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课题: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第 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 2015 年 3 月 9 日,星期 一第 6 节课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重点)(2)知道消化的概念和类型,概述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分析归纳总结能力。(重点、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课堂上利用课件展示直观的“消化
2、系统模式图”、消化腺等图片,结合模型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通过问题引领,衔接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教师引导,从中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得出实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验分析能力。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我采用的方法是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这既体现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识图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消化系统模型,准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分组实验材料:馒头;烧杯,量筒,试
3、管,温度计,滴管,小刀;清水,碘液等。分好实验小组。2.学生:提前预习文本内容,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作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安排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情景导入老师展示精美的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生活中的展示目标(5 分钟)提出问题:1 你能说出这些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吗?2 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有哪些作用?过渡:常言道“ 人是铁、饭是钢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有些营养成分,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人体中担当这个重任的“食品加工总厂”就是消化系统。其精妙的设备能够高效率的完成-消化和吸收(一)板书课题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4、观看美食图片;板书 6 类营养成分联想进餐的愉悦;激切探求美食消化、吸收的旅程。熟知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俗语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的欲望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5 分)消化系统的组成(重点)提问: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中,哪些能够直接吸收?哪必须经过消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呢?过渡:消化系统有两大食品加工分厂,分别是“ 消化道分厂 ”和“消化腺分厂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P8-9 的内容,对照 3.14,识别消化系统的组成。 老师课件展示消化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积极回答,展示成果明确要求,自主学习来源:gkstk.Com观察思考,识别消化系统的组成顺理成章的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一) “消化道分厂
5、”“消化道分厂 ”的规模相当宏大,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你能说出消化道所包括的器官吗?然后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用鼠标边指边说出名称,板书: 口 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那么你们知道消化道主要器官在我们人体内的自 然 位 置吗?老师展示模型让同学们结合学生自身,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 官 在人 体 内 的 自 然 位 置老师进一步引导:在刚才的观察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吗?小结:交流互动:假如一粒米,进入口腔顺次造访消化道途经之地, “便身” 排出体外,你能说出食物消化的途经吗?(二) “消化腺分厂 ”过渡:消化道是食物的通道,只有消化道能消化食物吗?要想消化食物还需
6、要什么的帮助?对照模式图,观察思考小组代表 上台用鼠标边指边说出名称,观察模型,与自身相结合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 官 在人 体 内 的 自 然 位 置学生观察,提出一些问题:(1)消化道的“ 窗口“ 是哪部分?(2)最膨大的部位是哪部分?(3)最长的部位是哪部分?(4)尝试指出自己的胃、小肠和肝脏的位置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1)消化道的起始部分是口腔,是消化道的“ 窗口” 。(2)消化系统中最膨大的部位是胃。 (3)消化系统中最长的部位是 小肠。(4)胃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小肠盘曲在腹腔中;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部。通过交流,学生很清晰食物穿越消化道的途经。这些小问题可以分解长长的消化
7、道的组成器官,化整为零,使之简单化。韵语快记朗朗上口让学生更快更有兴趣的记忆。人体有哪些消化腺,分别有什么样的功能呢?“消化腺分厂 ”消化腺虽然没有消化道宏大,但作用不小。能分泌消化液(含消化酶) 消化食物。人体有哪些消化腺,有什么样的功能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唾液腺、肝脏、胰腺的导管分别通向口腔、小肠、小肠。讲解: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胃液中有胃蛋白酶;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能够分泌胆汁,通过导管流入小肠,胆汁不含消化酶;胰液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为了便于记忆,教师指导学生列表比较五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名称、消化液流入的器官以及消化液中含有的消化酶的种类
8、。展示:知识链接:酶 生物体内的魔术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消化系统的组成吧。还有消化腺识图思考、师生总结:完成表格,进一步明确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名称、消化液流入的器官以及消化液中含有的消化酶的种类。学生认真阅读知识链接:酶 生物体内的魔术师酶是生活细胞制造的一种蛋白质。在生物体内,酶能像魔术师一样变出许多戏法,它能使物质合成、分解、转化,它自身并没有什么变化。它是活细胞产生的催化剂。酶的特点是:种类多、专一性、高效性、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酸碱度的影响。梳理知识 归纳知识展示消化腺的种类,使知识条理清楚,便于记忆;增加知识的链接,又能拓展知识,增强学生的兴
9、趣,并为学习食物的消化过程做好铺垫即时反馈:1、下列不属于消化系统组成的是( )A、胃 B、肝脏C、心脏 D、胰腺2、将左右相对应的知识点连接起来独立思考,限时抢答。1、 C2、 ABCDE即时训练,能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感悟实验深探究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重、难点)过渡:我们的主食是馒头或米饭,大块、较干的馒头进入口腔,不仅会变小而且会变得湿润。慢慢咀嚼还会感觉馒头变甜了。设疑:馒头主要成分是什么?在口腔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哪种变化可能有新物质生成让你觉得甜?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展示探究实验的六个环节: 1、 提出问题:为什么馒头在口腔内与唾液充分
10、混合后就有了甜味?回忆生活经验:馒头在口中,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与唾液混合,细细品尝,馒头越嚼越甜!思考回答: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牙齿的咀嚼,馒头会变小、变碎。唾液腺分泌唾液,通过舌的搅拌,唾液与食物充分混合。提出疑惑:( ? )淀粉 麦芽糖 (无甜味) (有甜味)明确环节,熟悉步骤。分组实验,规范操作。由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很自然的体会到食物在口腔发生的变化,联想到这就是一种消化。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投入实验,去探究、去讨论。探究实验:来源:学优高考网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4、完成实验5、得出结论6、表达交流巡回指导,纠正不规范的操作指导
11、取唾液的方法:师生互动:(一) 作出假设: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二)设计实验:设置对照实验;注意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关键是控制好实验变量(唾液)(三)关注实验:控制好水浴的温度,保持在37左右。水浴的时间不能太短(5-10分钟)(四)观察现象:1 号试管不变蓝 2 号试管变蓝(五)分析现象:1 号试管内是馒头碎屑,相当于牙齿对其进行了咀嚼,又加入了唾液并充分振荡,这样就完全模拟了口腔中馒头的消化方式。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滴入碘液后不变蓝色;2 号试管内是馒头碎屑、清水,并且充分振荡,模拟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但清水中没有唾液淀粉酶,对
12、馒头中的淀粉无分解作用,所以淀粉没有变化,滴入碘液后变蓝色。(六)得出结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七)表达交流:(1)此实验一定要在 37的温水中进行,而且保持的时间不a、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 4 块,用小刀细细切碎两块。b、用清水将口腔漱净,将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内下方,做咀嚼动作。3 分钟后,烧杯靠在下唇的边缘,使唾液沿着下唇流入烧杯中。c、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分别编号 1、2往 1 、2 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往 1 号试管中加入 2ML 唾液搅拌混合;往 2 号试管中加入2ML 清水搅拌混合。 d、将 1、2 号试管都放在 37 摄氏度的水中,水浴 10 分钟。e、冷却,
13、往两支试管中各滴加2 滴 碘液 。摇匀,观察现象 .。小组实验,目的让各小组的实验能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看待实验结果学生互助协作,不断的扩展和完善自己。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来源:gkstk.Com反思和纠正是探究能太短。这是因为 37与我们的体温相近,此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消化能力最强。温度过高,酶会被破坏;温度过低,会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发挥,这都会影响实验结果。(2)通过实验探究,1 号试管不变蓝色,2 号试管变蓝色,说明 1 号试管内淀粉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麦芽糖)表扬优胜者,鞭策失败者延伸探究:影响淀粉消化的因素很多,如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等。请选择其中一个因素设计探究方案,并
14、写出探究报告。来源:学优高考网(假如探究牙齿的咀嚼对淀粉的消化)共同总结: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使食物易与消化液接触,被消化酶分解。生活链接:1、 有的同学感冒发烧了,表现出食欲不振,你能根据学到的知识解释原因吗?2、有的人吃饭细嚼慢咽,而有的人吃饭狼吞虎咽,你认为哪种进食方式比较科学?为什么?即时反馈:1、我们咀嚼馒头时会觉得馒头有甜味,这是因为( )A、馒头在口腔中被分解成了葡萄糖 深化探究问题:(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用37的温水为试管保温?(2)1 号试管和 2 号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总结经验(1 组 5 组失败)实验失败的原因:a、 温度没有掌握好b、 唾液取
15、的少c、 水浴时间短参照方案:设置 3 号试管,试管中放入馒头小块预测 1、 3 号试管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预测现象:1 号试管不变蓝色;3 号试管部分变蓝色。小组讨论,关注生活:1、发烧体内温度高,影响消化酶活性的正常发挥。2、细嚼慢咽进食方式比较科学。因为这样,使食物在口腔内被充分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助于口腔进行物理消化,并能对淀粉初步化学性消化。同时还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在对比和交流中学会反思。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的知识性目标的归纳、强调,有利益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能教育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既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
16、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达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目的。即时训练,能锻炼学B、馒头在口腔内被分解成了麦芽糖C、馒头中有白糖 D、馒头和唾液混合产生了葡萄糖2、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最佳温度是( )A 、30 B、 35 C、 37 D、 40 消化的定义与分类(重点;掌握)过渡:馒头在口腔中 ,不但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还产生了新物质麦芽糖。这些变化都属于消化,但是性质不一样,怎样科学定义消化的概念呢?消化有哪些类型呢?口腔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小结:在口腔内,经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食物被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对食物起到物理性消化的作用。另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食
17、物中的一小部分淀粉被初步的化学性消化。积极思考,快速抢答1、B2、C看课本 P10 页的文本归纳消化的概念和分类回顾交流,深刻理解口腔对食物的消化: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知识得到巩固。总结性的知识,让学生交互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好习惯,生生互助增强学习的温馨氛围。有利于理解两种消化来源:学优高考网环节三:归纳总结拓展提高(15 分)我们共同总结一下本节的知识纲要,进一步夯实重点知识板书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一目了然。消化系统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胰腺、 肝脏、胃腺、 肠腺 食物消化(口腔)实验: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物理性消化:牙
18、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消化化学性消化: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大消化腺:肝脏、胰腺、唾液腺小消化腺:胃腺、肠腺1、 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熟记消化系统的组成。并用橡皮泥捏拼人体消化系统组成。2、 组长抽查组员,生生都能理解口腔中的两种消化方式。生生互背熟练掌握自己动手感性理解通过背记知识点,使学生更好的消化知识。动手拼接,更好的掌握知识。A 类:学生独立完成助学 P10 的当堂达标内容错题纠正,点拨讲解B 类:探究创新题型(目标 2)(山东滨州会考)如图
19、所示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实验。请据图回答:(1) 1 号和 2 号试管中分别加入水和唾液后,震荡两个试管的目的是 。(2)烧杯内的水温为什么要保持 37左右? 。(3)1 号试管加入两滴碘液后糨糊变蓝,2 号试管加入两滴碘液后糨糊不变蓝,不变蓝的原因是 。(4)1 号试管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 。(5)糨糊冷却后才能加入唾液,原因是 。独立思考 , 接轨中考参考答案:(1) 使水或唾液和淀粉充分混合。(2) 唾液淀粉酶在接近人体体温时,消化作用最强。(3) 试管内的淀粉全部被消化。(4) 作对照。(5)防止温度过高,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A 类: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度。课上独立完成。B 类:创新
20、题型在中考中应用广泛,适当的让学生接触 有利于对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学生解题技能的提高。二、食物的消化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消化(1)消化的概念: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2)消化的类型 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化学性消化: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去想象,而是利用多媒体和模型增强直观性,并结合自身指出主要的器官,学生易于接受。语言方面尽量生活化、诙谐话,让学生很好的理解食物的消化就像是食物在加工厂细加工一样:总厂是“消化系统”分厂两个“消化道” 和“消化腺”学生理解记忆起来就比较容易。2. 不足之处,就是学生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没有更多的时间设计更加多样的、体现学生个性的探究实验方案。3. 还要加强训练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描述生物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