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类型《黄河化险》教案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doc

  • 上传人:weiwoduzun
  • 文档编号:4791788
  • 上传时间:2019-01-13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37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黄河化险》教案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doc
    资源描述:

    1、第 9 课黄河化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在阅读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故事情节。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环境描写,体会险情的紧急。2感受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体会作者把思考转化为生动可感形象的表达效果。3弄清毛泽东化险为夷的原因,感知伟人的大智大勇。4感受毛泽东在困难面前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毛泽东在困境中逆流勇进的英雄气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教学重难点:感受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体会作者把思考转化为生动可感形象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默读法 朗读法 感悟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能坐在

    2、这里,享用精神食粮;能回到家中,享受幸福安康。这些被我们习惯了的幸福生活,却曾是一代革命者半个世纪浴血奋战的伟大理想。多少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多少个前仆后继的身影,多少次生死关头的抉择,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安康!这一切,我们怎么能忘!所以,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永远的丰碑,重读红色记忆播放红色记忆 (后承接): 这一年的 8 月,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毛泽东,被挤在三县交界的一个狭小地带,背后是沙漠,东面是黄河,南北均有大批敌军压来。而当时他率领的中央机关,警卫部队只有 100 余人,情况万分危急,形式空前严峻。课文黄河化险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样生死关头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齐读课题。二、概括故事情

    3、节1根据课题,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梳理情节。2教师板书:遇险 化险 论险3过渡:刚才这个同学讲述这个故事只用了百十个字,而课文却用了长达 12 页 114 个自然段描述它。它那么多的文字都细致描写了什么呢?三、 黄河化险之“险”1我们就从“险”字入手,默读课文前半部分,看看险在何处,险情如何?1学生默读课文,找寻句段。2展示环境描写重点句段, (指名读)体会险情。然而,呐喊声陡起陡落,精壮青年如草叶一般被大浪拍回,跌得前俯后仰。而羊皮筏子早已翻扣着,旋转着,眨眼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啾啾啾!这是子弹从头顶掠过的声音。四名卫士呼啦一声围住毛泽东。同时,河堤上下响起子弹钻入泥土的噗噗声。可以清楚地

    4、看到,有两座山头已经出现了敌人。百余人的警卫部队是难以抵挡住七个旅的敌兵,不让他们追杀至黄河边的。 (解释七个旅的人数每个约 7000 人左右,七个约 5 万人)3小结与过度:前有天堑,不可逾越;后有追兵,近在咫尺。 (板书:天堑追兵)这是直接描写险境,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毛泽东和干部战士有什么反应?4展示间接表现险情紧张的句段。 (指名读)进一步体会险情。毛泽东望望洪水咆哮的葭芦河,望望堤岸上焦急等待的几百名干部战士,转身盯住枪炮声大作、喊杀声连天的高山,神色肃穆严峻。几百名干部战士都屏住了呼吸,连葭芦河的咆哮声也似乎变得远去。5过渡:险情紧急,迫在眉睫。绝处能否逢生?谁来化险为夷?(展

    5、示句子:几百人的目光追踪着他的脚步,似要从中找到希望和信心。 )可他心中十分清楚,几百干部战士的身家性命,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都将在此一举。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事关重大,他该如何了断?四、 黄河化险之“化”认真阅读课文 4386 自然段,思考:在危急关头,身负几百人的殷殷期望,面对生死抉择的毛泽东,为什么要抽烟?为什么会骂人?画出最打动你的段落或句子加以体会。1学生阅读课文相关段落。2学生思考后回答。随机展示语段,体会伟人此刻的心理活动。周恩来急步迎去,看到毛泽东的马夫老侯双手捧着个油布包,被人群簇拥着,像被迎来的英雄。 “老侯同志,我代表同志们谢谢你了!”周恩来动了感情,声音比往常提高许多。(

    6、是什么使老侯成了英雄?周恩来为什么会为一支烟动感情?烟是毛泽东此刻最需要的,有了它,就意味着有了绝处逢生的希望)毛泽东淡漠的两眼却燃起了火,那是停止思考的特征。警卫员身不由己哆嗦了一下。果然,毛泽东发作了:“你蠢!老子不要你,你滚!”(为什么骂人?危急关头,刻不容缓)毛泽东似乎屏住了呼吸,鼻孔里流出两股青烟,才流出不多一段,又忽然被抽回去大部分;然后又缓缓向外流,然后又猛烈抽回去终于,一根又粗又长的烟柱从他嘴巴里冲出,一直撞在湿漉漉的黄土地上,撞碎了,向四面八方弥漫。(为什么吸烟?事关重大,抉择艰难,反复斟酌)蓦地,毛泽东立起了身,那支烟头奋力掼在地下,用脚踩去。嘴里迸出一声:“不过黄河!(四

    7、个动词表现出什么果断决定)“放心跟我走,老子不怕邪!”毛泽东从来不曾这样冲动、亢奋。他用讥嘲的目光朝敌人射击的山头瞟一眼,从容走上黄河岔的堤岸。不紧不慢,顺堤向西北方向走去。 (信心坚定,大胆行动,藐视敌人 ) 3教师小结:面对迫在眉睫的险情,毛泽东慎重思考,然后果断行动。 (板书:思考行动)故事到了这里,似乎圆满结束了,可是为什么课文却没有结束呢?4分角色朗读课文 93114 段:想想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毛泽东是凭借什么化险为夷的?(1)分角色朗读。(2)说作用(板书:辨明原因) (3)指名表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智大勇、胆大心细等)五、课堂小结1学生用一句话总结课堂收获。2教师小结

    8、:感谢黄河化险 ,让我们感到文字的无穷魅力,动人动情;感谢“黄河化险” ,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大智大勇,举重若轻。在深深的敬佩里,我们将从此懂得:智,来自于广博的学识、细心的观察和周密的思考;勇,来自于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心态和果断的行动。从此刻开始,我们将珍惜幸福生活,追寻属于自己的智和勇!六、课外练笔思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课文却借助吸烟这个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表现出伟人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请你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文字,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七、板书设计:黄河化险权延赤遇险 天堑追兵 化险 思考行动 大智大勇论险 辩明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因阅读感受的不同

    9、而几易其稿。最初设计为三主版块:黄河化险之“险” 、 黄河化险之“烟”与黄河化险之“人” 。并在“烟”部设计练笔,当堂写作展示。二次设计为两主版块:黄河化险之“险” 、 黄河化险之“化” ,教学重点放在人物的研讨上。后又抛开设计,重新反复阅读课文,感觉表现伟人在危急关头的思考决策才是文章要表现的重点,也是故事的关键环节。于是本着这样的认识,重新设计教学思路如上所示。从授课效果看,这样的思路易于被学生接受,也产生了相应的效果。从课题入手,在梳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险”上做足功夫,借助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体会当时的险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让他们跨越时空的距离,感受到生死关头领袖决策的重

    10、大意义。然后借助吸烟这个细节,引领他们更深入地体会险情之急迫、决策之重要,体会决策的艰难和慎重,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至于决策后的行动及对行动原因的辩论,均是为体现决策的正确、揭示伟人的大智大勇而服务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有失误存在。大处而言,首先是“拖堂”问题,“教师投入了感情,跳进去了,但出不来,在里面一个劲地扑腾” 。叶老师的话诙谐而形象,说出了我自涉足长课文教学后的一贯不足。这也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大忌。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收放自如,机智灵活,才算是真正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吴老师和时老师的帮助下,我认为自己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课文不管长短,设计要

    11、抓关键;文段不必过多,一个能说明问题的,不用两个,揣摩得深入,体会得深刻,以点带面,不必面面俱到(如本节课“吸烟”环节的分析体悟,仍有不透不精之憾) ;宽备不一定宽用,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而选择使用。二是欠缺写作方法的总结(虽在最后设置了一个练笔,感受并学习本文写人物思考的方法,但因时间问题,匆忙展示而过,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也许是个人意识的偏差,我总是以为用情很深的文章或课堂,若插入写作方法的归纳,就会中断师生酝酿起来的感情,不能一气呵成。而且好的写作方法,学生一定可以通过文段的朗读和感悟而有所体会,有所发现,不待师言,自可领会。但听了一同上课的沈贝贝老师的课,发觉写作方法的指导还是很有

    12、必要的。因为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缺一不可。读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写服务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情不可少,因为“文以情动人” ,但也要“以理服人” ,让学生掌握方法,从而达到来日自己也能“以情动人”的目的。细处着眼,问题有三:一是舌尖前音的积病,有“复燃”迹象。经过一段有意识的训练,略有好转,但这次授课,盖因较为投入缘故, “忘乎所以,不辨东西” ,所以就“原形毕露” 。没有别的办法,唯有更加刻苦而持久的练习。二是学生朗读,出现字音错误,其中两个未能及时更正提醒。未能做到“心细如发,眼明如镜” 。第三个错误是我至今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的“低级错误” 。毛泽东在慎重思考后,断然决定:“不过黄河!”结合

    13、当时人物心理(果断而决绝)和语境(“蓦地,毛泽东立起了身,那支烟头奋力掼在地下,用脚踩去,嘴里迸出一声” ) ,这个句子应该读得短促而坚定,声音不必太响亮(我自己在备课时就一直是这么读的) 。可当时在我的鼓励下,学生的情绪越来越高涨,争相朗读这个语段,且声音越来越高,我听出了问题所在,但感动于他们的热情和投入,竟然没有用恰当的方法随即予以更正,反而连续找学生读(简直是在鼓励他们“吼读”该句) 。这样的失误不但会影响到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而且这样的误导会影响到以后他们的朗读能力的发展提高(读得最多的那个女孩和敢于挑战的那个男生是多么热爱朗读,而且读得多好呀,这样的误导如果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朗读敏感度和准确度,那将是多大的过错呀!)一想到这些,我就恨不能回到他们班,用上几分钟更正这个不该有的错误。走过百合花 ,走过一条大河 ,走过黄河化险 ,终于在碰撞和磨砺中悟出一丝微薄的经验:再长的课文,只要反复研读,一定可以找到突破口,从而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一举击破。对教师而言,没有参考资料不可怕,只要课文在手,静读、精读、反复读,就是法宝。在读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合适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成长本身却是一种幸福。好课,永远在下一节。学优!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黄河化险》教案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479178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