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 育(1 6 年级) 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内容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组华南师大体育科学学院 谭 华,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背景,(一)体育课程的形成与发展 从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到17世纪: 作为骑士训练和民间活动的体育活动的教育化 18世纪-19世纪中叶: 学校体育的课程化:三大体操体系与英国户外竞技 19世纪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 体育课程的科学化,1.体育的教育化,弗吉尼奥(13491438) 绅士的礼法与自由研究维多里诺(13781446)及其“快乐之家”(14231446)维多里诺主张通才教育,主张把读书和运动结合起来,认为
2、运动是健康的基础。他制定了各种锻炼身体的制度和方法,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户外运动,并亲自带领学生从事骑马、跑、跳、击剑、游泳、射箭、角力、跳舞和球类活动。,1.体育的教育化,墨丘里亚尼斯 (15321606)论体操(1569),夸美纽斯(15921670) 将人文主义精神贯彻到平民教育中,“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他十分重视保持身体的健康强壮,要求家庭和学校都应该注意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规律、有节制,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养成强健的身体,以促进智慧的发展。,培根(15611626) 身体上的缺陷, 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体育的教育化,洛克(16321704) 健全的思想寓于健
3、全的身体,2.体育的课程化,卢梭(17121778 )以他著名的教育小说爱弥尔,对整个19世纪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张在教育中效法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2.体育的课程化,深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的博爱派教育家巴塞多(17241790 ) 、古茨姆茨等人,使体育成为了学校的正式课程。巴塞多(J. B. Basedow, 1724-1790)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每年用暑假的两个月野营时间进行体育活动,最初采用的是传统的巴骑士项目,如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后来陆续补充了跑、跳、投掷等“希腊体操”和德国的民间游戏等内容,终于形成了以德绍
4、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活动的雏形。,裴斯塔洛齐(17461827) 和谐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体育与劳动、道德教育、重视知识积累的智育 体育的任务,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力量全部发展出来;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劳动的教育、劳动的习惯、技能的培养训练就谈不到。 裴斯塔洛齐第一个用要素的观点分析人体运动,他认为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它表现为简单的搬、推、拉、摇等基本动作;可以结合构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自然赋予儿童的这种能力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练习和各种体力活动包括劳动的要素。他主张按照关节活动的难易程度来安排体育活动的教学顺序。为了
5、发展儿童的身体,并训练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他曾专门制定了一套名为“技能入门”的体育活动内容,其中包括一些最基本的身体操练,如打、拿、掷、推、挥动、角力等等。,古茨姆茨(17591839),青年体育(1793)基本体操游戏劳动,奔跑、投掷 角力、悬垂 平衡、舞蹈 步行、兵操 剑术和射击,F . 杨(17781852)德意志体育(1816),哈森赫德公共体操场(1812),19世纪中叶:学校体育的确立,1809:丹麥令中學開設體操課 1814:丹麥令小學男生必修體操;規定教師和場地標準 1820:瑞典政府規定男中實施體操 1844:普魯士政府令各級學校實施體操 1872:法國在男子學校實施體
6、育義務教育 1885:英國定小學必修體操 1890S:美國各州掀起體育立法高潮,3.学校体育的科学化,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张很快使教育与培养有工业劳动者的需要发生了联系,原有以简单读、写、算和宗教教育为主的教区学校,转变成了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真正的国民学校。 19世纪中叶,丹麦(1804)、瑞典(1813)、法国(1820)、德国(1851)和美国(1866)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范学校,以培养专门的体育教师。美国奥白林学院1892年两年制体育专业课程,除包括身体练习术科外,还开设有化学、物理学、生理学、解剖学、骨骼肌肉学、动物学,组织学、比较解剖学、心理
7、学,体育卫生学、急救术、辩论术等学科。,斯宾塞(18201903): 科学主义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者,第一类: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保持和维护身体健康第二类: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第三类: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第四类,社会政治活动;第五类,闲暇爱好和情感活动。 生命的科学尽管还是很粗浅,可是已经了解了一切有机体(包括人在内发育上的基些基本原理。现在所要作的,而我们将努力作到某种程度的,就是探求这些基本原理和儿童青年身体训练的关系。 斯宾塞,教育论,学校体育的两个传统:人文与科学,高尔霍夫尔(Karl Gaulhofer,18851941)否定了占主导地位的斯比茨(A. Spiess,18101858)体育
8、课程体系,建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形成运动和完美运动。教学法方面提出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尊重儿童的运动需求);第一次提出要系统地考虑速度、耐力和灵敏的运动学特性。 “新体育”理论: 伍德(T. Wood)和 赫塞林顿(C. Hetherington) 体育课程的目标应指向健康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行教育和智力教育。杜威(18591952)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儿童中心与活动课程体系)在杜威看来,“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年幼儿童的教育,无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和娱乐。”美国学校体育成为20世纪前半个世纪世界学校体育、
9、特别是欧美学校体育的代表。,凯洛夫(18931973) 主智主义课程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凯洛夫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的课程体系,除了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外,其强烈的泛智主义科学主义色彩成为其课程体系的特色。在教学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则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 在这套课程体系中,学校体育的学科中心特色也日益突出。,学校体育的两个传统:人文与科学,19世纪以来,学校的基本任务被简单地理解为是传授知识,学校的各门课程都日益被强烈地学科化了。课程关注的主要焦点,是学生对学科体系、知识点的掌握而不是预期行为习惯、思维能力的养成。在体育课程中,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成为学校体育教学
10、和评价的中心。,学校体育的两个传统:人文与科学,与上述过程密切相关的体育课程的科学化倾向的加强。20世纪初,由于工业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在欧美出现了强调“标准化”和功效的科学主义思潮。 在工业管理领域,出现了以行为主义和实证科学为基础的、采用科学化目标管理的经典模式泰罗(1856-1915) 制。 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以行为主义为特征的桑代克(18741949)教育心理学理论和以泰勒为代表的课程编制的科学化运动。在他们影响下,体育课程的科学化倾向也越来越强。,4.从科学型体育课程到休闲型体育课程 (1970年代),70年代以后,终身教育和终身体育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
11、织提出:“终身体育是为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劳动者、家庭妇女、高龄人和残疾人等没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提供机会。” 日本在1978年后的第三次课程改革中,将保健体育课程目标改为“生涯体育”以及“发展个性和能力”。1989年,又将“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新的保健体育课程大纲的首要目标。日本学校体育界人士称:日本中学的体育将由学校向“生活体育”发展。即改变学校体育限制过多、形式过多、要求统一和活动呆板的格局,重点培养学生爱好体育的习惯、能力和态度,同时增强深的体质,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发展。 牧野笃等,当代日本中等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P.99,(二 ) 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人类社会开始进入
12、信息社会的标志:1956年美国从事信息服务的白领劳动者的数量第一次超过蓝领工人;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世纪美国劳动力构成的变化,20世纪初 20世纪中 20世纪末 2020 工业劳动者 17% 40% 17% 12% 农业劳动者 63% - 3% 2%知识劳动者(knowledge worker)正在迅速成为现代社会劳动人口的引力中心。 余暇时间利用和终身教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类社会余暇时间增长趋势,人们正在重新认识教育,1964年,保尔朗格郞提出“终身教育”思想 。 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模式仍然是学术模式,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仅是他们
13、的教授的复制品。” ( Paul Romer, An Interview with Paul Romer, 1994) “在过去的200年里,人们认为有教养的人指的是接受过正规知识教育的人,今后,人们将逐渐认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指的是懂得如何学习,特别是懂得不仅通过学校、而且是在教育以外继续终身学习的人。” (Drucker, Know-work and Know-Socie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is Century, 199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谈新教育,“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和
14、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由之路。” 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UNESCO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三)体育课程的国际比较,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开始反思学科中心(体力主义)体育课程观 。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各国学校在初中阶段的体育课一般为每周23学时,多数国家在高中阶段保持了同样的课
15、时。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国家在体育方面开设了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殊需求。,芬 兰,芬兰学校初中的体育课为每周6学时;高中体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高级课两种,体育、健康和卫生学是三门主要的必修课,另外学校还必须开设三门高级体育课,即选修课。每门课全年需上38周,每周一次。,2.德 国,德国的学制为13年,然后参加一年的实践才能再继续进入大学的学习。德国学校规定11年级的第一学期每周体育课为2学时,之后到13学年每周体育课为3学时,另外每学期还开设体育高等课即选修课6学时。德国学校体育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不再单纯重视竞技运动,而是鼓励学生在参加竞技性体育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有休闲娱乐
16、性的活动。,日本是将体育与健康合为一门课程的国家。 小学体育大纲的目标:将身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适宜的运动体验和对健康、安全的理解,在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性格和能力时,力图保持并增进健康水平,增强体能,养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3.日 本,初中体育与保健大纲的目标: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和关于健康、安全的教育,在培养良好运动习惯的同时,实现增进健康,提高体能之目的,培养一种将生活营造得既轻松愉快又丰富多彩的人生态度。高中体育与保健大纲的目标:将身心作为一个整体,了解健康、安全和运动的概念。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有计划地培养终身热爱运动的素质和能力,树立一种努力营造轻松愉快、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生活态
17、度。,在高中阶段,学生原则上都必须学习体育理论、身体锻炼、野外活动、体操、格斗(男)和舞蹈(女)等内容,另外每个学生还必须从个人的非对抗性竞技运动(田径、器械体操、游泳)、集体性的竞技运动(球类)各选择一至二项的内容进行学习。,4.英 国,英国1999年颁布的大纲规定:在体育课中,为了克服潜在的障碍,可以让学生选用经过修改、完善或替代性的活动来代替教学计划中的某些内容,以利于学生逐步取得进步;教师应该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并做出评价,及时指出学生达到的水平。,5.挪 威,挪威1994年关于高中教育的新计划指出了竞技化的体育及受其影响的学校体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因而强调将体育与健康结
18、合起来,使之成为整个教育的一部分。,6.瑞 典,瑞典的高中每年开设体育课80学时,另外开设可选择的体育运动。7.意大利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均在每周2节体育课的基础上,每学期另外开设6学时的选修课。, 发展学生多种动作技能以及闲暇活动技能的能力。 逐步理解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逐步获取有关游戏和运动的规则和策略。 通过体育和娱乐计划,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我价值。,8. 美国(加州),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规定:高中学生只在一年级学习规定的体育课程,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体育课都是选修;学生不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选择课程内容,还可以选择上哪一个老师的选修课。中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以田径、球类、游
19、泳等竞技运动为主。, 获得有关参与身体活动、增强体能、加强人际关系、注意安全以及人和群体的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积极参加有助于健康和参与身体活动的创设。 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运动的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的原理。 理解体能的概念以及生物学和社会文化学的意义。 在游戏、比赛、跳舞、体操、水上运动、户外运动以及闲暇和娱乐活动中是一位有技能的参与者。 理解食物在为能量供应、生长发育、机体修复和身体功能的增强等面的作用。 获得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理解疾病和损伤的原因以及个人和社区在形成和维持健康和安全方面的责任。 理解身体健康、社会健康、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平衡对于个人发展
20、的重要性。,9.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 增强自己和其他人的价值、尊严的权利。 理解个人和社区怎样纠正健康方面的不足和了解健康中心和健康资源。 理解不同的价值、态度和信念对与健康、安全和身体活动等有关的个人和群体决定和行为的影响。 理解人的行为和努力对于个人和群体健康的环境和结果的影响。 使用和评价促进健康和参与身体活动的服务、安全和设备,以及理解消费者的权利和责任。, 形成维持和提高个人健康和身体发展的知识、理解、态度。 通过运动发展动作技能,获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对身体活动的积极态度。 提高能改善人际关系的理解、技能和态度。 采取积极的、负责的行动,参与健康社区和环境的创设。,10.
21、 新西兰, 理解体能、健康和幸福的重要性以及有关的影响因素。 个人积极地参与每日的身体活动以及形成积极的健康行为。 获得终身参与身体活动的基本运动技能。,11. 加拿大安大略省,各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美等国开始反思学科中心(体力主义)体育课程观 。 第一, 在体育正课以外,开设体育选修课 一些国家的调查表明:青少年中普遍表现出运动兴趣有随年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基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等方面的考虑,不少国家在高中阶段采用了选项学习的方式,即在规定的范围内由学生选择若干项目进行学习,例如日本、英国;还有的国家在体育主课之外开设体育课选
22、修,例如意大利、芬兰、德国;美国则在高中后两年实行了更为自由的体育课选修制度。,第二,体育、健康和卫生教育相结合,缺乏运动而带来的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关注。例如,1986年在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的渥太华健康促进宪章的推动下,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健康学校运动”和“健康城市运动”;1997年第四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通过的雅加达健康促进宣言再次呼吁进一步加强全球学校健康运动的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把加强了包括营养、卫生、远离毒品、安全等内容在内的教育,并与体育课结合在一起。1990年成立的非赢利性的美国学生健康组织还发起了“美国学生健康工程”,并设计
23、了16套不同的课程计划供各校参考选用。,第三,体育课与课外体育俱乐部训练相结合,在我国,学生在课余的体育活动主要是教师指导下的课余训练或课外体育活动。 在欧美的许多国家,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形式则主要是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体育俱乐部。,成 绩 完善了课程和教材建设 完善了课程管理体系 引进了多种新的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特别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和快乐体育的试验,(四) 中国的体育课程改革,问 题 1979:多数年龄组多数指标(含身高)不如日本同年龄组。 1985: 形态与机能增长速度较快但平均值低于日本,体形继续向细长型(豆芽型)发展,体重不足问题更为突出,身体素质指
24、标增长不明显,某些指标(耐力、柔韧性)甚至有所下降。 1990年:形态与大部分运动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但心肺功能与耐力下降。 1995年:形态发育水平明显提高,身高、体重等发育指标明显提高,速度、力量等素质有所提高,但耐力、柔韧性素质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起一降再)男女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1985年比较明显下降;肥胖儿童和超体重儿童比率有所增加。,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形态发育、营养状况改善,贫血、龋齿减少 体能 (速度、耐力、柔韧、爆发力、力量) 素质全面下降。 1318岁的中学生(2000 : 1995)柔韧 耐力(男l000米女800米) 18厘米 男9.6 秒 女 12.
25、6秒 1318岁中学男生引体向上平均下降 2.1次,女生仰卧起坐平均下降1.2次。,7-18岁学生75%肺活量继续下降 (-17-90ml)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加 ( % )1995 2000 1995 2000城市男生:5.9 10.1 乡村男生:1.6 3.7城市女生:3.0 4.9 乡村女生:1.2 2.47-12岁城男:6.97 10.7乡村学生升幅大于城市学生,原 因:,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不足。 既有场地不足、时间安排及活动内容安排上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问题。 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怕 累 无喜欢项目 无习惯54.5 51.3
26、 50.0 对身体不好原因的认识(%) 锻炼不足 睡眠不足 精神紧张 56.7 50.3 28.0,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66.74%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的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在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各种原因中占第3 位)或没有掌握锻炼方法(第6位),甚至认为不必和不宜参加体育活动(分别占第9和第10位),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脱节。 卢元镇,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看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1999(2)2001年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并出现逐渐加剧的趋势。在中断体育活动的人口中,20岁以下者占68.7,30岁以下者占90.5,与199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
27、.0和11.7。调查发现,有38.7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准备在条件合适的时候重新参加体育活动,有37.9的人表示今后仍然不打算参加体育活动,有23.4的人尚在犹豫之中。 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6日公布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结果,影响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客观原因,主诉主观原因 第一,缺乏兴趣,占30.2 第二,认为“没有必要”,占6.8; 第三,认为自己“身体较弱,不宜参加体育活动”,占6.4; 第四,学生时代就不喜欢体育活动,占6.0; 第五,认为“体育活动不适合自己的举止行为”,占1.9; 第六,担心他人讥笑,占2.3。 主诉客观原因 第一,缺少时间,占53.8; 第二,缺少
28、场地设施,占34.9; 第三,精力不足,占29.8; 第四,缺乏经费,占16.8; 第五,“不懂锻炼方法”和“场地远,不方便”,均占12.9。 与1996年相比,时间与场地设施的问题依然是影响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6日公布2001年中国群众现状调查结果,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认为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对增强体质有作用的仅为15.03%,认为作用不大的高达76.5%,还有8.47%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近半数的学生(42.82%)不能将小学到大学体育课所学知识用于健身,过半数的学生(50.82%)能用一点,能用于健身的只有十五分之一(6.83%)!陈智寿等,20
29、年学体育改革的回顾 体育学刊,1999,6,结论: 现行课程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手段”成了“目的”,没有能充分体现和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 大纲对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定偏多偏细 过分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的情意感受 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不尽合理,1978年大纲曾提出“要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后来的几个大纲去掉了这句话。 “三项基本任务”的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反映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是广大教师往往会忽略体育本质,而将作为手段的运动上升到本质地位。陆玉林、徐茜,学校体育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南京体院学报1999(2)原有的体育课程
30、在教学目标方面,过于强调体质和传授“三基”的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的开发与发展。吴忠义,对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探讨,体育科学,1998(2),二、当前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一) 小学体 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 2000.7-2001.7: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制定2001.9-2002.7:38个实验区进行实验2002.9-2003.7:400实验区进入实验,高中标准公布2003.7-2004.7:35%的学校进入实验 2004.9-2005.7:65%的学校(含四省高中)进入实验2005.9- 全部小学初中进入实验,(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
31、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 增进知识和健康都不是体育的唯一功能,也不是体育课程的唯一目标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素质教育知识学习体育艺术发明创造活动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手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1.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基础性,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它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学生
32、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形成敢于迎接挑战的积极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健康体魄;初步具备规划健康人生的能力。,实践性,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实践性,体育知识是一种以身体参与为特征的操作性知识。 体育学习过
33、程以身体参与、身体认知为基本特征。 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为学生在体能、体形、机能、专项技能、行为态度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方面。 体育学习的结果比较理论课程学习的结果具有更短的时效性。 体育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它的教学规律和评价体系。,综合性,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教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2. 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
34、变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
35、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运动成绩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甄别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3.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但这不意味着只要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就自然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自身也存在着是否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问题。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德)第斯多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下,“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模式仍
36、然是学术模式,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仅是他们的教授的复制品。” Paul Romer, An Interview with Paul Romer, 199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过去:以运动项目来确定学习领域 (1)以全面锻炼身体为主,按人体解剖部位分类,如把活动方式分为上下
37、肢运动、躯干运动、跳跃运动和全身运动等; (2)以发展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分类,以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悬垂支撑和平衡、角力等为教材内容; (3)完全按运动项目分类,把运动项目以外的内容,当作辅助教材或教学手段; (4)按发展身体素质的作用分类,把教材划分为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内容; (5)按发展人体机能的效果分类,把教材划分为有氧和无氧锻炼的内容; (6)以养生、健身、防病、治病、康复为目标的分类。,现在: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运动技能技能学习仍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但掌握运动技能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唯一内容和目的。改善学生参与体育的态度和程度,学生
38、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是课程学习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内容。 学生的运动行为表现包括运动兴趣、爱好、习惯及其对自身健康和社会健康方面的责任感和能力,也是课程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与心理和智力发育相比,儿童少年在身体发育方面表现出更大、时间更长的个体差异性,更不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课程标准没有采用按年级划分学生阶段的方式,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体育学习的特点,将112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按照不同的学习领域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身
39、体(形态、体能和技能)和行为(兴趣、爱好、习惯、良好心态以及与社会协调相处的能力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方面,这些变化都应以可观察、可操作的方式通过对不同学习领域的各级水平目标进行评价。这是确保课程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放弃了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而只是规定了学习内容选取的原则和范围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逐步减少运动项目学习的原则,课程评价集中体现着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决定着课程发展的方向 原有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教什么,考什么,终结性评价。考试偏重于生物性评价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 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
40、化其甄别、选拔功能 ,建立内容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根据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第一部分 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领域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程评价、课程资源、教材 附 录名词解释、附表,三、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一)划分学习领域的依据,1. 体育课程的目的与任务目 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任 务: 增进身体健康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获得体育与健康知
41、识和技能,2. 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42、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5、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入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根据农村的实际条件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
43、农村学校的体育和卫生工作。,3. 外国经验 若干国家体育课程的学习领域 1. 澳大利亚 运动、身体活动、人的发展、人际关系、安全、 饮食和营养、健康。 2. 新 西 兰 健康和身体发展、与其他人的关系、运动概念和技能、 健康团体和环境。 3. 加 拿 大 18年级:健康的生活、基本运动技能、积极参与。910年级:身体活动、积极生活、健康生活、生活技能。 4. 美 国 运动技术和知识、自我 意识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5. 日本 小学12年级基本运动和各种游戏。 小学34年级基本运动、游戏、器械运动、游泳、舞蹈、保健 小学56年级身体锻炼、器械运动、田径运动、游泳、球类运动、舞蹈、保健。 初中阶
44、段分两个学习领域: 体育学习领域:身体锻炼、器械运动、田径运动、游泳运动、球类运动、日本武术、舞蹈、体育知识。 保健学习领域:1. 懂得身心机能发展和心理环境的有关知识。2. 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3. 深刻理解健康生活与疾病预防之间的关系。4. 强化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 高中阶段分两个学习领域: 体育学习领域:身体锻炼、器械运动、田径运动、游泳运动、球类运动、日本武术、舞蹈、体育知识 保健学习领域:1. 现代社会与健康 2. 终身健康3. 社会生活与健康,体育课程提出了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这些目标必须通过实际的教学内容与活动来实现
45、。 划分学习领域就是要使体育教师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与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那些方面,并有目的地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活动来实现。也就是说,划分学习领域有利于体育教师、学生、家长清楚地知道通过课程学习期望学生在那些方面发生变化。,(二)学习领域,小 学 体 育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 程 目 标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 社会适应 运动参与 运动技能,课程标准学习领域,运 动 参 与,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46、。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小学阶段,要着重让学生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初中阶段,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初步养成;高中阶段,要注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运 动 技 能,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同时学会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小学阶段,学生将学会多种游戏和身体活动方法;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
47、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至三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发展运动能力。,身 体 健 康,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因此,本学习领域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而良好的体能是通过持之以恒的锻
48、炼获得的。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本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某一水平学习时侧重发展某些体能;同时,在小学阶段还应要求学生着重了解营养卫生和青春期卫生保健常识,初中阶段要求学生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注意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心 理 健 康,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本学习领域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注意创设专门的情景,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小学阶段,应侧重使学生了解和体验
49、体育活动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敢于展示自我;初中阶段,应侧重使学生了解身心之间的关系,增强体育学习的自信心;高中阶段,应侧重发展学生运用体育活动等方法改善心理状态的能力。,社 会 适 应,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本学习领域注重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以及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小学阶段,应侧重帮助学生了解一般的游戏规则,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表现出合作的意识和行为;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行为的识别,初步了解几种体育传播形式;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掌握在现代社会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