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1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做法部份一、 名词1.井干式木构架: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由井壁发展而来。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2.抬梁式木构架:柱上搁置两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到 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侧梁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架构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3.穿斗式木构架: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的整体框架。此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4.间:4 根柱子或两榀屋架。
2、 (一是指四柱之间的空间,二十指两缝之间的空间)5.面阔: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之间的水平距离成为“开间” ,又叫“面阔” 。各开间的总和称为通面阔。6.进深:指 建 筑 物 纵 深 各 间 的 长 度 , 即 位 于 同 一 直 线 上 相 邻 两 柱 中 间 线 的 水 平 距离 。 各 间 进 深 总 和 称 通 进 深 。7.明间:七开间中最中间的叫明间。 8.次间:七开间中明间两侧的叫做次间。 9.稍间:开间为奇数的木构建筑中次间再外的称梢间。10. 一明两暗:是古代单体建筑平面的典型的基本型,由一个“堂” (明间)和两个“内”(次间)构成。11. 正式建筑: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
3、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叫“正式建筑” 。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2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12. 杂式建筑:其他形式的建筑统称为“杂式建筑” 。13. 宋式须弥座:为木结构,多而密的层次,细腻、纤巧的雕饰以及秀挺、洒脱的韵味,都是宋式须弥座的特征。存在先交易积水的问题。14. 清式须弥座:清式的须弥座取得了石构造合理和石权衡的完善。层次简化,雕饰粗硕,整体反映出石基座的敦实、庄重。是台阶形式美构图的成熟表现。15. 正阶踏跺:位于前后檐正中的台阶。16. 垂手踏跺:位于正阶踏跺两边的台阶。17. 抄手踏跺:位于西山两侧的台阶。18. 垂带踏跺:踏
4、跺石两端设有斜置的垂带石。分为带“御路”的和不带“御路”的两式,后者比前者等级低。19. 如意踏跺: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20. 御路石:位于殿堂当心间的御路台阶的中心,是御路台阶的分件。寺庙的御路石多刻宝相花图案,帝王宫殿、坛庙、陵墓的御路石多刻云龙或龙凤图案。它的出现克服了两阶制没有突出中心的缺陷,增强了台阶的艺术表现力。 (个人总结)21. 抱鼓石:与石栏杆配套,采用“抱鼓”的形象,可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地栿坡度。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他掉下来,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形象优美。22. 大木大式建筑: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称“大木
5、大式“。23. 大木小式建筑: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24. 生起 p258) 宋 、 辽 建 筑 的 檐 柱 由 当 心 间 向 二 端 升 高 , 因 此 檐 口 呈 一 缓 和 曲线 , 这 在 营 造 法 式 中 称 为 “生 起 ”。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3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宋 代 建 筑 规 定 : 外 檐 柱 在 前 后 檐 方 向 上 向 内 倾 斜 柱 高 的 千 分 之 十 , 在 两 山 方向 上 向 内 倾 斜 柱 高的 千 分 之 八 , 而 角 柱 则 同 时 向 两 个 方 向 向 建 筑 内 部 倾 斜25. 侧脚 (p2
6、58)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 10/1000,在两山向内均倾斜 8/1000,而角柱则向两个方向都倾斜。26. 金厢斗底槽 宋 代 营 造 法 式 中 列 举 的 四 种 空 间 ( 单 槽 、 双 槽 、 分 心 斗底 槽 、 金 厢 斗 底 槽 ) 划 分 方 法 之 一 。 其 特 点 是 殿 身 内 有 一 圈 柱 列 与 斗 拱 , 将殿 身 空 间 划 分 为 内 外 两 层 。 内 外 柱 高 相 等 , 但 柱 径 略 有 差 别 。 实 例 : 山 西 五台 山 佛 光 寺 东 大 殿 、 日 本 奈 良 唐 招 提 寺 金 殿
7、。27. 副 阶 周 匝 副 阶 : 宋 代 殿 阁 等 级 个 体 建 筑 周 围 环 绕 的 廊 子 。副 阶 周 匝 : 在 建 筑 的 主 体 ( 塔 身 、 殿 身 包 围 一 圈 外 廊 ) 之 外 围 加 一 圈 外 廊 ,在 宋 代 李 诫 编 著 的 营 造 法 式 中 称 为 “副 阶 周 匝 ”这 种 建 筑 结 构 形 式 最 早 在商 建 筑 中 已 经 出 现 , 通 常 应 用 于 比 较 隆 重 的 建 筑 。 例 : 山 西 应 县 佛 宫 寺 。28. 单槽 (教材 258)内 柱 将 平 面 划 分 为 大 小 不 等 的 两 个 区 域29. 双槽 (
8、教 材 258) 内 柱 将 平 面 划 分 为 大 小 不 等 的 三 个 区 域 ( 唐 大 明 宫 含元 殿 , 北 京 故 宫 太 和 殿 ) 30. 分 心 槽 : 是 分 心 斗 底 槽 的 简 称 , 指 门 屋 建 筑 中 , 用 一 列 中 柱 将 平 面 等 分 的做 法 。 现 存 使 用 分 心 槽 的 建 筑 例 子 为 河 北 蓟 县 独 乐 寺 的 山 门 。 31. 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4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32. 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
9、根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音胡hu)33. 明栿 ( 百 度 ) 明 栿 : 与 草 栿 相 对 而 言 , 指 的 是 在 平 闇 , 平 棊 ( 即 天 花 板 )以 下 的 梁 , 由 于 明 栿 在 室 内 能 看 得 见 , 所 以 制 造 精 致 。 宋 代 常 将 明 栿 做 成 形 如弯 月 的 月 梁 式 , 以 增 加 美 感 。34. 草栿 ( 百 度 ) 草 栿 : 在 平 闇 , 平 棊 ( 音 其 qi) 上 看 不 见 的 栿 , 由 于 看 不见 , 所 以 制 造 粗 略 , 未 经 任 何
10、艺 术 加 工 , 制 作 潦 草 , 故 称 之 为 草 栿 卷 有 圆 弧 之 意 ,杀 有 砍 削 之 意 .宋 代 栱 、 梁 、 柱 等 构 件 端 部 作 弧 形 (其 轮 廓 由 折 线 组 成 ),形 成 柔 美 而 有 弹 性 的 外观 ,称 为 卷 杀 .35. 卷杀 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36. 月梁 ( 教 材 262) 梁 的 外 观 课 分 为 直 梁 和 月 梁 。 月 梁 也 称 “虹 梁 ”。 梁高 呈 弧 形 , 梁 底 略 向 上 凹 , 梁 侧 常 做 成 琴 面 并
11、 饰 以 雕 刻 , 外 观 秀 巧 。37. 阑额 ( 教 材 259) 是 柱 上 联 络 与 承 重 的 水 平 构 件 。 南 北 朝 及 以 前 大 多 置于 柱 顶 。 隋 、 唐 以 后 才 移 到 逐 渐 。 其 名 首 见 于 宋 代 。 它 有 时 两 根 叠 用 。 清 代上 面 的 叫 大 额 枋 , 宋 代 称 阑 额 。38. 由额 (教材 259)是 柱 上 联 络 与 承 重 的 水 平 构 件 。 额 枋 有 时 两 根 叠 用 。清 代 将 上 面 的 叫 大 额 枋 , 下 面 的 叫 小 额 枋 , 也 称 由 额 。 二 者 间 填 以 垫 板 。39
12、. 普拍枋 宋 代 建 筑 阑 额 与 柱 顶 上 四 周 交 圈 的 一 种 木 构 件 , 犹 如 一 道 腰 箍 梁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5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介 于 柱 子 与 斗 拱 之 间 , 既 起 拉 结 木 构 架 作 用 , 又 可 与 阑 额 共 同 承 载 补 间 铺 作 。明 清 称 为 平 板 枋 。40. 撩檐枋 也 叫 挑 檐 枋 : 在 令 栱 上 的 枋 , 用 于 挑 檐 桁 下 面 , 其 高 二 2 口 ,厚 1 斗 口 , 是 斗 拱 附 属 构 件 。41. 正心枋 斗栱间横向联系的枋木,位于檐柱中心线上,与建筑进深方向平行,
13、与正心桁相交。 (个人总结)42. 平棋枋 平 棊 枋 : 斗 拱 附 属 构 件 , 用 于 斗 拱 最 里 侧 , 与 井 口 天 花 相 接 的 枋子 , 高 3 斗 口 , 厚 1 斗 口 。 清 称 做 井 口 枋 。43. 檐椽 在檐下使用的,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44. 飞椽 附 着 于 檐 椽 之 上 ,向 外 挑 出 ,挑 出 部 分 的 椽 头 ,头 长 为 檐 总 平 出 的1/3,加 尾 长 (如 三 尾 或 二 尾 半 ),再 乘 举 架 系 数 三 五 举 增 高 加 斜 为 长 度 ,椽 径 同檐 椽 .45. 叉手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榑,
14、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46. 托脚 宋代建筑上各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榑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47. 扶脊木扶脊木:位于脊檩之上,辅助脊檩承接正脊的构件。48. 角背:49. 斗拱:由斗形、拱形、悬挑承重构件组成的特殊构造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栿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50. 翘(华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6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同。凡是向内外
15、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51. 拱垫板:上 下 两 根 檩 枋 或 上 下 两 根 额 枋 之 间 的 板 状 构 件 , 厚 度 通 常 为 一 斗口 。 ( 此 为 垫 板 含 义 )52. 昂: 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53.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 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 标准。 2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3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4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5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54.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宋代
16、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结构方法。55.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斗拱构造形成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 拽架称为七踩 ,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 (偷心造斗拱表现了很强的功能作用悬挑,而计心造斗拱则利用横拱上的素枋,将各组斗拱连成整体,从而产生了铺作层。56. 柱头科(柱头辅作)位于柱头部位的斗拱称为柱头科斗拱。57. 平身科(补间辅作):置于两柱之间,均匀放置在额枋、平板枋上面的斗拱。58. 角科(转角辅作):置于建筑物转角部分的斗拱。由于转角处的方向性,斗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7注
17、: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拱构件一端为面宽方向的构件,另一端为进深方向构件,两个方向的构件还要与对角线方向的斜构件相交,构造比较复杂。59. 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 起结构作用。 60. 材份制:材为拱的断面,宋代的以“材宽”为单位的模数制度61. 斗口制:斗口:平身科斗拱坐斗斗口的宽度,清代以“斗口”为模数单位的制度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八分,斗口分十一等,最大斗口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
18、算简化。62.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 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63. 四阿屋顶:(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64. 厦两头(宋) (清叫歇山):歇山的宋式叫法歇山: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是双坡面屋顶与四坡面屋顶相结合于一体。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 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 九脊顶。65. 九脊顶:歇山顶的宋唐说法,是两坡顶加周围廊
19、的结果,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66. 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8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 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67.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68. 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度斜直线变为柔
20、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69. 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 。 70. 挑山 悬 山 顶 , 即 悬 山 式 屋 顶 , 宋 朝 时 称 “不 厦 两 头 造 ”, 清 朝 称 “悬 山 ”、 “挑 山 ”, 又 名 “出 山 ”, 是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的 一 种 屋 顶 样 式 , 也 传 到 日 本 、 朝 鲜 半 岛 和越 南 , 日 语 称 切 妻 造 ( ) 。 在 古 代 , 悬 山 顶 等 级 上 低 于 庑 殿 顶 和
21、歇 山 顶 , 仅 高 于 硬 山 顶 , 只 用 于 民 间 建 筑 , 是 东 亚 一 般 建 筑 中 最 常 见 的 一 种 形 式 。悬 山 顶 是 两 坡 出 水 的 五 脊 二 坡 式 , 一 般 由 一 条 正 脊 和 四 条 垂 脊 构 成 , 但 也 有无 正 脊 的 卷 棚 悬 山 式 。 和 硬 山 顶 不 同 , 悬 山 顶 建 筑 两 侧 的 山 墙 凹 进 屋 顶 , 屋 顶 的檩 伸 出 墙 外 , 加 博 风 板 保 护 。 由 于 此 类 建 筑 的 屋 顶 悬 伸 外 挑 于 山 墙 之 外 , 故 名 悬山 顶 或 挑 山 顶 。悬 山 顶 是 两 面 坡
22、 屋 顶 的 早 期 样 式 , 但 在 唐 朝 以 前 并 未 用 于 重 要 建 筑 。 和硬 山 顶 相 比 , 悬 山 顶 有 利 于 防 雨 , 而 硬 山 顶 有 利 于 防 风 火 , 因 此 南 方 民 居 多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9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用 悬 山 , 北 方 则 多 硬 山 。71. 回水: 中 国 古 建 筑 出 檐 出 檐 深 远 , 其 出 檐 大 小 也 有 尺 寸 规 定 。 清 式 则 例 规定 : 小 式 房 座 , 以 檐 檩 中 至 飞 檐 椽 外 皮 ( 如 无 飞 檐 至 老 檐 椽 头 外 皮 ) 的 水 平距 离
23、 为 出 檐 尺 寸 , 称 为 “上 出 檐 ”, 简 称 “上 出 ”, 由 于 屋 檐 向 下 流 水 , 故 上出 檐 又 形 象 地 被 称 为 “出 水 ”。 无 斗 拱 或 小 式 建 筑 上 出 檐 尺 寸 定 为 檐 柱 高 的3/10, 如 檐 柱 高 3 米 , 则 上 出 檐 尺 寸 分 为 三 等 份 , 其 中 檐 椽 出 头 占 2 份 , 飞椽 出 头 占 一 份 。72. 吻兽殿 宇 屋 顶 的 吻 兽 , 是 一 种 装 饰 性 建 筑 构 件 , 在 封 建 社 会 中 , 构 件 的 造 型 与 安装 位 置 , 都 被 蒙 上 迷 信 色 彩 。 唐
24、会 要 中 记 载 , 汉 代 的 柏 梁 殿 上 已 有 “鱼 虬尾 似 鸱 ”一 类 的 东 西 , 其 作 用 有 “避 火 ”之 意 。 晋 代 之 后 的 记 载 中 , 出 现 “鸱尾 ”一 词 。 中 唐 之 后 , “尾 ”字 变 成 “吻 ”字 , 故 又 称 为 鸱 吻 , 官 式 建 筑 殿 宇屋 顶 上 的 正 脊 和 垂 脊 上 , 各 有 不 同 形 状 和 名 称 的 吻 兽 , 以 其 形 状 之 大 小 和 数 目 之多 少 , 代 表 殿 宇 等 级 之 高 低 。73. 鸱尾 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汉时方士称,天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逐有
25、鱼尾形脊饰。或称鸱是“蚩”之转讹,蚩是海兽,其尾能却火灾,故以之为脊饰。唐时鸱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已演变为兽吻74. 仙人走兽也 称 为 走 兽 , 蹲 兽 , 是 宫 殿 建 筑 庑 殿 顶 的 垂 脊 上 , 歇 山 顶 的 戗 脊 上 前 端 的 瓦质 或 琉 璃 的 脊 兽 。 分 仙 人 和 走 兽 两 部 分 , 其 数 量 和 宫 殿 的 等 级 相 关 , 最 高 为11 个 , 每 一 个 兽 都 有 自 己 的 名 字 和 作 用 。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10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75. 平坐:高 台 或 楼 层
26、用 斗 栱 、 枋 子 、 铺 板 等 挑 出 ,以 利 登 临 眺 望 ,此 结 构 层称 为 平 坐 。76. 外檐装修: 用于室内外的空间分隔、围护77. 内檐装修:用于内里空间自身的分隔、围护78. 隔扇日 本 的 一 种 室 内 装 置 ,以 木 料 构 建 成 骨 架 ,从 里 面 糊 纸 或 者 布 ,在 房 屋 里 边 起间 隔 作 用 的 一 扇 一 扇 的 木 板 墙 ,上 部 一 般 做 成 窗 棂 ,糊 纸 或 装 玻 璃 也 称 为 “格 扇 ”“长 窗 ”, 用 木 做 成 的 柱 与 柱 之 间 的 隔 断 窗 , 周 围 有 框架 , 中 间 划 分 为 花 心
27、 、 绦 环 板 、 裙 板 等 五 道 , 可 透 光 通 气 。79. 槛窗槛 ( kan) 窗 , 位 于 殿 堂 门 两 侧 各 间 的 槛 墙 上 , 它 是 由 格 子 门 演 变 来 的 , 所 以形 式 也 相 仿 , 但 相 比 门 , 它 只 有 格 眼 、 腰 华 板 和 无 障 水 板 。槛 墙 在 北 方 多 用 陶 砖 砌 筑 , 南 方 除 此 外 尚 有 木 板 或 石 板 的 。80. 什锦窗81. 楣子用 于 有 廊 建 筑 外 侧 或 游 廊 柱 间 上 部 的 一 种 装 修 , 主 要 起 装 饰 作 用 。 均 透 空 ,使 建 筑 立 面 层 次
28、更 为 丰 富 。 北 京 四 合 院 住 宅 及 宅 园 中 使 用 栏 杆 的 部 位 不 多 ,只 是 在 廊 子 中 常 用 。 在 游 廊 的 柱 与 柱 之 间 , 上 端 设 倒 挂 楣 子 , 下 端 设 坐 凳 栏杆 。 倒 挂 楣 子 由 边 框 、 棂 条 及 花 牙 子 雀 替 组 成 。 棂 条 有 步 步 紧 等 式 样 。 花 牙子 雀 替 是 安 装 在 楣 子 的 立 边 与 横 边 交 角 处 的 构 件 , 通 常 是 透 空 的 木 雕 , 略 起加 固 作 用 , 与 雀 替 的 作 用 相 似 , 但 主 要 是 为 了 好 看 。 花 牙 子 的
29、纹 样 常 见 的 是草 龙 、 卷 草 , 以 及 各 式 花 卉 等 。楣 子 安 装 于 檐 柱 间 由 边 框 和 棂 条 组 成 的 装 饰 构 件 , 有 倒 挂 楣 和 坐 凳 楣 子 。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11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倒 挂 楣 子 安 装 于 檐 枋 下 , 楣 子 下 面 两 端 须 加 透 雕 的 花 牙 子 。 坐 凳 楣 子 安 装 于靠 近 地 面 部 位 , 楣 子 上 加 坐 凳 板 , 供 人 小 坐 休 憩 。 楣 子 棂 条 组 成 各 种 不 同 的花 格 图 案 , 常 用 的 有 步 步 锦 、 灯 笼 框 、 冰
30、 裂 纹 等 。82. 挂落中 国 传 统 建 筑 中 额 枋 下 的 一 种 构 件 , 常 用 镂 空 的 木 格 或 雕 花 板 做 成 , 也 可 由细 小 的 木 条 搭 接 而 成 , 用 作 装 饰 或 同 时 划 分 室 内 空 间 。 挂 落 在 建 筑 中 常 为 装饰 的 重 点 , 常 做 透 雕 或 彩 绘 。 在 建 筑 外 廊 中 , 挂 落 与 栏 杆 从 外 立 面 上 看 位 于同 一 层 面 , 并 且 纹 样 相 近 , 有 着 上 下 呼 应 的 装 饰 作 用 。 而 自 建 筑 中 向 外 观 望 ,则 在 屋 檐 、 地 面 和 廊 柱 组 成
31、的 景 物 图 框 中 , 挂 落 有 如 装 饰 花 边 , 使 图 画 空 阔的 上 部 产 生 了 变 化 , 出 现 了 层 次 , 具 有 很 强 的 装 饰 效 果 。在 室 内 的 挂 落 称 挂 落 飞 罩 , 但 不 等 于 飞 罩 , 挂 落 飞 罩 与 挂 落 很 接 近 , 只是 与 柱 相 连 的 两 端 稍 向 下 垂 ; 而 飞 罩 的 两 端 下 垂 更 低 , 使 两 柱 门 形 成 拱 门 状 。83. 砌上明造 屋 内 不 用 平 棊 , 梁 架 斗 拱 结 构 全 部 可 以 显 露 可 见 , 则 月 梁 负 屋盖 之 重 。84. 平闇唐宋间使用的一
32、种小方格天花,规格较大方格平棋稍低,一般不作华丽的彩画85. 平棋唐宋间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花饰,并绘彩画。86. 藻井中 国 传 统 建 筑 中 宫 殿 或 厅 堂 天 花 板 上 的 一 种 独 特 装 饰 。 一 般 做 成 向 上隆 起 的 井 状 , 有 方 形 、 多 边 形 或 圆 形 凹 面 , 周 围 饰 以 各 种 花 纹 、 雕 刻 和 彩 绘 。87. 旋子彩画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12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旋 子 彩 画 俗 称 “学 子 ”、 “蜈 蚣 圈 ”, 等 级 仅 次 于 和 玺 彩 画 , 其 最 大 的特 点 是 在 藻
33、头 内 使 用 了 带 卷 涡 纹 的 花 瓣 , 即 所 谓 旋 子 。 旋 子 彩 画 最 早 出 现 于元 代 , 明 初 即 基 本 定 型 , 清 代 进 一 步 程 式 化 , 是 明 清 官 式 建 筑 中 运 用 最 为 广泛 的 彩 画 类 型 。旋 子 彩 画 在 每 个 构 件 上 的 画 面 均 划 分 为 枋 心 、 藻 头 和 箍 头 三 段 。 这 种 构图 方 式 早 在 五 代 时 虎 丘 云 岩 寺 塔 的 阑 额 彩 画 中 就 已 存 在 , 宋 营 造 法 式 彩画 作 制 度 中 “角 叶 ”的 做 法 更 进 一 步 促 成 了 明 清 彩 画 三
34、 段 式 构 图 的 产 生 。 旋子 彩 绘 是 用 或 圆 润 饱 满 、 或 流 畅 柔 韧 的 各 色 线 条 旋 转 盘 结 而 成 , 带 给 我 们 的却 是 满 眼 的 瑰 丽 奇 巧 , 眩 目 迷 幻 。 旋 子 彩 绘 比 和 玺 、 苏 式 彩 绘 的 形 成 时 间 都早 , 是 中 国 建 筑 装 饰 史 上 使 用 时 间 最 长 , 使 用 范 围 最 广 的 彩 绘 种 类 。88. 和玺彩画和 玺 彩 画 , 又 称 宫 殿 建 筑 彩 画 , 这 种 建 筑 彩 画 在 清 代 是 一 种 最 高 等 级 的 彩 画 ,大 多 画 在 宫 殿 建 筑 上
35、或 与 皇 家 有 关 的 建 筑 之 上 。和 玺 彩 画 根 据 建 筑 的 规 模 、 等 级 与 使 用 功 能 的 需 要 , 分 为 金 龙 和 玺 、 金凤 和 玺 、 龙 凤 和 玺 、 龙 草 和 玺 和 苏 画 和 玺 等 五 种 。 它 们 是 根 据 所 绘 制 的 彩 画内 容 而 定 名 。 全 画 龙 图 案 的 为 金 龙 和 玺 彩 画 。 一 般 应 用 在 宫 殿 中 轴 的 主 要 建筑 之 上89. 苏式彩画苏 式 彩 画 源 于 江 南 苏 杭 地 区 民 间 传 统 作 法 , 故 名 , 俗 称 “苏 州 片 ”。 一 般 用于 园 林 中 的
36、小 型 建 筑 , 如 亭 、 台 、 廊 、 榭 以 及 四 合 院 住 宅 、 垂 花 门 的 额 枋 上 。明 永 乐 年 间 营 修 北 京 宫 殿 , 大 量 征 用 江 南 工 匠 , 苏 式 彩 画 因 之 传 入 北 方 。历 经 几 百 年 变 化 , 苏 式 彩 画 的 图 案 、 布 局 、 题 材 以 及 设 色 均 已 与 原 江 南 彩 画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13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不 同 , 尤 以 乾 隆 时 期 的 苏 式 彩 画 色 彩 艳 丽 , 装 饰 华 贵 , 又 称 “官 式 苏 画 ”。90. 殿式彩画91. 藻头在清式彩
37、画中箍头区和枋心之间的部位也称找头。92. 营造法式宋朝李诫著,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管理书箱,全书 34卷,分诸作制度,料例,功限,部分,提出了“材分制”这一古典模数制,最后六卷,绘制了有关图样,通过它,我们了解以前的建筑构造术语。93. 工程做法则例清工部于雍正年间颁布的一本关于建筑标准的书是一部工程法典,全书共 74卷,五大部分,对单体建筑的用工用料做了响应规定,规定有斗拱的建筑以斗口为模数,使建筑标准话,但限制了都样性,是封建时代最后一部宅修的建筑规范,是木构架建筑高度成熟期后的总结,也论素了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8、 平江图平江图为宋代平江(今苏 州 城)城市地图。系南 宋
38、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比例尺南北方向为 1:2500,东西方向为 1:3000。该图刻绘了宋代平 江 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该图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碑刻城市地图。从平江图上可以看出,平江城与哦外城、子城两重城墙,平江城利用水网地区条件,采取水路、陆路两套相互结合的交通系统。主要街道都区横平竖直的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14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南北向或东西向,以丁字或十字相交。平江图表现的平江城的规划建设,充分体现出因水制宜的特色,同时也十分注重街巷的景观,善于发挥塔、观、城楼、牌坊的对镜、组景作用,特别是把塔均匀分散布置在近郊山顶、街道对景、城市门
39、户等显要地位,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和独特个性。10、里坊制里坊制是城市的一种格局形式,在春秋至汉确立,在三国至唐朝时达到鼎盛期,在宋代以后产生开放式街市时衰退消失。里坊制的城市格局具体指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隔,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 (“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 )唐长安城是这类城市的典范。由于里坊制管制严格,夜禁森严,里市紧闭,后来城市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向里坊制的桎梏发起猛烈冲击,北宋都城汴梁于是彻底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宫殿部分一、 名词部分1.三朝五门:三朝:外朝一,内朝二。三 朝 的 称 谓 随 时 代 而 变 迁 , 古 称 : 外 朝 ,治 朝
40、, 燕 朝 。 外 朝 , 举 行 新 君 登 基 , 凯 旋 等 重 大 典 礼 和 重 要 一 是 的 殿 堂 。 治 朝 ,国 君 日 常 和 大 臣 议 事 的 地 方 , 也 称 日 朝 或 常 朝 。 五 门 : 外 曰 皋 门 , 二 曰 库 门 ,三 曰 雉 门 , 四 曰 应 门 , 五 曰 路 门 。 唐 长 安 有 五 门 ( 承 天 门 、 太 极 门 、 朱 明 门 、两 仪 门 、 甘 露 门 ) 和 三 朝 ( 外 朝 奉 天 门 、 中 朝 太 极 殿 、 内 朝 两 仪 殿 ) 。 明 南 京宫 殿 则 又 用 此 制 , 其 五 门 为 : 洪 武 门 、
41、承 天 门 、 端 门 、 午 门 、 奉 天 门 , 三 殿 为 :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15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奉 天 殿 、 华 盖 殿 、 谨 身 殿 。 清 代 五 门 为 : 正 阳 门 、 天 安 门 、 端 门 、 午 门 、 太 和门 , 三 殿 为 : 太 和 殿 、 中 和 殿 、 保 和 殿 。2.前朝后寝:这 是 宫 室 ( 或 称 宫 殿 ) 自 身 的 布 局 。 大 体 上 有 前 后 两 部 分 , 一 墙 之隔 , “前 堂 后 室 ”, 即 “前 朝 后 寝 ”。 所 谓 “前 朝 ”, 即 为 帝 王 上 朝 治 政 、 举 行 大
42、典 之 处 。 所 谓 “后 寝 ”, 即 帝 王 与 后 妃 们 生 活 居 住 的 地 方 。 在 “前 朝 ”中 央 靠墙 处 , 设 有 御 座 , 这 是 帝 王 上 朝 坐 的 地 方 ; 在 “后 寝 ”, 则 没 有 床 具 , 供 休 憩之 用 。3.紫禁城:紫 禁 城 城 南 北 长 961m, 东 西 宽 753m, 占 地 面 积 达 720,000 。 城 墙四 边 各 有 一 门 , 南 为 午 门 , 北 为 神 武 门 , 东 为 东 华 门 , 西 为 西 华 门 。 全 部 宫殿 分 “外 朝 ”和 “内 廷 ”两 部 分 。 以 乾 清 门 为 界 , 前
43、 为 前 朝 , 后 为 内 廷4.午门:由门楼、东西廊庑及四角亭组成的复合式建筑,是中国宫城标志的阙门。在凹字形城台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间重檐庑殿式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四角攒尖顶的角亭5.太和门: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宇式的宫门,位于两米高的白石须弥座上,绕以白石雕栏杆。正门前摆放铜狮及陈设,曾作为御门听政处。在举行御门听政时,皇帝和侍臣侍卫在宫门上,百官立于门前丹墀内,呈奏听旨,庭院就成为露天的会场6.太和殿:明初称为奉天殿,后改称皇极殿。清命名为太和殿。现太和殿是清代康熙年间所建造,用于皇帝登基、寿辰、大婚、册立皇后
44、等朝廷中重要的仪式举行的场所。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最高规格表现它的尊严高贵。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总面积 1680平方米,24 根红漆柱,中间 6根蟠龙金柱围合的空间内只放皇帝宝座一个上有藻井,下有七层台阶的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16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高台,东西设夹室,安防远祖神位7.大政殿:沈阳故宫最早的建筑,八角形平面,重檐八角攒尖顶,是后金王朝举行大典的殿堂8.十王亭:呈八字形在大政殿前分列左右,除在北端的两翼王亭外,其余八亭依八旗的序列设置,是努尔哈赤召集八旗王商议国事,供八旗王办公的地方9.崇政殿:皇太极日常处理国事的地方,凡朝会、接
45、见使臣和降官、凡重要赐宴都在这里举行。殿内有堂陛和宝座,崇政殿后建四小配殿10. 唐大明宫:大明宫位处龙首原高地上,是唐朝政治中心所在地。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 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外朝三殿: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宫前横列五门,中间正门称丹凤门。11. 含元殿:唐 代 大 明 宫 的 正 殿 , 殿 基 高 于 坡 下 15 米 , 面 阔 11 间 , 进 深 4 间 ,殿 外 四 周 有 宽 约 5 米 的 “玉 阶 ”三 级 , 殿 前 有 长 达 70 余 米 的 龙 尾 道 至 殿
46、阶 。殿 前 方 左 右 分 峙 翔 鸾 、 栖 凤 二 阁 , 殿 阁 之 间 有 回 廊 相 连 , 成 “凹 ”形 , 是 周汉 以 来 “阙 ”制 的 发 展 , 且 影 响 了 历 代 宫 阙 直 至 明 紫 禁 城 的 午 门 。 含 元 殿 在“凹 ”形 平 面 上 组 合 大 殿 高 阁 , 相 互 呼 应 , 轮 廓 起 伏 , 体 量 巨 大 , 气 势 伟 丽 ,开 朗 而 辉 煌 , 极 富 精 神 震 慑 力 。 含 元 殿 662 年 开 始 营 建 , 翌 年 建 成 , 以 后 的200 多 年 间 一 直 被 使 用 , 是 举 行 国 家 仪 式 、 大 典
47、 之 处12. 麟德殿:是天子赐宴群臣、宰臣奏事、蕃臣朝见、观看伎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殿平面进深 17间面阔 11间,面积约 5000平方米,规模宏大。殿两侧还有楼阁相辅,形成一座体型复杂的殿宇。陵墓部分一、 名词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17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1.十三陵牌坊是明代十三陵神道的起点,位于十三陵最南端,为 5间 11楼的石牌坊,建于嘉靖年间。这 座 大 石 牌 坊 就 是 整 个 陵 区 最 前 端 的 领 头 建 筑 。2.大红门明十三陵神道处建筑,位于石牌坊北 1公里余,是陵园大门,又称大红门,门内有碑亭,置神圣德牌。3.石像生东汉起出现的,明十三陵神道处
48、构筑物,位于望柱和一组棂星门之间,共十八对,其中石兽 12对,文武臣石人 6对。4.棂星门明十三陵神道出构筑物,位于神道的最北端,为一组棂星门。5.陵门为明十三陵长陵的陵门,入陵门后为前朝后寝模式的第一进院,院内设有神厨、神库,东侧建碑亭一座,内无字碑。前方为祾恩门。6.长陵祾恩殿裬恩殿是长陵的享殿,位于明长陵第二进院内,店内供奉明成祖与其皇后的神位。其建筑形制属于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制,与太和殿并列为我们现存古建筑中两座最大的殿堂。裬恩殿建于明永乐年间,用材名贵,在大型木构殿堂中堪称首屈一指。7.石五供石 五 供 始 见 于 明 代 永 乐 帝 长 陵 , 后 为 定 制 , 从 佛 教 中 借
49、 用 的 供 养 祭 器 。明长陵的第三进院中,位 于 二 柱 门 以 北 的 正 中 神 道 上 , 入二柱门可见石五供,南部为方城明楼。中国建筑史复习 2009062918注:红色部分表示不确定或未找到。象 征 着 皇 陵 香 火 永 旺 , 神 火 不 灭 , 仙 花 常 开 。 长 眠 于 地 宫 里 的 帝 后 们 一 年 四 季都 在 享 受 后 代 子 孙 的 供 养 。8.方城明楼明 清 帝 陵 坟 丘 前 的 城 楼 式 建 筑 ,位于长陵宝城前方,其下部用砖石砌筑方形墩台,称为“方城” ,其上部用砖砌的重檐歇山顶碑楼,称为“明楼” 。南部与宝城宝顶直接相连,是一种不带“哑巴院”的做法。及 至 南 京 明 孝 陵 , 仅 有 一 座明 楼 , 此 后 明 清 各 帝 陵 均 大 致 沿 袭 孝 陵 方 城 明 楼 形 制 。9.宝顶皇 家 陵 寝 主 人 的 坟 墓 高 高 隆 起 的 土 丘 称 宝 顶 , 举 例 如 明 长 陵 的 宝 顶 , 呈 不 规则 圆 形 , 上 有 垛 口 , 形 似 城 堡 , 其 内 封 土 坟 丘 称 为 宝 顶 , 地 宫 即 在 封 土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