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艺术学 考研复试经验分享报考人数, 艺术学, 统招生, 考研复试, 先来让我先寒暄几句,终于考上了这绝对是肺腑之言,考研的艰辛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对这次考试,真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合不拢眼。尤其对于考同济的同学来说,同济每年的报考人数占上海的 1/4-1/3。废话不多说,我先来报几个数字给大家参考一下,2009 年有将近 300 人参加设计艺术学的初试(我是指 4 门全部考完的,有很多人考了 3 门就不考了,每个考场都会有) ,有 39 人参加复试(其中一人缺席) ,录取 30 人(我是指统招生)2010 年有将近 370 人参加设计艺术学的初试,有 37 人进复试(嘎嘎,也包括本人啦) ,录
2、取 30 人这个数字几乎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统招人数是不变的。有疑问的等一下,我先说下初试,关于初试,一般分为 2 个部分:政治+英语(公共课) ;史论+快题(专业课) 。复习公共课,公共课之类的就不多说了,基本每个人都能过(我是指认真复习过的同学) ,考设计艺术学,很多同学都是专业不过,或者就是专业刚刚过线(指的是快题设计)我了解下来有很多总分很高,但是专业不过或者刚过线的,这总复试就很不占优势。专业课,3 个方向的考题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我打个比方:2010 年考试题目就是以“和”为主题进行设计,这样的题目就比较大了,3个方向的同学可以自由发挥。2009 年的考题就有 3 道,每个方向不
3、同滴。产品的是做汶川地震的产品设计,环艺是做一个专卖店(有平立剖图的) ,平面貌似是做明信片之类的。不知道我这样写,大家明白吗?还有就是设计史(设计史的卷子 3 个方向是一样的) ,这是必须抓高分的科目,考的好的130 都不会有问题,关键就是看自己怎么复习了。建议在网上买几套历年的试卷感觉一下,每年的题目大同小异,但也有设计史不过线的(每年都有,绝对是个悲哀)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统招 30 人专业分配,很多人都认为,3 个方向(产品、环艺、平面)各招 10 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了解下来是这样的环艺招 4-5 人,平面招 2-3 人,多余的都是产品方向的。很多导师都是可以带2 个方向的,比如
4、殷 sang 又可以带产品又可以带环艺。这个数字可能有浮动,但是差距不会很大的。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同济本校会有很多同学考研的,至少会有 20 个,他们是很强大的竞争对手。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专业课方面他们肯定是有优势的。进复试的估计会有10 人左右。说到这里,大家会问关于联系导师的问题,同济本科的同学基本不用很担心,因为导师可能就在带他们的毕业设计。外校地同学也不用担心。我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最后还是要看个人实力的。我认识的 2 个同学在今年的复试中被刷掉了,他们也都联系过导师但最后导师还是没有要他们。原因估计就是复试的快题画的不好。另外,如果提前联系导师,你的优点和缺点会同时暴露。我相信
5、,只要好好发挥,问题就不大。导师的话,有机会就联系一下,实在没有机会也不用强求的。接下来说一下复试,我是以总分最后一名进入复试的(幸运啊!) ,但是专业课考了 110 分,可能是沾快题的光,最后我被幸运的录取了。复试流程基本是这样的:早上 8 点到下午 1 点,是 5 小时的快题。这 5 小时过的很快(个人的感觉) 。1 点半到 2 点半是英语笔试,3 点开始面试。期间基本没有休息时间滴。今年的考题 3 个方向是分开的不像去年是“儿童”一个大题目。产品时画世博自行车,环艺是画一个世博的展厅,平面是做一套设计(包括 4 个杯垫,2 张海报,门票之类的) 。我是考产品的,考试前一天我买了一本大设计
6、,结果上面就有世博自行车的 WORKSHOP,我就临摹了上面 20 几辆自行车,考试一点问题没有(捡了大便宜) ,直接把方案抄上去。很多同学从来没有画过自行车,所以被无情淘汰了。环艺和平面的试题也出现在大设计上,英语的翻译也是大设计上的。所以,我建议同学们一定要买大设计看,绝对不吃亏。面试,是最紧张的,因为我不认识导师。第一轮面试是分 3 个房间,每个房间面试 10 个同学,同时进行。我是最后一个,心跳估计超过 200 了,都不知道那段时间怎么过的。很多人说每年的最后一名都会被淘汰的(这不是在说我吗!我都快哭了) 。言归正传,说说我面试的时候,我先是带了自己的手绘和作品集(嘎嘎,貌似每人都带的
7、) ,老师看的貌似还比较满意。然后做自我介绍(这不需要英语的,你准备了英语他们也不会让你说的) ,再说说自己的设计,等下一个长的像哈利波特的老师就会问一个英语问题(是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 ,我当初就懵了,他问我这个房间的灯光应该如何设计如何调整,我是学产品的,而且用英语根本说不上来!就随便说了几句,就说这里的设计很好,我没有意见(这可能是最中性的回答了,我实在不知道,打错了就直接挂了) 。接着是第二轮面试,就是去自己导师那里面试,我报了殷老师的(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 。就问了名字什么的,然后就说他已经满了,不过争取可以再带我们(乖乖,我发现有 4 个同济本校的也报殷老师,他们看上去还蛮熟的)
8、 ,我想我这下死定了,我应该没戏了。面试都结束以后,就回到住的旅馆,找我同学吃饭。我们说了半天,估计就没戏了,等着调剂吧。后来手机响了,以前同事打电话给我(实习时候认识的,他已经同济研毕业了)说恭喜我考上了!我考上了?我都不相信啊,第二天去昨天面试的地方看白榜(未录取) ,没有我的名字。我都快疯了。总于考上了。接着就是体检什么的,就都 OK 了。正规过程我总结几点:1.认真复习时必须的,我政治看了一周,考的很不理想,差点就不过线了。其他的也是,大家一定要认真。2.初试复试的时候,最好找同济周边的旅馆住,调整好心态。3.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这样,要相信自己。4.别人的方法,自己是学不来的,这些只给
9、大家做点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本文转自华中科技大学考研论坛 http:/,更多内容参看:http:/ 在看资料的时候,不要害怕忘记。我当年就有这个困惑:看完之后脑袋好像什么都没装下似的,全忘了,继而就开始怀疑,我这样看是否是浪费时间。当时还是多亏了一位学长的提点。就这样,到考试前,理论书本我看了有十五本左右了,当然,并没逐字逐句的细读,只是看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地方。像凌继尧的艺术设计十五讲,诸葛铠的设计艺术学十讲,杭间的清华艺术大讲堂,张夫也、孙建君的传统工艺之旅,杭间.靳埭强的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海军的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吕品田的必要的张力,这些书我都看过,
10、都是从图书室里找到的,可以说图书室里与我专业相关的书本我几乎都看过了。论文之类的更是看了不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资料,从开始到复试结束,我打印的专业课资料大概就有 300 张左右,排版上还都是六号字,密密麻麻,尽可能的少用纸张。对于中国设计史,主要看田子炳老师编的那本中国工艺美术史就可以,那本书虽然有点老了,但却是经典,以后出版的很多中国工艺美术史都是已田老师的这本为原型。还有高丰编写的中国设计史也很不错,内容非常全面,而且通俗易懂,他编的这本书更偏重于对设计的研究,即,处在某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中国的劳动人民是如何匠心独运如何设计的。而像工艺美术史可能更多的是偏向对造型,工艺及装饰的描写和研究
11、。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我建议大家多看几个不同的版本,这样有些模糊的不是很好理解的地方,看的多了便清楚明了,因为每一本书都有所不同,同样的一个问题,这本书从这个角度来写,而另一本书可能就是从另一角度来写,也或许是同一角度,但讲解肯定有所不同,这样看得多了,可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重点部分,比如陶瓷,青铜器,明式家具等,看得多了也都能记住个大概,这要比死记硬背好很多,毕竟考题是非常灵活的,很少有死记硬背的题,大多都需要自己的扩展,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思想。但有些要点还是要记清楚,有些题是踩点给分,这些题记清楚要点,然后围绕着要点再自己扩展就行。我考前还有一个困惑,就是一直害怕考试时遇到大题
12、难题没话写,但考试时笔基本上就没停过。当时那监考老师看我这样她特诧异,老往我旁边转,后来忍不住问我,这些题你平时都背过了吗?我笑笑,说都没背过,这些都是按自己的理解写的。的确是这样子,当时答题发愁的只是该如何清晰明了的回答问题。所以,只要你视野够开阔思路够清晰,这点你是不用发愁的。我关于答题的经验:考试时,拿到试卷,先浏览全卷,趁着这会儿头脑清醒,在问题旁简单的写下提纲,然后再往答题纸上写,这样可以防止你回答的晕头转向,思维胡乱,防止一些要点被遗漏。也不过我当时出了点别的小状况:那监考老师看了看我的答题纸,又看了看我的试卷,然后问我,你试卷上的那些字是谁写的?是出题学校的人写的吗?我纳闷,说,
13、是我自己写的。那监考老师满脸的不信,说,那这字迹怎么一点都不像。我当时那个崩溃,不就是答题纸上的字工整了一点么。(某些学校可能要求不能在试卷上乱涂乱画,大家注意)4 月 20 号上午面试。我当时是二号。在一号还没出来的时候,别的考场已有考生考完出来了,大家蜂拥而上,得知英语口语上问的也就是为什么要报考本学校,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家乡是哪里,那里有什么旅游景点和特产,大学是哪个学校等等,都是一些我们很常见的问题,没什么出格的。但还是越等越紧张,后来甚至有点站不住,靠着墙蹲到了地上,旁边的一个考场的同学一把拉起了我,说,紧张啥,别怕。可我越看别人的自信反而越觉得自己心里没底。等听到我的名字的时候
14、,反而平息了下来,大概是紧张到极致了。脑袋里一片空白。我觉得我当时在考场上的所有回答都是下意识的行为,有些回答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说的,只知道自己极力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首先进入教室,鞠躬,向各位老师问好。由于老师太多,大概八九个老师,长长的一排。再加上紧张,我鞠躬时所站的位置并不在正中间。经过老师示意后,我先抽了一道题(一共只有两道题),然后坐到对面的凳子上。然后被要求读题,这时还有的老师在相互说话,大概是在讨论上个考生的情况吧,我读完了,可有老师没认真听,于是我被要求重读。那个题目很长,再加上紧张,读第二遍时还没顺过来,两遍都在同一个地方卡壳了。极度鄙视自己。读完之后脑袋就蒙了,因为那道题很
15、难,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可这时也没有郁闷沮丧紧张之类的情绪,一直保持着比较混沌的状态。读完之后一位老师问了我的基本情况,大概就是在哪所大学上学,大学时的的专业是什么,家是哪里的等。这些都是用汉语问的。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居然也没有去思考抽到的那道题,大概是太难了,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思考了。然后此方向的导师开始考我的专业,首先让我回答抽到的那道题。那道题的大概意思就是:你看过哪本与专业有关的专著,里面是如何研究设计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给你了什么启发。我当时觉得自己一本专著也没看过(潜意识就觉得自己没看过什么专著,所看的书全是为了应付考试,像凌继尧的艺术设计十五讲,杭间的清华艺术大讲堂,张夫也
16、、孙建君的传统工艺之旅,杭间.靳埭强的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这些书都不属于专著)。出考场后我忽然想起来我也看过专著,像海军的视觉的诗学-平面设计的符号学向度,这本书应该算是专著吧。但当时根本没想起来。而且我对研究方法比较陌生,专著都是枯涩难懂的,我即使看了可能也没闹明白人家的研究方法是啥。所以当时卡壳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也不能冷场,于是踌躇了一会,说,我看过凌继尧的艺术设计十五讲,那本书很浅显易懂,正费尽心思的编着往下说时,被老师给打断了“我问的是你看过什么专著!”当时也没办法了,便改变策略,紧接着老师的话说,我看过王受之老师写的一篇文章,上面写,设计的研究方法是,一是专门史的
17、研究,像陶瓷,家具,漆器等,只研究一门,这样可以集中精力,研究的会更为透彻和深刻。二是进行断代史的研究,可以单独研究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时期,像先秦,隋唐,宋代,明清等,在各个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这样不但可以认识到设计艺术的共性,也有助于对各设计类型本身特点的进一步深化。三是按历史时代进行研究,按照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六朝唐宋元明清的顺序进行研究。老师又问,那你觉得应该怎么研究,我回答,在研究的时候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若只知道理论而不能与实际相结合那么就是隔靴搔痒,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而只会画,而不知道理论,那么终究会沦为匠人(其实这些都是王受之老先生说的,当时我忘了这一条,老
18、师又问时,我忽然就想起来了,甚至还有点庆幸,幸亏刚才没说完,否则这会我就又该卡壳了),就这么絮絮叨叨的说着,目光一直在与对面的老师交流,以提问我的老师为中心,偶尔扫一眼旁边的老师。虽然思想不怎么在状态,但说话还是比平时慢很多,咬字特别清楚。而且声音很大,相比起来老师们都很温柔。说完这些时,老师又问,你刚说到专门史的研究,那你对那个门类比较感兴趣?我复习时因为觉得陶瓷和明式家具是重点,所以这些复习的很好,而如果我回答家具,除了明式家具,我又对别的家具的了解都不够全面,所以就回答我对陶瓷比较感兴趣,而老师这会又问了一个让我十分崩溃的问题:那你都看过哪些与陶瓷有关的专著?这会真没辙了,只好说没看过啥
19、专著,只看过一些论文,像一篇我忘记作者名字的论文里就写。陶瓷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形变也是一个过程,后一形体绝对是在前一形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里省略 N 字)(话说我看的资料不是一般的多)老师说,既然对这方面感兴趣,就应该多看点这方面的专著,我当时一急,居然说,我是对陶瓷感兴趣,而且也挺想看这方面的书,但我认为必须首先考上研,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好好研究。我不记得自己的原话了,说的时候好象是颠三倒四,但老师们都听懂了,因为他们都笑了。我一看他们笑就心虚了,考前看的那些面试经都说考试时要诚实,不要找借口,而万一老师们认为我是在找借口怎么办。但也没法弥补了,只好不好意思的笑着说
20、,我这样做可能太功利了一点。接着就没了。专业面试结束,开始英语口语对话。首先问我从哪个大学毕业,我回答,i am study i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老师疑惑重复 shangqiu?我抓住机会赶紧回了一句我熟烂于心的话:the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is located in henan province 老师点头,然后问大学时的专业是什么,这问题我也准备过,没问题。接着老师又问了一句话,就四个单词的样子,我没听懂,貌似也没说 pardon,只是疑惑的看着老师,老师又重复了一遍,后三个单词我都听懂了,就第一个没听懂,以致于整句
21、话不懂,还是卡壳,旁边的老师忍不住又替我重复了一句,我这会郁闷的是:明明看我听不懂,怎么也不换个问法,三次都是同一个问句,实在没办法,我觉得问的可能是我是否毕业了,于是猜测着回答,i an senior ,老师抬头疑惑的看着我,于是我用汉语说,我大四了。老师点头。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回答的是否正确,而且现在也忘了那后面几个单词具体是啥。接着老师又问我对什么课程感兴趣,喜欢什么课程。这些问题我回答的也很流利。整个面试就这样结束了。心里忐忑不安。过了极为难熬的几天,复试成绩终于出来,还好。最终被录取为公费。(我的复试成绩挺高。可能是不自信的缘故吧,复试时总觉得自己表现很差。)那一刻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 QQ:448409995,如果你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