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幼儿社会性发展.ppt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4785991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社会性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幼儿社会性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幼儿社会性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幼儿社会性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幼儿社会性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八章 36岁儿童 社会性心理的发展,学习目标,能够举例说明36岁儿童情绪情感理解、表达和调控的发展。 能够说出36岁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能够举例说明36岁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表现。 能够举例说明36岁儿童社会认知与交往的发展特点。,学习内容,情绪情感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性别角色的发展 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交往的发展,第一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表达 情绪理解 情绪调控,一、幼儿的情绪表达,1、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 2、情绪表达的发展趋势 3、影响幼儿情绪表达的因素,1、幼儿情绪情感表达的发展,(1)在婴儿期已经产生的基本情绪的基础上分化产生了自我意识情绪如害羞、

2、骄傲等。 (2)在情绪社会化的基础上产生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3)道德感的发展: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由于幼儿园集体生活中逐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在初步明辨是非的基础上产生了基本的道德感如自豪感、友谊感等,但由于抽象思维水平的限制,幼儿的道德感还很表浅。,(4)理智感的发展:5岁左右,儿童的理智感明显地发展起来。不仅表现在好问好奇,而且表现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自豪感、成就感等方面。6岁左右,儿童特别喜欢智力游戏,表现出强烈的“争强好胜”。,(5)美感的发展:4岁前的幼儿喜欢鲜艳的物体,4岁以后逐渐发展起对艺术作品的初步欣赏能力,在欣赏中体验和表现出喜悦、羡慕等美感。幼儿

3、的美感与良好的情绪体验紧密联系,依然肤浅、表面;直接以行动、表情、语言和活动等方面表达。,2、幼儿情绪表达的发展趋势,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情绪不断社会化,3、影响幼儿情绪表达的因素,活动过程而不是活动结果 社会文化和规范的要求 母亲的表情,二、幼儿的情绪理解,1、情绪语言的出现 2、主动了解情绪 3、对情绪的思考 4、移情,1、情绪语言的出现,儿童在1岁半时开始用词语(比如高兴、伤心、害怕)来指称内在的情绪。 3岁时情绪词使用的数量和范围都迅速扩大。 6岁时大多数孩子已经习惯说兴奋、愤怒、烦人、失望、着急、不安等。 最初儿童谈论的完全是自己的情绪,2岁以后开始谈论别人的情

4、绪。,2、主动了解情绪,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谈使儿童对情绪的兴趣和理解逐步获得发展。 不仅了解情绪的外在表现,还要探究情绪的原因。,孩子:什么让你这么害怕,妈妈? 妈妈:没有什么。 孩子:什么让你害怕? 妈妈:没有什么。 孩子:是什么?下面的什么,妈妈?让你害怕? 妈妈:没有什么。 孩子:那个没让你害怕? 妈妈:没有,没让我害怕。 孩子:那是什么东西?备注:他们谈论的是一只死老鼠。,3、对情绪的思考,儿童不只是体验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还逐渐地思考情绪。 35岁的儿童不仅能准确地给情绪命名,还能确认情绪产生的原因。 幼儿末期儿童还能够有效地预测他人的情绪。,next,儿童辨别情绪的性质和原因的准确

5、率,镜头一:前两天妈妈感冒生病了,但佳佳还是缠着妈妈,非要妈妈陪她玩。妈妈很累,对佳佳说:“妈妈生病了,佳佳听话,乖一点,等妈妈病好了再陪你玩吧。”佳佳还是不依不饶:“不行,不行,我要和你一起玩,我不高兴。”,镜头二:妈妈带佳佳去浦东世纪公园放风筝,正好遇到了公司里同事和他2岁的女儿也在玩,妈妈有点事儿要和同事说,就让佳佳陪小妹妹一起玩,她们玩得很开心,后来小妹妹一不小心,滑倒在泥坑里大声地哭了起来,佳佳却在旁边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妈妈很生气,质问佳佳:“你怎么没有照顾好小妹妹?看到她摔倒了也不把她扶起来,帮她掸掸土。”佳佳回答:“又不是我弄倒她的,是她自己摔倒的,又弄得这么脏,我才不管呢!”

6、,4、移情,什么是移情 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 如何培养幼儿移情能力,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乐别人之乐,忧别人之忧。,什么是移情,移情又叫感情移入。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移情能力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1)移情促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为其社会性发展铺平了道路。(2)移情为幼儿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3)移情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7、,为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及社交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移情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如何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移情能力的培养可从情绪的辨识入手能正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是孩子移情能力形成的基础。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注意他人的情绪反应,经常要求孩子观察别人的情绪状态。,(1)观察自己的表情。当孩子做出高兴、生气、喜欢等表情时,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放一面镜子,让孩子看到镜子中自己的面部表情。这种方法被称为镜像表情观察法。(2)表情图识别。即教孩子识别一些明显的表情图,如高兴、生气、害怕等表情图,甚至可以利用各种卡通人物的夸张表情,有时效果也很好。(3)表情模仿训练。即让孩子做出与同伴相同的

8、面部表情动作,在模仿同伴的各种表情时,能立刻用正确的语言说出这是什么样的表情,如“高兴”、“害怕”、“生气”等。(4)表情推测。即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推测故事中某一角色的表情。如,有一天,小白兔在森林里玩,突然一只大灰狼出现在小白兔的面前,请想一想小白兔心里会觉得怎样?,当孩子掌握了这些基本情绪的辨识之后,家长可以要求孩子把这些情绪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孩子看到一样新奇有趣的玩具,家长问孩子:“你看到了这玩具心里怎么想?”孩子能准确地说出“我很喜欢它”,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我很高兴。”又如当孩子做错了事以后,家长问他:“你现在心里感受怎样?”他们能说出“觉得难为情”,而不是单纯地说心里觉得

9、不舒服。,引导孩子对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1)情绪追忆。 情绪追忆是通过语言唤起孩子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当时情景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情景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孩子产生共鸣。如,看到邻居家的超超感冒发烧了,爸爸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哟,超超发烧了,热度很高呀。我想起来,你前几天也感冒、发热了,好像感觉特别难受,非常不舒服吧?”通过引导孩子情绪追忆,使他们能想象出别人当时的感受。,(2)情感换位。 情感换位是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景(如家庭父母老人邻居等),让孩子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他们能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促使孩子以某种角色进入情感

10、共鸣状态。如“如果你是一位老爷爷,在生活中有很多不方便,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如果你眼睛看不见了,你在生活中会感到有什么不方便,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有一天,你在公园里玩的时候,突然看到有个小弟弟不小心摔倒在水坑里了,假如你是那个小弟弟,你心里是不是特别想要别人能帮助你?”,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能使孩子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移到相应的情景中,并置身其中,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当时的情绪反应,从而产生共鸣。总之,要想孩子富有同情心并乐于助人,家长首先应从移情入手,让孩子学会移情,这是孩子学会关心,具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基础。,三、幼儿的情绪调控,1、获得情绪表现规则 2、从他人控制到自

11、我控制 3、情绪自我调节策略,1、获得情绪表达规则,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其成员情绪表达的基本规则,有些是潜在的,有些是明显的,如“男儿有泪不轻弹” 最常见的情绪表现规则:最小化、最大化、面具、替代。 儿童在2岁时就已经掌握了最大化规则,6岁时儿童才能有意识地使用面具与替代规则。,2、从他人控制到自我控制,把情绪控制从抚养人的控制转化为孩子的自我控制是情绪发展的重要任务。 2岁以后,儿童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幼儿情绪自我调节策略的发展,积极情绪培养的方法,1.要保持家庭中和睦愉快的气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情感习得的启蒙学校,是人类情感最美好最丰富的资源所在地。孩子情感起源于父母

12、的抚爱和家庭温馨氛围的熏陶,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是培养孩子积极情绪的重要条件。2.减少接触恐怖、血腥的影视及图书机会尽量少让孩子接触恐怖、血腥的影视节目和图书,这类影视节目和图书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其不利,它们都会引起孩子消极的情绪。,3.要给幼儿有“情绪准备”的时机我们要站在孩子的位置去体会他们的心理,在尊重、了解他们的情绪的基础上培养积极情绪。4.要时常引导幼儿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欢乐情绪例如让孩子帮助家长干些简单家务劳动,并给予及时的认同和表扬,让孩子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欲与愉快感,有助于形成其积极的情绪。5.要注意防止幼儿产生恐惧、岔怒、胆怯等消极情绪,一般的

13、做法是:防止给幼儿突如其来的刺激(如巨响、身体的刺痛等)。对于不可避免的雷声等应事前提醒幼儿,让其有思想准备,成人也应做出镇静、不惧怕的样子。防止给幼儿精神威胁。如把他们关到暗处,或讲些易引起他们害怕的故事,或用幼儿惧怕的东西吓唬他们。对于自己已经害怕暗处的幼儿,成人应设法陪同或引导他们在暗处的空间里活动,让孩子逐渐了解黑暗处除了缺少亮光之外,并无可怕的事物。防止打骂幼儿,尤其不能用突然袭击的残酷手段打孩子。,防止产生忿怒情绪。怎防止和消除幼儿的忿怒情绪呢?家长要以身作则,经常以愉快的心情、柔和婉转的言谈和表情影响幼儿是最为重要的。成人平时不应迁就孩子的不理要求,并教育他们讲礼貌、守纪律、养成

14、良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无理取闹减少了,忿怒情绪的产生也会随之减少。成人儿转移不满、不悦的心情、避免形成忿怒情绪。,总之,我们要帮助幼儿消除和克服不良情绪,使其保持和形成积极的情感在生活中,幼儿难免会遇到新奇、陌生或恐惧的事情而产生情感压力。例如一个幼儿遇到父母生病、家庭离异时可能会变得垂头丧气;一个家长对幼儿期望过高,幼儿感到力不从心时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遇到这些问题时,家长和老师首先要设法尽快帮助幼儿消除不良情绪,给予抚慰,恢复愉快心境;再者是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吸引幼儿去完成他能完成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以解脱紧张状态。,对于那些缺损家庭的幼儿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更要多观察、多

15、亲近、多“偏爱”。缺损家庭的幼儿常具有自卑心理,极易形成忧伤、孤独、畏缩、胆怯情绪情感,做事缺乏自信心;有心理缺陷的幼儿更多具有伤感心理,常常神经紧张、自卑沮丧,或对人对事冷淡漠然。对于这样的幼儿要想方设法培养他的兴趣,发挥其长处、特长,帮助消除和转移不良情绪情感,用爱心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使他们变消极为积极,变沉默为活泼。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具有积极良好的情绪情感,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控制的发展,一、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2、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幼儿

16、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1)4岁到5岁期间自我意识发展最迅速。 (2)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3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45岁期间。,2、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评价具有依赖性和情绪性。 (2)自尊感产生。 (3)独立性和坚持性在幼儿期逐渐发展,45岁是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年龄。,二、自我概念的发展,客我和主我的扩张 自我评价的发展,1、客我和主我的发展,(1)客我的扩张:关于自我的概念内涵从主要是具体的外部特征如“我有两个小辫子”等扩张到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情感如“我会画画”、“我在做游戏,我很高兴”等。 (2)对自己内心世界愿望的意识

17、如“我想要”扩张到了愿望与行为的关系,能从个人的内心愿望解释行为结果,如“他去告诉老师他做完了,他想让老师表扬他”。,2、自我评价的发展,(1)从依存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面性的评价。 (2)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依存性 个别性及多面性,三、自我体验的发展,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产生的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 幼儿的自我体验表现出易变性和暗示性的特点。 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自尊的发展,自尊的结构 幼儿自尊的发展,四、自我控制的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和延迟满

18、足等方面。 幼儿自制的两种表现即抗拒诱惑与延迟满足。,1、抗拒诱惑,抗拒诱惑指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能够得到满足但是社会禁止的行动,它表现为在有人或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都拒绝具有诱惑力但被禁止的愿望和行动。 4岁以前的儿童抗拒诱惑的能力与惩罚成正相关,4岁以后则与说理关系密切。,2、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的享受。 观察表明,小班幼儿已经具有为等待长远目标而抑制即时满足的能力。 2岁的中国儿童在延迟满足情境中已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包括延迟策略的使用,尽管策略的使用可能是无意识的。(2002,陈会昌),3、坚持性,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45岁是幼儿

19、坚持性发展最快的年龄,也是受外界影响波动最大的年龄,因而是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坚持性发展实验,第三节 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角色的含义 性别角色的发展,实例描述,在某一个早晨,我在我们大学的学龄前实验室里观察到了自由游戏阶段中的一幕。,4岁的詹妮急切地进入储藏室的角落里并且穿上一条很长的裙子以及大人看起来很高的高跟鞋.凯伦坐在桌予旁边,为了儿童床里的玩具娃娃发出了啜泣声。詹妮拿起玩具娃娃,坐在摇椅上轻轻地摇着玩具娃娃,并且低声地讲着:“你饿了,是不是呀?”过了一会儿,詹妮对凯伦说:“婴儿不吃,我觉得她生病了,如果雷切尔是护士的话,我们可以问问她。”凯伦跑去找雷切尔,雷切尔正在给艺术桌上色。同时,

20、内森喊汤米:要出车祸了!两个男孩子都急切地冲向堵塞的地方的汽车和卡车,不久,戴谁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首先我是譬察”内森宣布道,他把一张椅子推到阻塞地区并且爬上椅子。“绿灯,快!这个年轻轻的警察官员喊道。信号灯亮了,汤米和戴维在椅子周围奔跑,每个人都推着一个大的木头卡车。“红灯。”内森宣布,卡车马上停了下来。“我的卡车赢了你的。”汤米对戴维说。“因为我没有汽油了。”戴维回答说,他把车停在边上并且假装装满油箱。“让我们来建一个卡车跑道。”内森建议,为了这项工作,三个建筑工程师开始聚集大木块和木板。,一.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角色,性别概念:关于性别特征的认识. 性别角色: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

21、社会行为模式. 性别刻板印象: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观点. 性别分离:儿童喜欢与同性别伙伴交往而将异性伙伴看作圈外人的倾向.,1.性别角色的形成,从人类的角度讲,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早在远古时代,由于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的差异,形成了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 自阶级社会形成后,男女两性的社会职能的差异被伦理道德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并绝对化了。 性别角色往往与性别偏见联系。,2.个体性别特征的形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个体逐渐形成了符合自己生理性别的一些个性特征,这个过程即性别特征的形成,如男性的勇敢、女性的温柔。 个体性别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生物因素

22、、社会文化、教育。,二.性别角色的发展,性别概念的发展 性别角色特征的发展,1.性别概念的发展,(1)获得性别身份:大约出现在1岁半到2岁之间,认识到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属于两个分组中的一个:男孩或者女孩. (2)性别稳定性:大约从3岁或者4岁开始,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是一生不变的特征. (3)性别一致性:大约在5/6岁的时候,认识到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不随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们不是由个体的外貌或者行动决定的. (4)性别认同:在学龄期儿童逐步认同与自己相同性别父母的言行,并形成自己的性别图式.,2.性别角色特征的发展,(1)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在获得性别身份的同时儿童就习得了性别角色刻

23、板印象的外部特征如女孩穿裙子、男孩穿裤子,男孩剪短发,女孩扎蝴蝶结等。5岁时,活动和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建立。 (2)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玩具偏好:1岁半时即出现性别刻板的游戏和玩具选择,3岁时这些偏好对于男孩和女孩变得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性别分离:23岁时出现性别分离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加,选择同性别伙伴的倾向日益加强,直到青春期。,第四节 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认知 社会行为 社会交往,一.社会认知的发展,观点采择 心理理论 对人际关系的理解,1.观点采择,(1) 什么是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 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从他人眼中看世界”、“

24、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 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幼儿(36岁儿童)基本上是自我中心的,因此一般认为还没有观点采择能力,幼儿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所有人的想法。,2.心理理论,(1)什么是心理理论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和认知即心理理论. (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2岁左右开始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能力逐步发展起来,4岁左右儿童的心理理论开始形成.,3.对人际关系的理解,(1)对友谊的理解:友谊是身边的玩伴,是短暂的、单向的和具体的。 (2)对权威的理解23岁时还不能把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己的愿望区分开,对权威盲目崇拜和依赖。47岁意识

25、到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己愿望的冲突,但权威人物的优势特征(如身高)使儿童无条件服从,以消除冲突。,(3)对社会规则的理解,社会规则的类别:道德规则、习俗规则、谨慎规则 3岁以前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尤其是对谨慎规则能初步判断。 3岁以后的孩子能区分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而且认为违背道德规则更为严重。 学前儿童对规则的理解表面的、直觉的和依赖于权威的。,二. 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攻击行为的发展,1.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人们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与保护、捐赠等。,(2)

26、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最早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是共鸣性同情它发生在1岁以前。1824个月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而且分享与助人、合作、安慰等迅速发展和分化。幼儿期各种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合作行为最为常见。,(3)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认知观点采择能力 移情 社会学习观察与模仿,2.攻击行为的发展,(1)什么是攻击行为 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事物,获取某种物体为目的,并形成外部伤害的一种社会性行为。 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2)攻击行为的发展 1岁左右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 2岁以后攻击性行为逐渐增多,4岁时攻击性行为最多。 4岁以后工具性工具减少,但敌

27、意性攻击依然增加。,(3)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 身体动作攻击:打、推、踢、拉、撞、抓、咬等。 言语攻击:骂、唾弃、争吵等。 (4)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本能 挫折 社会学习 社会认知歪曲,三. 社会交往的发展,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1. 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亲子互动产生双向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1)什么是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教养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改变,是亲子交往的实质。 (2)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2. 同伴关系,(1)同伴关系的发展45岁开始,同伴关

28、系冲破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势,逐步成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幼儿的同伴关系主要表现在合作游戏中,3岁开始,单独游戏减少,集体游戏增加,4岁后合作游戏成为主要游戏类型。,(2)同伴交往的类型,受欢迎型 被拒绝型 被忽视型 一般型,(3)影响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家居环境 托幼机构:师幼关系、游戏 儿童自身:社会性行为、社会技能、身体吸引力,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何意义,同伴交往使儿童体验到一种新的社会经验(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使他们锻炼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如何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如何对待敌意,如何对

29、待竞争与合作等等。 (3)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熟练成功的社交技巧。 (4)同伴关系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家庭如何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2)再次,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有利于清楚将对孩子进行怎样的个别化教育。对胆小的孩子,可以扩大孩子的交际面,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及自信心;对于任性的孩子通过立规矩以及让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可以引导他将结果转移到过程上来,形成健康心理,使他的社会性得到健康发展。只有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和谐发展,才能使其成长为一个被社会所接纳、所认可的成功的“社会人”。,1)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密亲子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家庭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提供最充分、最优质的资源平台,拓展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幼儿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