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文化苦旅有感在假期中,我有幸读到了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 ,这是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搜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 ,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在书中余秋雨撕心裂肺地恳求道:“请等
2、一等,等一等”。最后,余秋雨发出感慨:“我好恨!”恨那位愚昧无知的王道士、愚蠢透顶的王道士。恨他看着被人把文物经书带走,还深深的鞠躬,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 ,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 。竟然还感谢这些人!;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抢走” 、“偷走” ;恨那些贪官污吏随意的糟蹋那珍贵的文物;恨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但是,无论恨还是不恨,那珍贵的,充满历史价值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于中国了。中国用这些文物经卷换回来的,只有还须用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这些震耳的声音在我的耳边回荡着,震动着空气中的每一个分子,我感受到
3、了历史的严峻和冷漠,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可奈何。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在作者有限的文字空间里,无论是大漠荒芜的阳关古道,还是秀丽凄美的江南小镇;无论是多年丛立的牌坊,默无声息的废墟,还是病房外那株幽香扑鼻的腊梅,风雨飘摇中的天一阁,浓厚的文化气氛自然升腾出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历史,社会和人生等因素交融在一起,作者笔下全是文化感悟的对应物,读来总能让人有所思悟,无端地感动。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写本书 !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 王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