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db21t 1700-2008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doc

上传人:Facebook 文档编号:4772573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1t 1700-2008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db21t 1700-2008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db21t 1700-2008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db21t 1700-2008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db21t 1700-2008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备案号: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DB21/T 17002008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2008-12-05 发布 2009-01-01 实施辽 宁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21/T 17002008I目 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品种要求15 生产性能26 评定方法27 生产性能测定3附录 A4A.1 工蜂的吻长 4A.2 工蜂的前翅 4将工蜂的右前翅取下进行测量其长(F L)和宽(F B)。 4A.3 跗节指数 5A.4 蜡镜面积 5A.5 背板长 5A.6 绒毛指数和覆毛长度 6DB21/T 17002008II前 言为了加强中华蜜

2、蜂(东北型)品种选育,提高生产性能,促进蜂业发展,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为推荐标准。本标准按 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编写。本标准由辽宁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蜜蜂原种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晨阳 张大利 高春宝 袁小波 石丽萍 袁春颖 DB21/T 170020081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东北型中华蜜蜂品种的蜂种特性(包括形态指标、经济性状和生产能力),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东北型中华蜜蜂品种的蜂种鉴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3、,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3 术语和定义3.1 中华蜜蜂品种(东北型)是指生存在我国东北地区,对东北地区环境、气候等条件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中华蜜蜂地理亚种。3.2 经济性状是指与蜂群生产力有关系的生物学特性,是由蜂王和工蜂共同来体现的。3.3 繁殖力是指蜂王产卵力和蜂群哺育力的总和。3.4 群势增长率是指蜂群在一定时期内蜂量的增长与测定开始时蜂量的比值。3.5 分蜂性是指蜂群维持强群的能力。3.6 采集力是指工蜂个体的采集

4、蜂产品的能力。3.7 越冬死亡率是指蜂群越冬包装前到春繁开始时蜂群减少的蜂量占越冬包装前蜂量的比值。反映蜂群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4 品种要求4.1 血统来源产于东北地区的中华蜜蜂。4.2 品种特点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采集力高、繁殖力强、遗传性能稳定等特点,其中抗寒性能突出。4.3 形态指标4.3.1 蜂王指标蜂王体色(腹部背板几丁质颜色)红褐色至黑色。腹部背板为红褐色至黑色,腹板为暗棕色到淡黄色,有黑色或褐色斑块。初生重平均在165mg以上;体长平均在1621。4.3.2 雄蜂指标DB21/T 170020082雄蜂体色(腹部背板几丁质颜色和胸腹部覆毛颜色)以黑色为主,背板完全黑色,

5、腹板棕褐色具黑斑。4.3.3 工蜂指标工蜂的主要形态指标有体色(腹部背板几丁质颜色)、毛色(胸腹部绒毛颜色)、吻长(工蜂吻总长度)、右前翅面积(用长宽表示)、肘脉指数(工蜂前翅第三肘室下部翅脉被反曲翅脉分为a、b两段之比值,用右前翅测量)、跗节指数(后足第一跗节的宽度与长度之比,用右后足测量)、蜡镜面积(第四腹节蜡镜大小,用长宽表示)、腹部第三节背板长度、绒毛指数(第五腹节绒毛带浓密部分 a与后面较光滑部分 b通常分三个等级。ab为1级;ab为二级;ab为三级)、覆毛长度(指第六腹节背板绒毛的长度,分长、中、短三级。以后足第二跗节宽度为中级)。中华蜜蜂(东北型)工蜂的形态指标标准见表1:表 1

6、 工蜂的形态指标标准项 目 指 标体 色 棕黑黄黑毛 色 灰黄色吻 长(mm) 4.45.78右前翅面积(mm 2) 28.6330.15肘 脉 指 数 5.38.5跗 节 指 数 (%) 46.854.5蜡 镜 面 积(mm 2) 2.382.97第三背板长(mm) 1.92.1绒 毛 指 数(级别) 12级覆 毛 长 度(级别) 中或长5 生产性能5.1 蜂王的产卵力在春繁期(每年3月1日到5月1日),蜂王的有效日(24小时)产卵量平均1000粒以上;在秋繁期(每年8月1日到9月20日),蜂王的有效日(24小时)产卵量平均800粒以上。5.2 群势增长率在春季繁殖期3、4两个月群势增长率平

7、均300%以上。5.3 分蜂性在分蜂季节(东北地区一般在每年67月)一般能维持68框的蜂量才会出现分蜂热;在非分蜂季节或流蜜期,能维持10框蜂以上的蜂量。5.4 采集力在东北地区的正常年份,中华蜜蜂(东北型)每年产蜜平均4kg/框蜂以上;在高产年份可达10kg/框蜂以上。5.5 越冬死亡率中华蜜蜂(东北型)的越冬死亡率一般在 10%以下。6 评定方法6.1 形态测定6.1.1 测定工具电子天平、格尺、读数显微镜(或具有测微尺的生物显微镜)、眼科镊、眼科剪。生物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需装有推进器,用1520倍的低倍率测量。6.1.2 取样方法1DB21/T 1700200836.1.2.1 蜂王取样在

8、蜜粉源充足季节,采用人工移虫的方法培育新王,待产卵超过半个月时进行采样;初生重的测量在蜂王出房前将王台拿到20 以上的室内,待出房即可进行采样。6.1.2.2 工蜂取样随机选取空巢脾,放入待测定的蜂群中,蜂王产卵后标明产卵日期。待工蜂即将出房前,取出这张子脾,扫落附着的蜜蜂,放在20以上的室内,待工蜂出房后。每群取工蜂50-100只。将取出的样品用乙醚麻醉或用开水杀死,使吻伸出,即可进行测定。也可将取出的样品浸在70%酒精中,留待以后测定。6.1.3 测量方法体色、覆毛长度及绒毛指数的测量采用目测或低倍显微镜观察;吻长、右前翅、肘脉、第三背板和蜡镜面积指标的测定使用读数显微镜。6.1.4 数据

9、处理形态特征除体色外,其它数据用生物统计的方法进行平均数、标准差、标准误的运算。同一性状在两组样品中有差异时,需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7 生产性能测定由于蜜蜂的生产性能受蜜粉源条件、气候条件、饲养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一个蜂种经济性状的考察鉴定,以定性为主,结合定量的方法来进行考察评定。生产性能测定时,蜂群数量不少于30群,每个试验蜂群由不带子脾或少带子脾的幼龄蜂组成,在相同的蜂量、蜂王日龄、蜜源条件和管理措施的条件下考察。测定过程中各群之间的子脾、成蜂、饲料不得互相调动。所测数据取平均值。7.1 繁殖力测定用有效产卵量(封盖子数量)表示

10、。测定时,用4.4cm4.4cm的方格网框,每个方格约合100个巢房。从测定开始,每隔一个蛹期(11天),测定一次封盖子数量,统计封盖子总数,封盖子总数除以测定天数,为蜂王平均有效日产卵量。7.2 群势增长率测定在测定开始和测定结束时对蜂群进行称重,按下列公式计算:7.3 分蜂性测定在每年的分蜂季节进行。测算所有测定蜂群第一次分蜂时蜂量的平均值。7.4 采集力测定以产蜜量来测定。以一个蜜源花期的产蜜量来衡量。测定时,可将全群某一花期的产量除以蜂量(框数或重量数)。由于蜂群的产蜜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每年的产蜜量不一定相同。以荆条花期为例,在正常年份,中华蜜(东北型)产蜜量平均为4/框蜂以上或2

11、0/蜂以上。7.5 越冬死亡率测定将蜂群在越冬前和越冬后的蜂量进行称重,越冬死亡率按下式计算:2群势增长率%=测定结束时蜂量测定开始时蜂量测定开始时蜂量100%越冬死亡率%=越冬前蜂量越冬后蜂量越冬前蜂量100%DB21/T 170020084附 录 A(标准的附录)工蜂的形态鉴定指标标准图A.1 工蜂的吻长工蜂吻的长度系指后颏基部至中唇舌端部的距离。图 A1 工蜂的吻长A.2 工蜂的前翅A.2.1 前翅的长和宽将工蜂的右前翅取下进行测量其长(F L)和宽(F B) 。A.2.2 肘脉指数工蜂前翅的第二、四脉将第三亚缘室的肘脉部分分为长短不等的a、b两段,这两段的比值a/b或b/a100%就是

12、肘脉指数。DB21/T 170020085图 A2 工蜂的前翅FL 工蜂右前翅长 FB 工蜂右前翅宽 a b 翅脉A.3 跗节指数工蜂右后足上第一跗节的宽度(MT)与长度(ML)的比值的百分率。图 A3 工蜂的足ML 跗节长度 MT 跗节宽度 Fe 后足股节 Ti 后足胫节A.4 蜡镜面积蜡镜的大小标志着工蜂泌蜡能力的大小。可将工蜂的第三腹板取下平铺在载玻片上,测量一对蜡镜的长和宽,并按椭圆形面积公式求出蜡镜面积。图 A4 工蜂的蜡镜WL 蜡镜长 WT 蜡镜宽A.5 背板长背板长度是衡量蜜蜂腹部大小的相对标准。DB21/T 170020086图 A5 工蜂的第三背板T3 工蜂的第三背板纵轴长A.6 绒毛指数和覆毛长度绒毛指数系指工蜂第四腹节背板绒毛带的前后宽度a与其后部较光滑部分的b之间的比值。通常分为三级:ab、ab、ab。覆毛长度系指工蜂第五腹节背板上的绒毛长度。通常将它分为长、中、短三级。1mm为中级,长于或短于1mm的分别为长、短级。图 A6 工蜂的腹部a b 第四背板上的绒毛带 h 腹部第五背板上的覆毛长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国内外标准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