 的 黑 点 表 示 小 丽 同 学 )小明按照教材中“ 综合实践活动” 的要求制作简易密度计( ) 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饮料吸管, 在其下端塞人适量金属丝并用石蜡 塞入金属丝的目的是使吸管能 在液体中( ) 将吸管放到水中的情景如图 ( a) 所示, 测得浸入的长度为 H; 放到另一液体中的情景如图 ( b) 所示, 浸入的长度为 h
17、用 液 、 水 分别表示液体和水的密度,则 液 水 (= /) ,h 与 水 、 液 ,及 H 的关系式是 h= ( ) 实 验 中 小 明 要 在 吸 管 上 标 出 数 据 1.0、0.8、0.9、1.1、1.2 的刻度线(单位g/cm3, 下 同 ) , 首 先 应通 过 实 验 先 标 出 数 据 的 刻 度 线 ,其 余的 再 利 用 上述关系式进行计算,标出了刻度线(图中未画出) 结果发现, 1.1 刻线是在 1.0刻线的 (上/下)方,相邻刻线的间距 (均匀/不均匀) 小明在探究“ 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的实验时,做了以下实验:第 7 页(共 18 页)( ) 由(b) 、
18、 (c )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 有关要探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应选择 两图小明在实验过程的中发现浮力的实验也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密度: A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 G 物 B将物体放入水( 水 )并 完 全 浸 没 , 测出此时的浮力 F 浮 ,物体的密度表达式为 (用 G 物 、F 物 和 水 来表达)( ) 根据上面实验的启发小明利用家里的电子秤、玻璃杯、木块、水、牙签, 他们利用调好的电子秤进行了以下如图 2 所示的操作: 小明利用这些数据可计算出木块的密度 g/cm3, 爱思考的小杨却 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她认为软木块浸 入 水 中 后 会 吸
19、水 , 所以 小 李 测 得 的 木 块 密 度应 该 比 真 实 值 ( 选 填 “偏大 ”“偏小” 或 “无影响” ) 五计算题(共 2 小题,每问 3 分,共 21 分)如 图 1 所 示 , 置 于 水 平 地 面 的 薄 壁 容 器 上 面 部 分 为 正 方 体 形 状 , 边 长 l1=4cm,下 面 部 分 也 为 正 方 体 形 状 , 边 长 l2=6cm, 容 器 总 质 量 m1=50g,容器内用细线悬挂 的 物 体 为 不 吸 水 的 实 心 长 方 体 , 底 面 积 S 物 =9cm2, 下 表 面 与 容 器 底 面 距 离l3=2cm, 上 表 面 与 容 器
20、 口 距 离 l4=1cm, 物 体 质 量 m2=56.7g现往容器内加水, 设 水 的 质 量 为 M, 已 知 水 =1.0103kg/m3,g=10N/kg( 1) 当 M=58g 时 , 水 面 还 没 有 到 达 物 体 的 下 表 面 , 求 此 时 容 器 对 水 平 地 面 的 压第 8 页(共 18 页)强;( 2) 当 M=194g 时,求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3) 当 0M180g 时 , 求 出 水 对 容 器 底 部 的 压 力 F 随 M 变 化 的 关 系 式 , 并 在图 2 中 作 出 FM 图象某 兵 工 厂 生 产 了 一 批 新 式 步 枪 为 测
21、试 子 弹 飞 行 的 平 均 速 度 , 一 士 兵 手 持 步枪 在 空 旷 的 靶 场 瞄 准 510 m 外 的 靶 子 射 击 , 枪 筒 傍 边 的 声 波 探 测 器 先 后 探 测 到 两次 较 强 声 波 , 并 在 示 波 器 上 显 示 出 来 (如图) ;已 知 : 第 一 次 是 枪 响 的 声 波 , 第 二 次 是 子 弹 击 中 靶 的 声 波 , 示 波 器 上 每 一 大 格 时 间相 差 1 s求:( 1) 子弹击中靶的声音传到人耳处所需时间?( 2) 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 3) 子弹飞行的时间?( 4) 子弹飞行的平均速度?(声 音 在 空 气 中 的
22、 传 播 速 度 是 340 m/s)第 9 页(共 18 页)参考答案1C【解答】解: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 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3”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 3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0s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1s,指针在 20s处 , 所 以 秒 针 指 示 的 时 间 为 20s, 即 停 表 的 读 数 为 3min20s=200s 2C【 解 答 】 解 : 判 断 一 个 物 体 是 运 动 还 是 静 止 得 方 法 : 如 果 被 研 究 的 物 体 相 对 于 参照 物 位 置 发
23、生 了 改 变 , 则 是 运 动 的 ; 如 果 被 研 究 的 物 体 相 对 于 参 照 物 位 置 没 有 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所 以 以 窗 外 的 动 车 为 参 照 物 , 如 果 火 车 的 位 置 变 化 了 , 则 火 车 是 运 动 的 , 故 菲 菲的判断正确;如 果 以 窗 外 的 站 台 为 参 照 物 , 火 车 的 位 置 没 有 变 化 , 因 此 火 车 是 静 止 的 , 故 翔 翔的判断正确3A【解答】解:0.6A、 由 图 知 , 汽 车 收 到 第 一 次 信 号 时 , 经 过 的 时 间 为 t1= 2 =0.3s, 距 测 速 仪 s1=v波
24、t1=340m/s0.3s=102m;故 A 错;1.81.4B、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 t2= 2 =0.2s,距测速仪 s 2=v 波 t2=340m/s0.2s=68m;故 B 正确;C、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 s=s 1s 2=102m68m=34m,经过时间 t=1.6s0.3s=1.3s , 汽 车 的 速 度 v=34= 1326.15m/s,故 C 、D 正确4B【 解 答 】 解 : 由 题 意 可 知 , 用 小 锤 轻 敲 和 重 敲 音 叉 时 , 小 球 弹 开 的 角 度 不 同 这 是因 为 用 力 不 同 时 , 音 叉 的 振
25、动 幅 度 不 同 , 振 幅 越 大 , 响 度 越 大 , 因 此 比 较 角 度 的大 小 是 为 了 探 究 响 度 和 振 幅 的 关 系 故 ACD 错误B 正确5C【 解 答 】 解 : A、 在 物 质 的 称 量 过 程 中 , 不 应 该 再 通 过 调 节 横 梁 两 端 的 螺 母 的 方法 使 横 梁 平 衡 , 应 该 采 取 增 减 砝 码 、 移 动 游 码 的 方 法 使 衡 量 再 次 平 衡 , 此 选 项 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B、 将 游 码 向 右 移 动 相 当 于 向 右 盘 添 加 砝 码 , 指 针 向 右 偏 的 更 大 , 此 选 项 操
26、作 错误,不符合题意C、 称 量 物 质 的 过 程 中 , 发 现 指 针 向 右 偏 , 说 明 右 盘 砝 码 质 量 太 大 , 所 以 应 该 首先考虑减少盘中的砝码,此选项操作正确,符合题意D、 称 量 物 质 的 过 程 中 , 发 现 指 针 向 右 偏 , 说 明 右 盘 砝 码 质 量 太 大 , 不 应 该 再 向右盘添加砝码所以此选项操作错误,不合题意6D【解答】解:A、 测 量 力 的 大 小 时 , 弹 簧 测 力 计 既 可 以 在 竖 直 方 向 上 使 用 , 又 可 以 在 倾 斜 方 向 、第 10 页( 共 18 页)水平方向使用,只要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
27、轴线一致,故 A 错误;B、长度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代表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故 B 错误;C、如果砝码磨损,其质量偏小,按完好砝码使用,会使托盘天平测量的结果偏大,故 C 错误;D、 在 斜 面 坡 度 越 大 , 小 车 沿 斜 面 向 下 加 速 运 动 越 快 , 过 某 点 的 时 间 会 越 短 , 计时 会 越 困 难 , 斜 面 保 持 较 小 的 坡 度 , 便 于 测 量 小 车 运 动 所 用 的 时 间 , 故 D 正 确 7A【解答】解:A、刹车时用力捏紧刹把,是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增大摩擦力符合题意B、C、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8、,减小速度、增大接触面积都不能增大摩擦,不符合题意D、 增 大 接 触 面 粗 糙 程 度 可 以 增 大 摩 擦 , 但 小 华 握 紧 自 行 车 刹 把 缓 慢 行 驶 , 是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增大摩擦力,不符合题意 8D【 解 答 】 解 : A、 甲 球 下 沉 至 容 器 底 部 , 乙 球 漂 浮 , 丙 球 悬 浮 , 所 以 甲 球 的 密 度大 于 水 的 密 度 , 乙 球 的 密 度 小 于 水 的 密 度 , 丙 球 的 密 度 等 于 水 的 密 度 , 因 此 三 个小球的密度大小关系是: 甲 丙 乙 , 根 据 m=V 可 知 : 质
29、量 大 小 关 系 是 m 甲m 丙 m 乙 故 A 错误B、由于甲乙丙三个实心小球体积相同,则根据图可知排开水的体积关系:V 甲排=V 球 ,V 乙排 V 球 ,V 丙排 =V 球 ,所以 V 乙排 V 甲排 =V 丙排 ,根据 F 浮 = 液 V 排 g 可知:F 甲 =F 丙 F 乙 ,故 B 错C、因为三个相同烧杯中都装满水,放入球后烧杯中液面高度不变,根据 p=gh可知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相等,即:p 甲 =p 乙 =p 丙 ;故 C 错误D、 三 个 相 同 烧 杯 中 都 装 满 水 , 里 面 的 水 的 重 力 G 水 相 等 , 由 于 烧 杯 底 部 对 桌 面的压力等于
30、容器的总重力,则放入物体后对桌面的压力变化为:F=G 容器 +G 水 +G 球 G 排 和 G 排 =F 浮 ,据此可得:F甲 =G 容器 +G 水 +G 甲 G 排甲 =G 容器 +G 水 +G 甲 F 甲 ;F乙 =G 容器 +G 水 +G 乙 G 排乙 =G 容器 +G 水 +G 乙 F 乙 ;F丙 =G 容器 +G 水 +G 丙 G 排丙 =G 容器 +G 水 +G 丙 F 丙 ;由 于 甲 球 下 沉 至 容 器 底 部 , 乙 球 漂 浮 , 丙 球 悬 浮 , 则 G 甲 F 甲 ; G 乙 =F 乙 ; G 丙 =F 丙 ;所以 F 甲 F 乙 =F丙 ;由于容器的底面积相同,
31、根据 p= 可得: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的关系是 p 甲 p 乙 =p丙 ;故 D 正确9A【解答】解:冰块漂浮在盐水中,所以,F 浮 =G 冰 ,由阿基米德原理和重力公式可得: 盐水 gV 排 =m 冰 g, 冰则:V 排 = 盐水冰熔化成水之后,状态变化,质量不变,所以,m 冰化水 =m 冰 ,第 11 页( 共 18 页)21 1铝由 = 可得,冰化为水的体积:V 冰化水 = 冰 化 水水冰= ,已知 盐水 水 ,比较可知 V 冰化水 V 排 ,由于容器没有盛满盐水,所以冰全部熔化后,盐水液面将上升10D【解答】解:A 对 桌 面 的 压 强 p =gh=P ,B 对 桌 面 的 压 强
32、pA = A 1B = =ghB=P2所以 p A:p B=hA:h B=P1:P 2, 2则 = 1 , 2B 放到 A 的上面,A 对地面的压强 + 2 3+ 3p= = +=P1+P2 =P1+P2 2 = 1 2 11. BD 2 2【解答】解 : 因 为 小 车 是 准 时 的 , 刘 教 授 提 前 30min 走 , 现 在 已 经 过 了 27min, 如 果 刘 教 授 等 着 不 走 , 那 么 小 车 现 在 从 遇 到 刘 教 授 的 地 方 到 达 刘 教 授 平 时 上 车 的 地方 需 要 3min,则:刘教授步行的路程为:s=27minv,小车行驶这段路程的车速
33、:u= 27= =9v,所以 v:u=1 :9;3 3提前的时间就是小车少走了 3min 路程的往返时间,即 6min12. AD【 解 答 】 解 : (1)若二球都是实心的,质量相等,根据密度公式变形可知:银球体积 V 银=,铝球体积 V 铝 = , 铝 银 ,V 铝 V 银 ,又 因 为 题 目 告 诉 二 球 的 体 积 相 等 , 所 以 银 球 一 定 是 空 心 的 , 铝 球 可 能 是 实 心 , 也可 能 是 空 心 的 , 所 以 选 项 A 正 确 , 选 项 C 错误(2)V 实心银 = = 3 3,V 实心铝 = =银 10.510 3 /3,铝 2.710 / 实
34、心银水银第 12 页( 共 18 页) 10.510 3/3 9则银、铝球实心部分体积之比:选项 D 正确 实 心 铝= =2.710 3/3,所以选项 B 错误,35第 13 页( 共 18 页)13. ABCD【 解 答 】 解 : (1) 物 体 AB 之 间 发 生 了 相 对 滑 动 , 所 以 它 们 之 间 的 摩 擦 力 是 滑 动摩 擦 力 , 故 A 错误;( 2) 地 面 是 光 滑 的 , 物 体 B 不会和地面产生滑动摩擦力;甲 图 中 , 拉 力 和 A 对 B 的 摩 擦 力 平 衡 , C 示 数 为 6 牛 , 故 滑 动 摩 擦 力 大 小 为 6N; 乙
35、图 中 , 拉 力 和 B 对 A 的 摩 擦 力 平 衡 , 由 于 AB 间粗糙程度不变、A 对 B 的压力 不 变 , 故 滑 动 摩 擦 力 大 小 不 变 ; 第 二 次 仍 然 是 匀 速 拉 动 物 体 , 故 拉 力 等 于 滑 动 摩擦 力 , 滑 动 摩 擦 力 大 小 不 变 , 故 测 力 计 C 的 示 数 仍 然 为 6N,B 错误;第 二 次 拉 动 A 物 体 时 , 物 体 A 向右运动,B 对 A 的 摩 擦 力 方 向 向 左 ; 力 的 作 用是 相 互 的 , 故 A 对 B 的摩擦力方向向右, D 错误;( 3) 地 面 是 光 滑 的 , 若 A
36、和 B 的 接 触 面 是 光 滑 的 , 则 无 任 何 摩 擦 力 作 用 , 物 体在 拉 力 作 用 下 将 做 加 速 运 动 , 与 题 意 不 符 , 故 C 错误;14. BD【 解 答 】 解 : A、 两 个 实 心 均 匀 正 方 体 A、 B 静 止 放 置 在 水 平 地 面 上 , 质 量 相 等 , 则 重 力 相 等 , 对 地 面 的 压 力 相 等 , 即 FA=FB;A 的 边 长 小 于 B 的 边 长 , 则 A 的底 面 积 小 于 B 的 底 面 积 , 即 SA SB, 根 据 p= 可 知 , A、 B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为 p Ap B故
37、A 错误;B、若均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A、B 对地面的压力分别变为1FA、21FB,则对地2面的压力仍相等,受力面积变为1SA、21SB, 则 SAS B, 根 据 p=2 可知,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 A pB故 B 正确;C、若均沿水平方向截去一半,A、B 对地面的压力分别变为1FA、21FB,则对地2面的压力仍相等,受力面积不变,仍为 S AS B,根据 p= 可知,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p Ap B故 C 错误;D、若均沿图中所示虚线截去上面的一半,A、B 对地面的压力变为1FA、21FB,2则对地面的压力仍相等,受力面积不变,仍为 S AS B,根据 p= 可知,剩余部分对
38、水平地面的压强 P A PB故 D 正确15 20【解答】解:设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为 3S,v= ,汽车行驶全程所用的时间:第 14 页( 共 18 页)3t= 3=12/;2行驶前 路程用的时间:32t1= = 2 ;1 10/1走后 路程所用的时间:3t2=tt 1= 32 = ;12/ 10/120/走后 路程的平均速度:3 2V2= =220/=20km/h16次声波;振动【解答】解: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它低于人类的听觉下限,我们感知不到; 被困人员敲击物体可使物体振动产生声音172.5;4【 解 答 】 解 : U 形 管 连 通 器 中 , 左 右 直 径 相 同 , 先 装 水
39、 银 , 则 两 管 水 银 面 相 平 然 后从 右 管 中 装 入 68 厘 米 高 水 柱 则 左 管 水 银 面 上 升 , 右 管 水 银 面 下 降 而 且 下 降的高度与升高的高度相等由于左管比右管高出的那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68cm 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相等,即 P 水 =P 水银 即 水银 gh1= 水 gh2,即1.0103kg/m3g0.68m=13.6103kg/m3gh 水银 ,h 水银 =0.05m=5cm,故右管中水银下降的高度 h=0.025m=2.5cm 左管的直径是右管的 2 倍,那么左管的横截面积是右管的 4 倍,那 么 , 当 右 管 内 下 降 h(c
40、m)时,左管内的水银就上升 4(c m) ,所以:h+ 4=5cm54 =5cm h=4cm18 (1)60; (2)3; (3)21【解答】解:( 1) 图 甲 中 台 秤 的 示 数 m1 为 6kg, 即 容 器 、 水 和 滑 轮 的 总 质 量 为 6kg, 则容器、水和滑轮的总重力:G 1=m1g=6kg10N/kg=60N;( 2) 由于台秤的示数显示了物体对其产生的压力,把容器、水、滑轮和背漂看做 一 个 整 体 , 则 受 竖 直 向 下 的 总 重 力 G 背漂 +G1, 竖 直 向 上 的 拉 力 F 拉 和 支 持 力 F 支的 作 用 , 如 下 图 1 所示,所以由
41、力的平衡条件可得 G 背漂 +G1=F 拉 +F 支 ;当 背 漂 的 全 部 体 积 浸 没 在 水 中 时 , 背 漂 受 到 的 浮 力 变 大 , 则 通 过 定 滑 轮 的 竖 直 向上 的 拉 力 F 拉 变 大 , 所 以 支 持 力 减 小 , 即 容 器 对 台 秤 产 生 的 压 力 变 小 , 台 秤 的 示数 减 小 , 故 m3m 2,第 15 页( 共 18 页)已知 m 3 与 m 2 相比变化了 2kg,所以 m 3=5kg2kg=3kg;( 3) 当 背 漂 的 一 半 体 积 浸 入 水 中 时 , 台 秤 的 示 数 m2 为 5kg, 则 容 器 受 到
42、 的 支 持第 16 页( 共 18 页)背漂10 水力:F 支 =F 压 =G2=m2g=5kg10N/kg=50N; 设背漂的重力为 G 背漂 ,体积为 V,当 背 漂 的 一 半 体 积 浸 入 水 中 时 , 以 背 漂 为 研 究 对 象 , 受 力 情 况 如 图 2, 根 据 力 的平衡条件可得,绳子的拉力:1F1=F 浮 1G 背漂 = 水 gV 排 1 G 背漂 = 水 g VG 背漂 2,把容器、水、滑轮和背漂看做一个整体,如图 1 所示,则受竖直向下的总重力 G背漂 +G1,竖直向上的拉力 F1 和支持力 F 支 的作用,由于容器静止,则:G 背漂 +G1=F1+F 支
43、,1代入可得:G 背漂 +G1= 水 g VG 背漂 +F 支 ,21代入数据有:G 背漂 +60N= 水 g VG 背漂 +50N,21整理可得:2G 背漂 = 水 g V10N2当背漂的全部体积浸没在水中时,则容器受到的支持力:F 支 =F 压 =G3=m3g=3kg10N/kg=30N;由 图 2 可 得 , 此 时 的 拉 力 : F2=F 浮 2G 背漂 = 水 gV 排 2G 背漂 = 水 gVG 背 漂 ,此 时 整 体 受 竖 直 向 下 的 总 重 力 G 背漂 +G1, 竖 直 向 上 的 拉 力 F2 和 支 持 力 F 支 的 作 用 ,由于受力平衡,则:G 背漂 +G
44、1=F2+F 支 , 由、并代入数据可得:G 背漂 +60N= 水 gVG 背漂 +30N,整理可得:2G 背漂 = 水 gV30N 联立解得:V=410 3m3,G =5N;设 儿 童 的 最 小 质 量 为 m 人 , 由 于 儿 童 和 背 漂 的 整 体 漂 浮 , 所 以 F 浮总 =G 总 , 即:F 浮人 +F 浮背 =G 人 +G 背漂 ,1则: 水 g(1 )V 人 + 水 gV= 人 gV 人 +G 背漂 ,10水 背漂整理可得:V 人 = 人 9 第 17 页( 共 18 页)3 3 3 3液1.010 3/310/410335=3 3 9 3 31.0810 /1751
45、0/101.010 / 10/= 10 3m3,9则儿童的最小质量:m 人 =175人 V 人 =1.0810 kg/m 9 10 m =21kg19 ( 1) 超 声 ; 回 声 定 位 ; 音 调 ; ( 2) 次 声 波 ; ( 3) 20Hz; 能 量 ; ( 4)频率;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 答 】 解 : (1) 蝙 蝠 是 利 用 超 声 波 进 行 探 测 信 息 和 定 位 , 靠 这 种 波 的 回 声 来 确定 目 标 和 距 离 , 蝙 蝠 采 用 的 方 法 叫 回 声 定 位 ; 所 以 应 是 : 超 声 ; 应 是 : 回 声定位用 一 根 细
46、 棒 依 次 敲 打 杯 子 , 杯 子 中 的 水 量 不 同 , 杯 子 与 水 振 动 的 快 慢 不 同 , 杯 子与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音调不同,所以应是:音调;( 2) 频 率 低 于 20Hz 的声波叫次声波,所以亚声是指我们学过的次声波( 3) 只 有 当 两 个 物 体 的 振 动 频 率 相 同 时 才 能 产 生 共 振 现 象 , 亚 声 波 的 振 动 频 率低 于 20Hz, 所 以 人 体 内 脏 的 固 有 频 率 大 致 是 20Hz 左右因为声波能够把内脏振坏,所以声波具有能量( 4) 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20 (1) 二 力 平 衡 ; (2) 匀 速 直 线 ; (3) 1.6; (4) 甲 、 乙 ; (5) 乙 、 丙 ; ( 6)控制变量【 解 答 】 解 : (1) (2) 只 有 沿 水 平 方 向 拉 着 物 体 做 匀 速 直 线 运 动 , 物 体 在 水 平 方向 上 受 到 平 衡 力 的 作 用 , 根 据 二 力 平 衡 , 测 力 计 示 数 大 小 才 等 于 摩 擦 力 的 大 小 ;( 3) 图 甲 中 测 力 计 分 度 值 为 0.2N, 示 数 为 1.6N;( 4) 若 要 探 究 滑 动 摩 擦 力 大 小 与 接 触 面 粗 糙 程 度 的 关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