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武邑中学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一 12 月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80 分钟 满分:60 分一、单选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20 题,总分 40 分)1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 ” 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抨击秦的专制暴政 B否定中央集权制度C肯定秦的郡县制度 D主张恢复分封制度2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对该图历史内涵的推测 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
2、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3 国学杂志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的嫡庶权益分配,嫡统庶,以庶辅嫡。 ”与此评论无关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世官制度 D丞相制度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
3、面的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 26 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是根据A. 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 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 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 禅让制的尚贤原则6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宗族权力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7据菏泽信息港消
4、息,山东鲁西南一带县区男女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部分县区甚至高达 157100 ,还有部分家庭因此而破裂,从观念因素形成的源头考虑,根源当首推( )A中央集权制的存在 B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C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 D古代法律不完善的误导8曹兵武在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中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9人民网秦统一 2234 年祭一文提出:“秦始皇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羁绊,创
5、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国家制度。 ”下列不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A “坏先王之制,废王号,称皇帝 ” B废旧时世官世职制,任命三公九卿处理中央政务C严格嫡庶权益分配, “封建亲戚,以为屏藩”D重视政治体制建设,推广郡县式管理模式10公元前 213 年,在秦朝都城咸阳的街面上,发生了一起因买卖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事件,并惊动了官府,将对此次事件进行直接管理的官员应是( )A奉常 B丞相 C少府 D廷尉11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 。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设“中朝” B置枢密院 C置刺史 D设内阁1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
6、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论者认为(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13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该制度是( )A秦朝三公制 B秦朝“朝议”制 C隋唐三省制 D明朝内阁制14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记述了“(江苏)昆山徐氏科名之盛” “三世四翰林” “四世翰林” “(安徽)桐城张氏六代翰林”的故事。这反映了( )A家族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B科举制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选官制度变化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15 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
7、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17 元史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这不能说明
8、元朝( )A中央掌管行省官员的任职与调动 B中央在各省设置丞相以制约官员C行省官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D最初由中央官员代执各省事务18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 ,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19以内侍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
9、势的是( )A中朝 内阁 军机处 B中书门下 内阁 军机处C中朝 中书门下 军机处 D中朝 内阁 中书门下20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内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第卷(选择题 共 40 分)本卷共 2 小题,21 题 22 分,22 题 18 分,共 40 分。21 (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 材料一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 摘编自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在建立后的数百年间,不断扩张,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虽然帝国统治困难重重,罗马帝国依然延续了好几百年。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政治制度 ”是什么?列举宋朝加强这种“政治制度”的措施。 (14 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罗马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维护统治的有力支柱是什么? 概括指出这一 力支柱的演变。 (8 分)22.阅读材
11、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材料一. 1793 年,英国派出使团到中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乾隆皇帝拒绝其派遣使节常驻北京的要求,英国只能向中国派出专注于贸易事务的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为了阻止外国使节进京觐见皇帝,由兼任五口通商大臣的两广总督来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但外国使节获得了平等地和中国官员联系的权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最终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而外国使节觐见清朝皇帝得以实现则是在 1873 年。至此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在中国完全建立。摘编自李潜虞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材料二. 1861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基础上的
12、,与其他国家的来往主要由礼部负责。1861 年,恭亲王奕 奏请而获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凡与洋务有关者均属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但是随着外国各种侵略势力的逐渐深入,他们对总理衙门越来越不满意。1901 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在处理对外交涉方面,基本顺应了时代潮流。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10 分)(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原因,并简要评价。 (8 分)高一历史答案1-5 CCDCB 6-10D
13、BCCD 11-15AACAC 16-20 BBBAA 21.(22 分)(1 )结构: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 (2 分)宋朝:君主专制: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6 分)中央集权:收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收行政权,派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收财权,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6 分)(2 )有力支柱:罗马法;演变: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完善。 (8 分)22. (1)背景:西方列强急欲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外交使节制度成为近代西方各国交往的惯例;传统“华夷之辨” 观念的影响;清政府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5 分)基本过程:鸦片战争前设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开始派驻使节,但局限于与五口通商大臣的官方往来;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获取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权利,并在此后进一步得以觐见皇帝,1901 年以后基本走向近代化。(5 分)(2 )原因:西方列强的外力强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主观适应;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与部分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4 分)评价:近代中国的外交是在与列强的冲突与交往中,被迫变革外交制度以逐步实现近代化转型的;外交的近代化转型也表明中国社会是在屈辱中走向世界的;中国外交制度的变革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4 分)