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新课程高考 阅读鉴赏与延伸试题解析2010年1月,主要内容一、阅读鉴赏与延伸的界定及能力要求二、古诗文鉴赏与延伸试题的类型探究三、现代文鉴赏与延伸试题的类型探究,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南宋】方岳(测试卷)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 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 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 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 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注: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河洛:泛指为金兵
2、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题目13: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200字左右) (12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 评分参考:1.孤独漂泊,思念家乡 2.中原未复,山河破碎 3.时光易逝,世事无常 4.怀才不遇,功业难成),评分要点:(10分) 把握词人形象特点(2分) 观点(2分) 能结合诗句进行评价(4分)语言(2分)答题思路:说明形象特点、表明自己观点 结合诗句分析“愁思” 结合诗句分析“壮志难酬” 回扣诗人形象,参考答案: 天地之间,独自长啸,身边伴随的只有“匹马”“西风”,展现在读
3、者眼前的是一个愁思不断、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词人漂泊江南江北,思念“千重”之外的故乡;而想起故乡,就想到外敌的占领,这就在思乡的愁绪中又平添了一份“遗恨”。“怀乡”“国恨”相交织 ,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中“人间俯仰陈迹”的叹息和“磨灭几英雄”的感慨,又让人看到诗人是在借古伤今,叹时光流逝,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一腔情怀。/读此诗,词人以国事为念,忧国忧民、渴望国家统一的精神令人敬佩,而光阴易逝,词人功业难成又令人扼腕同情。(约210字),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唐中宗时,杜审言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边陲。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
4、放途中所写。 迟日,春日。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 京国人南窜,意指从京城放逐至峰州。 (2)诗中的“悲”“愁”情绪,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的?请结合这首诗的前两句作简要分析。(10分),前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现“悲”“愁”的情绪。作者将昔日在京为官时的游园之乐和今日流放峰州边陲见到园林美景引发内心之悲做对比,以突出今日“京国人南窜”内心的悲愁之重。诗歌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写诗人回想往昔游园之乐,不禁悲从中来。“今春花鸟作边愁”,写眼前春光烂漫、鸟语花香,这让人欢欣的景物,恰恰反衬出流放赴边途中“愁”的格外浓重。这两句诗歌以“悲、愁”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又借绚烂明媚的春光反衬
5、诗人流放途中的痛苦、悲愁的情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收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你的说法强词夺理,一个人为财富所累终日劳碌固然不可取,但是饱食终日,游手好闲,一味的放纵自己更是贻害无穷。作为一个人,回缺乏责任感。首先,他对自身不负责任。嗜酒入骨损伤身体,他还“耽娱乐”,不营生,使自己没有安身立命之本,被世人厌恶,活得没有尊严。其次,他对家人不负责任。他终日在外豪饮,把家庭的重担都推给妻子。不但使家人生活陷于困苦,对他们的精神也是一种伤害。这样的人,何以为人夫、为人父?再次,他对社会也不负责任。整日赌钱嗜酒,浑浑噩噩,虚度光阴,世人若都像他一样,社会谈何发展,谈何进步?总而言之,回不修身,不齐家,
6、更不能治国平天下,身为一个男子,不能自立于天地之间,只于于然做个酒囊饭袋,何可道哉?,二、古诗文鉴赏与延伸试题的类型探究 1.语言鉴赏品味古诗中的词句,是古诗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词句的鉴赏,主要是词句表达效果的鉴赏,而词句的表达效果又往往决定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咏怀古迹(其三)(模块样题)杜 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人们对“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解释为“曾经”,而清代朱瀚在杜诗解意中说:“省,乃省约之省,言但于画图中略识其面也。”你认同哪种解释,请说明理由。这
7、道试题是鉴别“省”字的两种解释。完成对“省”字的鉴别,需要具备阅读这首诗的相关知识,如“昭君出塞”、杜甫的经历等;需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写的是昭君经历,抒发的是个人情怀;语言表达要准确到位。,参考答案:“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解释为“省约”更合适一些。/因为,解释为 “省约”,是说汉元帝只是从画图中略识昭君,实际上根本不认识昭君。这是造成王昭君葬身塞外悲剧的主要原因。/再从全诗所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颠沛流离、远离故乡、图有才智,不得尽忠之情。在作者看来自己与王昭君有着相同的遭遇,所以借她的遭遇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也就顺理成章。/可见把“省”解释为“省约”,更可以看出诗人是在借古
8、迹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约207字),答题思路:表明自己的选择 依据内容分析原因 结合作者的经历 扣住全诗的情感。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2005年福建卷)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题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原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
9、“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修改后答案:这首诗作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应当是李白心情正好之时。/“雁引愁心去”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雁儿懂得人情,带走了诗人的愁心,而且这一句与下句“山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雁引”“山衔”,形象逼真,富于活力,情趣盎然,有力地传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若用“雁别愁心去”,一个“别”字给人带来的是凄冷和愁绪,这与本诗欢快的情感不相符,而且也与下句中的“衔”字不对称。/ 所以,“引愁心”比“别秋江”更符合表达感情的需要,也更生动感人。(约212字),答题思路:明确本诗抒发的情感 从修辞角度说明“引”字的妙处 对比“别”字,说明不足取
10、总结肯定。,2.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几乎是古诗鉴赏必考的内容。经常考到的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映衬、联想、想象、比喻、拟人、铺陈、夸张,等等。鉴赏表现手法一般既要结合“手法”,又要结合情感、主题。,望江南 超然台作(2007年全国卷) 苏 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ji)。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题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 作一赏析(情境结合)。 原答案: “
11、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使全诗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 “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修改后的答案:这首词借未老春色抒发了作者对故人、故国的思念之情。/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的描写中。“风细柳斜斜”“烟雨暗人家”,这一凄清之景的描绘,蕴含了作者淡淡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情感。/“且将新火试新茶”的情境,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忘却不快,“诗酒趋年华”又更显出一番洒脱。但这些排遣之词非但掩盖不了作者对故人和故国
12、的思念之情,反而更让人体会到他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景象的描写与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约221字),答题思路:抓住本诗情景结合的艺术特色 依具体诗句分析景中有情 分析词中动作和内心描写的真实用意 扣住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雨后池上(2005年全国III卷)刘 攽(b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刘攽,北宋史学家 题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 进行赏析。,原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 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
13、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修改后答案:这首诗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经春雨沐浴之后的池塘美丽景色。/诗的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塘雨后异常平静、明丽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由静转动。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枝叶上的雨滴,雨滴落到荷叶上发出清脆细密的声响,这一切表现出雨后池塘的动态美。/上句写池塘静态之美,下句写其动态之美,一静一动,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春景图。(207字),答题思路
14、:明确本诗采用的手法和描写的内容 结合诗句分析其“静”结合诗句分析其“动” 指出动静结合的方式及产生的效果。,3.形象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象,一般多为自然景象。形象鉴赏,必须要与作品表达的情感密切结合。形象鉴赏,一般是对形象本身及其意义的认识和评价。经常用的概念有“象征”“意象”“寓意” 等。,军城早秋(2009年全国卷) 严 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释严武(726-765)唐朝人: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 ,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题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
15、意?,题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原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答题思路:明确本诗描写的内容 分析所选景物的特点联系诗人的经历体会诗句的寓意。,修改后答案: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夜晚的景色。/但因为有了“汉关” “边月”,便令人感到这是边关秋夜的景色 。而“秋风” “朔云” “西山”,带给人的则是一种清冷肃杀的感觉。这些景物不但让人感受到边关夜晚的景色,而且从景色特有的阴沉凝重的氛围中,可以感受到这是将士们用生命戍守的边关。/联系诗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并亲自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的
16、经历,可以体会到在这一番景象描写中寓意着边境的紧张战局,和诗人作为军队主帅的警觉与敏感。(约207字),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南宋】方岳(测试卷)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 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 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蘋)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 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 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注: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 题目13:从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天
17、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这首词的内容,对这一形象进行评价。(200字左右) (12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 评分参考:1.孤独漂泊,思念家乡 2.中原未复,山河破碎 3.时光易逝,世事无常 4.怀才不遇,功业难成),评分要点:(10分) 把握词人形象特点(2分) 观点(2分) 能结合诗句进行评价(4分)语言(2分) 参考答案:天地之间,无尽长啸,身边伴随的只有“匹马”“西风”,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个愁思不断、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江南江北愁思”,思的是“菰菜莼羹”即 “千重”之外的故乡;而想起故乡,就想到外敌的占领,这就在思乡的愁绪中又
18、平添了一份“遗恨”。“怀乡”“国恨”相交织 ,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中“人间俯仰陈迹”的叹息和“磨灭几英雄”的感慨,又让人看到诗人是在借古伤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一腔情怀。/思乡、遗恨、功业难成,难怪诗人要匹马孤啸,仰天而悲了。(约210字) 答题思路:说明形象特点、表明自己观点 结合诗句分析“愁思” 结合诗句分析“壮志难酬” 回扣诗人形象,4.风格鉴赏风格鉴赏,可以是某位诗人的风格,也可以是某一类诗的风格。为此应当了解重要 诗人和主要诗派。风格鉴赏,主要依托诗句和手法,一般还需要结合诗人经历和作品背景等相关材料。风格鉴赏往往需要做一点比较或建立一点联系,在比较或联系中突出其特点。,酬王处
19、士九日见怀之作(2008年北京卷)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 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题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原答案: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意思接近即可),修改后答案:历来人们评价杜甫诗歌的风格是
20、沉郁悲怆。/杜甫诗的这种风格源于他的经历和情怀。/顾炎武这首诗之所以具有杜诗的风格特征,也是源于他的人生遭际和深沉的爱国情怀。词的上阙“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书写的正是作者人生的不幸遭际;“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则表达的是他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内心苦楚。/这首诗的沉郁悲怆还体现在“是日惊秋老”和“愁眼见黄花”这两句的描写中。“秋老”“花黄”,心凝气郁。尤其是“逐客已无家”一句更显出其沉郁凝重的诗风。(约211字),答题思路:杜甫诗作的特色 杜诗风格形成的原因 结合诗句做类比分析抓住表达情意的关键诗句说明其诗作的风格特征。 修改题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 请联系你熟悉的一首杜甫诗作
21、,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2010年北京高考预测题有类似题目),参考答案:杜甫诗的风格是沉郁悲怆。这源于他忧国 忧民的情怀。/如杜甫春望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种情怀。/如果说顾炎武的这首诗具有杜甫诗的风格,也是源于他的人生遭际和爱国情怀。词的上阙“相望各一涯” 写的正是作者的不幸遭际;“天地存肝胆”则写出他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此诗的沉郁悲怆还体现在“是日惊秋老”和“愁眼见黄花”的描写之中。尤其是“逐客已无家”一句更显出其沉郁凝重的诗风。(约206字),答题思路:杜甫诗歌的特色及成因 例举诗句分析 结合顾诗做类比分析抓住顾诗
22、表达情意的关键诗句说明其风格特征。,5.认识感悟文言诗文的认识感悟点的选择,一般应当是与今天的现实有联系的内容。诸如道德、理想、智慧、为人等,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文言诗文的 “感悟”,往往是借助“联想”“比较”,发现“异物同理”或“从来如此”;但也不排除古今有别,因时而异,也就是“今天怎样认识”“换一个场合怎样认识”“不同人的不同认识”等。,红 梅(2004年北京卷) 苏 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题目: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
2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原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
24、”、“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修改后答案:苏轼赞扬林逋写梅花、皮日休白莲,是因为他们分别抓住了梅花、白莲的内在特点,写出了它们的神韵和精神品格,做到了神似。/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和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和清雅。/苏轼批评石曼卿所写的红梅,是因为他的“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仅是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去把握红梅的特征,没有写出红梅的精神品格,只是形似,而无神韵。(约201字),答题思路:指出赞扬的原因 结合例句分析 指出批评的理由并结合例句分析。题目: 苏诗云“诗老不知梅格在”,其中的“
25、梅格”(梅花的品格)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不少于200字)(考试说明) 参考答案:这首诗起始两句描写红梅“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其中“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行;而“自恐”一句更是含蓄地表达了梅花不,愿趋时的品性。/这使人联想到为人处世应当具有梅花的这种羞于“争春”,齿于“趋时”的品格。/大千世界,功名利禄始终在诱惑着每一个人。假如一个人深陷其中,必定会在获得功名利禄的同时失掉自我。/只有像梅花那样,“寒心未肯随春态”,不受世俗烦扰,才能保持住本色,也才能受到人们的赞誉和敬仰。(约216字)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指出梅花的品格由梅花的品格,生成自己的联想(
26、认识) 对自己的联想的合理性作简要阐释回扣“梅花”,再次说明自己联想(认识)的正确性。题目:本诗的最后两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参考答案:“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两句是说诗人石曼卿描写梅花,不懂得抓住梅花的品格所在,只是从外表的绿叶与青枝来看梅花。/由此使人联想到看一个事物,,不能只看其表,更应关注其里。/苏诗在这首红梅诗中,以“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两句不仅写出了迟开的红梅的外表,也写出其内在品格。红梅“故作小红桃杏色”的外表是因为她因恐冰容不為世容,但即便如此仍“尚余孤瘦雪霜姿”。红梅的枝条仍旧保持了无叶子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显示出
27、坚强的内在品格。/正因为苏轼看出了梅花的品格,才写出了流传千古的红梅诗。可见,任何一个事物,只有把握其内在品质,你才能真正地认识它,进而准确地表现它。(约304字),答题思路:对这两句诗作出解释由这两句诗生成自己的认识 结合诗句作出分析 再次说明认识的合理性。 次石湖书扇韵 (2009年全国卷) 姜 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释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 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 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
28、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题目: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 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原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这首诗赞誉的是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修改后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这首诗赞誉的是石湖美景,作者前去谒见的石湖居士
29、范成大晚年去职后就归隐在这里。所以,对石湖美景的赞誉也包含着对石湖主人的歌颂。/范成大去职归隐,远离尘世,这才出现“家住石湖人不到”的现象 。可见,当年人追随,如今“人不到”,这其中的“人”必是指那些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作者写这些人在范成大去职归隐后不再登门造访,正是为表现范成大操守清介。他的这种人格以及沉醉美景的追求,恰又与作者姜夔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和最求相契合。(约205字),答题思路:由景及人,肯定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 结合范成大的身世说出对第三句中“人”的认识 谈出自己的认识。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2009年北京卷)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千里湖光。波神留我看
30、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波神:水神。准拟:准定。 题目: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词是因船行为风浪所阻而作。/乘船而行,遭遇风浪,这本是不幸之事。然而,面对风波险阻,诗人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达观、豪迈的胸怀。/“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这一处描写将因风而起的波浪说成是“波神”,将因风浪而受阻说成是波神多情,,放出鱼鳞般的细浪留我
31、。全不见遇风受阻的沮丧,倒觉出赏受美景的喜悦心情。遇难而往乐处想,可见其达观心怀。/“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这一处发挥想象,将波涛之声化为美妙的霓裳曲,想来日将登楼观景。尽显豪迈之情,全无阻滞之愁。(约230字) 答题思路:出明词作缘由 指出作者胸怀 举一处分析“达观” 再举一处分析“豪迈”。,题目:写出第二段“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的意思;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对孙叔敖智慧的感悟。(预测试补充题目。原文取自2002年北京卷)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
32、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原文节选) (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
33、,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参考答案:放着肥沃富饶的土地而不要,专拣贫瘠且地名不吉利的“寝丘”,孙叔敖真是不知利害吗?结果是最好的说明:孙叔敖为后代所要的这块土地“至今不失”。/孙叔敖的智慧就在于他懂得“知不以利为利”的道理,即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孙叔敖的智慧不仅得以保全家业,同时也是立身之本。/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追名逐利的人到头来大多是身败名裂,原上海市长陈良宇就是一例。/事实证明只有不计名利、不怕吃亏的人才能实现预想的目标。“吃
34、亏是福”,这句谚语在今天仍有着它的道理。(约220字),这个题目首先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文本的重点语句,这一点已经向文本的纵深延伸了。在准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谈感悟,力求考生调动自身平时的积累,深入思考和领悟孙叔敖的智慧,并把它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答题思路:转引文中事实 分析孙叔敖的智慧所在 联系现实生活 得出自己的认识。,三、现代文鉴赏与延伸试题的类型探究现代文鉴赏与阅读延伸与古诗文大同小异,其试题的基本类型也没有大的变化。从侧重点上分析,现代文更有利于做延伸阅读。以下仅就重点内容作出解析。 1.表现手法现代文鉴赏表现手法,一般涉及词句、主题、结构、风格等。常见的手法有:各类修辞以及对比、
35、衬托、曲笔、虚实结合,先抑后扬、以小见大、寓情于理,等等;风格一般涉及清新淡雅、朴实无华、幽默诙谐、犀利尖锐,等等。,阅读散文黄昏回答问题文学作品的结构往往避免平铺直叙,尤 其表现在小说、戏剧等叙事类作品中。“文 似看山不喜平”是人们对文章结构布局的审 美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赏析黄昏这 篇散文在结构布局上的妙处。(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本文结构布局的妙处,主要表现为思路 的“不平”,即作品结构反映了作者内心情 绪的波动、起伏与变化。作者以“失落”、,“荒凉”的情绪起笔,以“感受人生的珍贵 和美丽”收笔,在结构布局上表现了一个思 索者追求、探索、释怀的过程。“压抑(病 床感受)超脱(回想牛
36、虻)品味 (出院写书)感恩(夜航放歌)”的布 局安排,衔接紧凑,层层深入,使文章结构 完整,思路清楚,读来不平淡乏味。这种结 构安排,有力且自然地表达出作者观点,强 化着文章的意蕴,很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这道试题鉴赏审美的对象是“文章结构” 需要运用的相关知识是结构的“起伏变化”; 相应的积累是以往对类似结构的认识和分析, 例如小说项链;自己的认识和语言表达: 起句先点明鉴赏的对象和自己的观点;之后, 以文章的层次将自己的观点具体化,最后说明 这种结构带来的艺术效果(从作者和读者两方 面说明)。答题思路: 指出对象(观点)依文分析艺术效果,题目:本文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描写了雨前的 景象,将浓郁
37、的主观情感渗透在字里 行间,营造出浓浓的抒情气氛。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特点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答案示例:(本文在对雨前景象描写描写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例如,)作者在对雨前鹰隼的细腻描写中,融入了(对现实的极度不满和)对雨(即对未来)的强烈期盼之情。作者通过描写鹰隼“平张” “斜,插”“鼓扑”,极力舒展双翅,集聚气力“腾上”的形象,表现出鹰隼对“沉重的天色的愤怒”。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出作者对雨的呼唤,即对未来的向往。/作者将对鹰隼的细腻描写与强烈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原约159字,现约207字) 答题思路:摆明观点 举例分析
38、肯定特点 题目:有人说,这篇散文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两组景物,对比强力,色彩分明,凸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一手法的认识。(不少于150字) 答案示例: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描写了两组景物,一组是实写的北方大陆雨前之景,另一组是虚写的回忆故乡雨中之景。/作者描写北方大陆的雨前之景带有一种低沉压抑的气氛: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显得低迷,没有生气;写故乡的雨中之景则是充溢着鲜活明亮的气氛:“隆隆的有力的搏击”的雷,声,“细草样柔的雨声”,显得新鲜明朗而富有生机。/虚实两幅画面的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凸显出作者一种久旱盼甘霖的强烈愿望的同时,表露出作者不满现实希求变革的精神追求。
39、(原约152字,现约209字)答题思路:确定两组景物的具体内容 分析两组景物各自的特点 阐释对比形成的效果,2.语言鉴赏荷塘月色中对月光的描写(研究课)(学生的鉴赏)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给荷塘的景物笼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赋予荷塘以无尽的朦胧美,作者采用了一系列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月光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景象在作者看来却别有一番风味。把握了特点,说出了修辞,也用了一些形容词,但只是把特点和修辞摆在那里而已,字数也只有80余字。,教师示例:“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月光,先说月光如流水,将月光的静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以为,作者陶醉在宁静的月光中。/可是,敏锐的作者又
40、怎能放过月光的每一个迷人的瞬间。所以,紧接着,作者让一个动词跃入读者的视线,一个“泻”字,把静止的月光写得灵动起来,洋洋洒洒的、无拘无束的月光肆无忌惮的倾泻在荷塘上。/这荷塘,似乎已成为月光的海洋,让人有一种想“月光浴”的感觉。(约190字),摘原句,多了15个字。 答题思路:明确鉴赏的语句 阐释“宁静”的特点 阐释“灵动”的特点 说出自己的感受特点的内涵和独特的感受都被写了出来,语言表达也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基本思路其实就是依循作者的描写过程,不过做了一些评价,而这就是所需要的“鉴赏”。,3.主题鉴赏阅读汉家寨,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汉家寨收录在张承志散文集荒芜英雄路中,在这部散文集的后记里
41、,他写道:当生存的大潮席卷中国而来的今天,我放弃了自己曾在心灵史中流露过的、终止自己的文学写作的打算。因为中国、你们、还有我,都更需要真诚而正义的文学。由于伪作家和伪作品的干扰,人们浪费了多少精力呐,真诚而正义的文学陷入了孤独冷清。,逆着红尘滚滚、人欲横流的时潮,我的小船又顶着风启航了。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我命定如此,我命定要填充一种空白。当你们感到愤怒的时候,当你们感到世俗日下没有正义的时候,当你们听不见回音找不到理解的时候,当你们仍想活得干净而觉得艰难的时候请记住,世上还有我的文学。这是一个神圣的约束,你们会像以往十多年感到过一样地重新发现:我不会背叛。依据上面材料,简要概括当代中国的文化
42、环境,并据此简要说明“我不会背叛”与汉家寨人的“坚守”有什么相似之处。,参考答案:生存大潮席卷下的中国,伪作家和伪作品泛滥,而真诚正义的文学陷入了孤独冷清。“我”面对的是恶劣的文化环境,汉家寨人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样面对着的都是恶劣的外在环境。“我”是“逆着红尘滚滚、人欲横流的时潮”,将自己的小船顶着风启航;而汉家寨的人们则是祖祖辈辈在荒漠深处不移不弃。二者的相似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有坚定的信念。(180字),答题思路:说出“我”与汉家寨人各自坚守的内容 分析“我”与汉家寨人坚守的表现 得出对二者相似之处的认识 4.认识感悟认识感悟应当是现代文阅读延伸题的主要考查内容。“认识感悟”的对象一般
43、是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带有特殊意义的词句等。一般应当是“结合现实”“结合作者”“结合自身”,将文本义作延伸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阅读延伸题,更强,调“读懂作者”“读出自己”。“读懂作者”往往离不开准确的评价, “读出自己”往往需要有切身的体会。而要保证自己的评价和体会准确到位,首先需要对作品有正确的理解;再者需要有适当的联想和有逻辑的判断,需要学会用辩证分析、区别对待的态度去看待问题(事物);要防止把话说满、说偏、说极端。现代文阅读延伸题一般应当有“联系(现实)”“结合(实例)”或“怎样认识”“是否同意”“作何感想”“有何启示”等“延伸”标志。,题目: 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悲伤
44、也成 享受”。你认同作者这句话么?为什么?考试说明试题43 参考答案:美国著名演说家文森特皮尔说过一句话:“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他的意识是说“悲观”不可能拯救受苦的人。“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恐怕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史铁生的人生之路充满荆棘坎坷,甚至连他想去看一看母亲曾经亲手栽种的合欢树都不能实现。然而,他却把悲伤看成是享受。/那是因为他在悲伤的同时,也回忆起曾经拥有,的 “美好”。那合欢树就是他对母亲的美好回忆。可见,正是因为他能够“享受悲伤”,才换来对生活的热爱。/所以说“悲伤也成享受”这话说得有道理,它告诉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艰辛。 (约240字)答题思路:说出对这句话的
45、理解 联系作者的经历 阐释作者说这句话的理由 表明自己的认识,题目:文章最后,作者抒发的现代社会生活中 人们“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的感 慨,你是否认同?为什么?(200字左右) (丰台期末试题) 参考答案:“争分夺秒”是因为“时间就是金钱”,“年华虚度”是因为“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城市生活阻断了人们对幸福往事的回忆,而“这种对万物的依依惜别之情是爱的至深源泉”。/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往,事,缺少了体现人生价值的爱的真情,即使获得再多的物质享受,人生也是没有意义的。“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这是对那些“实际上早已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的人们的写照。/我们应当从这句话中感悟出“只
46、有珍惜往事的人才真正在生活”的真谛。(约207字) 答题思路:依文解释句意 依文阐释句意 依文阐述个人见解 依文章(中心)表明自己观点 学生样例:,(我认同作者的说法,)“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这是对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现代生活中的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忙,“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生活”。(他们的内心被欲望填满,却又不可避免地感到无比的空虚。)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去赚取更多的金钱,这样或许会让我们过得更加舒适,但我们绝不能忽视自己内心的感受。“草木的发芽”“树叶的飘落” ,这些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关爱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灵来感受”!逝去的日子一去不返,为什么不多关注自己
47、,周围的事物呢?)亲人的微笑,花草的盛放,草木的凋零,小鸟的啼叫,新生命的降生这一切都值得我们驻足观赏,别让生命过得匆忙,留点时间把“往事”欣赏。不要在“天天争分夺秒”的生活中,使“岁岁年华虚度”。(原稿约240字,改后约210字)整理后:“天天争分夺秒,岁岁年华虚度”,这是对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现代生活中的人们生活得越来越忙,“生活节奏加快了,,然而没有生活”。/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去赚取更多的金钱,这样或许会让我们过得更加舒适,但我们绝不能忽视自己内心的感受。/亲人的微笑,花草的盛放,草木的凋零,小鸟的啼叫,新生命的降生这一切都值得我们驻足观赏,别让生命过得匆忙,留点时间把
48、“往事”欣赏。/不要在“天天争分夺秒”的生活中,使“岁岁年华虚度”。(约210字),题目: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司马祠2009年北京卷) 原文的最后一段是: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这是一道体现拓展与探究性的题目。这道题的答题信息不全在文本里。考生要了解,文本,把相关信息准确地筛选出来,并适当地加以整合,同时还要往文章外面进行拓展探究说出个人的思考:司马迁在问什么呢?他在问谁呢?他为什么而问?不同经历的学生,不同文化积淀的学生,不同思想认识水平的学生,触发的联想应当是不一样的。这类延伸题的答题思路应当是理解原文寻找个人认识的触发点(或与现实的连接点) 依文分析得出自己的认识。,阅读“延伸题”,应当在五个篮子里放鸡蛋:古诗鉴赏,古诗延伸,古文延伸,现代文鉴赏,现代文延伸。有备无患,一箭双调,新颖之处,拿分关键。自主尝试,打开思路,调动积累,熟悉类型。,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