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来源:学优高考网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点。3.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教学重点;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教学时数:用二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2.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来源:gkstk.Com3.老师范读课文4.对照注释,理解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重点词语:行:指船行。忽:说明是偶然的。之:指见到的景象。异之:为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穷:穷尽,走到头。评说:写渔人捕鱼时偶然
2、发现桃林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7.读第 2 段课文重点词语:舍船,丢下船。才:只,仅仅。悉:都。属:即类,之属:即这一类事物。 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见到一片安宁和乐的世外天地。朗读第 3 段,翻译并评点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重点词语: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儿女。焉:相当“于之”、即“从这里”。语:()告诉。足:值得。“问所从来”:即“问从何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即“竟然”,“无论”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跟现代汉语用的“无论”不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评点:这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2、3 段
3、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发展。朗读第 4 段重点词语:志:同“”,做标记。“便扶向路”:向:从前,“向路”: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诣:到去,这里指谒见。如此:象这样。重点词:刘子骥,与陶渊明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真实可靠。评点: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为故事的第三部分。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请同学复述课文。2.分析课文:提问: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怎样划分结构?明确: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林,进入桃源,出而复寻的时间顺序。(完成目的一)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 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第二部分(2 至 3 段)写渔人进入桃花
4、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2 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3 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来源:学优高考网第三部分(4 至 5 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提问:作者为什么开头结尾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完成目的一)提问:根据课后练习四,谈谈我们该怎样认识作者的理想社会?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板书: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