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3.【教案二】第九课《故乡》.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08850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3.【教案二】第九课《故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3.【教案二】第九课《故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3.【教案二】第九课《故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3.【教案二】第九课《故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3.【教案二】第九课《故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九课 故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3.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教学方法:讲析、讨论、朗读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回忆所学的鲁迅作品导入,并简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

2、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二、体裁:小说三、背景: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2.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明确: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3.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留恋、喜爱、思念之情。)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时代背景:1921 年

3、,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 年 12 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 年 1 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6.提问: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四、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五、理清文章的结构:1.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

4、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2.再次阅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人物,试说说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六、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七、作业: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1装弶( )2脚踝( ) 3恣睢

5、( )4偶然( ) 5嗤笑( )6阴晦( ) 7愕然( )8颧骨( ) 二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一篇很好的小说,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多个国家收入教科书中。上一节课,我们读了一节课的课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怎样的心情? 二、讲授新课: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

6、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1.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学生思考回答: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老师:如果说故乡景色的悲凉可能会受到“我”的心情的影响(怎样的心情?)或者天气的影响(怎样的天气?),而故乡的人却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2.提问: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3.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

7、、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他的父亲十分爱他”,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观念。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这

8、一切都视为根本不能战胜的。他只能承受,只能忍耐,他尽量不去思考自己的不幸,尽量迅速地忘掉自己的困苦。他不再敢主动地去感受世界,思考生活、思考自己。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干瘪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缩了下去,他的表现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只有宗教还能给他带来对未来的茫远的、朦胧的希望。他的精神已经死亡,肉体也迅速衰老下去。成年闰土体现的是“我”所说的“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人的特征。)4.提问: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9、。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归纳: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5.列表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变化少年闰土中年闰土外貌 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动作、语态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

10、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对我和生活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小结: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6.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

11、、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顺手牵羊,明索暗偷)小结:通过削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7.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8

12、.提问: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在小说中,杨二嫂是作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反映当时农村经济衰败的普遍性和严重性。9.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10.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没有一点亮色呢?学生看课文思考、回答、讨论,教师梳理归纳: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出了理想中富足美丽充满活

13、力的家乡,并且相信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齐读并背诵“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认真领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解决疑难语句的理解问题,进一步把握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小说的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我”看到了故乡的景,见到了故乡的人,发现曾经美好如一幅神异图画的故乡却变成了萧索破败的荒村;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自私的圆规;曾经称兄道弟的好友却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

14、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让感到悲哀?本节课,我们要认真分析、思考文中的疑难语句,进一步深入把握小说的主题。二、新授:1.提问: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讨论并归纳: (1)回故乡急切 (2)见故乡悲凉 (3)忆故乡沉重、忧愤 (4)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5)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6)见闰土兴奋、惊异 (7)离故乡侗然、气闷、悲哀、希望 2.提问:“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

15、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它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总之,“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

16、实际是少年“我”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我”与少年闰土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但是,这种心灵状态不是固定的,这种心灵关系也是无法维持久远的。社会生活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沉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当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别”了 2O 余年的故乡”时,这个回忆中的“故乡”就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时,他看到的是一个由成年人构成的现实的“故乡”。 它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是美的,但却是消失了的、回忆中的、想像中的、不那么“真实”的,因为它只是在少年重贞心灵感受中的“故乡”,而不是一个承担着生活压力和社会压力的成年人感受中的故乡。“我”就有了一个理想的“故

17、乡”的观念。“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就是“我”对故乡的理想。三、疑难语句的分析:1.小说中有两处写到“高墙”:“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第处的“高墙”是实写,句子的意思是说“我”和“我”的朋友

18、们孤陋寡闻,很单纯无知,很少与外界联系。第处的“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的说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2.“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明确: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明确: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

19、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4.“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明确: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具体的“路”,因而“我”对路的憧憬不免朦胧。四、小结: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五、思维拓展: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六、作文训练:口头作文:1.学习了本文后,请将视点扩展到自己的家乡,通过自己家乡人和事的变化,分析家乡的发展情况。2.在你的同学中,谁的变化最大?写一写他(她)过去和现在的肖像,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变化。字数 500 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