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3 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行省制度的建立等基本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重点和难点 “行省制度”及“ 民族融合”是本课的重点。 “行省制度”又是本课的难点。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教法、学法 应用
2、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 成吉思汗像及成吉思汗陵照片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可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学生回答出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之后,教师指出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由此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在斡难河流域的一个部落逐渐强大起来,杰出的首领铁木真逐渐统一蒙古。 2、1206 年,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讲述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应突出成
3、吉思汗这个人物。通过讲述铁木真童年经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铁木真的坚强和机敏留下深刻印象。讲述时可指导学生看成吉思汗像及成吉思汗陵照片,以加强感性印象。 ) -29- 二、元朝统一全国: 1、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 1271 年定国号为元,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1276 年元灭南宋。 3、抗元将领文天祥。 (关于元朝的建立,过程应从简。为使学生条理清晰,提高课堂效率,也可借助于地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述元朝的建立及统一过程,并注意突出两件大事:1271 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6 年元灭南宋。关于文天祥抗元,可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或讲述文天祥抗元故事,学习他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
4、节,根据学生的特点,可酌情介绍过零丁洋及正气歌 。) 三、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 省” 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四为什么说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1)全国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加强了彼此间的交往和联系,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多民族交错
5、杂居的局面。 (2)当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 (3)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4)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共同生活, 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5)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迁入中国,同汉族、蒙、 畏兀儿等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关于民族融合的讲述,应先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和加强。关于民族融合的情况,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其四种表现。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所引用的元末诗歌,以加深印象。最后强调民族融合的作用。 ) 4)
6、巩固、小结:全课讲完小结时,可提问学生:“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教师再总结强调元朝的历史地位。 5)练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30- 6)作业:议一议:说说元朝运河与隋朝运河有什么不同?你知道当今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这件事吗?课后不妨查一查南水北调东线的走向。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学习时注意提取知识点,本课涉及三个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三件大事。 1)三个年代:1206 年; 1271 年; 1276 年 2)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 3)三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学(优+ 中 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