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彩缤纷的风筝主题性单元教学案例 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反映着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代表着民众的审美理想。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复,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深刻理解民间艺术,可以更全面地掌握民族文化的总体面貌,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鉴于此,笔者对赣版美术教材第廿四册中五彩缤纷的风筝一课进行以下案例设计。一、设计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风筝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它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国家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它同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
2、曾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上千年的演变一直流行至今,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让中学生关注风筝,并在设计应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教材的主要目的.作用现今的中学生对风筝见的较多却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以事论事,就是不仅要认识风筝文化。应更多地培养学生爱生活、爱美的思想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并给学生足够的智慧呈现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能力。从风筝的来历、作用、工艺等方面,吸引学生
3、们用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我们的民间艺术,让学生充分了解其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传承了我国这优秀的民间艺术。2、教学切入点风筝是传统民间艺术。教学中从何处下手才能使学生感觉、体味到,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性的工具,是经过几千年演变、几代人的创作。是人们生活中追求美的一种行为。本课以风筝的作用、来历为切入点,逐层展开。使学生感受到风筝文化从面引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和提高在生活中发展创作美的能力。二、教学形式的构想1、直观教学法:“惟有美术教育才能胜任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大量的图片信息能引导学生了解风筝历史文化背景,做出审美与意函的判断,引导他们能够正确的解读风筝文化。2、过程启发式教学法:从学生已
4、有经验出发,在课件图片和实物风筝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分析、思考、实践。将不同兴趣倾向的学生都吸引到风筝的创作中来,激发学生参与、创作的兴趣。三、教学过程中主要困难的解决1、学生实践中独立操作的难度我安排课前信息采集表、课堂学习活动表,帮助他们能有效的安排自己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表一、表二、表一:五彩缤纷的风筝 信息采集表 风筝的来历、作用:风筝的类型:风筝制作工艺:材料: 图案: 制作过程:收集途径:1、网址:中国风筝协会网、潍坊风筝网等。2、报纸书刊。3、风筝实物。4、向旁人了解。其它:采集人员: 组 时间:表二:五彩缤纷的风筝 学习活动表 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分工组别:
5、成员: 组长:扎 糊 绘 介绍说明设计制作设计主题:设计意图说明:扎: 糊:绘: 图案:2、关于制作要求难易速度的选取风筝品种增加,性能提高,在民间浸染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历史上的风筝有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之分。宫廷风筝的美观、精致等特点,民间风筝的特点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农民和手工艺人作为民间风筝的制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习惯制作风筝。从教学的角度,学生欣赏的风筝以宫廷为主,可使学生在视觉的感知下,感受风筝文化的魅力。但在实践活动中民间风筝主题鲜明,配合传统节令,装饰性突出;制作风格粗犷,淳朴,一般就地取材,制作者祖传世袭,相互观摩,有集体创作的性质,蔑扎纸糊即成。于是我想两部份结合教
6、学,不仅解决欣赏问题,又为学生实践创作条件,可以就地取材,施展自主空间。3、关于材料的运用和选择风筝制作中材料主要的就是“骨”和“皮”。学生在选择时材料的要在自我感知中解决,要给他们自我发现、自我解决的平台。4、关于风筝工艺的技法引导学生在资料中学习方法,同时在交流中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四、课例设计: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掌握风筝的基本知识,进一步了解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 能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对风筝的感受和理解吗?认知目标学生尝试风筝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增强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能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技能目标培养
7、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索能力、创作能力和对生活地感知能力。我能做一个飞上天的风筝吗?了解可用多种手段进行设计,创造来源于生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生学会从身边事物出发认识风筝文化,了解风筝的来历、作用、制作。 难点:风筝工艺的掌握和实践。教具准备课件图文资料;传统、民间简易风筝多个。学具准备一些较轻便的骨架材料及面料;制作工具。三、教学程序1、有引而发激发兴趣,引发创作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首先我用嫦娥一号飞行视频、杨利伟在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和博物馆内图片中风筝的图片,加入文字: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师: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一梦想的实现象征
8、着我们国家的前进的步伐。这是杨利伟在参观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在那陈列着各种飞行器,见证了人类实现飞翔梦想的过程,为什么在航空航天博物馆里会有一支风筝?师: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我们中国的风筝。从生活的角度让学生感受风筝文化的魅力。2、有序展开提示要点,指明方法(1)、风筝的来历、作用信息采蜜表、课件、提问、对话: 师:大家请看这是我收集的风筝,北京的京燕、潍坊、山东、看到这些精美的风筝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收集到了那些有关风筝的信息?它是谁发明? 师:“史书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鲁班曾看到鹞鹰在天空飞翔受到启发,就“削竹为鹞,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发明了造纸
9、术,风筝改用纸糊了,人们称它为“纸鸢”。后来有人在纸鸢头上装上竹笛,微风一吹,发出象古筝的声音,周而得名“风筝”。 现在我国的北京、天津、潍坊被称为“风筝三大产地”。山东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风筝之乡,具有“国际风筝都”的美誉。(通过引导学生已有知识交流再提供图片和文字加以说明,丰富他们的对风筝历史背景的了解,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一种艺术熏陶。)师问:那么人们为什么发明风筝?师:除娱乐外,人们还利用它求救、发电,载人、摄影、它还有明目、健身的作用。看来风筝从一项发明已经成为了一样人人喜爱的运动。学生归纳过程中老师出示文字,老师进行补充。(感受风筝的作用也代表着它为我们人类作出的贡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
10、验感受风筝文化的魅力)(2)、风筝的分类风筝实物与图片对比欣赏师:请大家欣赏、观察一组风筝,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软翅类、硬翅类、板子类、立体类、串式类、复线类等不同类型的风筝,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找出答案,老师归纳总结。(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风筝的类型众多,大量的图片信息,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思考、感悟。)(4)、风筝的工艺直观的图片,直接让学生感受风筝创作工艺的魅力,调动学生创造的兴趣,方法让学生归纳,老师可引问:他们在做什么?你们想想需要哪些步骤?“(问题的提出在包含知识的同时,潜意的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设计的意向,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作为铺垫。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尝试创新场景:风筝
11、艺人的图片、老师做好的一个风筝、材料、工具、老师示范。师:你们看这些艺人们在做什么?老师也做了一个,大家看看风筝制作需要那几个步骤呢?示范:请两位同学上来当小帮手。第一步,扎:一般选用的材料是竹篾、棉线,竹篾它轻巧、易定性,我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收集可使用的材料。跟据自己常用的扎法是交叉扎(看,将竹篾找好位置交叉放好,注意平衡,再用棉线扎牢)还有一种封口扎,扎的时候要将竹篾连接处重叠,再扎牢。出示一个扎好的支架。第二步,糊:也就是将面料粘到骨架上。面料可以多种多样,布、纸、塑料都可以,老师选用的是一张报纸。取形、粘胶、蒙面、接下来,绘是风筝的精髓,图案设计、色彩搭配。在实践引导过程中以民间工艺为主
12、,强调它是一般就地取材,有集体创作的性质,蔑扎纸糊即成。材料的拓展、工艺的简化、直观的引导,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创作的平台,使学生直接进入创作实践的自主空间)。(2) 、看了这么多大家想不想动物设计个属于自己的风筝请大家讨论完成学习活动表。在创作过程中老师应尽可能多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不干涉他们的想法和制作,了解他们的创意,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乐趣。4、合作展示,交流评价、展示自我(1)、分组展示作品,互动交流(2)、试放活动为下课内容“放”作铺垫展示过程中,请学生交流各个工艺的环节的重、难点,说明材料的应用,介绍设计中色彩、图案的应用。四、评价将同学生的作品展示、试飞是学生们期待已久的事
13、,也是学生创作动机和目标,更是本次课程活动的最终目标,为此,在课后,我在了解他们创作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使学生们在实践中领会到风筝文化的魅力。案例分析:在这一案例中评价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师生共同观察、讨论、探究、体验,感受。“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材料呢?”等等在这样的交流中,对风筝制作的评价,也是对学生问题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学生创新精神的评价,学习结果的评价。关键就是做到了,鼓励学生的一切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亲身体验,从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化。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发展为主、拓展教材、扩大创作空间、活动形式等方式。及力为学生营造了探究、自主的课堂,又使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体现了美术课堂的人文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