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寄语十五岁【教学构想】 教学本文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好处和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运用这一方式,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在解决文本中所产生的疑难,并能够让学生选择自己想学的想了解的内容,这样就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由此也就能由“有痕的拔高”变为“无痕的潜移默化” 。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效果。 二是要让学生理解文本中“寄语”的内容,弄懂其中的道理以及对学生的指导意义,学习做一个公正、有正义感的人。教学中要立足于文本,不能让学生脱离文本来空谈,应该紧紧围绕学生所提出的内容方面
2、的疑问,让学生细读文章,用文章内容尤其是具体的语句为材料来支撑自己的结论。 三是本文的写法具有创造性,它非常注重说理的技巧,可读性强,说服力强。教学中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应对学生的生疑作出相应的引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寄语”的内容,弄懂其中的道理,学习做一个公正、有正义感的人。 2 了解本文的谈话方法,分析本文是怎样选择恰当的谈话方法,从而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并学习这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主要是“对话” )水平。 3 了解行文中括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谈话方法,分析本文是怎样选择恰当的谈话方式,从而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并学习这种方法,
3、提高自己的表达(主要是“对话” )水平。 2学习对文本的质疑与探疑。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谈话方法,分析本文是怎样选择恰当的谈话方法,从而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并学习这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表达(主要是“对话” )水平。 教学安排 1 课时安排:学生基础好的班级可安排一课时,差一点的班级可安排二课时。 2 根据学生的生疑和归纳学习点来确定教学的主攻方向。 3 把质疑和探疑作为本课的主要组织形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星期天,你把作业做完了,想出去放松放松,这时家长还想跟你补一补你较弱的科目英语,跟你加点学习量,你的家长通常用什么方式跟你谈?你希望家长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跟你谈?用以上情境来
4、导入家长与子女的对话,从而进入文章。 (用这样的情境导入,一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跟对话这一主题结合得非常紧,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 二、学生读文章,质疑与初步合作探疑。 1.学生读文章,独立围绕以下方面质疑:你读懂了吗?如果没读懂,你对文中的哪些句子、段落、全篇有疑问?如果读懂了,你对全文的内容与主旨明确了吗? (学生基础好一点的班级以上这一步安排在课前的预习中进行,从而为一课时完成本文的教学腾出时间;而学生基础差一点的班级则安排在课堂上则更有效,因为差一点的学生往往自党性相对差一些,而这一步如果在课外完成不好的话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 2.学生分小组交流以上问题,
5、小组能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由小组长写在一张纸条上交给教师。 (这一步很有必要,小组能解决的就地决,就让一些简单化、个别化的问题在小组内就解决了,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一起探讨一些真正属于多数人的疑问和更有价值的疑问。同时这也发挥了合作的优势。 ) 3.对所交问题予以归类(按照文章先后及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归类) 、公布,全班围绕之准备解决以上疑问。 三、进一步合作探疑: 方式:由学生自主的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以下问题及解决要点: 1 本文为什么要写前面的实验? 2 本文寄语了十五岁什么内容?(以上两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先找出“寄语”的具体句子与段落,然后再合并、概括,从而理解文章意图
6、。 ) 3 本文行文中括号内的话有何作用?(可引导学生比较:去掉这些内容后有什么影响?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 以上问题的探究按照学生实际的情况来调整;并力求牵一发动全身,通过一个问题来解决几个学生的问题;顺序是依据文章内容先后,且由局部到整体,由文本理解到拓展延伸。 (此部分是本堂课最具价值的部分,同时也是最难操作的部分,因为学生的提问必然是千变万化的,一些生成性问题就此产生,这要求教师既要密切关注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又要时刻调整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一部分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 四、对文章写法的探究: 1学生整理本节课最想学的学习点并小组内交流讨论,形成决议上交。 2全
7、班探究,预设:本文的谈话方式与方法值得我们学习(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来阐述) 。 五、总结及拓展。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由学生总结更能让学生们动起来,其效果比教师严密的总结更好。 ) 2课外作业:就自己的学习、休息、课外兴趣等一个或几个问题与家长作一次对话,得体的提出自己的想法,了解家长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力争达成一致的观点。 (学生的拓展体现层次感,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难度的选择,让不同的他们都能有收获。 ) 板书设计 寄语十五岁 寄语: 感受自己 感受亲人 感受他人 感受世界 同情别人的弱点和缺陷 关心别人的不幸和失败 不鄙视他人不伤害他人 学习点:谈话的内容 谈话的方法方式(语气) 【
8、教学小故事】 一次教学目标的小偏移 教学这篇文章时,一开始我感觉很好。 你看,学生的预习是充分的。学生的读文章、圈点批注、提出疑问等都做得很不错,这样的好习惯的养成得益于接手这班学生一学期的努力啊。 你看,学生的课堂是有序的、热烈的。学生围绕文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自主提问,自主合作,自主探究,有条不紊,无论是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学习的实效性,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你看,学生的反映尽在掌握中。所提的几个未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我事先预设的,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也是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关于本文寄语十五岁的寄语内容是什么,提出来了,解决了;关于本文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前面的实验
9、,提出来了,解决了;关于这位父亲与子女的交流方式与语气,提出来了,解决了。这课上得真是令人满意。一切以学生为主而一切又尽在掌握! 正在我得意不已时,问题来了。 由于问题解决得快速有效,时间早早进入到讨论本节课最想学的学习点这一环节,这时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了:“老师,我们小组讨论后一致认为,我们最想学的是弄明白我们的父母为什么就不能用文中这种方式跟我们谈话呢?” 我一惊:这可是我事先没预料到的,这也不是文章的重点啊,而且跟文章内容也只能叫有联系而不能叫紧密相关。是否确定这一点为学习点呢?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和新课标的学习让我镇定的使用了缓兵之计:“是啊,你们的父母为什么就不能用文中这种方式跟你们谈
10、话呢?这一问题引起了你们组的关注,那能不能确定为全班的学习点,还得问问大家,请其它组的同学讨论一下,你们是否同意把这一问题列为全班的学习点呢?”我一下将“足球”踢给了学生。 学生的表决让我吃惊:十一个小组,十个小组同意。那就只能探讨探讨这个问题了。在小组讨论之后,很快,下面一类发言就在全班得到了交流。 学生 1:我们认为原因很多,主要是我们的家长文化水平不够,他整天就知道在外面挣钱,还打麻将,文化水平高的思想觉悟高。 学生 2:我们不同意 1 的观点,文化水平高的不一定思想觉悟高,我妈妈在大学当老师,可她管起我来照样总是用严厉语气,我犯了错,她总是狠狠地训斥我。我们觉得还是因为他们总把我们当小
11、孩子,他们心里可能在想,对自家小孩子,用得着客气吗? 学生 3:我们觉得原因是他们有封建思想,搞家长专制。 可能是有那么一部分家长有这种思想,但这样说成普遍原因,可会造成子女与父母的隔阂的。我插言了:“封建思想,这顶帽子家长们都被你戴在头上了,他们的头不轻松,你们的言行那是根本没有一点自由啦?” 这时与学生 3 一个小组的学生 4 发言了:“也不是完全的家长专制,不算很封建,只是有点不把我们当作平等的,可能他们在想,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财力培养我们,我们还不应该听话吗?那还用得着跟我们来商量吗?” 学生 5: 学生 6: 讨论是热烈的,但学生不能总这样看待家长啊,我便引导他们:“我们分析家长们不
12、能像文中的父亲这样跟我们交流,其目的正是为了他们能够转变观念,付诸实践,那么,怎样让他们转变呢?”于是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并最终统一到要用多种委婉的方式跟父母交流交流,我们要求父母对我们怎样怎样,我们自已也要这样有委婉的对待他们啊。 下课时,我又觉得更舒心了。反思这节课中的意外,实际上是对教学目标的一个再加工,是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一个定位的问题。这些生成性目标,有的跟文章重难点结合得非常好,这自然好处理,而有些生成性目标,则跟文章的重难点不相干,这个时候怎么处理呢?我以为,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核心理念,处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教学生之想学。这并非一味迎合学生,而是一种符合教育规律的调整。大多数学生都认可的学习点遭到否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啊。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小心呵护。那就从重视教学中的生成性目标着手吧。学。优中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