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完全解读》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教学案):第1单元 聆听绿韵.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94943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全解读》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教学案):第1单元   聆听绿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完全解读》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教学案):第1单元   聆听绿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完全解读》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教学案):第1单元   聆听绿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完全解读》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教学案):第1单元   聆听绿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完全解读》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教学案):第1单元   聆听绿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聆听绿韵1.积累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2.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3.品味关键语句,指导学生接受美好情感的陶冶,提高审美品位。4.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懂得各种抒情方式。5.理解课文主题,学会象征手法。6.在口语交际及写作活动中,学会抒发个人感情及表达自己的想法。1.通过诵读文章,品味含蓄、精练、蕴含丰富的文字。2.安排好预习,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对文章内容有初步了解。3.课堂上加强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感悟。4.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品味课文的语言和意境,了解各种抒情方式。1.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

2、往。3.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真挚的爱情和高尚情怀。4.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本单元的四篇抒情散文,有的托物言志,有的直抒胸臆。一排挺拔的白杨、一棵晚熟的草莓、春风中盛开的海棠花、窗口处投下的一片绿影,都能触动作者的情思,都能引发作者丰富的联想。白杨礼赞运用象征的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的感情。囚绿记,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这篇散文由西花厅开放的海棠花

3、引出了对周恩来的深切怀念。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情怀,也展示了革命者的精神与品质。草莓由一颗晚熟的草莓产生了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1.加强朗读训练,理解文章内容。2.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3.体会课文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表达的种种感受和理念。4.体会课文表达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积极健康的爱情观。5.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思考和感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本单元所选的抒情散文各有特点,在具体教学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白杨礼赞,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重点内容

4、,我们要以此为突破点,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注意引导朗读,以利于品味语言。囚绿记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作家陆蠡所写,写了自己囚绿和放绿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我们要多读文章,多了解作家的个性,多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我们要在诵读中体会那种浓浓的深情,体会质朴而真挚的语言风格,理解伟大的爱情观。草莓,在学习时,我们要抓住六月份和九月份两处的对比,作者通过对比来感悟自然,感悟生命,并从中感悟出道理。我们应该顺着作者的思路,通过阅读感悟文本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第 1 课 白杨礼赞 2 课时第 2 课 囚绿记 2 课时第 3 课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1 课时第 4 课

5、 草莓 1 课时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 3 课时第 1 课 白杨礼赞1.易错字大毡子(zhn) 锤炼(chu) 倦怠(di) 潜滋暗长(qin) 旁逸斜出(y) 无边无垠(yn) 婆娑(psu) 坦荡如砥(d) 恹恹欲睡(yn) 晕圈(yn) 虬枝(qi) 秀颀(q)2.多音字刹 ()刹那 极短的 时间 。()刹 车 比 喻 停止或制止。 晕 ()日 晕 日光通 过 云 层 中的冰晶 时 ,经过 折射而成的光的 现 象。()晕 厥 昏厥。 3.形近字娑 ()婆娑 盘 旋舞 动 的 样 子。挲 ()摩挲 用手 抚 摸。 砥 ()中流砥柱 细 的磨刀石。邸 ()官邸 高 级 官 员 的住所。诋 (

6、)诋毁 说 坏 话 ;骂 。 4.近义词辨析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推敲 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推敲”侧重琢磨,选择。 琢磨选择哪一个是“推敲”。锤炼 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锤炼”侧重提炼。 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是“锤炼”。5.词语释义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主宰:支配。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力争上游:努力奋斗,争取先进。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晕圈:模模糊糊的圈。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虬枝:

7、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伟岸:魁伟,高大。傲然:高傲、坚强不屈的样子。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楠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秀颀:美而高。颀,高。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文题解说】“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

8、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创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作者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本文运用象征的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了他们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文章开篇点明题旨,直抒对白杨树的热烈赞美之情,总起全文。然后描写

9、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这为正式描写白杨树做了环境铺垫和气氛渲染。接着用自己的惊奇之感来点出悬念。第四段作者才点出“那就是白杨树”,深感“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紧密团结、不屈不挠的精神。第五段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观体现的精神气质,第六段,作者再次直抒胸臆,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七至八段,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地概括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一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本课为 2 课时。1.积累字词,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2.理解文章

10、内容,学习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主旨。3.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2.师生合作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写法,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重点】1.品味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难点】1.学习象征手法。2.对关键词、句子的理解。第 课时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2.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脉络。3.了解象征手法。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象征手法。新课导入 预习展示 了解手法 整体感知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导入一:设疑型设计意图 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

11、读兴趣。红色象征革命;太阳象征中国共产党;鸽子和橄榄枝象征和平;灯光象征光明和希望;慈母手中线象征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学习白杨礼赞一文,这篇文章中的白杨也是一种象征,那么,它象征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题的注释和全文,仔细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导入二:图片导入型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让学生更直观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同学们,看到这些白杨树的图片,你们能想到什么呢?你所想到的内容一定与茅盾先生所想的内容不一样,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茅盾先生所想到的内容吧!导入三:对话导入型设计意图 利用对话,让学生深入理解白杨树的品格。教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白杨树不平凡在哪里?学生甲:外在的形象不平凡。学生乙:它的内在

12、神韵不平凡。学生丙:它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不平凡教师:同学们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作者在文章当中赋予了白杨树丰富的内涵,让我们一起更全面地了解白杨树吧!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 积累字词,了解作者。1.(1)积累字词大毡子( ) 锤炼( ) 倦怠(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 垠( ) 婆娑( )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晕圈( ) 虬枝( ) 秀颀( )答案 zhn chu di qin y yn psu d yn yn qi q(2)掌握词语妙手偶得: 锤炼: 主宰: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恹恹: 力争上游: 旁逸斜出: 婆娑: 晕圈: 参天: 虬枝: 伟岸: 傲然

13、: 纵横决荡: 楠木: 答案 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支配。 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盘旋舞动的样子,文中指树姿柔美。 模模糊糊的圈。 (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魁伟,高大。 高傲、坚强不屈的样子。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2.走近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

14、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等。作品编为茅盾全集。二、了解象征手法设计意图 补充交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1.概念。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2.作用。(1)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2)寓意

15、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3)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3.注意事项。(1)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2)根据传统习惯和一定的社会习俗,选择人民群众熟知的象征物作为本体,也可表达一种特定的意蕴。(3)象征不同于比喻,它比一般的比喻所概括的内容更为深广,有的作品的艺术形象,甚至全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设计意图 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

16、。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学生甲:白杨树。学生乙:不平凡。明确 白杨树不平凡。2.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学生甲:表现黄土高原的壮美。学生乙:衬托白杨树。学生丙:为后文的象征做铺垫。明确 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3.“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甲:生长环境不平凡。学生乙:外部形象不平凡。学生丙:内在精神不平凡。学生丁:象征意义不平凡。明确 生长环境(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雄壮、伟大。外部形象(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旺盛,力

17、争上游。内在气质(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4.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学生甲:白杨树不平凡。学生乙:为下文的象征做铺垫。明确 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做铺垫。5.为什么篇末写楠木?学生甲:对比。学生乙: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学生丙:进一步赞美白杨树。明确 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6.根据问题提示,试着划分文章的结构。【学生朗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明确答案。】明确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

18、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7、8),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部分(9),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它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它的外部形象不平凡,它的内在气质不平凡,因此茅盾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有了这么多的不平凡,谁都要赞美它。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看起来平凡的人或物,让我们睁开双眼,开动脑筋,想一想他们的不平凡吧!1.积累字词。2.复习象征手法,找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围绕文章线索理清文章内容。第 课时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

19、。3.品味准确、富有感情的语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语言。课前准备 象征意义 突破难点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导入一:设疑型设计意图 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作者的笔下,白杨树不只是一种树,它被作者赋予了一种精神,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精神呢?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导入二:直接型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由课文内容直接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品味文章的语言。一、阅读文章,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作者怎样运用四个“难道”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学生甲:第一个“难道

20、”让我们由树想到人。学生乙:第二个“难道”让我们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学生丙:第三个“难道”让我们想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学生丁:第四个“难道”让我们想到了敌后抗战群众的精神和意志。明确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

21、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二、再读文章,突破难点设计意图 问题的设置,旨在帮助领会文章的主旨,掌握文章的结构。1.白杨树的这些好品质又与哪些人的品格相似?学生甲:北方的农民,因为两者所处的地理位置相同,都不被人重视。学生乙:与守卫家乡的哨兵有相似的品质。学生丙:与抗日军民的精神相似。明确 白杨树的朴质、坚强,与北方的农民相似。因为白杨树与北方的农民有共同点,都是“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都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因此,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白杨树的“坚强不屈”“傲然挺立”与“守卫家乡的哨兵”的品质相似。

22、因此,用白杨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与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相似。因此,用白杨树象征“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2.根据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学生甲:以“不平凡”贯串全文。学生乙: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学生丙:由树到人,由人到精神。明确 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文章以“我赞美白杨树”开头,以“赞美白杨树”结束,中间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三方面突出了它“不平凡”的特点,并再三赞美它“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后紧扣这“不平凡”展开联想和想象,由树及人,道出了它的象征

23、意义,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全篇脉络清晰,一线串珠,层层推进。三、借题发挥,拓展延伸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触?明确 学生 A:在战争年代,广大人民为了民族解放进行着艰苦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侵略者赶了出去,建立了新中国。硝烟已经散去,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学生 B: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

24、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 C:初读本文,少了一丝散文的唯美之感,却令人无端地感到一股激情,一种在散文中难得的粗犷豪放之感。大师与一般人的区别就在于此,我们写树必写其如何如何婀娜,如何如何秀美,而茅盾先生却另辟蹊径,转而写其精神,即使未能得见,白杨的姿态、特征,跃然纸上,真有“伟丈夫”之姿。如果说,平常的散文是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那白杨礼赞就是黄土高原上的西北放歌。学生 D:茅盾先生写这篇文章是

25、因为他耳闻目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人民的沸腾生活,他看到了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而我们,应该去学习白杨树的精神,用行动去证明中华民族远大的前途。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我们今天所必需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像白杨树那样“不平凡”。1.背诵文章的第五段。2.作者由白杨树想到了北方的军民,你会用这种手法吗?从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中任选其一为题,写一篇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一、茅盾文学奖1981 年,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将其 25 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

26、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评选在 1982 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 1977 年至1981 年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二、白杨礼赞教学反思1.围绕线索,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3.由于所接触的材料过少,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象征手法。一、参考答案 1.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不平凡”三字,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首句标其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起笔

27、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让读者在文章开头就获得一个深刻印象。继之,作者又具体分析白杨树的不平凡,构成文章的主体。对此,作者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不平凡;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从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树自身的“形美”,又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写尽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2.伟大和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类似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以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来说,它当然极平常,“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赞美普通白杨树的不平凡也正是

28、赞美北方普通军民的不平凡。 3.白杨树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伟岸(丈把高),正直,朴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团结(丫枝紧紧靠拢),力争上游(丫枝一律向上,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倔强挺立,坚强不屈(不折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白杨树的这些基本特征,正是北方农民的独特品质,也正是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所以作者才能由树及人,通过赞美白杨树来由衷地赞美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二、参考答案 1.“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形象而准确。静态的黄土高原“扑”入视野,这是乘车者的实感,准确地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度之快。“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扑入”视野,也反映了黄土

29、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无遮无碍。 2.使用“涌”字,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3.一个“泛”字,富有动感,生动地表现了白杨树旺盛的生命活力。三、参考答案 背诵时可先把第五段根据课文内容分成几个小的层次。比如,第五段分成“总分总”三个层次,先是总写,然后对干、枝、叶、皮分别进行细致描述,最后又是总说。这样分层次来背诵,一个个突破。四、参考答案 梅花,迎着寒风而绽放的花朵。它没有月季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大红大紫,没有兰花的淡雅,没有荷花的高雅但是,它拥有不畏寒冷“独步早春”傲立雪中的精神,象征刚毅精神和崇高品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更是表达

30、了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战斗在荒天雪地的塞北开发者,他们像青松,像秋菊,却更像这梅花。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难道他们不具备梅花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吗?没有他们,哪会有我们今天的发展?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梦寐(mi) 晕圈(yn) 奄奄一息(yn)B.秀颀(xn) 婆娑(su) 旁逸斜出(y)C.锤炼(chu) 倦怠(di) 潜滋暗长(qin)D.恹恹(yn) 虬枝(qi) 坦荡如砥(d)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主宰 伟岸 妙手偶得B.傲然 楠木 力争上游C.倔强 参天 纵横决荡D.错综 倦怠

31、无边无银3.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比喻)B.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反问)C.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比喻)D.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设问)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白杨树不但象征了 ,尤其象征了 。 (2)贯串全文的线索是 。 (3)白杨树生存环境的不平凡表现在 。 (4)白杨树自身的不平凡表现在 。 (5)白杨树内在的不平凡表现在 。 5.对本文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

32、项是 ( )A.作者写黄土高原的壮美,以此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B.白杨树的不平凡只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精神不平凡。C.“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段话使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D.文章倒数第二段又强调了白杨树的精神。6.使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话。主宰 秀颀 婆娑 旁逸斜出 恹恹欲睡二、课内语段阅读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

33、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7.请你简要概括选段的

34、主要内容。8.白杨树的内在神韵是作者“礼赞”的根本原因,但作者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9.选文中作者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10.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2)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11.文中画线的四个反问句之间构成什么关系?作者运用这种关系对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有什么作用?三、课外类文阅读别样山茶红 原 因(2015云南中考)虽然被称为“春城”,但昆明的冬天也并非总是云柔风软、艳阳

35、高照。只要寒流悄然来袭,便会乌云笼罩、气温骤降,使得街巷庭院披戴的明丽和心头身外缭绕的暖意顿时荡然无存。举目四望,山寒水瘦、翠敛红萎,一派晦暗阴沉。但即使在这样的寒凉和萧瑟里,也能看到一丛丛蔓延开去的高傲和矜持。它们不在乎高原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的冷噤,肆无忌惮地葱绿着,浓墨重彩地妍丽着。那是山茶。在昆明东北郊鸣凤山金殿风景名胜区的山茶园里,即使天寒地冻,它们仍枝繁叶茂,千株万株喷红吐白,一如既往波光潋滟。是的,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从 5 月中旬开始,一种叶像杜鹃叶、花像杜鹃花的山茶就率先在金殿山茶园绽放了。看着漫山遍野的浓绿被撕开一个口子,殷红汩汩涌流,又漫漶 注 开去,黏黏地湿了一

36、片天地,在万绿丛中添一抹血红,生发的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伤感?而一年中最早的山茶花汛,是由这种一度濒临灭绝、极其珍稀的杜鹃红山茶肇始,又不免激动人心。这一波红潮一直延展到 9 月。接下来在金殿山茶园看到的悦目色彩是茶梅。它也是山茶的一种,花多为白色或粉红色,瑰丽而淡雅。茶梅 10 月开放,花期持续到 12 月。凋谢时,片片花瓣随风飘飞,漫起一袭彩色雨雾,铺下一块斑斓花毯。有趣的是,它的香消玉殒,宣告的却是各色常规山茶的怒放。一时间,恨天高、童子面、朱砂紫袍、雪姣、十八学士、六角大红、赤丹、状元红如盅如碗、如钵如盆,姹紫嫣红、浅淡深浓,争奇斗艳、各不相让。茶梅用它满地的落红真正实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

37、”。而那被铺地锦绣托起的云霞,一直燃烧到次年 4 月底。到了 5 月,杜鹃红山茶就又轮回着开始了新一拨的激情涌动。可以说,这里一年四季茶花开不断,正应了清代李笠翁(李渔)的评价:“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在云南,山茶还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公元 898 年绘制的南诏图传中,它就出现在南诏王细奴罗家里。现存最古老的云南山茶,也许应数生长在楚雄紫溪山功德林的“紫溪茶”,树龄六百五十多年。而丽江玉龙雪山东麓的玉峰寺院内一年能开上万朵花、荫地面积全国最大的“茶花王”,树龄大约五百年。大理巍宝山灵官殿的桂叶银红,高 18.88 米,是世界最高的茶花,树龄也近四百

38、年。让我对山茶之美有所顿悟的,却是这样一件事。那天,我去郊区农村看望一位妻儿早逝的独身老人。他的家,院墙多处泥块脱落,屋顶瓦沟枯草抖索。从厢房到堂屋,说话有回音却看不清周围堆放了些什么。但我们还是不期而遇或者说狭路相逢了,与山茶。它们一盆挨一盆摆放在地面坑坑洼洼的院子一角,绿叶像海水漾波,红花像火焰腾跳,拥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超越了这里的破败、空旷、凌乱、昏暗,那么醒目、夺目、灼目,迸溅出满腔欢喜,流溢出盈盈暖意,使得原本可能死气沉沉的一隅平添活泼生机。老人告诉我,他从小爱花。这些山茶是他在心情好时种下的,每天都要来仔细地照看。山茶活了,长高了,枝繁叶茂了,好心情也就随之常驻常在了;山茶打

39、苞了,骨朵饱满了,绽裂了,笑容也就随之在梦里开花。“今年,我还把它们一盆盆送到金殿去参加茶花展览了哩。”想不到老人对美的追求如此炽烈。是对山茶的爱,戳破了缠裹他的孤独,烧掉了包围他的凄凉。就是这生命中最原初的牵挂,鼓舞着他重构自己的人生。云南的山茶之所以特别多,特别绚烂,大多源于人工的精心种植,栽培养护。尽管栽护它的人境遇会有不同,但他们栽下的都是对于美的不竭的追寻,养护的都是对于美的永恒的渴求。别样山茶别样红,一枝一叶总关情。(摘自人民日报2015 年,有删改)【注】漫漶:形容文字、图画等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1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别样山茶红”的理解。13.第段描写寒流来

40、时昆明冬天的景象,有什么作用?14.第段写道“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15.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段中的画线句子。它们一盆挨一盆摆放在地面坑坑洼洼的院子一角,绿叶像海水漾波,红花像火焰腾跳,拥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超越了这里的破败、空旷、凌乱、昏暗,那么醒目、夺目、灼目,迸溅出满腔欢喜,流溢出盈盈暖意,使得原本可能死气沉沉的一隅平添活泼生机。16.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与解析】1.C(A 项,“晕”读 yn;B 项,“颀”读 q;D 项,“恹”读 yn。) 2.D(银垠。) 3.C(C 项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

41、手法。) 4.(1)北方的农民 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3)白杨树赖以生存的不平凡的典型环境是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鲜艳的西北高原 (4)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5)它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5.B(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多方面的,它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形不平凡,精神不平凡,它所象征的内容不平凡。) 6.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雪主宰了这个世界,大地立刻变得银装素裹。我和姐姐慢慢走在雪中,走着走着,

42、我们来到了一片树林旁边,我一下子被它吸引住了。我真惊叹这自然创造的美丽。那秀颀的树早已穿上了白色的衣服,真是玉树虬枝啊!那洁白的雪花在林间飞舞,似乎要和那婆娑的枝条比一比舞姿,那旁逸斜出的树枝在呼唤着雪花。此时我真佩服岑参那两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看到这些,我那恹恹欲睡的情绪顿时溜走了。我沉醉于那诗的境界里,我更陶醉于那雪的世界里。 7.赞扬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8.欲扬先抑。揭示白杨树与众树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由赞树到赞人,过渡自然。 9.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3、。 10.(1)“也许”表示某种可能,说话留有余地,委婉而有分寸,意思是人们并非一定认为白杨树不美,话中流露出作者对白杨树之美的肯定。 (2)“尤其”是指“最主要的”,这样说,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所在,同时也和上文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象征了“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严密照应。 11.构成递进关系。作用:引导读者去思考,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12.既是指杜鹃红山茶、茶梅等山茶花的绽放激动人心;也是指妻儿早逝的独身老人对山茶的爱,对美的追求,鼓舞他重构自己的人生。 13.用寒凉和萧瑟的气候,侧面烘托了山茶高傲、不畏严寒、持久灿烂的特点,为下文做铺垫。 14.品种多花期长:品种繁多,

44、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花色多: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历史久远:山茶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 15.本句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茶的绿叶比作海水,红花比作火焰,“拥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等词的使用,赋予山茶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茶的勃勃生机,抒发了作者愉悦欢畅的心情。 16.托物言志(或象征、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山茶的喜爱,对美的不竭追寻和永恒渴求。第 2 课 囚 绿 记1.易错字瞥见(pi) 揠苗助长(y) 蕈菌(xn) 涸辙(h) 猗(y)郁 淅沥(xl)2.多音字提 ()提醒 从旁指点 ,促使注意。()提防 小心防 备 。 脉 ()脉 络 比 喻 条理或 头绪 。()脉

45、脉 默默地用眼神或行 动 表达情意的 样 子。 累 ()劳 累 由于 过 度的 劳动 而感到疲乏。()累 计 加起来 计 算 ;总计 。()累 赘 使人感到多余、麻 烦 的事物。 3.形近字揠 ()揠苗助 长 拔。 堪 ()不堪 设 想 可 ;能。 瞥 ()瞥 见 很快地看一下。蹩 ()蹩脚 脚腕子或手腕子扭 伤 。4.近义词辨析词语 词义 不同点 巧辨灵巧 灵活而巧妙。 “灵巧”侧重巧妙。“灵巧”既可用于有生命的对象,也可用于无生命的对象。灵活 敏捷,不呆板;善于随机应变,不拘泥。 “灵活”侧重“活”。 “灵活”主要用于有生命的对象。5.词语释义了截:明了简单。急不暇择: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

46、揠苗助长:用把苗上拔的办法来帮助它生长。多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也说拔苗助长。淅沥:形容轻微的雨声。葱茏:(草木)青翠茂盛。猗郁:充满生气的样子。瞥:很快地看一下。涸辙:干涸了的车辙。涸,水干枯。辙,车轮碾过的痕迹。蕈菌:伞菌一类的植物。无毒的可供食用,如香菇、蘑菇等。流连: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行文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译著有罗亭鲁滨孙漂流记等。他也曾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文题解说】标题

47、“记”字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而一个“囚”字,暗含了拟人的手法。所谓“囚绿”,指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而被囚禁的常春藤,因为是绿色的,故称“囚绿”。【创作背景】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 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常春藤。这常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禁”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囚绿记。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早日获得解放。文章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北京的生活:窗外充满生机的常春藤让作者无比依恋,于是由于恋绿而将它从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