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79948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案 岳麓版选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4 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目标导航 1.概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重点) 2.理解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难点)一、变法的前夕1变法的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2)公元前 362 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 ,广纳贤士。2变法的准备(1)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2)商鞅与旧贵族展开论战,进行变法宣传,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3)南门徙木,取信于民。3变法的展开:商鞅于公元前 356 年和公元前 350 年两次实行变法。二、商鞅变法的内容措施 内容 作用

2、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肃军纪(1)商鞅新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2)打击了贵族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军事实行什伍组织 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废除井田,奖励耕织(1)废除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2)奖励耕织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经济统一度量衡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县制取代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国君直接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加强了管理,有效地行使了政府权力2轻罪重刑

3、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思想文化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思维点拨 (1)世卿世禄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制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2)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3)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思维点拨1军功爵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宗法分封制的基本原则,是打击旧贵族、扶植新

4、兴地主阶级的重要措施。2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思维点拨1废分封,行县制的影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2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了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三、变法的结果及评价1结果: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2评价(1)积极作用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

5、的。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2)消极影响:商鞅实行的文化专制和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长远而消极的影响。3思维点拨针对诸侯争霸、秦国落后的局面,商鞅变法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相对于魏文侯变法而言,商鞅变法的措施更全面、更有力、效果也更为显著。史论要旨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2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3商鞅变法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促

6、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知识图示主题一 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影响史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 。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史料二 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商鞅变法的规定史料解读说明打击旧贵族利益、创新制度是贯彻在商鞅变法中的基本精神。指商鞅打击“世卿世禄制” ,按军功授爵。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

7、行的制度创新。提示 创新: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2)史料二反映了商鞅的哪一项变法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提示 措施:军功授爵制度。影响: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4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2)消极影响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对后世而言

8、: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峻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焚烧诗书造成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主题二 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其成功的原因史料一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史料二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

9、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史料解读从规模、措施、过程、力度等角度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通过与其他变法运动比较,突出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提示 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2)根据史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提示 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

10、统)。5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其成功的原因(1)特点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2)成功的原因顺应历史

11、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时代要求一致,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符合秦国的实际,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注重舆论宣传的效果。法家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的坚强后盾。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中。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严厉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1(2017北京顺义模

12、拟)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在所示位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6A商鞅变法 B焚书坑儒C迁都洛邑 D陈桥兵变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地图显示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可以推测所反映的时空为战国时期,故 A项正确。2(2018佛山模拟)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这表明商鞅变法( )A未得到司马迁的认可 B未建立正常社会秩序C提升了秦国国力 D引发了诸侯争霸战争答案 C解析 “倾邻国而雄诸侯”说明商鞅变法提升了秦国国力,故 C 项正确。3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您一出行,后面随从的车乘几十辆,车上载满全副武

13、装的卫士,力大而肌肉发达的作陪乘,手持矛戟的武士紧紧护卫着您的车乘而疾走。 ”这反映的实质是( )A商鞅出行戒备森严 B商鞅变法使秦国富裕C商鞅变法的阻力和艰难 D商鞅奢侈浪费答案 C解析 商鞅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忌恨,为了安全起见,商鞅出行时有重兵保护,体现了商鞅变法的艰难和商鞅变法的决心与勇气。4(2018锦州模拟)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它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取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通

14、路。孙闻博二十等爵确立与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材料二 军功爵制相对于五等爵制对国民有着更好的激励作用相比于东方各国,秦人尚功利轻伦理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君主的强有力支持和平民的热烈响应是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全秦推行的根源,最终助其统一天下。7周建波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国能够推行军功爵制的社会基础,并概括军功爵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答案 (1)特点:军功拜爵;打破宗法;沟通贵族与平民阶层。目的:增强军队战斗力。(2)基础: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平民的

15、热烈响应。影响:为秦国完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目的, “军功爵制”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奖励军功的方式来刺激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第(2)问,第一小问基础,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以及平民阶层对军功爵制的热烈响应,这些都是该制度能够在秦国迅速推行的重要基础;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军功爵制对于日后秦国的一统天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基础达标1下图再现了商鞅到秦国后,秦孝公与商鞅促膝长谈,并决定重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场景。某同学要为该图片命名,最恰当的选择应是( )A强者的共鸣 B弱者与强者的结

16、合C殊途同归 D知人善任答案 A解析 商鞅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从政愿望,可谓“强者” ;秦孝公渴望改变秦国的落后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也可谓“强者” 。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本题易错选 C 项和 D 项。秦孝公和商鞅的“途”是相同的,都是要通过变法的形式实现国家的富强;D 项仅从秦孝公方面考虑,忽略了商鞅。2(2017北京昌平区模拟)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 )8A废井田 B均田令C坊市制 D免役法答案 A解析 根据“赵” “韩”等诸侯国可判断此时处于战国时期,再根据处的“咸阳”可知这场变革是发生在秦国,战国时期秦国影响最大的变法就是商鞅变

17、法。废井田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故 A 项正确。3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C维护井田制 D保护私有财产答案 D解析 根据题中“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本题选 D。4 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 )A变法深入贯彻 B变法违背民意

18、C变法阻力重重 D变法最终失败答案 A解析 根据所学,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等领域推行全面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分析材料,商鞅出逃后,受困于自己制定的制度,最后被逮捕处死。本题选 A 项。5在变法过程中,商鞅曾设立 20 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这种做法的重大社会意义是( )A促使秦国成为六国中的军事强国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C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9D为平民阶级的崛起创造了条件答案 C解析 A 项仅仅是对秦国军事方面

19、的影响,不符合设问要求;B 项是次要方面;D 项与史实不符;主要方面是有利于推进封建制社会的形成,故选 C 项。6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 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 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A BC D答案 B解析 由“使民务本力农” “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分析可知,与材料信息一致,与材料不完全相符。故本题选 B。能力提升7(2017南京模拟)商鞅的法律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保证变法得以全面贯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

20、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商君书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战国策秦策材料三 商鞅进步的法律观还表现在充分发挥的广泛社会功能,不断扩充法律内容,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将秦国社会生活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刘树林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律观。(2)材料二中商鞅是如何推动法制实施的?概括其效

21、果。(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商鞅法律观的价值。答案 (1)法律观:以法治国;符合民众认知水平;因时而变。(2)实施:力求公平(赏罚分明);严格执法(树立权威)。效果: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军队战斗力;使秦成为强国。(3)价值: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的法制化、有序化。10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以得出符合民众认知水平,由“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可以得出因时而变。第(2)问,第一小问实施,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材料二的信息“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