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课 童趣 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学习重、难点】1重点: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2难点: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预习提纲】1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课文。2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将不懂之处在课本上圈画出来并写在下面的空白处。3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 是怎样得到的? 4熟读课文并能试背课文。【合作展示】1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2只是“明察” “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3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
2、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4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5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6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检测反馈】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 细察其纹理。故 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 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3、,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幼时记趣选自_ _,作者_,字_,苏州人,_ _代作家。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和( )余忆童稚时 又留蚊于素帐中A、时 B、于故时有物外之趣 于土墙凹凸处使其冲烟飞鸣 项为之强C、其 D、为常蹲其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忆童稚时E、余余年幼3翻译下列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4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
4、生活情趣?5“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句话既是夸张又是比喻,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7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加以分析。(任选一处)【学习心得】5童趣【预习提纲】3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合作展示】1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 物外之趣”
5、。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2除“明察、细察” 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4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 虫蚁为兽”“凸者为丘”“ 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5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检测反馈】1浮生六记、沈复、三白、清2B E3略4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5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6把蚊子的鸣叫声当作雷声,当然是比喻;而蚊声无论如何也没有雷声大,所以是夸张。这句话强调了作者的“心之所向”和全神贯注,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学优中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