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安交通大学 1中国哲学导论期末论文班级:经贸 43姓名:张海燕学号:2141805053西安交通大学 2庄子生死观再探讨摘要:先秦诸子散文中,以庄子的最为深刻,它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庄子道观生死,“道”是庄子生死观的哲学基础,他认为对生死无所系怀便达到了人境界的“道”。庄子重生乐死,追求安时处顺,养身尽年,提倡心斋、坐忘、朝彻、见独的体道修养方法,与儒家的生死观颇有不同。庄 子以“道”的本体论为基础,发展了老子“道”的理论,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生死观。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逐层深入:其基本态度是重生贵生,苦生乐死;在“道”的层次上认为生死自然,生死气化;而庄子希望达到的境界则是生死齐同,不生不死。庄
2、子生死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培养人形成积极地生死观具有很大的价值。关键词:道 生死观 自然 气化 生死价值观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用庄子的原话说,就是:“死生亦大矣”(庄子德充符。后引该书,只注篇名。)在庄子一书中,有很多论及“生”“死”的材料。下面我们做一些具体论述。1死“真”生“假”,死“乐”生“累”这是庄子对于生死的一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假借”,“虚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以生为“假”的思想,在至乐篇西安交通大学 3有所反映。该篇有一则寓言说: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曰:“子
3、恶之乎?”滑介叔曰:“亡,予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支离叔与滑介叔在冥伯之丘、昆仑之虚游览,忽然间滑介叔的左臂上长了一个瘤,支离叔问滑介叔是不是很嫌恶它,滑介叔说:不,我哪里嫌恶它呢?它在我的身上长出来,就是要假借我的身体呀。滑介叔所说的这一句话或许同时蕴含着另一层意思:其实我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假借啊。既然“生”是一种假借、一种寄托,那么“死”就应该是真正的回归,是最真实的存在。这种思想在庄子一书中也有所反映。大宗师篇中有一则寓言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
4、,相忘以生,无所穷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友。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桑户死了,他的朋友们要么编曲,要么弹琴,相互应和地唱歌说:“桑户呀,桑户呀,你已经回归本真了,我却还寄托在人间!”在这里,庄子借孟子反和子琴张之口道出了“死”是回归本真的思想。二用超乎世俗的眼光看待死亡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1).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
5、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西安交通大学 4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这又是庄子对生死的另一重境界,他提出“天道自然无为”,“道”是不能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
6、的自然规律,所以死亦不足悲. 他追求旷放,肆意,自然,快乐,天地并流,物我一体。庄子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天命使然,是阴阳造化所致,是气聚气散的结果。他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死生是由上天注定,就好像有白天和黑夜一样。他又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生的实质,只是气之凝聚;久聚必散,气散开就是人的死亡。天地之间的气恒动不止,所以生死就是很平常的事情,犹如“春秋冬夏四时行”(至乐)一样。圣人或者“知天乐者”懂得这个道理。庄子说:“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刻意)又说:“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天道)圣人和知天乐者把生看作是上天的
7、运行,把死看做是事物的变化。除此之外,大宗师篇中的子来似乎也明白这个道理。庄子说:子祀、子舆、子犁和子来这四个人是好朋友。有一天,子来生病,马上要死了。他的妻子和孩子围成一圈站在他的面前哭泣。子犁来看到这个场景,就责备他们,叫他们不要哭泣,并靠在门上对子来说:“自然的造化真是很伟大呀!她将叫你去干什么呢?是让你去做鼠肝呢?还是叫你去做虫臂?”对此,子来回答道:父母于子,西安交通大学 5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
8、。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子来把天地当做大的炉窑,把造化当做大的冶炼,而人就是在这个大炉窑中由阴阳冶炼出来的,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既然“生”“死”是天命使然,是阴阳造化所致,是气聚气散的结果,那么在庄子看来,“生”和“死”就没有任何的差别,它们都只是阴阳变化在不同阶段的存在状态而已。庄子说:“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天地)他又借黄帝之口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德充符篇有一则寓言说:叔
9、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教训他:你以前由于行为不谨慎,所以遭受了祸患,现在到我这里来还有什么用?无趾说:我以前因为不识时务所以被砍了一只脚,但是现在我还有比脚更尊贵的东西存在,所以我还要努力保全它。无趾的意思大概是说,我虽然形体上受到了刑罚,但我的精神并没有受刑罚,还保持着天然的完整状态。而孔子虽然形体上没有遭受刑罚,但他在精神上已经遭受了刑罚,他在精神上所遭受的刑罚就是礼义。无趾来到老聃面前,对老聃说:“孔丘大概还没有达到至人的境界吧,他为什么还要经常来向您学习呢?而且他还追求在天下获得稀奇古怪的名声,难道他不知道至人把这些东西当成是自己的桎梏吗?”老聃说:那为什么不让孔丘“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
10、可为一贯”,以此来解脱他的桎梏?从西安交通大学 6这里可以看出,庄子把“以死生为一条”作为解脱精神上的桎梏的重要手段。三“蝴蝶梦”与“逍遥游”中的自由观与生死观“全生保身”只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外在手段,不是生命存在的最高目标。人生的理想境界,是追求精神自由,“全生保身”只是实现人的自由的物质前提。庄子在对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中,提出了“物化”、“无待”、“逍遥“等许多表征人的自由的概念。什么是“物化”?庄子齐物论载:“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梦与觉,乃有分而无分,乃有分与无分的
11、统一。说它梦觉,非以目视,而由神知,这是本真,是绝对的。”在物我为一的境界是,庄子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庄周梦为蝴蝶,翩翩起舞,悠然自在。“庄子以审美鉴赏家的眼光观察物我,认为物我可以契合交感,契合交感的极致便是物我界限的消解,不知有我,不知有物;逍遥游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加以论述的一种内在的精神的自由而追求生死上的释然。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有待”、“无待”和“逍遥”三个概念。“有待”指有所依靠、有所依持。“无待”即为无所依靠、无所依持。“无待”是到达“逍遥”境界的前提。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受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自身形骸观念的束缚,也就是“有待”、“有己”,
12、汲汲于追求世俗的名利,受到外力的压迫、限制而导致不能自主。比如:无论是击水三千、扶摇高飞九万里的大鹏,还是乘风破浪的大舟;无论是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之,还是御西安交通大学 7风而行、日行八百的列子,他们看起来似乎很自由,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因为他全都“有待”。那么真正的自由 逍遥游是什么呢?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无待”的自由,即是一种无待乎外、不为外物所累的自由,是一种无条件的精神自由,超出生死之外。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乘天地之正”指能够因循自然的本性,“御六气之辩”指能
13、够顺应天气的变化。“无待“就是”“无己”、“无功”、“无名”,就是要冲破物我对待的有限观念和自我中心的有限境域,这样才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四,庄子对于生死观在精神层面的升华(庄子知北游)用气的聚散来解释生死,在当时无疑是对死亡的一种最合理的解释,它揭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死亡阴影的本质,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和对待死亡有着重要的意义。庄子自己本人的经历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庄子至乐载有庄子本人一个故事。庄子妻死,其好友惠子去吊唁,却看见庄子“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看不过去,批评庄子道:“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回答:“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
14、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在这里有一个情绪转换的过程。其妻刚生时,他也像常人一样免不了悲伤,后来悟到生死大化的道理,知道人死之后,回归自然,死得其所,因而死亡是一件让人值得庆幸的事情,没有必要为西安交通大学 8死亡哭泣和悲伤。这样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正确地认识死亡,才能达观地对待死亡。参考文献.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张松如:说“蝴蝶梦”,出于老庄论集,齐鲁书社,1987-4.邵汉明:儒道人生哲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12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