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新闻史 Chinese and foreign Journalism history 一、关于新闻史的学习 方汉奇 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 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考察和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它和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学习目标 系统地了解中外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和基本规律,了解当前不同类型国家新闻事业的概况、特点和发展趋势 重点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新闻事件,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及代表性新闻媒体,理解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趋势。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方汉奇、张之华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允若、高宁远 外
2、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刘家林 中国新闻通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李磊 外国新闻史教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三、课程章节安排 1、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2、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3、近代西方报业的产生和发展 4、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和发展 5、民国时期的中国新闻业 6、主要发达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和变化 7、新闻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8、广播电视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9、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10、台港澳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 11、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和斗争 12、网络新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起:?(刘家林据“开元杂报”,唐玄宗开元年间为 713年 741年,把起始
3、时间定为 713年) 止: 1815年 8月 5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一、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传播”一词,始见于 北史 突厥传 : 文帝下诏曰: “ 沙钵略往虽与和,犹是二国,今作君臣,便成一体。已敕有司,肃告郊庙,宜 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 ” 烽燧警报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置邮传命 驿传是古代政府设置的一种供使臣出行、官吏往来和传递诏令、文书等的交通通讯组织 。 “德之流行 , 速于置邮而传命” (孟子) 士人游说与清谈 “生纵横短长之说 ,左右倾倒。苏秦为纵 , 张仪为横 ; 横则秦帝 , 纵则楚王 ; 所在国重 , 所去国轻。”(刘向 战国策序 ) 民谣 “时日曷丧 , 吾与
4、汝偕亡。” “丙之晨 , 龙尾伏辰 , 均服振振 , 取虢之旂 , 鹑之贲贲 ,天策焞焞 , 火中成军 , 虢公其奔。” ( 左传 僖公五年 ) “朝求升 , 暮求合 , 近来贫汉难存活 ; 早早开门迎闯王 , 管教大小都欢悦。” 史官记事 汉书 艺文志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小结 秦汉以前:我国古人的新闻意识仍处于沉睡阶段,在他们头脑中根本不存在新闻这一概念。 古人的新闻传播观 古代史料的新闻传播观 二、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的进奏院状 1、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 1) 源于春秋 王安石曾说 春
5、秋 是“断烂朝报” ( 2) 源于汉代 西汉会要 :“大鸿胪属官有郡邸长丞”。 汉书 颜师古注:“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按郡国皆有邸,所以通奏报、待朝宿也”。 ( 3) 源于唐代 黄卓明、方汉奇、刘家林均持此观点。 2、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 唐代是中国古代新闻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中晚唐时期新闻观念觉醒的特点尤为明显。就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实践来看 ,唐代是我国新闻观念的萌发时期。 中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一道分水岭: “之前如干旱少雨的荒漠 ,之后若雨水充沛的草原 ;之前的新闻传播处于无序懵懂之中 ,之后则渐入有序之境 ;之前只能称新闻活动 ,之后才始有新闻事业。” (李彬 唐代文明与新
6、闻传播 , 255页) 唐代,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当时也没有固定的称呼,如称为进奏院状,状报,报状,留邸状报,邸吏状等,甚至也有径称为“报”的。 3、孙樵和“开元杂报” 孙樵 经纬集 卷三 读开元杂报 樵囊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藉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奏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 有自长安来者,出其书示之,则曰:“吾居长安中,新天子嗣国及穷虏自溃,则见行南
7、郊礼,安有藉田事乎?况九推非天子礼焉?又尝入太学,见丛甓负土而起若堂皇者,就视得石刻,乃射堂旧地,则射堂废已久矣,国家安有大射礼耶?自关以东,水不败田则旱败苗,百姓入常赋不足,至有卖子为豪家役者。吾尝背华走洛,遇西戍还兵千人,县给一食,力屈不支;国家安能东封?从官禁兵安能仰给耶? ” 语未及终,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 开元录 验之,条条可复。然尚以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及来长安,日见条报朝廷事者,徒曰今日除某官,明日授某官,今日幸于某,明日畋于某,诚不类数十幅书。樵恨生不为太平男子,及睹开元中事,如奋臂出其间,因取其书帛而漫志其末。凡补缺文者十三,改讹文者十一。是岁大中五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