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冷战中的对峙》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下).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95548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冷战中的对峙》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冷战中的对峙》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冷战中的对峙》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冷战中的对峙》教案1(人教版九年级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第 14 课 冷战中的对峙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2、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讲授新课: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

3、情况,如:1944 年 6 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 年 4 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悬挂二战形势图 ,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一、冷战政策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 “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

4、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1946 年 3 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信号。1947 年 3 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共、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5、” 。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 “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标志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以下知识:以美国

6、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 50 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1950 年 6月 25 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朝鲜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它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告终,美国被迫于 1953 年 7 月 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它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意志和巨大力量。60年代,越南战争也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较量。二、美苏争

7、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50 年代,作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推行霸权政策,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二战后,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通过“四五”计划,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工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实力得到迅猛发展。1953 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的领导人,他逐步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政策,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50 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阶段 时间 特点 美国领导人 苏联领导人第一阶段 50 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既有缓和又有紧张,优势在美国肯尼迪 赫鲁晓夫第二阶段 60 年代中期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

8、为守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第三阶段 80 年代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全面收缩,美国同意有限缓和里根 戈尔巴乔夫1、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初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应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紧张的一面。紧张方面,突出的事实有:1961 年“柏林墙”的修建和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解决,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后才逐渐平息的,说明这一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同时也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这一事件后,苏联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了两国新的激烈争夺。2、70 年代,美苏争霸达到了高潮。尼克松任美国总统,为保住美国的霸权

9、地位,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1973 年,美国从越南撤兵;70 年代,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此时,苏联的实力得到迅猛的发展。苏联不仅建成一支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还拥有数量多于美国的洲际导弹。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1964 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行同美国争夺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苏联在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活动,特别是 1979 年 12 月出兵对阿富汗的占领,标志苏联的霸权政策发展到顶点。3、80 年代的美苏关系,苏联由于长期与美国争霸,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苏联丧失对外扩张的猛烈势头。1985 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1989 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并实行了中苏关系正常化。1981 年,里根任美国总统,对苏联采取强硬的态度。从 70 年代中期起,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国也同意有限的缓和。1991 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引导学生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学优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