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师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常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身先死,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诸葛亮的事吗?,成都武侯祠 诸葛亮像,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杜甫,怀古诗是人与历史的对话。杜甫入蜀之后,对诸葛亮的济世之才 情有独钟,这是他到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不久,就诸葛亮遗迹所 作的一首怀古诗。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传主“推演兵法,作八阵 图”,但对其遗址何在,众说不一。奉节县永安宫南的长江沙滩上的 八阵图,由于这首杜诗而格外驰名。诗中颂扬了诸葛亮在魏蜀吴三分 天下的斗争中,为创立蜀国基业的盖世功勋。与此相对应,他在长江 沙滩上摆下的八阵图,使他的名声更加卓著了。八阵图乃是由天
2、、地、 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构成的战阵,在长江滩上则聚石为 兵,纵横棋布为六十四个石堆。夏天洪水冲淹,这些石堆也岿然不动, 因而有“江流石不转”之句,也象征着诸葛亮忠贞不渝和名垂千古。 但是把八阵图留在这里,作为刘备征吴败归的救援措施,实在不合诸 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因此它既是诸葛成名的历史见证,又留下 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遗恨。“遗恨失吞吴”一句,本谓吴蜀唇齿之国, 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杜甫借 八阵图思考着诸葛亮的功名与遗恨,,书 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 相 杜甫,出 师 表诸葛亮,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是古代奏议的一种,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自己的请求、愿望或意见的一种文书样式,也叫“奏章”或“奏疏”。,表,崩殂( ) 忠谏( ) 妄( )自 菲( )薄 裨补( ) 遗( )陛下 攸( ) 咨( ) 阕( ) 陟( )罚 臧( ) 否( ) 倾颓( ) 行( )阵 苟( )全 猥( )自 夙( )夜 驽( )钝 诹( ) 攘( )除 斟(
4、 ) 酌( ),c,wng,fi,jin,b,wi,yu,z,qu,zh,zng,p,hng,tu,gu,wi,s,n,rng,zu,zhn,zhu,正音,阅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 如何?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 何?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 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危急存亡,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不利,追殊遇 报陛下,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有利,诚宜 不宜,(正反),(广开言路) 开张圣听,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
5、感到十分痛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有什么作用?,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蜀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内外异法,严明赏罚,阅读第三、四、五段,思考:作者提
6、出的第三条建议是什么?这三段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宫中之事,营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荐贤臣,亲贤臣,远小人,先汉兴隆,亲小人,远贤臣,后汉倾颓,正反 历史教训,引教训,(亲贤远佞) 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了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希望后主能“亲贤臣,
7、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为“北定中原”强大稳定的后方。,阅读第六、七段,思考:这两段的表达方式以什么为主?这两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六段:自述身世、回忆与刘备交往的经历。,1、叙己志向:,2、回忆事件之一:“三顾草庐:,3、回忆事件之二:临危受任,第七段:回忆往事、制定出师北伐的目标。,1、回忆事件之三:白帝城托孤,2、出师目标: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淡泊名利以及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对后主刘禅的忠心,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
8、遇之恩, 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以报答先帝。,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阅读第八段,思考:本段主要叙述什么内容?,首先,对己:不效,治臣之罪,其次,对臣子:无兴德之言,责之慢,最后,对陛下:自谋, 察纳雅言,明确各方的责任:,思考: 作者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1,广开言路,2,赏罚分明
9、,3、4、5,亲贤远侫,6,叙述经历:三顾草庐,7,效忠心愿:托孤之事,8、9,归结责任,结束全篇,寓情于议,寓情于叙,抒发感情,思路:以“出师” 为中心首先,危急形势下出师,提出治国建议;然后,陈述出师理由,表达感激之情效忠心愿;最后,要求批准出师,表达出师决心。,此表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是如何体现的?此表在表达方式运用上有何特点?请具体阐述,“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彩。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
10、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目的是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
11、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小结,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文章学习拓展,1、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著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我认为一个比较完全的政治家,应该具备四个条件:1、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2、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3、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4、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请结合本文所学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